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江之濱到雅魯藏布江之畔,從江漢平原到雪域高原,劉利平將八旬母親托付給七十多歲的公婆,在西藏扎根多年,書寫出別樣的山海情。
2025年5月,在雅魯藏布江畔全球最大規模的千年核桃林里,幾千株古樹吐出了新芽。臉龐曬得通紅、指甲縫里嵌滿泥土的女博士劉利平,正蹲在一株千年核桃樹旁,小心翼翼檢查嫁接部位的愈合情況。作為援藏專家,她讓瀕危的西藏古核桃樹煥發新生,在雪域高原結出了豐碩“金果”,造福一方百姓。但她卻不得不將身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八旬母親以及年幼的兒子,留給故鄉的丈夫和公婆照看……她用5年奉獻,在苦寒之地書寫了別樣山海情。
闖高原克“三關”,女博士給古樹當醫生
劉利平博士今年42歲,是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的教師。多年來,她重復著從家到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軌跡。2021年3月,作為湖北省“十四五”科技援藏項目,長江大學成立了“高原核桃產業技術研究特派團”,要前往西藏山南地區拯救千年古核桃林,劉利平因專業技術過硬而被選中。
得知消息后她卻蒙了。作為一名科研女博士,劉利平很想去支援邊疆發展,造福一方百姓。但兒子正讀小學六年級,身患老年癡呆癥的母親也一直跟著她生活,劉利平一旦遠赴西藏,他們怎么辦?
“利平,你放心去援藏吧,家里還有我們呢!”丈夫看出了她的為難和糾結,就拉著父母一起表態。“我和爸媽會照顧好孩子和他外婆,你就去西藏大展身手吧!”丈夫和公公婆婆的體貼與支持,令劉利平感動不已。她含淚告別母親和兒子,最終踏上了Z21次列車奔赴遙遠的西藏。
高聳入云的喜馬拉雅山脈下,藏南的陽光灑在連綿起伏的山巒上。這里除了巍峨的山峰和純凈的空氣,還有另一種寶貴財富—幾千棵古核桃樹,其中有一些樹齡上千年。但這些古樹卻面臨著產量低、品質差、病變嚴重的困境。因缺乏科學管理,三分之二的古樹處于不結果或少結果狀態,限制了當地核桃產業的發展。
這次技術援藏,劉利平不光要拯救古核桃樹,還要繁育新品種,讓價值不菲的“金果果”開滿雪域高原。但初到西藏加查縣的她,被高原反應折磨得死去活來:頭疼欲裂,呼吸困難,嘴唇發紫,走路像踩棉花一樣。
適應了幾天高原環境后,劉利平拖著虛弱的身子開展工作。通過深入調研,她發現加查縣核桃產業的發展瓶頸,關鍵是缺乏良種。她和同事、弟子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從眾多古樹資源中篩選優良單株,再進行嫁接繁殖。
為采集當地較好核桃古樹的接穗,劉利平打算花錢適當修剪老百姓的古樹,但被他們拒絕了:“你把我家的核桃樹剪了,結的核桃果就要減產啦。”村民們這樣認為。
劉利平不愿放棄,告訴自己必須跨過三道難關—環境關、技術關、情感關。她開始努力學習藏語,這樣才能更好地與當地人交流,理解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幾個月后,劉利平逐漸克服了語言障礙,和當地農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同時,她的身體也逐漸適應了高寒缺氧的環境。
一次,劉利平想采集一株古核桃樹的接穗用來嫁接,又遭到樹主人的拒絕,說那是她家祖先留下的“神樹”,動不得。她花了很長時間,與藏族大姐次仁卓嘎展開“交心戰”:每周帶著糖果探望她的孫子,幫她家收割青稞,甚至自掏腰包收購她家的核桃。
后來次仁卓嘎終于松了口:“相處這么久,看得出來你是個好人。劉老師剪吧,我信你!”后來,村民們開始主動請劉利平去修剪自家的古核桃樹。
為了摸清加查縣的核桃資源“家底”,進藏第一年,劉利平就帶領團隊,每天背著干糧徒步幾十公里,穿行于海拔4000米的村落。每次下鄉,她主動和老鄉打招呼,包里也常帶著糖果,分給見到的老人和孩子,還教老百姓嫁接、修剪……
他們走遍了加查縣20個鄉鎮,為每一棵核桃古樹建檔、記錄數據,并繪制出加查縣核桃資源分布圖。加查縣內一共20個鄉鎮,散落著3657株百年古樹,其中500多株樹齡超千年,但大多數產量都很低。
親情助力,公公婆婆照顧母親
一些珍稀的古喙核桃樹生了病,再不及時搶救,這個物種很可能就會走向瀕危。她與同事研究古喙核桃樹病變的原因,商討治療方案,當起了“古樹醫生”。劉利平還制定出了科學的管理和繁育方案,以便讓古樹大面積重生,遍地開花結果。
從剛來加查時分不清東南西北,到對每一棵核桃古樹進行全方位摸底,與許多個村子的居民成為老熟人,劉利平用敬業精神和一顆真誠的心打動了當地人。一些藏族老人遇到農業問題、法律問題都喜歡向她請教,有的老人還讓劉博士教自己用智能手機。
援藏歲月里,劉利平的身體也幾次累垮。2021年9月,她在色季拉山采集樣本時突發肺水腫,在醫院里躺了半個多月;11月23日,在嫁接實驗棚里連續工作14小時后,她昏厥在地,后來是一位藏族老人用土法救了她。老人把風干的“紅景天”根莖搗碎,混合酥油茶灌進劉利平發紫的嘴唇說:“劉博士,你比我們牧羊人還能熬,辛苦你了啊!”
