摘要:本研究以傳統文化符號中的具體顏色為切入點,探討其對幼兒園兒童色彩認知能力培養的實際效果。通過對 60名幼兒的實驗研究,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開展基于傳統文化符號的色彩教學和常規色彩教學。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兒童在紅色、黃色、藍色等具體顏色的認知準確率和辨識速度上顯著優于對照組,尤以紅色和黃色的認知效果最為突出0 (Plt;0.05) )。此外,傳統文化符號融入色彩教學不僅提高了幼兒的顏色感知能力,還增強了其文化認同感和學習興趣。研究表明,傳統文化符號中的具體顏色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為幼兒教育課程設計提供了新思路和實踐參考。
Abstract:This study takes the specificcolors in traditionalcultural symbolsasthe startingpointtoexploretheirpractical efectsonthecultivationofkindergartenchildren'scolorcognitiveability.Throughtheexperimental studyof60children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et up to carry outcolor teaching and conventionalcolor teaching based on traditionalculturalsymbols.Theresultsshowedthattheexperimental groupwassignificantlybeterthanthecontrolgroupinthe cognitiveaccuracyandrecognitionspeedofspecificcolorssuchasred,yellowandblue,especiallythecognitiveeffectofred and yellowwasthemost prominent (Plt;0.05) . In addition,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symbols into color teaching not only improves children'scolorperceptionabilitybut alsoenhances theirculturalidentityandlearning interest.Theresearch shows thatthespecificcolors intraditionalcultural symbols have high educational value,which providesa new idea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al Symbols;Children;Development of Color Cognition Ability
色彩是幼兒認知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促進其感知、記憶和創造力發展的關鍵因素。然而,目前幼兒園色彩教育更多側重于單一顏色的辨識,缺乏文化內涵和情境化應用。傳統文化符號作為民族文化的濃縮,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還以具體顏色(如紅、黃、藍等)的形式傳遞出鮮明的視覺信息[1]。本研究將傳統文化符號中的紅色、黃色、藍色等具體顏色融入幼兒園教學,通過實驗證明其在提高幼兒色彩認知能力方面的顯著效果,并探索這種教學方式的內在機制。
1傳統文化符號中色彩的教育意義
傳統文化符號承載著獨特的民族記憶和審美傳統,其中紅、黃、藍等顏色具有鮮明的教育價值。紅色在傳統文化中象征喜慶、熱情與生命力,能夠激發幼兒的視覺敏感性和認知興趣;黃色常與富貴、光明聯系在一起,有助于提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度和記憶力;藍色以其寧靜、寬廣的特質,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和冷靜思維[2]。
不同顏色所呈現的視覺特征能夠有效影響幼兒對形狀、圖案和空間的理解。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傳統文化符號中的具體顏色,不僅能讓幼兒感受到色彩的豐富性,還能幫助其建立與文化相關的認知聯結。這種教育方式既激發了幼兒對顏色的興趣,又在潛移默化中傳遞了中華文化的價值觀,為其審美和文化素養的早期培養提供了科學支持。
2幼兒色彩認知能力的發展特點
2.1幼兒對不同顏色的感知與辨識規律
幼兒的色彩感知能力在視覺發育中起著關鍵作用,其辨識規律與顏色的明度、純度和對比度密切相關。研究表明, 3~6 歲的幼兒對高純度、高明度的顏色(如紅色、黃色)更為敏感,容易快速辨識并記憶。這是因為這些顏色能夠強烈刺激視網膜感光細胞,形成鮮明的視覺印象。而藍色和綠色因明度相對較低,需要幼兒較高的認知投入。具體而言,紅色通常最先被幼兒準確辨別,其次是黃色和藍色,這種優先級由顏色的生理刺激程度決定。
