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有特點
首先,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會經歷一系列生理退化性改變,這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胰腺β細胞功能逐漸衰退,胰島素分泌量減少,而且其分泌的節律性和敏感性降低。與此同時,胰島素的作用效果也大不如前,胰島素抵抗現象加劇。
其次,老年人的代謝狀態常常處于紊亂狀態,血糖調節能力明顯減弱。這導致餐后血糖波動幅度較大,給血糖控制帶來很大挑戰。此外,蛋白質轉換升高,解毒代謝酶誘導時間延長,這一系列變化會進一步引發諸多生理問題,影響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再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面臨多重并發癥的累積影響,這不僅增加了治療的復雜性,還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機制復雜多樣,涉及多個系統的損害,且各并發癥之間相互交織、相互促進,形成累積效應。常見的并發癥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老年患者中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視力喪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損害血管內皮,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為中風、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埋下隱患。糖尿病神經病變則表現為感覺異常、肌肉無力,嚴重時可能導致下肢潰瘍,甚至面臨截肢的嚴重后果。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腎臟功能衰竭的常見表現,病情嚴重時患者可能需要依賴腎臟移植維持生命;而眼部病變若發展到嚴重階段,也可能導致失明。
此外,年齡增長使得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容易患上“老年癡呆”等記憶力衰退疾病。糖尿病的長期高血糖狀態可能通過多種機制加劇大腦神經的損害,例如引發炎癥反應,干擾正常的神經元功能,進而影響認知功能。同時,老年糖尿病還可能影響腦部血液供給,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認知衰退的進程。認知和心理功能的下降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還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血糖控制目標須個體化
老年糖尿病護理的核心目標是綜合管理血糖、預防并發癥以及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態。由于患者的健康狀況和并發癥情況各不相同,護理目標應具有靈活性。
穩定血糖水平是老年糖尿病護理的首要目標。過高的血糖水平是并發癥發生的直接誘因,因此必須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制定合理的血糖管理目標。對于健康狀態較好的患者,即無嚴重并發癥,且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與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IADL)功能正常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HbA1c)目標應控制在7.5%以下。這類患者身體狀況相對較好,能夠較好地耐受較為嚴格的血糖控制方案, 通過將HbA1c控制在較低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對于健康狀態中等的患者,即合并多種慢性病或存在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HbA1c目標可適度放寬至7.5%~8.0%。這類患者由于合并其他疾病或存在認知方面的問題,在血糖控制過程中可能面臨更多困難,因此需要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放寬血糖控制目標。
對于健康狀態較差的患者,如處于晚期疾病階段、患有重度癡呆等的患者,HbA1c目標可放寬至<8.5%。這類患者身體狀況極為脆弱,過于嚴格的血糖控制可能會增加低血糖等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反而對患者健康不利。因此,在制定護理目標時,應更加注重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避免過度治療。
做好4點,提升干預效果
為了有效控制病情,提升干預效果,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從飲食管理、運動干預、定期監測血糖與健康狀況以及藥物護理這四個方面入手。
飲食管理: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基本代謝率逐步下降,控制熱量攝入對于防止因肥胖引起的血糖增高至關重要。老年糖尿病患者應根據自身的體重、活動量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每日熱量目標,避免高熱量食物的過度攝入。一般來說,脂肪每日攝入量應占每日攝入總熱量的30%左右,但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應控制在10%以內,過多攝入飽和脂肪酸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要注意控制鹽的攝入量,減少高血壓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同時,還要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高升糖指數( G I )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對血糖水平影響較大,容易造成餐后血糖波動過快。應盡量選擇低GI食品,如全谷類、豆類、蔬菜等。這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能夠減緩血糖升高的速度,同時提供豐富的營養。此外,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尿病患者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應限制在每公斤體重0.8克左右。
運動干預:有氧運動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益處頗多,可有效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環。一般來說,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每天步行30分鐘。但對于一些很少鍛煉或病情較嚴重的患者,應從短時間、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地進行活動,避免因劇烈運動導致心慌、出汗、四肢發軟等癥狀。例如,可以從每天散步10~15分鐘開始,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強度。此外,由于老齡患者長期缺乏運動,大部分存在關節僵硬、肌肉力量下降和運動功能受限等問題,適當進行柔韌性練習十分必要。瑜伽、太極等低強度運動可以改善關節的靈活性,減少運動損傷,還能有效緩解壓力。
定期監測血糖與健康狀況:老年糖尿病患者應定期進行血糖監測,并根據監測結果調整飲食、運動及用藥方案。對于服用降糖藥物的患者,每天應定時定量進行血糖監測,一般每天測3~4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以便更好地了解血糖變化。對于進行胰島素治療的患者,需增加血糖監控次數,至少每天進行5 次及以上檢測,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小時血糖和睡前血糖,從而有效掌握血糖變化情況。若患者出現“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癥狀,并伴有無法解釋的惡心嘔吐等,應及時就醫。此外,早期發現糖尿病并發癥并加以干預,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故應通過眼底檢查、尿蛋白檢測、腎功能檢查、心血管危險性評價等方式,對糖尿病并發癥進行有效預防。
遵醫囑用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首選用藥常為二甲雙胍,它可降低肝臟葡萄糖的產生,提高胰島素對組織的敏感性,且不容易造成低血糖;但要注意防止乳酸中毒的發生,腎功能不全者應避免使用或調整劑量。磺脲類藥物(如格列美脲)雖能在短期內有效控制血糖,但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容易造成低血糖,使用時需根據進食狀況及活動量調整劑量。對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GLP-1受體激動劑(如利拉魯肽)近年來逐漸被推薦使用,這類藥物可有效控制血糖,在某些情況下還能幫助減輕體重,并保護心血管系統。SGLT-2抑制劑(如達格列凈)適用于有腎病或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其能改善心衰癥狀并具有腎臟保護作用,但需定期監測腎功能及尿路感染的發生。
對于胰島素分泌不足的老年晚期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建議減少每天的注射次數,可使用長效胰島素(如甘精胰島素)、預混型胰島素等。胰島素劑量應根據病人的餐前、餐后血糖高低、體重以及活動量多少來調整,并注意避免低血糖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