憑借著鉆研勁頭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劉利平團隊從加查縣的古核桃樹中精心挑選出6個優良單株進行規模化繁育,為當地核桃產業發展培育出了核心種源。接下來,她又率團隊開展核桃嫁接技術試驗。這在高海拔地區極具挑戰性,因為西藏氣候惡劣,嫁接成活率難以保證。
然而,劉利平團隊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堅韌不拔的意志,經過反復試驗后,最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嫁接枝條的成活率超過了80%!她不僅要把優良單株的基因傳遞下去,還要讓它們在雪域高原結出高品質的累累碩果。
但不久后,劉利平的右膝蓋就因長期活動量太大而受損,無法下蹲和跑跳,甚至不能正常行走。醫生建議她進行半月板修復手術。但為了不影響援藏工作的進度,劉利平選擇了保守治療,并借此機會回湖北休養一個月,然后又回到西藏,在腿上綁著護膝行走。
孩子一天天長大,缺失了她這個母親的陪伴。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母親80多歲了,很多人、很多事都想不起來了,卻唯獨記得她。每周一次的視頻通話,母親總是問:“平兒,你在哪里,什么時候回來呀?”劉利平知道母親已經沒有時間概念了,就哄她說:“我在外面工作,過兩天就回來。”
為了讓她安心工作,公公、婆婆扛起了照顧親家母的重任。他倆也都70多歲了,還要照顧親家母。劉利平很感激公公婆婆,令她感動的還有孩子—在爸爸和爺爺奶奶的耳濡目染下,他也跟著家人一起照顧外婆,甚至給老人端洗腳水。每當在視頻電話中看到這些,劉利平就覺得自己更應該把工作做好。
2022年冬季的一天,為了探尋居民口中的“千年核桃王”,劉利平在崎嶇山路上整整跋涉了一天,頂著刺骨寒風和稀薄的空氣前行,她的嘴唇已經凍得發紫,但眼中卻閃爍著堅定的光芒。終于,在海拔3800米的朗縣洞嘎鎮,她見到了那棵傳說中的“千年核桃王”。結實的樹干需要五人合抱,但樹冠上僅剩三根枯枝在風中搖擺。
她跪在凍土上刨開積雪,發現根系已出現大面積腐爛。“必須找到抗寒砧木,才能解決這種情況。”劉利平在零下15攝氏度的寒夜里喃喃自語,防風手套的指尖位置早已磨出破洞。此后,她一直奔波在尋找抗寒砧木的路上。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兩個月后。2023年初,在波密縣易貢鄉的懸崖邊,同行的向導洛桑突然拽住劉利平的登山繩:“博士快看!”一株不足半米的野生鐵核桃樹,在不遠處的巖縫中綻放出新芽。DNA測序顯示,這個名為“易貢1號”的品種,能在零下25攝氏度的惡劣氣候下存活!
