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青年音樂學子都懷揣著一個有關音樂的夢想。他們用青春熱血書寫、編織著中國音樂事業的明天。今天讓我們走進民族低音拉弦樂器一一革胡傳承人吳昱忻,品讀他的音樂故事!
回首中國民族樂器改良發展歷程至今,在短暫和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融匯了無數改良者的智慧。別看吳昱忻只有20多歲,但他已經全身心地投入到對中國民族拉弦樂器的新時代改良事業中,并探索以東、西方音樂文化交叉結合的方式,推動革胡藝術的進一步改良。這不僅是對民族低音拉弦樂器本身的改良,更是一次東、西方文化雙向奔赴的破冰之舉。
吳昱忻作為一位新時代的樂改人,畢業于著名音樂學府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與南加州大學桑頓音樂學院,在獲得專業音樂學士與藝術領導學(ArtsLeadership)碩士文憑后,他帶著兒時的音樂夢想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到祖國,走上了他日思夜想的“革胡”藝術道路。他將先進的聲學理論、樂器修造與設計、錄音混音技術、音樂產業等多重知識注入到“革胡”改良之中,一邊專注樂器的內在改良,積極創作具有時代性的新作品,一邊積極參加各類社會活動,不余遺力地普及和推廣革胡文化。在中外重要音樂活動、媒體平臺和學術平臺都留下了他的琴聲。


2022年,他擔任《央視網絡春晚》革胡演奏嘉賓。同年受邀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公開課講師,在西方學府積極推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2022年以伯克利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產業協會主席身份創辦首屆《國際民樂論壇》;2023年擔任茱莉亞音樂學院、皮博迪音樂學院、曼哈頓音樂學院、曼尼斯音樂學院等世界頂尖音樂學院春季音樂會總監、混音工程師,以及哈佛大學常春藤聯盟“春晚”音樂總監。2023年作為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史上首位于學院畢業音樂會上獨奏的中國民族樂器演奏家,進行二胡、革胡的獨奏演出,并于秋季受邀作為中國留美留學生代表,出席中國教育部《開學第一課》嘉賓。

回國五年間,吳昱忻推廣革胡的腳步從未停止。登上了CCTV1、CCTV3、CCTV4、CCTV9、CCTV15、廣東衛視、上海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平臺,并在騰訊視頻、嘩哩嘩哩、人民日報客戶端等網絡平臺擁有破千萬流量。他演奏的革胡作品,還受到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學習強國、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等機構的收錄和認可。
今年4月底,吳昱忻受邀參加“2025世界讀書日主題盛典活動”。該活動是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首都圖書館、北京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中心承辦的公益大型閱讀推廣活動。吳昱忻在盛典活動中首演原創革胡新作《“樂”聞書香》,成為這場盛典活動中的一大亮點。
干。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和發自內心的熱愛,促使他最終走上了音樂道路。在小學階段因為喜歡提琴,獨自向上海愛樂樂團首席低音提琴演奏家曾庶拜師。初中的時候,由于看到學校民族樂團招收低音提琴,他二話不說就報名,并一舉考進樂團。他說道:“我在初中階段,就基本掌握了提琴和二胡兩件樂器的演奏方法。我剛進入民族樂隊不久向上海市少年宮樂隊指揮蘇永祥老師提出想學習二胡,于是他就把我推薦到上海民族樂團萬年芳老師那里學習二胡演奏,打下了寶貴的演奏基礎。”
他說道:“這些年因為改良革胡,我身上背負了很多角色,演奏員、改革者、作曲人、音頻工程師、科研人員、項目策劃人等等。從不同的角度實現對‘革胡’藝術的發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我一方面繼承民族拉弦樂器的傳統,另一方面也要做時代化創新。我在國外高校介紹革胡時,外國人的態度更開放。有一些學者因為皮膜振動發聲原理認為革胡跟班卓琴有淵源,這些思路帶給我很多靈感。他們不會先入為主地把革胡和大提琴進行比較。因為本身革胡的音色、演奏法都跟大提琴不一樣。但國內大多數人還是以大提琴的思維定式去理解。不過我一直堅持認為革胡改良不能脫離他本身作為胡琴的藝術本體。”
正如吳昱忻所言,由于特殊的人生經歷他是通過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之后開始溯源、思考當今革胡藝術的發展問題。他曾經以演奏家的身份將革胡推上了海內外的頂級舞臺;他受邀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設革胡公開課,來聽課的大部分都是非音樂專業學生,而且很喜歡這件樂器。
“受邀在國際名校開展革胡講座,并非我的優秀,而是中國民族樂器的獨特魅力,是這件樂器引起了西方學者的注意。為此我也結識了一些西方聲學教授,他們也給了我專業上的幫助。”
我與革胡“天約定”
吳昱忻從小就是一位文藝骨
讓他一直不解的是,為何在中國民族樂團里會出現“低音提琴”。于是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革胡”終于出現了!
