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系萬家,信達天下。”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信”嗎?我想,對于你們這些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來說,你們對信的了解大都來自互聯網,與同學、朋友傳遞信息也都會通過手機。然而,古人沒有手機,他們又是如何與遠方朋友聯系的呢?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本期《文明誕生記》,我們將走進天津郵政博物館,了解我國郵政事業的發展歷程。在這些有趣的文章中,你們將了解古人是怎么送“快遞”的;認識中國的第一套郵票,了解它的誕生過程以及它在中國郵政史上的重要意義;探索通向你們家的不同郵路;欣賞明信片上的天津老建筑,了解天津的歷史文化。快跟我一起踏上探“郵”之路吧!
什么是郵驛呢?郵驛就是古代的郵政嗎?可以這么說,但不是很準確。實際上,郵驛是我國古代官方通信機構的總稱,主要任務是“傳命”。國家設立驛站,用來傳遞軍報、公文或者接送官員。在當時,普通百姓是無法使用郵驛的。
喜歡逛博物館的龍奇奇對古代的郵驛十分好奇,于是它決定到天津郵政博物館來了解一下古代郵驛的故事。在這里,它結識了一些新朋友。我們趕快跟著龍奇奇去認識它們吧!

我是孔子雕像,靜靜地矗立在博物館中。我的原型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在你的想象中,孔子是不是一副文弱書生的樣子?其實,孔子是個大高個兒,不僅有聰明的頭腦,還有健碩的體魄。他為人低調,從不炫耀自己。
那么,你一定好奇,為什么會在天津郵政博物館中見到我呢?孔子和天津郵政博物館之間又有什么故事呢?其實,這是因為孔子在20 多歲時曾在郵驛工作,擔任一個叫“委吏”的職務,直接參與了郵驛的物資供應工作。
也許是因為對郵驛的工作非常了解,孔子還曾說過一句和郵驛有關的話,即“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德政的盛行,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迅速,強調了品德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我是一塊奇特的石頭,別小瞧我,我和郵驛之間也有一些故事喲!偷偷告訴你,我和秦始皇還是“親戚”呢!
現在,我看上去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但我原來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我曾經被工匠帶到了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xíng)縣,成為秦皇古驛道的一部分。秦皇古驛道以古代的咸陽為中心,并配套驛站系統,連接燕、趙及遼東等地。我默默地在這里駐守了2000 多年,見證了朝代更替、滄海桑田及人間百態,完成了一塊鋪路石應有的使命。經過多年的風霜雨雪和車輪的長時間碾軋,我變得滄桑了,身上也被碾軋出了深深的車轍,但我知道,這是我的“勛章”。
我的身體不再那么堅韌,我以為我會被人們拋棄或遺忘,沒想到已經2000 多歲的我又迎來了新生。我被天津郵政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帶到了新家,也有了新名字,叫“車轍石”。每天,來這里看我的人絡繹不絕。

我們車轍石當時所“工作”的驛道是秦始皇下令修建的,因此叫作秦皇古驛道。據記載,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時,不幸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境內),載有他尸體的辒辌(wēn liáng)車就經過此道。
現在,位于井陘縣東部的秦皇古驛道景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打卡”。

前面的兩位朋友都為古代的郵驛做出了貢獻,但當時的普通百姓是無法使用郵驛的,他們如果需要寄信、傳遞消息該怎么辦呢?
明朝永樂年間出現了一個服務于民間的通信機構——民信局,在浙江寧波興起,逐漸向全國各地發展。而我就是人們通過民信局郵寄的一個特殊的郵件。
在認識我之前,先來認識我在民信局中的三個兄弟吧。它們都曾在民信局發揮過重要作用,例如信箱用來存放信件,筆筒用來存放毛筆等書寫工具,戥(děng)子秤用來稱量碎銀子。人們在寄信時需要支付郵費,碎銀子作為當時流通的貨幣,發揮著重要作用。

現在輪到我來講講自己的故事了。我叫驛傳木匾,我的人生經歷跌宕起伏。我是被一個驛史(相當于現在的快遞員)制作而成的,他要將我送給一位老中醫,感謝這位老中醫治好了他的病。他在我身上刻了“起疴(kē)回生”四個大字,就是起死回生的意思,在我身體左側刻著“龍飛道光六年十月(gǔ)旦( 旦指吉祥的日子)”。他將我寄給了這位老中醫,也就有了我現在的名字“驛傳木匾”。
我身體的右下角缺了一塊,這是怎么回事呢?我曾經在老百姓家做過門板,這個缺口是“貓道”,是方便主人家的小貓進出的。雖然我的身體殘缺了,但是我為小貓提供了方便,也算物盡其用啦。如今,我也在天津郵政博物館安了家,深受大家的喜愛,成為一塊有名氣的木匾。如果大家有機會來天津郵政博物館,別忘了來看看我,如果你能說出“貓道”的知識點,說不定會有驚喜喲!
不得不說,龍奇奇這些新朋友的故事都很精彩,它們都是中國古代郵驛的見證者。不過,龍奇奇和朋友們的故事還沒講完,在這家博物館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