可嫁接實驗的殘酷遠超預期,在模擬高原環境的壓力艙內,前37組“易貢1號”嫁接苗全部死亡。劉利平在實驗日志上記錄著:“失敗原因:溫差超過砧木極限;強紫外線照射,導致愈傷組織碳化……”
一次看人家繪制壁畫時,劉利平偶然從礦物顏料中發現,朱砂與氯化鈉混合,其液體能使接觸物的溫度瞬間降至冰點!她激動地鏖戰幾個通宵,最終在凌晨的實驗室調配出了“高原愈傷膏”。淡紅色的藥膏涂抹后,嫁接苗的創口在顯微鏡下呈現活躍的細胞分裂。
別樣山湖情,援藏“援”出世界紀錄
當親眼看見“易貢1號”嫁接苗在溫室成活時,劉利平卻收到了兒子高燒住院的消息。視頻里孩子的小臉燒得通紅,卻仍在關心她的工作:“媽媽,核桃寶寶怕冷嗎?”劉利平攥著試管的手微微發顫,心中滿是對家人的愧疚。
身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也在視頻中口齒不清地詢問:“平兒,你啥時回來?”年邁的公婆一邊照顧孫子,一邊為親家母喂飯、擦身子……看得劉利平眼含熱淚。可她遠在高原,無法陪伴在家人身邊盡孝盡責。
這天,監控屏幕上的顯微攝像機傳來好消息:野生鐵核桃樹“易貢1號”的接穗,在老態龍鐘的千年古核桃樹上抽枝發芽了!從此,古樹再也不會因為天氣寒冷而凍傷。“易貢1號”不僅抗嚴寒,與古核桃樹嫁接后,也更具有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成功的瞬間,實驗室內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劉利平紅著眼圈與團隊成員緊緊相擁。
后來,各種通過嫁接技術培育出的核桃樹苗,開始在高原上茁壯成長。它們不僅適應了惡劣的自然環境,還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一派生機盎然。而此時的劉利平,臉龐已經被西藏烈日曬出了深深的“高原紅”。為了盡可能多地嫁接活幼株,她基本吃住全在熱浪蒸騰的大棚里,一忙活就是一整天,手和胳膊全曬得黑黢黢,臉上脫了皮。
但拋開這些,家庭與事業的拉鋸戰同樣慘烈。兒子在視頻中展示著98分的數學試卷,說:“媽媽,我考好了你能回家嗎?”母親在武漢家中又哭又鬧,說必須立刻見到她的平兒……劉利平強忍著心痛,擠出一抹微笑對孩子說:“等到古核桃開花,這邊一切都安頓好了,我就回去修補人生,彌補對你和姥姥缺失的陪伴。”
2023年夏天,劉利平采用“倒掛嫁接法”種植的改良樹種,在雅魯藏布江峽谷邊創造出92%成活率的奇跡。她和團隊還在加查縣成立高原古核桃研究所,開辟了幾百畝試驗示范基地。看到基地里的核桃樹茁壯成長,劉利平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開心。
收獲季節到了,當她將第一筐核桃交給合作社銷售時,曾經的反對者看著碩果目露驚艷,沖劉利平豎起大拇指說:“劉博士,你培育出的核桃皮薄果香,而且每棵樹上都結滿了果子,這些核桃樹就是‘搖錢樹’啊!”
通過5年努力,劉利平讓加查縣境內的核桃樹種植面積增加了好幾倍,果實與核桃油熱銷國內外。果農的平均收入也從當初的每年幾千元提升至三四萬元!此外,研究所還篩選出幾十份優異種質資源,為下一步的嫁接繁育實驗打下了堅實基礎。
湖北援藏技術人才,在藏工作時長為半年至一年半,而劉利平因為項目的特殊性,需要在加查縣工作5年。按照計劃,2025年她的援藏工作可以結束了。但是,加查縣的領導和群眾都希望她能留下來,繼續為當地的核桃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回想起自己初到高原時的種種困難,那些與核桃樹相伴、與藏族同胞共同奮斗的時光,劉利平心中涌起一股不舍。最終,經過與丈夫視頻長談后,她決定將自己的援藏工作再延長下去。
如今,核桃林已經在加查縣的多個鄉鎮,形成獨具高原特色的生態農林景觀。當地核桃以皮薄、個大、肉質香醇甜潤而著稱。在劉利平團隊的努力下,當地還獲得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千年核桃林”這項世界紀錄認證!
不久的將來,她和團隊將推廣3000至5000畝優良核桃種植面積,進一步增加當地藏族同胞的收入,推動產業興縣。
2025年“五一”假期,當“易貢1號”成功存活第1000株幼苗這天,王建民忽然帶著兒子,出現在妻子遠在西藏的核桃實驗室門口。孩子撲進劉利平帶著消毒水味的懷里,從外套中掉出一袋真空包裝的鹵鴨翅。“爸爸說,媽媽肯定想念這一口家鄉味了,我們給你從武漢帶來的!”劉利平猝不及防地被暖到了,摟著丈夫和兒子激動落淚。
從長江之濱到雅魯藏布江之畔,從江漢平原到雪域高原,她將八旬母親托付給70多歲的公婆,在西藏扎根多年,書寫出別樣的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