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區孩子成長為飛機“神經系統”領域的專家,李玲鈺一步一個腳印,在航空報國的道路上實現著自我價值。
遍布機身各部位的電纜線束,分支超過2000條,被稱為戰機的“神經系統”。其中的任一節點出現故障,就有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李玲鈺是“成飛”電纜系統負責人,她要對每一架飛機進行 “診斷”和及時“治療”,確保其能安全執行任務。
無論遇到什么疑難雜癥,她都能手到病除,被譽為“戰機神經系統專科醫生”。
2025年春,她因推動戰機電纜技術突破獲得國家級表彰,還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成為我國航空工業領域的標桿?。
在從事這個特殊職業背后,她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經歷?
21歲進入“成飛”,與飛機電纜結緣
李玲鈺1984年出生在四川巴中貧困山區,她和妹妹從小就知道,因為家中經濟困難,父母一直省吃儉用。尤其為了供兩個女兒讀書,媽媽甚至幾年都舍不得買件新衣服。
當地重男輕女思想嚴重,當時有親戚好意勸媽媽說:“兩個女孩子,少讀點書,早點嫁人,才能幫襯家里。”媽媽卻不為所動,一直堅定地支持著她和妹妹讀書。
李玲鈺至今還記得,中學每學期她的學費是500元,為了交學費,爸爸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外出打工拼命掙錢。媽媽留在家里一邊操持家務,一邊照顧姐妹倆。
年幼的李玲鈺當時并不知道大山外面有什么,但她知道,能夠改變命運、改變家庭窘況的只有自己。于是她發奮學習,立志從這個封閉的地方走出去,干一番大事。有趣的是,小時候李玲鈺因為愛看戰爭片特別崇拜飛行員,她做夢都想駕駛戰機保衛祖國領空。可惜,一直都沒有這樣的機會,因為部隊招收的女飛行員畢竟很少。
讓李玲鈺欣慰的是,2000年她考上了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總算每天能和戰機打交道。5年后的2005年,成都飛機工業集團(以下簡稱“成飛”)來校招人,李玲鈺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最終被錄用。
從偏僻山區到大城市的大企業,那時李玲鈺只有一個念頭:我終于可以掙工資了,能給爸媽減輕負擔了!
進入“成飛”后,她一頭就扎進了飛機電纜系統的制造與維護工作中。很多人只重視發動機,其實航電系統同樣非常重要。李玲鈺說,電纜線束是先進戰機的關鍵部件,遍布飛機全身各個部位,是整機系統信號傳遞、能量傳輸的“血脈通道”,同時也是指揮飛機安全飛行的“神經系統”。一旦中間任何節點連接不暢,就會出現信號傳輸問題,導致一些部位“不聽指揮”,很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嚴重時會有墜機的危險,如果在戰時出問題,后果簡直不堪設想。
但這項工作,并非人們想象中“用絕緣膠布接電線”那么簡單。因為飛機上所用的電纜線束有粗有細,規格、標識各有不同,尺寸極小,通常會直接打印在線束上。在連接過程中,還需要壓接,再通過連接件連接線束。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容失誤。
師父曾嚴肅地告訴李玲鈺,如果某一根線連接出錯,中間的連接件就報廢了;線纜雖然有余量,最多也只能修剪兩次,如果錯得更多,這根線就要報廢。從此,李玲鈺開始學習航空線束制造的所有技能。為盡快掌握每一道工序,她經常向師父請教。
搶險救急,當好戰機“專科醫生”
李玲鈺和姐妹們進行作業時,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上班時大家不聊天,每個人的精力都非常集中。李玲鈺解釋說,如果大家一邊干活一邊說話,就會分神,就可能用錯工具、用錯擋位或者選錯零件。很少有人知道,她們上班時,為了避免因上廁所離開崗位,甚至連水都很少喝。因為工作狀態一旦被打斷,犯錯的概率就很高,這一點是有數據統計的。
也許很多人覺得,依靠產品檢測環節總能保證質量吧?其實也不行,因為檢測并不能檢出所有的問題。李玲鈺和同事們深知,萬一因失誤把有問題的電纜裝到飛機上,在極端多樣的飛行環境下,一旦發生問題,就會導致飛機一些部位失靈。這種隱患可就太可怕了,大家都知道身上責任重大。
另外還存在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戰機剛交付時并沒有發現問題,但飛行一段后,因為線纜連錯就會導致飛機壽命不及預期,這樣也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李玲鈺發現,有的隱身戰機線束分支超2000條,面對密如蛛網的線纜,在剝屏蔽導線和加工焊錫環的時候,非常容易忙中出錯。于是她就琢磨:怎樣既能把活干得巧一點、快一點,還能提升工作準確度?