但吳昱忻心中一直縈繞著一個很大的疑惑“西洋提琴為何會存在于民族樂隊中。”他繼續說道:“我偶然看到了香港中樂團的演出,發現了形狀像二胡的樂器,但是跟大提琴有相似之處。我就問我的貝斯老師曾庶,他告訴我叫革胡。”
“我當時很想學革胡,但經過調查知道在國內80年代后就不怎么用這件樂器了。后來我又出國留學,也就擱置了。”
吳昱忻在海外留學期間,越是遠離家鄉就越是感到東方音樂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2020年吳昱忻在命運的牽引下兜兜轉轉與“革胡”不期而遇。他應邀參與了《國樂大典》第三季的活動。幾經溝通最終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老舊庫房中找到了一把上世紀80年代留存下來的革胡。
“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張小弟師傅的指導下,讓這件原本默默蒙塵、幾近失傳的革胡煥然一新,大家都十分喜愛這件樂器。在節目錄制作品過程中,我融合了二胡、提琴的演奏技法,與音樂家們共同合作。本來一開始想用大提琴的方式演奏革胡,后來想想不對。革胡本身就是中國的民族樂器,具有中國民族拉弦樂器的特色,我應該突出和放大這個特質才對。”
“從這個節目為起點,我得到了江云鎧老師的認可。他是中國革胡改良代表人之一,也是革胡發明人楊雨森老師的同事,參與了上世紀革胡的發明與改良事業。也正是楊老師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共同研發并推出了我國第一批58型革胡。目前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的張小弟師傅帶領我一起進行革胡樂器改良與量產制作,我有一種使命感。”
“后來我越來越意識到,革胡之前的發展確實遇到了問題。大家對這件樂器抱著低音樂器先入為主的觀念,總是跟大提琴作比較,所以在改良過程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中國的每一件樂器都是與音樂藝術形式發展相輔相成的,就好比越胡與越劇的關系、南音二弦與南音的關系。革胡的發展源于民族管弦樂形式的出現,我認為,針對一種藝術形式所衍生出的不同樂器,本身并不是原罪。音樂的形式多種多樣,無論緣由是什么,歷史的車輪或早或晚總會走到多聲部合奏這一板塊上。由于我們本身缺少民族低音拉弦樂器這個類目,革胡應運而生。時至今日,世界音樂文化格局逐漸多元化,我們也應該從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中國民族低音樂器的發展,以推動時代發展為前提推動民族低音拉弦樂器與革胡的改良事業。”
當傳統邂逅青春
吳昱忻完全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樂改者”,與持重老成、白發蒼蒼的形象相反,他陽光帥氣、富有朝氣,說話時總會先微微淺笑,然后娓娓道來。吳昱忻與“革胡”的故事,宛若一首激情燃燒的青春詩篇。
對于革胡的改良,吳昱忻并不停留于樂器本身,胸中早已溝壑縱橫。在訪談中他表示,今后他還想利用市場和商業管理的知識對革胡進行品牌、文化、戰略發展等三維立體化的多層次發展。
他說道:“我很幸運能加入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這里給了我很大的舞臺,也是作為民樂人的驕傲。目前企業在經歷轉型升級,我會用所學的跨專業知識從品牌文化角度與敦煌一起參與打造一個民族綜合藝術體。作為一名成長在上海的國樂人,我從小到大對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吳昱忻目前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正式的研究員。經過5年的研發與測試,2024年亮相的126型全蟒皮振動圓筒革胡在音色、音質、性能、工藝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在音樂方面,之前吳昱忻基本只是改編作品,后來他嘗試為革胡創作針對性的原創作品,比如《革胡·嘯》《“樂”聞書香》等革胡作品在網上點擊率很高。“同時,我們也正在進行制琴的新工藝探索與從聲學角度的科學研究和質量體系搭建,這是我對于中國樂器研究科學化發展的一貫追求,同時也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對于高品質高質量的方針,以及對推動民族低音樂器發展的堅持。革胡現在正在準備開拓更廣泛的音樂市場,也經常會有樂團來咨詢。”
今日我們目光所及之處的中國民族器樂,大多數都經歷過短則百年、長達千年的樂器改良過程。只有通過不斷進步才是傳承下來的唯一辦法。因為只有讓民族音樂“活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才能談傳承,只有傳承下去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講述中國音樂故事才不是一句口號,將成為中國青年一代音樂學子們努力追求的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