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俄軍在“偵察打擊/偵察火力綜合體”無人機作戰理論的指導下,先后投入多種無人機進行了情報、監視與偵察(ISR)目標指引、火力校正、偵察打擊等各種方式的作戰。俄軍在俄烏沖突中應用無人機的作戰方式為各國發展和應用無人機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無人機在俄烏沖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使用無人機,俄烏雙方極大地改變了這場沖突的作戰方式和戰場透明度。在俄烏沖突爆發前,俄軍已經認識到了無人機在戰場信息收集和管理、支持指揮和控制以及目標鎖定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俄烏沖突爆發前一年,在俄軍事期刊《軍事思想》的一篇文章中,俄軍的幾位高級軍官對無人機的應用進行了討論,文中提到,無人機的作用包括及時識別敵方野戰炮兵陣地、指揮所、通信中心、據點、部隊集結區和訓練營等。此外,無人機還能及時對敵方火炮平臺予以還擊,有效摧毀暴露的敵方目標,使用“無休止的火力”向對手“持續施加道德和心理壓力,直至敵方筋疲力盡”。
在無人機作戰理論的指導下,俄軍先后使用輕型長航時無人機、中程無人機、短程無人機、巡飛彈和四旋翼無人機作戰,這些無人機融入到“傳感器到射手”的殺傷鏈中,在俄軍的戰場態勢感知和火力打擊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俄軍無人機作戰理論
作戰概念
俄軍無人機在作戰中的關鍵作用之一是將實時情報融合與快速目標獲取和打擊聯系起來,俄軍將此類作戰行動稱為“偵察打擊/偵察火力綜合體”。
其中,打擊和火力分別代表戰役級作戰行動和戰術級作戰行動。具體而言,偵察打擊/偵察火力綜合體是指通過多條相互連接的信息路徑、實時戰場感知和情報融合,將各種傳感器和打擊平臺結合起來,形成不同的組

38|無人機2025No.5/總第130期合,以提升武器平臺的打擊精度和殺傷力。偵察打擊/偵察火力綜合體采取多種方式,將西方關于開展ISR的作戰概念納入到了更廣泛的打擊行動中。俄軍著重強調在戰前開展這樣的行動,并將其作為俄羅斯目標鎖定體系的基礎。俄軍認為,具備快速機動能力的作戰單位在不相鄰的作戰空間中穿插時,時間優勢和戰場信息優勢將成為制勝的關鍵。
實戰運用
早在2014一2015年,在進入烏克蘭東部以及隨后在該地區實施的作戰行動中,俄軍就采取了偵察打擊/偵察火力綜合體這一作戰方式。2014年8月下旬,俄羅斯從支持親俄的獨立派轉向部署軍隊主動參與沖突。在此期間,俄軍對這一作戰方式的應用更為明顯。俄軍利用“海鷹-10\"(Orlan-10)和“副翼-3”(Eleron-3)等ISR無人機協同炮兵部隊對烏克蘭部隊實施了打擊。
與2014年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有所不同,由于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的行動是公開的,所以俄軍強調“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中使用無人機”,即利用無人機進行目標指示和火力校正一一在此期間幾乎全面運用了偵察火力這一作戰方式。除特定作戰行動外,俄羅斯還利用無人機對關注的區域進行了全天候監控。截至2018年7月,俄羅斯國防部稱在敘利亞執行了23000次無人機任務,任務時長超過14萬小時。這些任務大多是為了支援針對敘利亞叛亂部隊的偵察火力作戰行動。