在作業過程中,李玲鈺發現一直采用的“剝屏蔽導線”和“加工焊錫環”,非常容易忙中出錯,于是就全身心撲在技法攻關上。她一有好的想法就記在隨身的本子上,一有時間就扎進工作室進行實驗。
經過成千上萬次重復而形成的肌肉記憶,使李玲鈺練就了一次性手工完成5至8根電纜剝線的絕活。后來她不僅創造了“李玲鈺屏蔽線剝線法”,還掌握了“觀融一眼準,送線一把穩”的“李玲鈺焊錫環加工法”,幫助研制全線有效剝線效率提升14倍,焊錫環加工平均效率提升5倍。
因為技藝高超,李玲鈺也在各類技能大賽中嶄露頭角。2019年9月,她參加“航空工業首屆女職工技能競賽”,在電纜、盤箱工試驗操作大賽中獲得第四名,其中理論獲得滿分,成為比賽中唯一的單項滿分選手。9月底,她又在“成都市百萬職工技能大賽電纜工技能競賽”中榮獲第一名。后來,她還在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航飛機電纜與盤箱裝配試驗工大賽中,獲得第一名。
每當有新設備、新材料、新工具到單位領先試用,李玲鈺總是爭取第一個試用,不斷去探索實踐、對比試驗,力爭開發出最好的性能。
李玲鈺團隊負責戰機電纜系統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制造、檢測、排故及維修維護,確保信號傳輸的精準性?。電纜系統直接控制戰機飛行姿態、武器系統及航電設備,其可靠性直接影響戰機功能與安全?。
李玲鈺她們還要負責對每一架飛機的“神經系統”問題進行“診斷”和“治療”,還包括每一型飛機的優化、設計和測試工作。作為專科“神經系統醫生”,她要不分晝夜地對戰機進行保障。尤其當戰機發生故障時,必須隨叫隨到。
最讓李玲鈺難忘的是,有一天夜里,忽然收到一項緊急排故任務。作為航空線束“疑難雜癥”解決專家,她立刻帶領團隊趕到現場。由于電纜錯綜復雜、固定點多,加之外場寒如冰窖,飛機外表面每一個部位都是冰冷的,給線束更改帶來巨大困難。
為了盡快實現修復,李玲鈺果斷脫下厚重的外套和手套,和幾個同事一起進入狹小的發動機艙作業空間,開始畫線定位。她的手凍得沒有知覺了,就暖一暖再投入工作。其間,有人手被保險絲劃破,還有人手被夜風凍得蜷縮不了,但大家都不曾停下手中的工作。熬過了一個寒冷的夜,經歷了兩次夕陽的照拂,在32小時不眠不休之后,導通工作終于完成,保障了戰機的快速返航。
為國奉獻20載,成為航空領域標桿
值得一提的是,李玲鈺還利用創新成果,在戰機總裝階段主導斷電條件下完成電纜線束安裝,同時協調雷達、航電等需通電系統的同步測試,避免重復拆裝,縮短生產周期30%?。
在工作中,大家都知道工段最難啃的“硬骨頭”都是屬于她的,她也樂于挑戰。李玲鈺生孩子后3個月,正值工段來了一種新的導通設備,她顧不上照顧襁褓中的嬰兒,硬是每天加班加點來擺弄這些“新玩意”。在長期解決難題中,她積累了充足的經驗,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技巧和絕活,成為解決“疑難雜癥”的專家。
與此同時,李玲鈺作為技能專家,還積極探索、試驗引入了多種技術和專用性工具。2019年以來,她平均每年主持、參與的小改小革多達20項。
其中“剝線鉗標準剝線尺寸限位裝置改造”,平均提升效率45%,100%杜絕剝線出錯率,獲得成飛小改小革三等獎;“剝線鉗計數裝置”,使剝線鉗有了“數字大腦”,實現科學計數,獲得成飛小改小革一等獎;“第三代便攜式導通儀”,使導通儀不僅有“耳朵”,還有“眼睛”,大大提升了線束導通檢查的效率和質量,獲得成飛質量專項小改小革一等獎。
數字化工具和環境的塑造,讓李玲鈺她們如虎添翼。在電纜線束制造環節,從最早的人工操作,到現在自動打孔、連接和導通設備,在極大節省人力的同時,也保證了前后工作的無縫、準確銜接。
作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首席技能專家?,以及成飛飛機電纜首席操作技師?,李玲鈺還非常重視培養新人。由她領辦的巾幗標兵創新工作室,如今已成為航空線束研制技師成長的搖籃。
其中近20名職工先后獲“全國技術能手”“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技術能手”等榮譽。她帶領著航空線束制造的小字輩們,走上“技能報國、技能強國”的新時代工匠之路。
多年來,李玲鈺長期深耕高端航空裝備研制一線,先后參與多型有人戰斗機和無人機系統航空線束研制,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難關,推動戰機電纜系統從生產到維護的全鏈條技術升級,其工作直接支撐了我國航空裝備的高質量發展。她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四川工匠?”等榮譽稱號。2025年春天,李玲鈺因推動戰機電纜技術突破獲得國家級表彰,還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如今,41歲的她,已成為航空工業領域的女性標桿。
今年,是李玲鈺從事電纜線束工作的第20個年頭。從山區孩子成長為飛機“神經系統”領域的專家,李玲鈺一步一個腳印,在航空報國的道路上實現著自我價值。這也是一代代航空人七十年如一日守護祖國藍天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