2.2年齡對色彩認知的影響
年齡的增長顯著影響幼兒的色彩認知能力,表現為認知范圍和深度的拓展。 3~4 歲的幼兒主要依賴直覺感官對紅色和黃色等暖色產生興趣,而對藍色、綠色等冷色的感知較為模糊。隨著年齡增長,幼幾逐漸發展出系統的色彩認知結構,能夠從單一顏色辨識過渡到復雜顏色的比較與分析。例如, 5~6 歲幼兒對顏色的認知不僅體現在視覺敏感度的提高,還能結合形狀、模式和情境進行綜合判斷。
2.3幼兒對文化背景相關色彩的偏好分析
文化背景對幼兒的色彩認知偏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紅色象征吉祥和幸福,黃色代表權威和榮耀,藍色則體現自然與包容,這些象征意義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場景中被頻繁傳遞,使幼兒對這些顏色表現出偏好。例如,在節慶活動中,幼兒因接觸到大量紅色裝飾而對紅色形成強烈記憶。對黃色的偏好則可能與皇室文化背景和傳統藝術(如京劇臉譜)有關。藍色作為文化象征的次要顏色,常與天空和海洋相關,其偏好度在幼兒探索自然的過程中逐步提升。這種偏好不僅反映了幼兒對色彩的認知規律,也揭示了文化傳承對審美教育的深遠影響[3]。
3傳統文化符號中顏色教學的實踐與效果
3.1 實驗設計
本研究選取某幼兒園60名 3~6 歲兒童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人。對于實驗組,采用傳統文化符號中的具體顏色(如紅、黃、藍、綠)開展教學活動;而對于對照組,則采用常規顏色認知教學法。實驗周期為4周,每周進行3次教學活動,每次30分鐘。研究目標是評估兩組兒童在色彩辨識能力和記憶能力上的差異。
數據收集方法包括:色彩認知準確率測評、教學觀察記錄和家長問卷調查。統計分析使用SPSS22.0軟件,對比兩組的色彩認知準確率和反應速度,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差異性。
3.2教學內容與活動設計
3.2.1 色彩認知活動
教師展示一張包含紅、黃、藍三原色以及它們疊加后形成的其他顏色的圖示(圖1)。然后通過投影儀展示顏色的疊加過程,如紅色和黃色疊加成橙色,藍色和黃色疊加成綠色等。接下來,幼兒以小組為單位,使用透明彩色塑料片進行顏色疊加實驗,并嘗試用疊加方式混合出新的顏色。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討論,引導幼兒分享自己觀察到的顏色變化以及顏色混合的規律。通過觀察三原色的相互疊加效果,幫助幼兒理解顏色的混合原理,增強其對色彩構成的認知。
3.2.2 剪紙制作活動
教師展示“福”字剪紙,講解紅色在傳統文化中象征喜慶的意義。每位幼幾領取一張紅色卡紙,先用鉛筆描畫簡單的圖案輪廓,再用安全剪刀裁剪出形狀。完成后,教師帶領幼兒將剪紙貼到窗戶上,引導討論“為什么紅色在節日裝飾中如此重要”。讓幼兒通過動手制作紅色剪紙,感受紅色的視覺沖擊力和文化內涵。
3.2.3 臉譜涂色活動
每位幼幾領取一個空白臉譜模型,教師示范如何使用黃色涂抹主區域,并搭配紅色點綴細節,突出層次感。幼兒自由創作后,教師組織一個小型“臉譜展覽”,引導大家觀察“黃色作為主色時如何突出臉譜的特征”。活動最后,教師用鼓勵性語言總結黃色的作用。通過臉譜涂色,幫助幼兒了解黃色的視覺表現力及其與其他顏色的搭配特性。
3.2.4 青花瓷紋樣描繪活動
教師展示一只青花瓷盤,并講解其藍色紋樣的特點,如對稱性和層次感。每位幼兒領取印有淺灰色紋樣的白紙,通過觀察示范盤,用藍色蠟筆沿輪廓涂色,再自由添加線條細節。活動結束時,教師邀請幼兒描述自己的創作感受,鼓勵他們發現藍色的靜謐之美,并將幼兒的作品展示在幼幾園展覽處(圖2)。
3.3 教學效果評估
實驗結束后,通過測試和觀察記錄評估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色彩認知準確率、色彩反應速度和課堂參與度等方面的效果。
3.3.1 色彩認知準確率
通過色彩認知活動,實驗組幼兒的色彩認知準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尤其在紅色和黃色的認知上,Plt;0.05 。此外,實驗組在疊加色(如橙色、綠色、紫色)的認知上也表現出明顯優勢,這說明三原色及其混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幼兒對復雜顏色的辨識能力和規律理解能力 (表1)。
3.3.2 色彩反應速度
實驗組在所有顏色的反應速度上均快于對照組(表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lt;0.01) 。
3.3.3 課堂參與度
課堂參與度通過教師的觀察記錄進行評價,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積極參與人數為26人,占 86.67%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0人(占 66.67% 。在色彩認知活動中,實驗組幼兒表現出較高的注意力和參與熱情,且能夠專注完成任務,并主動與教師和同伴討論自己觀察到的色彩變化和創作思路。
