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產品層出不窮,行業缺乏相應的智能化評價標準,技術、產品設計、應用等問題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近日,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牽頭,聯合上海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以及優必選、宇樹科技、中國信通院和工聯院等主流企業及科研院所共同制定了《人形機器人智能化分級》(T/CIE 298-2025)團體標準,并在中國電子學會正式發布。這是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智能化能力分級的標準。
從“功能導向”邁向“智能進化”
新團標通過借鑒自動駕駛、工業機器人等分級邏輯,針對人形機器人的特殊性進行了創新,構建形成“四維五級”的評價框架。包括“感知認知(P)、決策學習(D)、執行表現(E)、協作交互(C)”為核心的四大能力維度,并構建L1—L5五級智能化能力分級體系。
根據新團標,從 L1—L5,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能力水平逐級遞增。該標準還同步給出 22個一級指標、100余項技術條款、通用安全底線及典型應用場景映射,可為企業開展產品設計、性能對標和能力聲明提供直觀參照。
專家認為,《人形機器人智能化分級》標準的發布,是人形機器人產業協同創新的重要成果。“正如智能汽車的自動駕駛分級一樣,為行業提供了一套科學、統一的技術語言和評價工具,通過技術透明化、風險可控化、產業協同化,不僅有助于規范市場秩序、精準引導技術研發方向,更將加速推動人形機器人在各領域的應用落地,打破技術與場景之間的壁壘,促進整個產業生態的健康、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逐步從“功能導向”向“智能進化”邁進,人形機器人智能化能力的增強,可以極大提升人形機器人在面對復雜任務、不同場景、實時變化的環境等方面的應用潛力。人形機器人產品層出不窮,行業缺乏相應的智能化評價標準,技術、產品設計、應用等問題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事實上,早在2023年,工信部就印發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開展人形機器人標準化路線圖研究,全面梳理產業鏈標準化需求。意見強調,建立健全人形機器人產業標準體系,分級分類推動標準制定。
2024年9月,工信部又公示了人形機器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籌建方案,要求重點開展人形機器人基礎共性、安全、整機及關鍵技術、零部件及組件和應用等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
今年2月,中國電子學會就《人形機器人智能化分級技術要求》團體標準公開征求意見。新團標的發布將為人形機器人智能化技術、產品研發、測試、管理及場景應用提供基礎支撐,有效為人形機器人市場統一技術語言和評價體系。
未來,隨著分級標準的落地,人形機器人有望突破 “展示性智能”,走向真正的 “通用智能”,在特種作業、物流搬運、工業制造、教育科研、商業服務、健康養老等多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加速人形機器人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
從機械幻想到黃金賽道
今年2月,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共同發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突破不少于100項關鍵技術、產出不少于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件產品,具身智能上下游產業鏈基本實現國產化。加速奔跑的北京市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在書寫中國智能制造的新樣本。
從1973年第一臺人形機器人Wabot-1算起,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史,是從形似到神似的過程。快進至2010年,2010—2020年是實現高難度動作的動態控制期,2020—2025年是AI賦能期,在形似的基礎上,人形機器人因認知等方面的進步,越來越像人,2025年人形機器人的熱度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現場,參與人形機器人秀的廠商為了三分鐘的節目準備了三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現場,20支機器人戰隊與1.2萬名人類選手同場競技……人形機器人實現量變到質變。
加速進化創始人兼董事長程昊舉例說明,“2024年初,全球所有的人形機器人走一會兒就會摔,到了年底,T1(加速進化人形機器人)可以做到在踢足球等激烈對抗和沖撞時不摔,即使摔倒也能做到1—2秒內自主起身,這是之前做不到的”。
北京研發的“天工”則通過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冠軍,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除了在平坦的道路上跑步,天工還能連爬百級階梯、登上海子墻公園最高點,可以在雪地里快速奔跑,更能在應對推、拉、拽、撞等外力時站住不摔倒。
一位人形機器人企業內部人士表示,“行業幾乎每周都有小突破”。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劉維亮也提到,“人形機器人創新產品不斷涌現,運動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迭代速度”。
技術的突破讓人形機器人落地有了更多想象力
不久前,優必選與東風柳汽簽訂了20臺大型雙足人形機器人采購合同,產品主要是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與商用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C,相關產品將用于汽車工廠的生產制造和商用接待等環節。
銀河通用產品合伙人傅強透露,他們與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了人形機器人參與的“智慧藥房”無人值守解決方案,預計將在2025年落地約百家門店,率先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應用落地。“部分消費者通過手機購買的商品,已由機器人在門店完成揀貨并交付給外賣騎手,再送達用戶手中。”傅強說。
目前,行業內企業生產的人形機器人大多是通用型產品,即任務通用、場景通用,前者意味著機器人可以完成多種類型的任務,后者意味著能夠適用于多種應用場景。
從另一個視角看,這涉及人形機器人的泛化能力,銀河通用創始人王鶴的看法是“先沿著能夠產生生產力價值的維度去探索具身智能的泛化,再去研究它在更多維度的能力”。
樂聚機器人創始人冷曉琨站在場景角度表示,“工業場景只是過渡,人形機器人會在家庭場景下爆發。要做好打五年甚至十年持久戰的準備,不要被外界干擾,因為很多技術路線還沒有被確認”,他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降本、批量化、國產化,這些問題牽一發動全身,要相互促進、一起推進。
政府層面已關注到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的發展特點,“北京正在全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我們將努力為具身智能技術創新和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培育作出貢獻”,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姜廣智表示。
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北京要培育產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不少于50家,形成量產產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業商業、個性化服務三大場景實現不少于100項規模化應用,量產總規模率先突破萬臺,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
2025年,北京北部的未來科學城將再添一座機器人產業園。它的建立可以與城南亦莊的機器人產業園相聯動,為機器人企業提供研發、制造、測試、應用和展示空間,加速產業集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