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這句流傳百年的俗語,暗藏著銅瓷技藝的神秘密碼。
“鎬”字,以“金”為骨,以“局”為魂,恰似匠人以金屬銅釘將破碎瓷片牢牢“銅”于原位。在青島老城區的巷陌深處,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青島市工藝美術大師周華,正握著那把祖傳的金剛鉆,在碎瓷片上輕輕叩擊。叮當聲中,時光仿佛在此刻凝固,古老的技藝與匠人半生的堅守,在光影交錯間緩緩鋪展
市井煙火中的技藝啟蒙
周華對銅瓷的最初記憶,源于兒時青島老城區的市井生活。那時候,走街串巷的銅瓷匠人是胡同里的常客。“小時候,家里的盆盆罐罐裂開,匠人背著工具箱來修,敲敲打打的聲音特別熱鬧。”他回憶道,“看著那些碎瓷片在匠人手里重新拼合,覺得特別神奇。”
受家庭氛圍影響,周華從小對傳統手工藝興趣濃厚。七八歲時,他就跟著鄰居們做手工活,“小時候,我鄰居有木匠、鐵匠,我總是在旁邊跟著干,一來二去,就喜歡上了手工藝。”





上世紀90年代,收藏熱興起,周華敏銳地意識到銅瓷技藝的價值。他開始查閱資料、走訪匠人,深入研究這門技藝,傳承二十四樣七十二種一百三十六道獨門宮廷絕技,以此續寫一段瓷器劫難之后的涅槃重生。
傳統技藝的當代守護者
銅瓷是一門講究“天人合一”的技藝,從選料到工序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周華介紹,傳統銅瓷主要分為“素活”和“花活”兩類。“素活就是用銅釘固定,讓器物不漏;花活則是在素活的基礎上,刻(各種吉祥圖案)進行鑲嵌等裝飾,讓修復后的器物更具藝術性。”在材料的選擇上,周華堅持使用銅。“古人早就發現,銅和鐵的膨脹系數與瓷器相近,用它們做銅釘,永不松動漏水。\"
銅瓷的工序繁瑣而精細。以修復一件瓷器為例,首先要“找茬對縫”,將碎瓷片拼合,用繩子固定;然后“畫線開點”,確定銅釘位置并鉆孔;接著“嵌釘加固”,將銅釘嵌入孔中;最后用蛋清和石灰粉調制成的膩子“填縫掩痕”。“每一步都要小心,差一點都不行。”周華說,“就拿鉆孔來說,力度和角度都有講究,鉆淺了銅釘固定不牢,鉆深了容易把瓷器鉆穿。\"

古老技藝的現代轉型
隨著時代發展,周華嘗試將銅瓷技藝與現代美學相結合。他不再局限于修復,而是開始創作銅瓷藝術品。“傳

“異補”指的是使用不同顏色的材料進行修補,目的在于要體現出明顯的修補痕跡。
統銅瓷是實用技藝,但也可以有藝術性。”他說,“我想讓更多人看到,銅瓷不僅能修東西,還能創造美。”
周華的創新作品中,他嘗試將銅瓷與刻、鑲嵌等技藝結合,創作個性化作品。有以嶗山風景為主題的系列銅瓷技藝作品。“嶗山是青島的名片,我想把它的美用銅瓷技藝表現出來。”他說,“比如‘嶗山太清宮’作品,我將高大挺拔的古樹、祥云,與嶗山太清宮建筑結合在一起,銅在藍色盤面上,讓古老的道觀顯得既莊重、威嚴又祥和,整體風格古樸典雅。”他將青島的山海輪廓鍛造成銅藝密碼,讓棧橋回瀾閣、五月的風、青島市花耐冬花等極具地域代表的圖騰在瓷胎上生長出新的肌理,既兼顧傳統文化,又有新意。
讓技藝在時光中延續
如今,周華的工作室已成為解碼銅瓷技藝的窗口。他不僅專注于古瓷修復與藝術創作,更將傳承的觸角延伸至校園講堂,為年輕一代拆解銅瓷技藝中的千年密碼;在上海合作組織國家民間友好展等國際舞臺上,他以銅瓷為媒,讓銅釘交錯的東方美學跨越國界,在世界文明對話中綻放非遺光彩。
對于銅瓷的未來,周華滿懷希望:“現在國家提倡匠人精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傳統技藝。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讓它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從修復殘缺古瓷到創作當代藝術,從校園講堂到國際舞臺,周華將千年銅瓷技藝編織進當代生活的經緯。那聲聲敲擊,既是古老文明跨越時空的回響,更是非遺在新時代綻放的鏗鏘節拍,讓承載著東方智慧的傳統技藝,在守正創新的浪潮中永續光芒,于歲月長河里閃耀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