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澤慧有許多稱號,他是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女博士,第一核物理學家,第一位女院士,也是“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的夫人。她更有名的稱號是“中國的居里夫人”。
實際上,何澤慧與錢三強均有顯赫的家世,也曾有震驚世界的科學發現;何澤慧本應享有比現在更多的榮耀。閱讀她的一生,你會發現,這位世界級頂尖科學家在紛繁世事面前竟如此質樸,且有著驚人的定力。
1914年,何家的第三個女兒何澤慧出生了。何家是名門世家,在清朝300年間出了15名進士、29名舉人、22名貢生、65名監生…何澤慧的父親何澄曾追隨孫中山,后來成為實業家、教育家。何澤慧母親的家族也是望族,外祖父王頌蔚是清朝進士、蔡元培的恩師,外祖母謝長達是晚清著名女權主義者、教育家、婦女活動家,母親王季山是物理學翻譯家,母親的兄妹與子侄也俱是人才。
這樣的家庭里,精心培養的子女個個成才,家學淵源的何澤慧自然也是天資聰穎、勤奮好學。
何澤慧6歲入讀外祖母謝長達創辦的振華女校,成績總拿第一。她的發展很全面,文章經常被刊登在校刊上,書法寫得靈秀,畫畫也不錯;她還熱愛運動,是學校排球隊運動員,曾代表蘇州市比賽,獲得了省里的冠軍。
18歲的時候,何澤慧只身一人去上海考大學,只帶兩元錢就上路了。她一考就進了清華物理系,是當年唯一的“女狀元”。
清華大學物理系一共招收28名學生,其中有10名女生。開始時,系主任葉企孫拒絕女生入讀,認為女生學習物理難以學有所成,勸說她們轉系。何澤慧不服,找他辯駁:
為什么女生不能學物理?為什么在考試成績之外設立性別條件?
最后,系里只好妥協,同意女生試讀一學期,成績不行的話就要轉走。
結果,四年后,何澤慧不僅沒有轉系,還以論文全班最高分的優異成績畢業。排名第二的是錢三強。
但畢業找工作的時候,何澤慧再遇挫折。當時正值全國抗日熱潮,南京兵工署是物理專業的學子們抗白救國的首選,但教授們只是積極推薦男生,成績最優異的何澤慧反而無處可去。
何澤慧下定決心:“兵工署不要我,我自己去德國找軍事專家!”
之所以選擇德國,是因為“二戰”前德國的兵工技術和理工科教育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而且當時山西有項政策,山西籍學生出國留學可以獲得3年3000大洋的資助,何澤慧的祖籍是山西,她立即去山西辦理出國留學手續。1936年9月3日,何澤慧乘火車到德國,直接找到了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技術物理系的系主任克里茨教授,申請進入技術物理系,學習實驗彈道學。
沒想到,克里茨教授拒收何澤慧,說彈道學研究屬于軍事敏感領域,是保密級別,按慣例不收外國學生,更何況,哪有女生學彈道專業的呢?何澤慧據理力爭:
克里茨教授,你曾到我們中國來當我們兵工署的顧問,幫我們打日本侵略者。我現在也是為了打走日本侵略者才來學習的,你為什么不收我呢?
最終,克里茨被打動了。這是該校技術物理系第一次收外國學生,也是彈道專業第一次收女學生。
1940年,何澤慧以論文《一種新的精確簡便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方法》獲得博士學位。
可惜,太平洋戰爭爆發,德國邊境封鎖,無法與外界交流,何澤慧回不了國,只能繼續留在德國從事科學研究。1943年,她來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她率先觀察到正負電子彈性碰撞現象的存在,于1945年與1946年兩次在英國的國際會議上做報告,引起轟動,被英國《自然》雜志載文介紹,稱之為“科學珍聞”。
何澤慧在科學界開始嶄露頭角了。
然而因為戰爭,何澤慧無法聯系上家人,十分焦慮。她想到了在法國的清華同班同學錢三強。
錢三強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國學大師錢玄同的兒子。他通過了公費留學考試,進人了巴黎大學的居里實驗室。他的導師伊雷娜·居里是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也是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的女兒。錢三強很快進入了科學研究的前沿,并且有機會目睹核裂變。
1943年,德法恢復通郵,何澤慧寫信給錢三強,希望這位大學同學能幫她向家人轉達平安的消息。當時,兩人都已獲得博士學位,在互通信件之中,兩人志同道合,漸生情愫,關系也日益加深。對科學探索共同的求真精神讓何澤慧與錢三強決定結為終身伴侶,攜手向前。
1946年春天,何澤慧離開學習工作了9年的德國,來到巴黎,與錢三強一起在中國駐法領事館辦理了結婚手續。錢三強的導師居里夫婦很高興,出席了婚禮。約里奧-居里致辭道:
令人懷念的皮埃爾和居里夫人就是在一個實驗室之中親密合作的。我和伊雷娜又結為夫婦,事實證明,我們這樣的結合結果非常好。親愛的錢先生和尊敬的何小姐,我們的“傳染病”今天又傳染給了你們,祝福你們家庭美滿,祝愿你們親密合作,在科學事業上做出舉世振奮的豐碩成果。
婚后,何澤慧與錢三強夫婦在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工作,兩人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工作當中。當時,人們對于核裂變的觀念是一個重原子核分裂成為兩個較輕的原子核。1946年,錢三強在參加了一場以原子核為主題的國際學術會議之后,提出了原子核裂變還可能存在著其他的裂變方式。為了證明這個推論,錢三強與何澤慧在實驗室經常一整天不出門地做實驗、搞研究。幾個月的辛苦科研之后,錢三強終于發現了原子核裂變的三分裂方式。
