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有一個“光”字的他,本身就是一束光,給身邊戰友帶來無盡光明和美好希望。
他酷愛標有“愛心驛站”字樣的綠色T恤,換裝也是另一件,一模一樣;他身上烙刻著抹不掉的軍人印跡:身板硬朗挺拔,走路精神十足,做事風風火火,與65歲的年齡大相徑庭。
仲夏時節,記者來到連續八屆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的江蘇南通,探尋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南通愛國擁軍愛心驛站黨支部書記張志光的精神密碼,被一束“光”倏然照亮:名字里有一個“光”字的他,本身就是一束光,給身邊戰友帶來無盡光明和美好希望。
60萬份愛心粥溫暖一座城
清晨6:00,整座城市還沉浸在一片靜謐的氤氳中,南通市6家愛心粥屋里卻是熱氣騰騰,在人民中路8號的愛心粥屋里,六七十位老人早早坐在桌前,等待一頓免費的豐盛早餐。記者走進粥屋,但見8位身著紅馬甲的愛心粥志愿者七手八腳搬桌椅、擺碗筷。張志光最忙碌,他身著干凈整潔的衣服,擼起高高的袖管,將一碗碗愛心粥盛好,把雞蛋、饅頭和醬菜分好,依次捧到一位位老人面前。
晨曦中的張志光像一道“霞光”,照射在香味誘人的雜糧粥上,照射在一張張喜笑顏開的臉龐上,照射在每一個平凡卻祥和的日子里,交織出一座城市幸福的味道……
這道“光”,首先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之路。18歲那年,張志光穿上軍裝,走進綠色軍營。當兵第二年,各項成績優異的他,被選送到濟南陸軍學校學習無線電修理技術。軍校畢業,他在軍區通信修理所如魚得水。正當工作風生水起之時,一個噩運從天而降:他被查出血管瘤!此后經歷兩次大手術的張志光,身體非常虛弱。當兵第四年,他依依不舍地告別心愛的軍營和戰友,戴著5枚獎章回到地方。
張志光被分配到南通市通州區電信局。科班出身的他工作得心應手,但是身體的疾患卻苦不堪言,其間又經歷兩次手術,巨大的精神壓力使他身心疲憊。
必須改變自己!35歲,被迫因病退休的張志光開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原本就樂于助人的他,左鄰右舍的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壞了,他搬回家,修好之后分文不收。即使墊錢購買配件和材料,他也從不提及。“維修家用電器對于我來說是小事一樁,我用這點技能幫助了別人,打心眼里感到快樂。”漸漸地,他發現自己的身體變好了,連傷風感冒都很少光顧。于是,他把樂善好施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矢志不渝。“消防勇士”陳帥在救火時壯烈犧牲,留下年僅四歲的兒子和懷孕的妻子,張志光立即與陳帥妻子聯系,結對幫扶;南通市高考期間,張志光帶領愛心粥團隊志愿者們來到考點外,為考生、家長以及執勤民警送來綠豆湯、礦泉水、西瓜;端午節,張志光組織志愿者們一起包粽子,為抗戰老兵、軍人軍屬送去一萬多個筒粽……
這碗遠近聞名的愛心粥,最早出現在2018年3月,張志光看望92歲的抗戰老兵魏益友,發現他還沒有吃早餐。一了解才知道,很多老兵上午10點還沒有吃早飯。他們說:“人口少,懶得動火做飯,湊合到中午一塊吃。”不吃早飯不利于老人的身體健康,張志光當即決定:“我要幫助這些老兵吃好早餐!”
