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雪域走過》著/新星出版社2024.10/68.00元
俞敏洪,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英語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10年。1991年從北京大學辭職,創辦。
本書是作者21天西藏自駕之旅的散文實錄。在這趟藏地之行中,作者自成都出發,從西藏北線馬爾康、色達、德格、昌都到那曲,再到阿里,再從阿里前往日喀則,再返回拉薩,來到林芝、墨脫……作者在書中深入剖析了藏地豐富多元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又富有詩意地描繪了藏地的自然風光,跟隨他的腳步,讀者在了解藏地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感受著內心與廣博天地之間的共振。
德格印經院在德格縣城內,從我住的賓館就可以走到。我和劉洪局長、白瑪一起來到德格印經院的時候,剛好是印經院正式開工的第一天,我深感幸運。每一年的十月底到次年四月初是不進行印刷的,因為高原天氣寒冷,很多工序難以進行,四月中旬到十月底才是正常的工作時間。
藏區有四大印經院,分別是位于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印經院,位于甘肅甘南夏河的拉卜楞寺印經院,位于西藏日喀則的納塘印經院,以及德格印經院。德格印經院全稱“德格印經院吉祥多門大法庫”,是四大印經院之首,這個“之首”并非指它的歷史和建筑,而是因為德格印經院有三大特點。
第一大特點,德格印經院是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印經院。1966到1976年間,周邊的土司官寨和寺廟都遭到了破壞,而德格印經院在周恩來總理和德格縣委書記楊嶺多吉先生的努力下,得以完整保存。
第二大特點,門類齊全。德格印經院有著從古至今五大教派兼容的特點,包含了中國藏文化的佛學經典、天文歷算、詩歌音律、醫學、語言、文字等著作,海納百川、包羅萬象,是世界藏文智庫般的存在。
第三大特點,印經質量最高。經過文人、智者、專家、學者幾百年的不斷校對之后,大家一致認定德格印經院的版本是準確率最高的,所以它也被稱為“中國藏文化的母本庫”。母本的正確保障了文化的流傳,德格印經院因此有了今天的地位。
德格印經院于1729年由德格第十二代土司兼第六世法王卻吉·登巴澤仁創建,其后經過他的子孫第十三、十四、十五代德格土司的努力,前后耗時近30年,于1756年竣工。自前木刻雕版達到了近33萬塊,其中有22.8萬塊屬于古版,也就是原版,其余的雕版都是現在的德格印經院做的復刻,之后的印刷會使用已復刻的版本進行,原版則進行封存保護。等所有復刻版制作完畢后,數量預計會達50多萬塊。
想要印經,首先要做的就是刻版。33萬多塊經版,每一塊都來之不易:首先在高山上將紅樺木鋸為坯板,然后在微火中薰烤,在羊糞中漚制,自的是去除它的生性;待到第二年三四月,把板子取出來,經過水煮、烘干、刨平等幾道工序加工后再運往山下,經檢驗合格才能成為雕版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經過雕版師傅進行雙面雕刻之后才最終成型。
雕版的版型按照內容主要分為短中長三種。短版因為攜帶方便,內容又少,經常被老百姓和游客收藏;中版肘本相傳是根據標準的康巴漢子的手肘進行衡量的;長版稱為箭長本,像一支箭那么長,容納的內容更多。
刻雕版的時候,需要在刻版上進行反寫,在反寫的基礎上再反刻出來。雕版有三道保養工序:曬太陽、吃
(涂抹)酥油、洗澡(雕版經過多次印刷之后會有油墨堵塞的現象,導致后期印得不清楚,要由相關師傅將其洗刷干凈)。經過這樣的保養,才能使雕版傳承百年。
經版只有兩種顏色,一種是普通的油墨版,另一種是紅色朱砂版。朱砂師傅純手工將朱砂鐵礦研制成朱砂,幾百年來都是如此。礦物質顏料有輕微的毒性,對人體是有害的,所以師傅研磨之前會喝一點白酒讓身體抗毒。
印刷的工序是:由三位師傅組成一組,一位師傅負責雕版和印刷紙張的搬運,另兩位則相對而坐,一高一矮,高坐的人固定刻版和印紙之間的銜接,用刷子刷墨,刷墨之后由矮坐的師傅遞紙,然后滾筒上下來回印刷。印刷的工序看似簡單,其實力度的掌握才是關鍵,不能太用力,否則對經版的磨損比較大,但不用力又印不清楚,所以力度要恰到好處。刷墨使用的刷子也不是普通的刷子,而是用上好的羊毛制成,這樣對雕版的磨損比較小。
印刷用的紙既有宣紙,也有用狼毒花制成的藏紙。藏紙有千年不腐、百年不壞的特點。印刷用的紙是比較潮濕的,因為在水里浸過。紙張浸過水之后,第二天印刷時的吸墨性會更好,印得更清楚,所以印刷完還要進行晾曬。
晾曬后,師傅會在原版的紙張上進行校對。如果發現有錯字,除了在紙張上標出來,還需要將雕版上的錯字摳下來,再加上一個新的模塊進行校正。刻錯了的經版不用整塊都廢掉,單獨修正即可,但會比原版的雕刻更難,因為新刻上去的字要與原版的字大小、間距保持一致。
經過12次校對,確認沒問題之后,就整理好順序,然后切掉毛邊,用一根線裝訂成冊,最后標好號,一本書便從頭到尾制作完成了。
德格印經院的所有印刷工藝傳承了數百年,時至今白依舊全部是純手工進行,除了印刷、制作的人在變,沒有發生過其他任何改變,這也變成了文化傳承和精神傳承的必要手段。也因此,這一手工傳統雕版印刷技藝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印經院原本屬于藏傳佛教薩迦派,但并不是只供薩迦派收藏文化典籍,而是作為一個文化場所,對五大教派兼容并蓄,世間所有能夠使人向上向善的典籍都可以收藏在這里。我想,德格印經院之所以擁有今天的地位,正因為具有這種包容性,如果當時只是允許薩迦派的經典在這里印刷,或許這個地方早就消失了。
德格印經院整體建筑四面圍合,形成規整、封閉的院落式布局,總共有五層,每一層都收藏著非常珍貴的文獻典籍、經版以及版畫等。印經院上方黑色墻體部分,遠觀好像染了一層顏色,其實是高山杜鵑的枝條碳化之后插進去的,能夠起到通風防潮的作用。很多游客說這就是高原的自然空調,冬暖夏涼。
在印經院腳下踩的這些土是從西藏運來的,叫作阿尕土。阿尕和水泥不同,是一種超強的黏土,混上石子鋪平,再打磨出來,就變成水磨石的感覺。這也是一項非遺技藝。
德格印經院的鎮館之寶《般若波羅蜜多經八千頌》雕版是孤本,全世界僅此一套,它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有三種文字并且有插圖的雕版。從雕版看,第一排是梵文原文;第二排是古藏文,間距比較大,疊字比較多;第三排是現代藏文。當然,印經院內展示的是復刻版,原版已經封版保存了。這套雕版在1703年就已經刻好了,已經進入中國國寶檔案名錄。
印經院還收藏了200多塊版畫,包括唐卡版畫和金幡旗版畫,其中一幅千手千眼觀音據專家判斷至少已經有五百年的歷史。除此之外,印經院還收藏有藏醫典籍、樂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