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科學探究”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主要包括“問題”“證據”“解釋\"和“交流\"等要素。在高考試題中,“科學探究”主要考查“證據\"和“解釋”要素。如何利用高考物理實驗試題全面培養學生的“問題”“證據”“解釋\"和“交流\"素養,一直是課堂教學的難點。本文嘗試利用SOLO分類評價理論構建“科學探究\"素養的評價標準,并對2024年湖北高考力學實驗題進行分析和評價,同時提出全面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素養的策略,以期解決教學難點,提高高中物理實驗試題教學的效果。
文章編號:1003-6148(2025)6-0047-5
1 “科學探究”的評價標準
“科學探究”是指基于觀察和實驗提出物理問題、形成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與制訂方案、獲取和處理信息、基于證據得出結論并作出解釋,以及對科學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交流、評估、反思的能力。《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從“問題”“證據”“解釋”“交流”四個方面制訂了五級水平劃分標準。
結合SOLO分類評價理論的思維能力四層次和科學探究的五級水平劃分,得到科學探究的評價標準(表1)。

基金項目:2024年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農村教育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聯合課題“雙減背景下基于SOLO理論的高中物理分層習題設計的實踐研究\"(2024NJJC007)。
作者簡介:沈文炳(1973-),男,中學高級教師,湖北省“楚天名師”,湖北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主要從事中學物理教學及研究。
其中,“問題”主要關注學生對信息的提取數量和質量,提出問題的質量,猜想和假設的合理程度。“證據”主要表現為實驗方案的自我設計程度,實驗器材操作的熟練程度,獲取數據的準確程度。“解釋”主要重視對數據的處理過程,結論的合理性和解釋的質量。“交流”主要關注學生撰寫報告的規范程度、交流和反思的學科深度。
受測試條件限制,在高考試題中,主要考查“證據”“解釋”以及“交流\"中的“反思”。試題中的“證據\"考查主要表現為實驗方案的選擇和設計,器材的選擇和操作,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儀器讀數。“解釋\"考查主要表現在實驗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形成結論和科學解釋。“反思\"考查主要表現為實驗錯誤的分析、實驗誤差的分析、實驗方案的完善、實驗器材的選擇、數據處理的優化。
2 高考試題的分析和評價
分析和評價2024年湖北省高考力學實驗試題的能力層次要求及特點
【高考真題】某同學設計了一個測量重力加速度大小 g 的實驗方案,所用器材有: 2g 砝碼若干、托盤1個、輕質彈簧1根、米尺1把、光電門1個、數字計時器1臺等。
具體步驟如下:
① 將彈簧豎直懸掛在固定支架上,彈簧下面掛上裝有遮光片的托盤,在托盤內放入一個砝碼,如圖1(a)所示。
② 用米尺測量平衡時彈簧的長度l,并安裝光電門。
③ 將彈簧在彈性限度內拉伸一定長度后釋放,使其在豎直方向振動。
④ 用數字計時器記錄30次全振動所用時間to
⑤ 逐次增加托盤內砝碼的數量,重復 ②③④ 的操作。
該同學將振動系統理想化為彈簧振子。已知彈簧振子的振動周期
M,其中k為彈簧的勁度系數, M 為振子的質量。
(1)由步驟 ④ ,可知振動周期 T=
(2)設彈簧的原長為 l0 ,則 l 與 g,l0,T 的關系式為 l= 。
(3)由實驗數據作出的 l-T2 圖線如圖1(b)所示,可得
保留三位有效數字,π2 取9.87)。
(4)本實驗的誤差來源包括 (雙選,填標號)。
A.空氣阻力
B.彈簧質量不為零
C.光電門的位置稍微偏離托盤的平衡位置

試題分析:第(1)小題主要考查“解釋”中的“初步整理數據”,屬于單點結構能力層次問題。本小題具體考查學生對全振動概念的理解。可以算出振動周期為T=-t 
第(2)小題主要考查“解釋\"中的“分析數據,形成結論”,屬于弱關聯結構能力層次問題。本小題具體考查胡克定律、二力平衡和彈簧振子的振動周期的綜合應用。首先,學生需要清楚振子平衡時彈簧的彈力和重力大小相等,知道通過胡克定律表達彈簧的伸長量和彈力的關系,即振子平衡時滿足 Mg=k(l-l0) 。其次,要知道可以通過題目給定的彈簧振子的振動周期