進一步觀察顯示,實驗組通過動態觀察與動手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有效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在色彩認知活動中,幼兒不僅通過觀察理解了三原色與疊加色的變化規律,還在實驗過程中體驗了動手實踐的樂趣。在青花瓷紋樣描繪中,實驗組幼兒通過藍色的應用深刻感知了色彩的優雅與層次感,從而提高了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實驗表明,基于傳統文化符號的色彩教學能顯著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促使幼幾在活動中投入更多注意力,主動探索色彩的特性和規律。這種教學模式為幼兒園色彩教育提供了創新性實踐參考,同時也驗證了文化元素在激發幼兒學習動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4傳統文化符號對幼兒色彩認知的影響機制
4.1文化符號的感官刺激作用
傳統文化符號中的具體顏色具有強烈的感官刺激作用,這種作用能夠顯著提高幼幾的色彩認知敏感性和注意力。紅色、黃色等高明度、高純度的顏色,如剪紙中的紅色和京劇臉譜中的黃色,能夠快速吸引幼兒的視覺注意,引發強烈的感官反應。與自然環境中的顏色相比,傳統文化符號的顏色更為飽滿和鮮明,這種特點在視覺呈現中對幼兒形成了深刻的沖擊,強化了顏色的感知效果[4]。
研究表明,幼兒的大腦在感知高純度顏色時會激活與注意力和情感相關的區域。例如,在剪紙制作活動中(圖3),紅色的亮度能夠激發幼兒的興奮感,促使他們集中注意力;而在臉譜涂色活動中(圖4),黃色與藍色的對比組合通過其視覺張力引導幼兒深入觀察和體驗。
4.2文化符號對認知記憶的強化作用
傳統文化符號通過情境化的呈現方式,強化了幼兒對顏色的認知記憶。例如,青花瓷中的藍色以對稱紋樣和層次豐富的色調組合呈現,其靜謐和優雅的特質能夠幫助幼兒在長期記憶中保留對藍色的深刻印象。藍色在青花瓷中的反復使用和固定搭配,使幼兒逐漸形成了對藍色的文化關聯記憶。
實驗組的教學活動也證明,文化符號結合具體顏色能夠有效提升記憶效果。在臉譜涂色活動中,幼兒通過實際涂色的過程,將黃色作為主色與紅色等其他顏色搭配,不僅加深了對黃色的記憶,還通過動手實踐建立了顏色搭配規則的記憶網絡。與單純的卡片辨識相比,這種記憶方式更具生動性和持久性。[5]
此外,文化符號的重復出現也有助于顏色認知記憶的鞏固。例如,在節慶活動中,紅色的燈籠和剪紙頻繁出現,使幼兒逐步強化了對紅色的感知。這種反復的視覺刺激結合符號的象征意義,為幼兒的認知記憶提供了多維度的支持。
4.3文化認同感對認知興趣的提升
傳統文化符號中顏色的文化內涵能夠激發幼兒的認同感,從而提升其認知興趣和主動性。紅色作為中國文化中喜慶與幸福的象征,在節慶場景中頻繁出現,使幼幾在熟悉和愉快的情境中感受到顏色的文化意義。通過剪紙、燈籠等活動,幼兒不僅對紅色表現出更高的興趣還自發地探索紅色在其他文化符號中的應用。
黃色和藍色則通過臉譜和青花瓷等符號,引導幼兒發現顏色背后的文化故事。例如,在黃色臉譜涂色過程中,幼兒了解了京劇角色的性格特征;在青花瓷紋樣繪制中,藍色的優雅象征與其藝術背景結合,激發了幼幾對藍色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5結語
傳統文化符號中的具體顏色以其獨特的視覺張力和文化內涵,為幼兒色彩認知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多維度的促進作用。通過感官刺激、記憶強化和認知興趣的提升,紅、黃、藍、綠等明確的顏色在視覺感知與文化教育中展現了顯著效果,尤其在幼兒對色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上表現突出。本研究驗證了文化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學前教育中的可行性與價值,為未來幼兒園教育實踐注入了創新視角。進一步將文化色彩教學模式推廣至多元化場景,將是提升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
6參考文獻
[1]蘇東宇.基于原創繪本的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行動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4,40(8):32-39.
[2]李建華.幼兒園游戲化課程背景下中國色彩教育模式的研究[].教育家,2024(20):60-61.
[3]劉菲.中國傳統色彩教學如何在幼兒園主題活動中實施[].留學,2023(21):43.
[4]施雪奔.色彩在幼兒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與價值[].色彩,2023(12):154-156.
[5]高丹丹.基于色彩經驗的3-6歲幼兒色彩能力培養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1(21):115-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