張志光從家里拿出18萬元,成立愛心粥基金,愛心粥店正式開張。張志光拜中國愛心粥店第一人王全華為師,專門到河南等地學習取經。他買來全自動熬粥機,準備了送餐車,嚴格選購紅棗、薏米、花生、小米等原料,盯住每一個熬制環節,每天變著花樣為大家準備早餐。
從第一家到第六家,6年間,他為抗戰老兵、退役軍人、軍人家屬和孤寡老人免費供應愛心粥,60萬人次吃上可口早餐。很多老人不遠數里,一大早趕來,就為了感受這碗愛心粥的深情厚誼。
記者在幾家早餐粥屋看到,已經吃完早餐的老人并不著急離開,他們久久徘徊在門前,抽空給忙碌中的張志光打打下手:“他也已經是位老人了,還在照顧我們,就想讓他輕松一些。”
張志光的義舉感動了一大批江海志愿者,大家紛紛加入愛心粥志愿服務隊伍。77歲的癌癥病人范學明、腿上打有鋼釘的儲志勇、戴著起搏器的劉桂芳,這些原本需要別人照顧的老人,也和張志光一樣,成為愛心粥志愿者。還有很多穿著校服的學生、來中國旅游的國際友人,也加入愛心粥志愿者的行列。他們操著不同的語言,讓熱騰騰的粥屋更加溫馨多元。“前來擔任志愿者的人員越來越多,數也數不清,每天都安排不下。”張志光告訴記者,6家粥店每年大約有1萬多人次的志愿者不計報酬,無償服務,成為這個城市最美的風景。
與600多名抗戰老兵結為忘年交
聽到張志光來了,整整100歲的抗戰老兵許勝特地穿上海軍制服,胸佩黨徽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這位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滿臉堆起笑容,用力把張志光“按”在椅子上。
“許老18歲加入新四軍,把原名‘許日盛’改為‘許勝’,寓意‘許勝不許敗’。他曾擔任三野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的秘書,三次參加國慶節北京天安門廣場的閱兵式,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退休后,他撰寫了30多篇革命回憶文章,經常給附近學校做教育報告,發表了3000多篇詩作,捐贈了500多本紅色書刊……”張志光對許老的故事非常熟悉,他還沒說完,許老已經接過話茬:“我是戰爭年代的幸存者、和平年代的幸福者,現在社會各界對我非常關心,志光就是其中最用心的一位。”他拿出剛剛在筆記本上作的一首藏頭詩,給記者看:“志壯似凌云,光明如日升。人勤嚴律己,好事利他人。”
張志光不好意思地說:“又給我作了詩,每次來老首長家,許老都給我驚喜。”
記者問起看望老兵的緣由,張志光滿含敬意。他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生父和養父都是抗戰老兵,老人很早就告訴他,南通是江蘇建立最早、堅持最久的革命老區,1930年就誕生了土地革命時期江蘇境內唯一的中央序列紅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像許老這樣為國家作出貢獻的老英雄非常多。因此,他格外留心老兵信息,每次在媒體上看到,總會多留一份心,能聯系到的立馬送去溫暖。久而久之,看望慰問老兵,成為他雷打不動的規定動作。
“還要把老兵的英雄故事永遠留下來,世代相傳。”2024年6月,張志光籌資500萬元,拿出黃金地段人民中路8號中南大廈1000多平方米的商業用房創建“兵星閃耀館”和“擁軍社區食堂”,其中面積500多平方米的展館,全年免費對外開放。館內陳列著百位南通籍將軍的風采,200多位最美退役軍人、300多位南通新四軍戰士的照片及實物。展館與23家學校簽訂國防教育共建協議,聘請50名優秀退役軍人組建宣講團,年均舉辦主題活動40余場,近10萬師生受益,現在已成為南通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
記者正回味著一位退役軍人的心路歷程,許老又拿出一幅書法作品,上面寫道:“一碗愛心粥,溫暖一座城。”他告訴記者,他和很多老兵都曾經去過愛心粥店,享用過張志光的免費粥,也為他的義舉深深感動。最讓他難忘的是2015年9月,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張志光自己掏了10萬元錢,組織65位抗戰老兵參加紀念活動。就在這次活動中,許勝見到了4位當年一起并肩作戰的老戰友,“都是失聯幾十年的過命兄弟,抱著就不松手。南通日報還發表了一條新聞:《相隔64年,老戰友重逢南通》。”許老說著,眼圈紅了:“這次活動太有意義了,當時參加活動的65位老兵,現在健在的也只有十多位了。”
張志光請許勝講講抗日故事,許老神情莊重地說:“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慘遭屠戮;我的家鄉通州十總,53名同胞被日軍活埋……”聽著老人字字泣血的講述,張志光眉頭緊鎖,一一記錄在筆記本上。
“我們正在組織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到時候請您到現場講述。”張志光跟許老說,南通愛國擁軍愛心驛站正在收集抗戰老兵的英勇事跡,尋找南通最具有代表性的80個抗日地標、紀念地,全部進行拍攝和文字整理,制作成流動展覽館,走進學校和社區。一方面回顧歷史,一方面也以此教育青少年,不忘歷史,珍視和平。
