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1 新課標修訂的背景、主要變化及特點
1.1 修訂背景
在實施2011版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速,依舊暴露出諸多問題。比如,課程內容與現代科技發展銜接不夠緊密,對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的培養缺乏足夠重視,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等。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發展,2022版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應運而生。新課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依據教育教學規律,致力于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發展素質教育。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科學探究和實踐操作技能。新教材作為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其使用對于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1.2 主要變化及特點
1.2.1 明確育人導向,強調核心素養
新課標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課標將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關鍵目標,貫穿于課程的各個方面。
文章編號:1003-6148(2025)6-0027-5
1.2.2 內容結構明晰,注重實踐操作
新課標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育,增加了實驗探究和跨學科實踐的內容;新課標對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與優化,形成了“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能量”“實驗探究”“跨學科實踐\"五個一級主題1,使課程內容更加系統、科學;新課標同樣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增加了科學探究和跨學科實踐的內容。
1.2.3 學科素養鮮明,貼近社會生活
新課標對物理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明確規定,其內涵涵蓋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以及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將其貫穿于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同時,新課標反映了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和社會需求的變化,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1.2.4 教學方式多樣,評價體系全面
新課標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問題導向教學、探究式教學、情境模式教學、合作探究學習等,其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課堂教學成效;新課標強調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注重過程評價、表現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構建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以此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強調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2 北師大版初中物理新教材的結構體系和編寫特點
2.1 結構體系
2.1.1 單元結構
北師大版新教材按照“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能量\"等主題,將初中物理知識劃分為不同的單元,每個單元圍繞一個核心概念展開,形成
了清晰的知識脈絡。
2.1.2 章節結構
每個單元下設若干個章節,章節之間相互聯系,逐步深入。每個章節都包含了“引言”“主要內容”“例題”“練習\"等部分,使教學內容更加系統和完整。
2.1.3 欄目設置
新教材設置了多個欄目,如“實驗探究”“思考與討論”“拓展閱讀”等,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和更好的學習方式。北師大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內容框架如圖1所示。
2.2 編寫特點
新教材編寫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具有各自的特點[2]。北師大版初中物理新教材編寫具有如下特點:第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新教材堅持正確的育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第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新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設置實驗探究、跨學科實踐等內容,為學生拓展出更廣闊的實踐天地和創新平臺;第三,體現物理學科的特點,新教材注重體現物理學科的探究性、綜合性和實踐性,通過設置實驗探究、科學推理、問題解決等內容,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和實踐技能;第四,強化情境創設,新教材注重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場景中學習物理知識,從而提升其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五,內容更加新穎,新教材根據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和社會需求的變化,使課程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需求。
3基于新課標的初中物理新教材使用策略探究
3.1 深入研讀新課標,把握教學方向
物理教師平時要深入研讀新課標,理解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目標和課程內容,把握教學的方向。要明確新課標對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要求,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同時,還要關注新課標對課程內容的調整和優化,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以新課標為綱,以新教材為理論依據和實施手段,使新課標更好地服務新教材。
3.1.1 明確課程目標,強調核心素養
了解課程性質與理念,明確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具有基礎性、實踐性、操作性等特點[3]。新課標倡導“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強調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以身邊常見的物理現象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核心體現,它涵蓋了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以及科學態度與責任等關鍵要素。例如,在教授“浮力\"這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的物質觀,讓學生理解浮力是流體對物體在豎直方向上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通過科學探究,得出浮力大小與液體密度、排開液體體積等因素有關的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態度。
3.1.2 剖析課程標準,建立結構模型
新課標將初中物理內容劃分為不同主題,如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能量等。教師要深入研究每個主題下的具體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以“運動和相互作用\"主題為例,對于“速度\"這一概念,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速度的計算公式,還要理解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這一觀點,并且能夠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在講授抽象概念時,可以采用模型建構的方法。如在講解原子結構時,教師引導學生構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原子的組成;在講解天體運動時,可以借助視頻資源展示行星繞太陽的運動軌跡,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
3.1.3 對比新舊課標,制訂教學策略
通過對2011版課標與2022版課標的對比研究,確立教學策略。
(1)確定評價方向,例如,在考查學生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掌握程度時,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定律內容的記憶,還要考查學生能否運用該定律解決實際問題。
(2)制訂教學策略,可依據學業質量標準的要求,調整教學方案,優化課堂教學。對于高層次的學業要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置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如在探究“電磁感應現象”的實驗中,引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誤差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3.2 整合教材內容,優化教學設計
3.2.1 教材內容整合
