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威廉,生活在20 世紀的英國黑鄉,我15 歲了。我的老家黑鄉在大城市伯明翰附近。聽爺爺說,19 世紀30 年代,這里發現了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大人們為了掙更多錢,開啟了日夜不停的生產模式。白天,工廠的煙囪噴著黑色的煤煙。到了晚上,煉鐵爐的火光又把天空映襯得通紅。他們還燒毀了這里的樹木,廢棄了肥沃的農田,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堆積的煤渣和廢料。這也是“黑鄉”這個名字的由來。我的爸爸媽媽都在黑鄉的工廠里上班,我也在這里長大。
后來,這里建立了一座博物館,即黑鄉生活博物館。今天,我要帶你們在這座博物館中坐上時光機,一起去看看我生活的那個“白天漆黑一片,夜晚火光沖天”的世界。

哐當!哐當!聽到這聲音了嗎?那是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在打呼嚕呢。它可是個300 多歲的老爺爺,在它的鐵肚子里,煤炭被燒得通紅,熱水變成了蒸汽,“呼哧呼哧”地向上冒,由此產生的動力便可以讓齒輪轉動。
你知道“汽車”這個名字怎么來的嗎?其實是最早的車輛用蒸汽作為動力而得名。我們那時候的汽車開起來后會產生黑色的煤煙,滿大街都是。媽媽說:“煤煙就是黑鄉的勛章,我們能造出全世界最厲害的機器!”

蒸汽機運轉要燒的煤炭都埋在地下,需要工人源源不斷地把它們開采出來。我跟著爸爸下過礦井。當時我們舉著煤油燈,踩著吱呀作響的木梯,下到幾百米深的地方。那里熱得像蒸籠,空氣里飄著煤渣,嗆得人直咳嗽。礦工們的臉被煤灰染得漆黑,只有眼睛和牙齒白得發亮。我們管這叫敷了“黑鄉面膜”,有一次,我不小心踢翻了一盞煤油燈,火星濺到煤堆上,嚇得大家拼命撲火。爸爸說:“地底的火龍可不好惹,它能燒掉整個礦井!”
辛苦開采出來的煤炭要怎么運到上面呢?這就不需要我們動手了。礦井連著好幾條地下運河,運河就像銀色的絲帶,可以載著煤炭和鐵礦通往每一個需要它們的地方。漆黑的運河隧道里沒有燈,又十分狹窄,船夫得躺下來用腳蹬墻,才能推船前進。現在,黑鄉生活博物館的運河里也有復古窄船。你們可以戴上船夫帽,體驗“蹬腿航行”。不過放輕松,你不用真的蹬墻,現在船底已經裝好電力發動機了。

我最高興的事就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庫克叔叔的糖果店買“酸溜溜梨糖”。店里的銅鍋咕嘟咕嘟煮著糖漿,整個店里的空氣都是甜的。庫克叔叔還會表演“太妃糖拉伸術”,把糖漿拉成蜜蜂和小魚的形狀。
你知道嗎?號稱“英國國菜”的炸魚薯條最早就是給工人們吃的。因為它是油炸食品,熱量很高,能讓工人們快速補充體力。現在,博物館中的那家炸魚薯條店用的還是當年的配方。我替你們嘗過了,和我當年吃的味道一模一樣。
晚上,我們一家人會走進利馬燈電影院,銀幕上投射出卓別林歪戴著帽子、追著火車跑的場景,還有留聲機吱呀的響聲。雖然木頭凳子硌得我屁股疼,但我們的笑聲都快把屋頂掀翻了。

讓我們來到1968 年,黑鄉的最后一座煤礦關閉了,機器安靜了,運河也荒廢了。大人們說,這是時代的進步。但我還是會偷偷溜進廢棄的工廠,摸著生銹的齒輪想:我們的故事會被忘記嗎?
幸好有了這座黑鄉生活博物館,把我們住過的老房子、用過的蒸汽機甚至整條街道都建在了這座戶外博物館中,頭戴圓頂帽的講解員會扮成工人,教大家敲鐵鏈、烤面包。你還能進到我上學的教室中,看看能不能聽懂我當年的數學課!

雖然黑鄉的煤煙早已消散,但博物館里關于黑鄉的故事仍在繼續。我走在博物館里,發現以前那些嗆人的煤煙、燙手的鐵錘,都變成了博物館中我們的故事。現在世界上有高鐵、機器人、互聯網,但別忘了,它們都站在悠久的工業發展歷史的肩膀上。我相信媽媽說的,黑鄉這個名字是在告訴世界,哪怕在最黑的夜里,勞動者的雙手也能點亮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