“又是一個有意義的大活動。”許老轉過身,指了指床頭一面錦旗說,“這里還有一個張志光的杰作:給全市健在的抗戰老兵人手制作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人民永遠感謝您,向抗戰老兵敬禮’,老兵們都掛在家里最顯眼的地方。有位老兵住院了,還掛到了病床前。事情雖然很小,但有人惦記著我們,國家沒有忘記我們,我們心里自豪啊。”
告別許勝,張志光又來到蘇潔、鞠華等抗戰老戰士家。一束光,溫暖了老兵的心。600多位抗戰老兵,12個春夏秋冬,張志光像走親戚一樣,年復一年地看望。有時候是送一面榮譽錦旗,有時候是過年過節送慰問金和慰問品,有時候為了給老兵過生日。更多時候,什么事情也沒有,他順道走進一位老兵家里,就為了聊一會兒家常,問問身體安好。
聯合25000家軍創企業共享無限可能
張志光創辦的通州劉橋軍創工業園內,建有28000平方米的廠房,近20家軍創企業入駐園區,家家都安排了退役軍人和軍人家屬就業。記者到達通州區劉橋鎮迎賓路的南通玨可佳金屬家具有限公司已經是傍晚時分,這是入駐園區的其中一家軍創企業。只見廠房內燈火通明,機器隆隆,絲毫沒有下班的意思。退役軍人李成銀和兒子李佳林忙得一頭大汗:“美國關稅下調后,訂單跟雪片一樣,現在每天三班倒,加緊生產產品。”
說起這個6000多平方米的廠房,父子倆感慨不已:“公司一直在蘇州發展。2019年,當地租賃價格突然上漲,從每平方米10元漲到20多元,公司實在吃不消了,就通過戰友找到張志光。張總說,軍創園就是為退役軍人而存在的。我收你每平方米8元錢,等經濟條件好了掙到錢再說。”
張志光深知退役軍人做生意的難。早年,他開無線電修理門市、辦農莊、經營廚具加工廠,都是小本生意,錢掙得很辛苦。后來他一邊做生意,一邊加入江海志愿者隊伍,在扶貧濟困的道路上從不停歇:資助無錫一位身患重病的“熊貓血”捐獻者、領養7歲的安徽孤兒、連續5年為甘肅山區小學20名特困學生定期匯去學費和書本費;拿出8萬元,與南通西藏民族中學2名學生結對幫扶,設立藏族學生獎學金……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張志光感受到一名退役軍人的崇高使命,也充分體會到奉獻社會的非凡價值。在兒子結婚的典禮上,他突然拿出積攢了一輩子的50萬元存折,不是給兒子的新婚賀禮,而是要全部捐獻出去,成立南通愛國擁軍基金,專門用于生活困難的抗戰老兵、軍人家庭等優撫對象的幫扶。也許是命運的安排,也許是好人有好報,張志光的疾病完全康復。他興奮不已,瞄準家政行業,專攻不良資產收購盤活領域。將破產企業整合、維修、招租、出售,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子。自此,張志光與自己徹底和解:再難的時候,也要想辦法讓自己發光!他憑著敏銳的嗅覺、獨到的眼光,再加上軍營里鍛煉出的韌性,事業版圖不斷擴大。當他發現退役軍人就業需求很大時,毫不考慮自身成本,把盤活來的最好地段建成軍創商業園和軍創工業園,在愛國擁軍的大路上大步邁進。
李成銀和兒子李佳林在軍創工業園一干就是6年,張志光不僅沒有漲房租,還為公司的發展跑了好多趟。“我們公司一直做對外貿易,但是很不穩定,有時候中美貿易戰一打,國外就退貨,公司只好停工。張總說,國外賺得多,國內利潤低,但是利潤少并不是沒有利潤,國內國外咱們都做,才能保證穩定發展。我們父子倆聽了張志光的話,改變銷售渠道,公司效益一直不錯。真應該好好感謝張總,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這個公司的今天。”
張志光擺擺手說:“大手拉小手,咱們都是當兵的人,開軍創園就是為了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現在,父子倆的公司也成為南通愛國擁軍愛心驛站會員單位,不僅吸收了8名退役軍人就業,還每年拿出一部分收益用于愛國擁軍公益事業。
除了劉橋軍創工業園,張志光還在南通市崇川區孩兒巷南路56號創辦了“南通56軍創商業園”。記者走進園區,映入眼簾的是一面充滿軍旅元素的迷彩墻,一項項擁軍政策羅列其上,感動著軍人軍屬的心,入駐商業園區的商鋪已有62家,80%以上商戶由退役軍人或軍屬參與經營;90%以上商戶為軍人軍屬提供專屬優惠折扣……
56軍創園區曾是一片廢棄的老廠房。“去年10月,崇川區的領導來視察,建議我搞一個有特色的園區,我就開始思考了。”張志光說,作為一名退役老兵,他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和軍旅有關,經過兩個多月的打造,軍創園雛形初現。現在很多地方經濟不景氣,軍創園卻氣象萬千,15000平方米的商業用房,60多家商戶,開業一個月全部入駐。
說起未來的打算,張志光的眼睛里泛起憧憬的波光:“南通有28.7萬退役軍人和25000家軍創企業,我要建起軍創企業資源共享中心,開店的到軍創商業園,開工廠的到軍創工業園,通過規模化效應,讓這些軍創企業實現生產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客戶資源的深度共享,促進協同發展的格局,為退役軍人就業創業開辟無限廣闊的空間!”
聽著張志光的鏗鏘壯語,記者堅信,這一束光,光耀江海大地,必將溫暖更多老兵桑榆之年,解決更多軍人后顧無憂,照亮更多戰友退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