M建立振子周期和質量的關系。最后,需要通過聯立上述兩式,解方程得到l=lo+gT2
第(3)小題主要考查“解釋\"中的“分析數據,形成結論”,屬于弱關聯結構能力層次問題。本小題需要通過第(2)小題的表達式理解圖1(b)中圖線的斜率
;同時,還需要從圖1(b)中取兩個相隔較遠的點,讀出兩個點的坐標值,計算出斜率 k 的大小,然后通過運算得到重力加速度 g 的大小。可以選擇點(0.58,0.542)和點(0.30,0.474),通過關系式-g,=
,求得
。
第(4)小題主要考查“交流\"中的“反思”,屬于強關聯結構能力層次問題。學生需要通過分析和綜合進行判斷。正確答案為A和B選項。空氣阻力的存在會使振子的振幅越來越小,在光電門固定的情況下會導致振子的測量周期變化,故A選項正確。根據彈簧振子周期公式可知,振子的質量影響振子的周期,通過光電門測量出的周期T 為振子的真實周期。而根據第(3)小題求出的l-T2 的關系是不考慮彈簧質量的關系式。這二者中的 T 是不相等的,故B選項正確。根據簡諧運動的規律可知,只要從開始計時起,振子的速度第二次與開始計時的速度相等即為一個周期,與振子是否在平衡位置無關,故C選項錯誤。
總之,2024年湖北高考物理力學實驗試題主要考查了科學探究中的“解釋”和“交流”兩個要素。其中,“解釋\"部分主要考查多角度處理數據的能力,要求學生達到弱關聯思維能力層次;“交流\"部分主要考查學生對誤差的分析能力,要求學生達到強關聯思維能力層次。
3 “科學探究\"的教學策略
3.1 設置“提問表格”,提高自我提問能力
李政道認為,我們學習知識,目的是要做“學問”。學習,就是學習問問題,學習怎樣問問題。
觀察是提問的前提。教師在設置觀察情境時,要把抽象的、不可見的現象轉換為清晰的、可見的物理現象,要使多過程、多變量情境中的關鍵物理現象凸顯出來,要引導學生觀察研究對象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和動態關系。在圖1(a)中,學生應該觀察到如下信息:彈簧放置在水平桌面和豎直懸掛時的長度不相同,托盤在短時間內是振幅幾乎不變的周期性運動,遮光片每半個周期計時一次,放入不同砝碼彈簧的長度不同,放人不同砝碼托盤運動的周期不同。
聚焦是提問的關鍵。提問焦點,就是教師根據實驗教學目的的需要,呈現可供學生觀察的具有簡潔提示探究主題的圖片、錄像、視頻等物理情境,促進學生傾向性地提問。圖1(a)的提問焦點應該是托盤、砝碼和彈簧系統的受力以及運動的周期、能量轉化等方面。學生在思考和選擇“提問焦點\"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提問表格”2誘發學生思考提問。
“表格”是提問的保障。“提問表格”就是用水平表格表示物理情境的相關物理量,用豎直表格表示研究對象的運動形式或狀態,橫和豎對應的交點表格為可能的提問焦點。表2為圖1(a)物理情境對應的提問表格。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根據提問表格提出表2中的問題。其中,問題1為多點結構能力層次,問題4為弱關聯結構能力層次,問題3、5、6為強關聯結構能力層次。

3.2 運用PTA量表,提升證據收集能力
趙凱華說,科學是建筑在證據和理性思維(邏輯思維)基礎之上的。
PTA(PrimaryTraitAnalysis)即基本要素分析法[3],是分析具體任務中的基本要素,并對學生在這些基本要素上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
把PTA量表嵌入證據收集過程,使方案設計和實驗操作更具體、清晰,提高了設計的科學性和操作的準確性,也有利于學生在自評和互評中更客觀,提升了學生的證據收集能力。
實驗方案的基本評價要素主要有“變量設置與控制”“實驗儀器的選擇”“實驗步驟的設計”“數據記錄表的設計”;實驗操作主要評價要素有“實驗器材組裝”“操作和數據記錄”“整理實驗器材”。
表3為2024年湖北高考物理力學實驗試題的方案設計和實驗操作的PTA量表。如果分數少于7分,思維能力處于多點結構,學生更習慣根據已有實驗方案和常用的基本器材進行實驗;如果分數介于7和9之間,思維能力處于弱關聯結構,學生在老師和成員的指導下利用常見器材可以完成實驗;如果分數介于10和12之間,思維能力處于強關聯結構,學生可以自己完成方案設計,并選用合適的器材完成實驗;如果分數處于13和14,思維能力處于拓展抽象,學生可以設計具有創意的科學方案,靈活選用器材完成實驗。

3.3 搭建PTDR框架,訓練科學解釋能力
探究教學中的“解釋”是指在獲得實證的基礎上,將探究結果與學生原有的知識聯系起來,運用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科學思維進行科學論證,形成超越學生原有知識和當前觀察結果的新的理解,是學習者進行規律構建和概念內化的過程[4]。