在研究三分裂變現象的過程中,何澤慧又發現了一個鈾核裂變的四叉形軌跡。第二年2月,他們又成功地找到了第二個四分裂實例。
在當時,出現三分裂的概率為百分之一,四分裂的概率達到了萬分之一。這些工作受到了約里奧一居里夫婦的認可。1947年初,兩人在《法國科學院公報》正式發表證實鈾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存在的論文。當年,法國科學院把亨利·德巴維獎頒給他們,西方各國報刊稱他倆為“中國的居里夫婦”。
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受到了各種質疑。西方人不相信一個來自中國的名不見經傳的小研究組會推翻前人的結論,取得這樣的重大突破。以英國的費瑟為首的科學家們來考察后,自己做實驗,只找到了三分裂徑跡,沒有四分裂,于是發文否定錢三強的結論。
最終,這項重大的研究成果未能獲得公正的對待。本來這樣的偉大發現應該可以被評上諾貝爾獎的,但他們二人未有所獲,這不能不說是諾貝爾獎的損失。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德國GSI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重離子裂變過程的研究中,發現了相當多的四分裂變甚至五分裂變,證實了何澤慧夫婦當年的猜想。1987年,約里奧-居里在巴黎召開的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上宣布該結論,并且認為發現鈾核“三分裂”“四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物理學上的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1948年,何澤慧與錢三強不顧各種挽留,回到中國。臨別前,約里奧-居里夫婦將一些當時保密的數據資料和放射源送給了這兩位年輕人。
當時新中國的原子能事業幾乎一片空白,錢三強與何澤慧一起承擔起籌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重任。因為沒有錢,兩人常常在大街小巷跑舊貨攤,找尋一切可以用來制作科研設備的五金件,自己動手制作儀器。何澤慧曾說:
那時候什么儀器也沒有,連一個鉗子都要現買。我覺得倒挺有趣的,自己動手來解決問題,覺得好像也沒什么能難倒我的。
我們早知道國內的情形,回來并不是來享受的,而是來吃苦的。
1959年,我國決定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彈,研究人員由錢三強推薦。其實起初何澤慧也在兩彈開發名單之中,因為她是錢三強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終未能加入研究團隊。
何澤慧雖然沒有在兩彈元勛科學家的名單中,但是她也為此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成功研制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點火中子源,之后,又重測了對于選擇氫彈技術路線具有重要意義的關鍵數據。
兩彈功勛之一的科學家彭桓武曾回憶:
在氫彈的研制過程中,資料里有一個數據,我們覺得不大可靠,就讓重測這個數據。平常的物理實驗做一個要兩三年,而我們搞氫彈剩下的時間只有一兩年了,所以這個實驗要求幾個月內做出來。何澤慧帶領團隊白天晚上地做,幾個月就做出來了,證明原來的數據不對。
這讓核武器研究沒有走彎路,沒有走錯誤方向,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回顧何澤慧的科學生涯,在中國有許多首創性。她領導研制出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核乳膠,參與了反應堆與加速器的建設與實驗,并承擔原子彈與氫彈研制中的基礎性科研任務;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山乳膠室;發展了高空科學氣球,以及空間硬 x 射線探測技術及其他配套技術
何澤慧非常熱愛工作,一生工作至最后。86歲時,何澤慧還親臨酒泉衛星發射場基地,那時神舟二號飛船正在做發射前的最后準備,她甚至與發射場的司令員認真討論她當航天員的可能性。直到92歲,何澤慧還每天坐著班車去中國科學院上班。
正如愛因斯坦評價居里夫人所說的:“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作為居里夫人的“再傳弟子”,何澤慧完全擔得起這個評價。
她與丈夫錢三強均出生于顯赫家庭,加上不世功勛,早就盡享榮華,但她一生儉樸。在中國科學院的劉曉對何澤慧的采訪報道中,大家看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
簡單的發髻、樸素的著裝,還有其異常儉樸的生活,衣服袖口都磨爛了,就連喝過的牛奶袋也不丟掉,整齊地碼放好。
何澤慧從不喜歡應酬,甚至說:“那是浪費時間,我才不去呢。”她的自我評價是“經常做不合時宜的事”“講不中聽的話”。
摒棄干擾與應酬,把全副身心都投入科學研究與為國家做貢獻上,這就是何澤慧這一代頂級科學家們無與倫比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