2022年2月,俄烏沖突之前,俄羅斯官方媒體報道稱,“伊斯坎德爾一M”(Iskander-M)導彈和“拖奇卡一U”(Tochka-U)遠程導彈系統借助俄羅斯國產的“海鷹-10”和近程四旋翼無人機實現了ISR能力的提升,從而能夠更有效地探測和打擊目標。利用四旋翼無人機可以在導彈發射車機動的過程中進行偵察,為導彈系統提供
目標瞄準信息。
俄羅斯媒體對“偵察打擊/偵察火力綜合體”在烏克蘭戰場上的作戰表現進行了重點報道,尤其提到了有助于該作戰方式成功的先進裝備。俄羅斯的一篇文章稱,一支無人機分隊在探測到烏克蘭多管火箭發射系統(MLRS)的位置后,通過自動通信系統將數據發送給指揮所;指揮所決定打擊后,炮兵連進行開火,并借助無人機實施了火力校正和打擊效果評估。此外,俄羅斯媒體還經常報道“海鷹-10”和“扎拉”(Zala)等ISR無人機平臺通過與火炮及火箭系統協同作戰對烏克蘭的武器系統進行打擊。塔斯社報道稱,在一次坦克與無人機的協同作戰中,俄軍坦克利用無人機提供的實時信息,采用間接瞄準方式對4\~12km內的目標進行了打擊。
俄軍無人機及作戰應用
俄烏沖突爆發前,俄軍已經組建起了一支多樣化的無人機部隊,其中大多數無人機系統用于執行ISR任務。由于無人作戰飛機的設計更為復雜,因此其生產進程落后于ISR無人機。表1給出了出現在烏克蘭戰場上的俄制無人機及其功能和作戰半徑。
輕型長航時無人機及其作戰應用
俄羅斯大多數無人機的主要作用是為包括俄羅斯國民警衛隊和瓦格納集團(私人軍事公司)在內的地面部隊提供ISR以及戰斗毀傷評估能力。具備上述功能的無人機包括:“副翼-3”、Takhion、“海鷹-10”“海鷹-30”以及“扎拉”和“石榴”等。
(1)“海鷹-10”無人機
由折疊彈射器發射的“海鷹一10”是俄軍在俄烏戰場上使用最廣泛,也是俄軍中數量最多的無人機。“海鷹-10”機長2m,翼展超過3m,起飛重量15kg,有效載荷5kg,飛行速度130~150km/h,續航時間15~16h,作戰半徑 120km ,飛行高度1000~1500m。

“海鷹-10”的主要用途是ISR,但改裝后也可投放少量武器載荷。2021年末,俄羅斯首次表示“海鷹一10”無人機也可具備攻擊能力,并提出了通過數百架無人機提升作戰能力的設想。
截至2022年12月,烏克蘭的防空平臺和電子戰給俄羅斯無人機造成了重大損失,俄軍的無人機“所剩無幾”。盡管“海鷹-10”仍在繼續支援俄羅斯的迫擊炮、多管火箭發射系統(MLRS)和炮兵部隊實施目標打擊任務,但設法彌補無人機缺口以實現ISR能力,已經成為俄羅斯國防部最優先的任務之一。

(2)“海鷹-30”無人機
“海鷹-30”是“海鷹-10”無人機的升級版,于2015年在契卡洛夫國家試飛中心完成測試。該機的主要特性與“海鷹-10”基本相同,采用T形尾翼氣動布局,最大起飛重量31kg,續航時間8h,飛行速度150km/h,實用升限5000m,通信控制距離120km。
“前哨-R”是俄羅斯國防部以從以色列IAI公司引進的“搜索者-2”(Searcher2)無人機為基礎,以自身軍事實踐及軍事理論經驗為牽引,以“察打一體”為核心戰術發展目標而研發的產品。“前哨-R”察打一體無人機的最大升限為 7000m ,飛行速度216km/h,作戰半徑 250km ,而TB-2無人機的最高升限為6000m,飛行速度130km/h,作戰半徑 150km 。
中程無人機及其作戰應用
“海鷹-30”在俄羅斯的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精確制導彈藥使用方面。借助激光指示器測距儀,“海鷹-30”為“郁金香”迫擊炮發射的240mm口徑“勇敢者”制導彈藥或由火炮發射的152mm口徑“紅土地”制導炮彈提供了目標指示。俄羅斯發布的視頻顯示,在“海鷹-30”無人機的支援下,俄軍利用“紅土地”炮彈對美國援助烏克蘭的M777榴彈炮進行了打擊。