新課標強調,物理課程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以及跨學科實踐。那么,在整合教材時,要將物理知識與數學計算、化學變化等相關內容進行有機融合。針對初中生的認知從直觀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規律,適時整合教材內容。例如,在講解力現象時,先從生活中最常見的重力和彈力入手,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力?再深入到牛頓第一定律等較抽象的知識。教材內容的整合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可以進行跨章節整合。比如,在學習了電學部分的“串并聯電路”后,可以提前引入“歐姆定律\"的一些內容,然后通過實驗探究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中電壓、電流、電阻的關系,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歐姆定律,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3.2.2 優化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設計:根據整合后的教材內容重新確定教學目標。例如,在整合了“浮力\"相關章節的教材內容后,教學目標可以設定為學生能夠準確闡述浮力的概念,熟練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計算浮力的大小,通過具體實驗來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同時培養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例如,在“光的直線傳播\"的教學中,可以采用演示法,通過教師演示光線在空氣、玻璃等介質中的傳播路徑,讓學生有更直觀的認識。再如,在“摩擦力\"的教學中,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法,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得出結論。
(2)教學過程設計:首先,導人部分要新穎,引人方法可以從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或者科學故事入手。例如,在講解“磁場\"時,先講述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的故事,然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知識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合理設置提問、小組討論等環節。
(3)教學評價設計:評價方式要多元化,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教學中可以通過課堂提問、小組作業、實驗操作等方式進行形成性評價,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予積極評價。終結性評價可以通過檢測等形式進行,檢測內容要涵蓋整合后的教材重點知識,并且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
3.3 創新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融合新課標與新教材,創新實驗教學,培養實踐能力,一要基于新課標理念,挖掘新教材實驗教學的關鍵點。例如,在“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實驗中,結合新教材內容和新課標的跨學科實踐要求,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物理與工程學科,設計自制潛水艇模型實驗,學生通過計算浮力的大小、調配壓載水艙重力的大小,來實現物體的沉浮。二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降低實驗教學的難度。例如,在學習“電學\"時,借助虛擬實驗室反復測試電路連接情況,分析不同元件對電路的影響,突破傳統實驗器材和時間的限制,通過各種創新實驗的建構,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新課標更好地適應新教材。
3.4 開展跨學科實踐,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新課標與新教材的融合對開展跨學科實踐意義重大。例如,物理與生物學科融合,“植物的光合作用與能量轉化\"實踐較為典型,教師可以從新教材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出發,實現物理與生物的跨學科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首先要運用物理知識理解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這一抽象概念,通過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深入分析植物如何利用光能合成有機物并儲存能量。同時借助數學知識,學生可以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如計算光合作用效率與光照強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等因素之間的數量關系。這種跨學科實踐有助于學生打破學科壁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實操能力以及從多學科視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教師要整合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實踐的機會,幫助學生解決跨學科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跨學科實踐中確定選題思路的路徑如圖2所示。
3.5 融合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如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視頻、網絡資源等,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評價,如在線測試、學習數據分析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教學提供反饋。例如,新教材中的電學部分較為抽象,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動畫展示電流在電路中的流動路徑,形象地呈現串聯電路、并聯電路電流的規律和特點。又如,在課堂教學中,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利用傳感器與計算機連接。傳感器能精確測量物距、像距以及像的大小等數據,并實時反饋到電腦屏幕上生成圖像。這使得學生能更直觀、準確地得到實驗結果,減少誤差帶來的困惑。再如,在探究“宇宙和微觀世界\"時,借助虛擬天文館、原子結構模型等軟件,學生仿佛置身于浩瀚宇宙或微觀粒子世界,這樣做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3.6 構建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通過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促使學生在個性、體質、能力和素養等各方面得以提升。具體可采用以下方式:一要注重過程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情況(如實驗操作、小組合作等),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指導。例如,在小組合作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時,教師會評價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實驗操作技能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包括能否與小組成員有效溝通交流。另外,項目式學習也可納人評價。二要開展表現性評價,如實驗報告、項目作品、口頭匯報等,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讓學生制作簡易的投石機,從設計草圖的科學性、材料選擇的合理性到制作工藝等都成為評價的內容。這樣的多元化評價體系促使學生在知識掌握、實驗技能、團隊合作和創新思維等多方面全面發展。三要實施綜合性評價,將表現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在學習“力學”板塊時,將多元化評價體現得淋漓盡致,傳統的紙筆測試只考查學生對公式、定理的記憶和簡單應用。
4 實施建議
教育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未來的教學還需要教師不斷探索與創新。因為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新教材的使用才剛剛起步,所以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新教材使用過程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不足,我們不能知難而退,而應搶抓機遇,迎頭趕上,迎接各種挑戰[4]。為了使新課標能更好地服務新教材,特提出如下改進建議:一要加強教師培訓力度,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如組織教師參加物理學科培訓、跨學科培訓、信息技術培訓等;二要強化豐富教學資源,教育部門和學校要豐富教學資源,如提供實驗器材、多媒體課件、網絡資源等,為教師教學提供支持;三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如優化教學內容、構建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等,確保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的動態平衡。
5 結束語
新課標下初中物理新教材的使用策略是一項強大的教育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家長等多方力量的努力協作,實現共贏。新教材的推行,不僅是教學內容的更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深刻變革。所以,作為新時代的物理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評價,并進行教學實踐的反思,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參加關于新教材的培訓與交流,梳理新的教學思路,拓展新的教學方法,構建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探索創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手段,打造全面合理的評價機制,更好地實現新課標與新教材的深度融合,讓核心素養在物理課堂中落地生根開花。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李春密,蘇明義.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黃恕伯,黃曉標,李友安.我身邊的初中物理問題探索[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24.
[4]邢耀剛.“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作業設計與實踐研究——以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六章為例[J].物理通報,2023(2):80-83.
(欄目編輯 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