PTDR框架可以促進科學解釋的顯性化[5]。科學解釋的PTDR框架包括四個要素:待解釋現象/預測(Phenomenon/Prediction)、理論(Theory)、資料(Data)推理(Reasoning)。其中,現象為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具有本質特征的物理現象;資料包括直接測量的第一手數據和經數據處理后的第二手數據;理論是分析實驗現象涉及的物理原理和規律;推理為通過對數據的演繹推理,形成結論。利用PTDR框架,對2024年湖北高考物理力學實驗試題的科學解釋過程如下。
(1)現象:托盤放置砝碼時彈簧伸長,向下拉 托盤后放手,托盤上下振動。
(2)資料:第一手數據主要有“彈簧的原長l0 、放置不同砝碼后的長度 l 以及運動30次的全振動時間 t′′ ,第二手數據為“振動周期 Tν 彈簧長度 l 和周期平方 T2 的關系圖像中的斜率大小和縱軸截距大小”。
(3)理論:二力平衡、胡克定律、簡諧運動周期公式。
(4)推理:通過二力平衡、胡克定律和簡諧運動的周期公式確定出彈簧長度 l 和周期平方 T2 的表達式,然后對比 l-T2 圖像,確定縱軸截距和斜率的表達式及其物理意義,并求解出重力加速度的值。
科學解釋:在托盤中放置砝碼,彈簧的伸長量與托盤和砝碼的總重力成正比。當把托盤下拉到某位置自由釋放后,托盤和砝碼在豎直方向做簡諧運動。簡諧運動的周期和彈簧的勁度系數、托盤和砝碼的總質量有關。托盤和砝碼的質量越大,彈簧越長,振動周期越大,從而通過托盤和砝碼的重力把彈簧的長度和振動周期建立聯系。通過推理可以建立重力加速度和圖像斜率的關系。
3.4 深度“延伸拓展”,培養交流對話能力
不同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經歷不同,學生可以在交流中多角度認識科學探究過程[6。交流的內容為師生間信息的多向交流,主要集中在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上。在交流過程中,要求學生大膽發言,積極參與;要求學生學會傾聽,聽清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聽懂與眾不同的見解,聽好自己疑惑的地方;學會質疑,要求學生善于提出自己的問題,運用知識和經驗去反駁;要求學生學會接受別人的意見,養成實事求是和善于納諫的優秀品質。
通過交流,可以發現實驗探究中的不足,優化實驗方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交流的具體內容主要為實驗結果、實驗方案、實驗操作。實驗結果主要關注結果的合理性和系統誤差分析。實驗方案主要關注設計的合理性和器材的簡易化。實驗操作主要關注實驗條件的控制和讀數的準確性[4]。
2024年湖北高考物理力學實驗試題的交流反思可以從以下角度開展
(1)通過二力平衡和簡諧運動求重力加速度的優勢在哪里?
(2)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測量簡諧運動的周期?哪種方法操作最簡單?
(3)利用彈簧測量重力加速度,是否一定需要簡諧運動,能不能簡化測量原理?
(4)如果空氣阻力不能忽略,與當地的真實值相比,測量結果偏大還是偏小?
(5)如果彈簧質量不能忽略,與當地的真實值相比,測量結果偏大還是偏小?
上述5個問題都屬于拓展抽象能力層次。這些問題的深度解決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力、運動、能量的物理觀念,提升學生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新的科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沈文炳.基于SOLO理論的物理教學設計的思考——以“力的合成\"教學為例[J].物理教學,2020,42(1):10-13.
[2]何文明.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J]學科教育,2002(5):34-38.
[3]丁晴,劉聞川.例談運用PTA量表評價高中生物設計及實施實驗方案能力[J].中學生物學,2018,34(11):42-44.
[4]諸慧玲.基于課程標準的科學探究評價初探[J].物理教學,2018,41(6):49-51,48.
[5]童大振.基于科學解釋的教學設計—以“牛頓第三定律”為例[J].中學物理,2020,38(23):2-5.
[6]王樹軍.落實實驗探究中的交流評估[J].新課程(中旬),2013(8):64-65.
(欄目編輯 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