早在2022年3月,當俄軍以“烏克蘭非軍事化”為戰略目標發起第一輪軍事行動時,便將“前哨-R”作為空中無人作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投入到了戰場一線。2022年12月,俄羅斯國內軍事媒體制作了“前哨-R”察打一體無人機在俄烏沖突中遂行軍事作戰任務的視頻集合,展示了“前哨-R”對烏克蘭軍隊的裝甲車輛、榴彈炮、武裝人員、堡壘等各作戰力量的摧毀性打擊。這表明,俄軍對察打一體無人機的應用比敘利亞軍事行動時更加嫻熟,能夠更高效地實施偵察、火力校射,以及對目標實施打擊等系列行動。


(2)“獵戶座”無人機
“獵戶座”的武器庫與“前哨-R”類似,可掛載的武器包括“短號”反坦克導彈和KAB-20制導炸彈。據公開資料顯示,“獵戶座”無人機曾在敘利亞攜帶OFAB-100-120高爆炸彈。軍事觀察人員指出,KAB-20制導炸彈的打擊精度遠低于土耳其的“迷你智能彈藥”等同類彈藥。
俄羅斯國防部2022年3月4日發布的一段視頻顯示,俄空天軍的一架“獵戶座”無人機參與了對烏克蘭發動的“特別軍事行動”,并使用其攜帶的“短號-D”空射多用途導彈成功摧毀了烏克蘭頓涅茨克的一處“艾達營\"指揮所。而這也是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獵戶座”無人機首次有官方證實的作戰行動。
短程無人機及其作戰應用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CNA)指出,俄羅斯一款用于執行ISR、打擊和電子攻擊任務的高度機密的無人機一一“海盜”已部署到了烏克蘭戰場,其中一架于2023年11月被擊落。
“海盜”屬于短程偵察無人機。翼展 6.5m ,機身長度 4.2m ,最大起飛重量 200κg ,續航時間10h。配備一臺50hp活塞發動機,動力最大可達70hp,可在5100m高度以120\~150km/h速度飛行,使其遠離小型武器和各類便攜式防空系統。
巡飛彈及其作戰應用
俄軍在俄烏沖突中使用了“立方體”(KUB)和“柳葉刀”巡飛彈。自俄烏沖突開始至2022年10月,俄軍已使用了數百枚“立方體”和“柳葉刀”巡飛彈對烏克蘭的防空系統、雷達站和人員進行了攻擊。
俄軍事專家指出,“柳葉刀”等巡飛彈與“海鷹-10”或“扎拉”等偵察無人機協同使用時能發揮最高的效率。ISR無人機可在更高的高度飛行并探測目標,將坐標傳輸給巡飛彈操作員,然后由操作員手動將巡飛彈引導至打擊位置。到2023年12月,俄軍使用“柳葉刀”巡飛彈的頻率似乎比戰爭開始時更高。消息人士稱,俄國防部已于2023年10月為前線部隊訂購了1500枚巡飛彈。有報告稱,“柳葉刀”巡飛彈在打擊烏克蘭炮兵陣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些巡飛彈也并非無懈可擊,例如,有視頻顯示巡飛彈會被“困在”樹林繁茂的地區,無法正常工作。


四旋翼無人機
除大量使用中國制造的大疆四旋翼無人機外,俄軍已開始部署國產重型四旋翼無人機,包括用于信號中繼的大型無人機。2022年11月,俄國防部發布了一段俄軍士兵使用Sibir-1和“獅鷲”重型四旋翼無人機的視頻。根據俄國防部的說法,將這些無人機作為通信中繼設備,不僅可以提高俄軍的通信安全性和生存能力,還能增加難以到達地區的數據傳輸能力。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架此類四旋翼無人機被部署到了烏克蘭,以及俄羅斯的戰時擴產能力究竟如何。與此同時,這些四旋翼無人機的出現證明,俄羅斯

啟示
無人機的大量應用及其對戰爭所產生的影響,已在近幾年爆發的多起沖突中得到印證。早在2020年的納卡沖突中,俄軍就認識到了無人機、巡飛彈和反無人機技術對未來作戰的重要性。俄軍對無人機的應用表現是多種原因促成的結果,對其他各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無人機作戰呈現出兩個方向發展的趨勢,值得各國軍隊注意
國防工業體系正在適應并且能夠提供其地面部隊所需的無人能力。
俄烏沖突中,俄羅斯越來越多地利用相對廉價的國防和商業技術對抗烏克蘭。因此,有兩個重要事態的發展會影響俄烏沖突的走向及未來戰爭的作戰樣式。首先,可以執行遠程、更復雜作戰行動的無人機,其數量的激增和高可用性將成為戰術行動和縱深作戰的核心。其次,在近距離支援行動中使用廉價的戰術無人機,是各國軍隊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2)廉價的商用無人機已成為戰斗力生成的新渠道,更具吸引力
對于尋求獲取空中ISR能力和作戰能力的國家而言,各級別無人機中成本相對低廉的型號更具吸引力,而且相對于從武器出口大國獲取類似技術而言,直接采購廉價無人機成本更低。由于俄羅斯可能在國內大批量生
42|無人機2025No.5/總第130期產伊朗的“沙希德”無人機,將進一步加快對烏克蘭民用基礎設施的打擊,向烏克蘭政府及其北約盟友施加壓力,削弱烏克蘭繼續這場戰爭的意愿。
在烏克蘭使用廉價的商用無人機進行情報、偵察、作戰、炮擊、信息和心理作戰的事實表明,高昂的官僚化國防采購渠道并非戰斗力的唯一來源。以中國制造的大疆無人機為代表的數千架商用無人機被投入戰場,使得俄軍能夠持續監視對手的位置、動向和機動態勢。俄烏兩軍都承認,這些無處不在的四旋翼無人機迫使地面部隊改變了戰術、機動和偽裝方式。
(3)無人機的大量應用已對未來作戰方式產生影響,應成體系建設無人機力量
所有因素表明,持續利用無人機覆蓋現代戰場,將對各國軍隊維持其部隊作戰安全的能力構成威脅。美軍已經注意到,大量的無人機幾乎每時每刻徘徊在烏克蘭戰場上空。因此,未來的戰斗將在軍事行動前后能夠快速機動的小型部隊之間展開。未來的部隊應該擁有自己的無人機能力,如小型四旋翼無人機,以及作戰能力更強的遠程無人機。持續的空中監視,迫使部隊不僅需要做好物理層面的偽裝,而且需要做好電子偽裝,如加強分隊、作戰編隊之間的隱蔽通信能力。
俄烏沖突以及雙方隨后大規模使用的多元化空中無人技術,也引發了關于未來無人機戰爭的討論。一些俄羅斯評論員認為,對于如此大規模使用商用無人機,俄烏沖突應該是最后一次,因為商用無人機很容易受到防空力量的影響。根據俄羅斯“紙飛機”賬號的說法,未來戰場的無人機編隊將呈現如下態勢:排一級分隊使用緊湊靈活型短程“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執行偵察和精確打擊任務;使用巡飛彈執行中遠程打擊任務;使用無人機和打擊無人機進行高空偵察和彈藥制導;此外還有用于運輸、配送和護航的無人機。現在,這一“未來愿景”幾乎每天都在烏克蘭上演,參與各方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無人機的優勢。
(4)反無人機技術與電子戰相結合的作戰方式將越來越重要
針對這些無人機的使用,俄烏雙方需要在戰術和戰役層面采取反無人機措施。相關系統和技術可以干擾對手的無人機,迫使其無法作戰并最終被擊落。這種需求在戰術層面尤為普遍,俄烏兩軍士兵被迫不斷抗擊小型四旋翼無人機,并對周邊空域進行全天候監控,以保護自己的陣地。由于俄烏兩軍都試圖利用在無人機領域的機遇和差距給對手增加壓力,因此反無人機技術與電子戰相結合的作戰方式會變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