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損傷可能激活一個潛在痛點,該痛點可能逐漸自愈,也可能持續存在,或因壓力、損傷等因素再次激發,即持續性的勞損,最終演變為活躍的激痛點,導致局部疼痛。若此時不休息,激痛點可能進一步擴散, 形成多點疼痛或發展為慢性疼痛。由此可見,激痛點既是肌筋膜炎的重要特征,也是治療的關鍵所在。
邪氣與勞損導致經脈氣血不通
在中醫理論中, 肌筋膜炎屬于“痹證”范疇,也可歸類為“ 經筋病” , 并可根據發作部位進一步細分為“ 項痹”“腰痹”“腰痛”等。肌筋膜炎的好發部位為脊背肌肉豐厚處, 如脖子、腰、肩膀等。
《黃帝內經》有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及“經筋之病,寒則筋急”。若人長期處于寒冷、潮濕環境, 或接觸相關邪氣, 風、寒、濕氣會突破人體衛氣防御,進入體內形成局部寒水,凝結不散。寒濕性凝滯收引,會阻礙經脈中氣血精微的通行,使氣血津液凝結。氣血運行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經脈阻塞、氣血通行不暢,就如同道路產生交通堵塞,會引起局部點位的疼痛、不適,即“不通則痛”,這與肌筋膜炎痛點被激活的模式相似。
肌筋膜炎發病率將近5 0 % , 個人終生患病率高達85%,且極易復發。這是因為其好發人群常長期保持某一姿勢, 或針對某一部位進行運動、勞作,長期受勞損之苦。中醫認為,肌肉依賴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營養滋潤才能發揮正常功能。損傷、長期勞累、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年老后臟腑功能下降致肝腎虧虛等因素,都會影響脾胃運化,使氣血受損,不能濡養筋脈肌肉,造成局部酸痛感,日久則筋絡攣縮不展,引發疼痛僵硬、皮溫下降等不適,甚者出現肌肉的條索狀、結節樣改變, 即“不榮則痛”,這與肌筋膜炎患者激痛點被反復激發的情況類似。
激痛點與腧穴:中醫療法的奇妙交匯
肌筋膜炎的關鍵治療點激痛點共有2 5 5 個, 數量約為中醫傳統針灸穴位總數的三分之二。這些激痛點和鄰近的腧穴在位置上高度接近,超過92%的激痛點(235/255)與腧穴在解剖部位上相對應。例如,在腰背部,大腸腧(連接兩邊髂前上棘最高點劃一道水平線,與腰椎交點不遠處,即胯部骨頭最高點和腰部中線交點旁開約兩指處)、三焦腧與相應激痛點位置相近;在頸部,天柱、肩外腧的位置與相應激痛點也高度重合。
肌筋膜炎相應部位的激痛點和鄰近腧穴在其主治功能上也相對類似。數據顯示,79.5%針灸穴位所主治的局部疼痛與對應激痛點相似,兩者均可引發類似的線性感傳,即出現放射性的治療效果,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達76%,部分一致為14%。盡管激痛點的治療作用范圍略小于經穴,但《靈樞· 經筋》有言: “ 以痛為輸”,激痛點可與中醫概念里的“阿是穴”相聯系,對“阿是穴”進行治療是中醫止痛的手段之一。
腧穴:中醫治療肌筋膜炎的“入口”
目前,肌筋膜炎的西醫治療包括使用消炎藥改善炎癥、利用康復手法和體外沖擊波松解肌肉、使用止痛藥緩解疼痛、干預情緒和睡眠等。中醫憑借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從整體出發,通過上下療法、經絡療法、遠近療法,來選擇和刺激腧穴,進而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展現出別樣的優勢。以下介紹幾種常被用于治療肌筋膜炎的中醫方法:
推拿: 手法多樣, 包括摸、托、端、提、推、拿、按、摩八種母法,及揉、捏、捻、搓、叩、掐、捶、拍、?、徹、搖、轉、抖、拉十四種子法。推拿師通過施力以各種手法,既能對點治療,又能以面刺激局部穴位與激痛點,通過松解緊張的肌肉和軟組織,使局部氣血通暢,消除局部炎癥反應,解除肌肉痙攣,改善血液淋巴循環,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此外,還可根據皮膚、皮下筋膜、肌肉、骨縫的深淺不同進行分層推拿,更好地根據個人疼痛程度調整治療,實現個性化診療。例如,以滾法松解脊柱兩側椎旁肌,再用掌按法、指揉法松解壓痛點與硬結,最后施以滾法反復操作是一種常見的推拿方案。
針灸: 目前國際上已將針灸干預作為肌筋膜炎的治療手段之一。從痹癥“ 不通則痛” 的病機出發, 可采用疏導、分利的方法治療, 補土和溫陽就是其中重要方法。土代表脾胃,補土即利用針刺手段補養脾胃。脾胃運化依賴氣血順暢,脾胃功能正常能更好地運行氣血水液,促進體內氣血運輸。溫陽則是用溫熱的治療手段祛除體內寒氣,振奮陽氣,使氣血通達,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溫針灸是將艾絨搓團捻裹于針柄上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的治療手段。艾葉性辛、苦,溫,主治散寒止痛、溫經止血,能溫中、逐冷、除濕,驅散風寒,減少風寒外邪帶來的創傷。
撳針: 除推拿和針灸,還有皮部治療法——撳針。撳針屬于傳統針法中的浮刺和淺刺,其優點為操作簡便、安全性強,找準位置后,能更好地經由穴位部位的皮膚傳達微弱而較長時間的刺激至深處的穴位,使氣血達到平衡。從現代醫學角度講,皮膚層散布著皮神經末梢,使人能感知寒冷、溫暖、疼痛、瘙癢等感覺。撳針療法利用皮膚的這種特性,通過刺激表層皮膚,利用持續而輕微的感覺激活大腦神經,使其釋放組胺、前列腺素、細胞因子等一系列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最終會影響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效果。既往研究表明,撳針的部分療效甚至優于常規針刺。
內治法: 中醫最大的特色是個性化、針對性地治療,即辨證論治法。針對不同的虛實、寒熱等辨證類型,中醫學能找到相應的中藥方劑,改善肌筋膜炎患者的癥狀和證候。如自覺畏寒、關節冷痛、游走不定、遇寒加重、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者,證屬風寒濕阻,可選用桂枝湯加減、羌活勝濕湯加味;出現身熱、咽干、關節酸痛、小便紅赤、大便秘結者,證屬濕熱蘊結,可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有胸脅脹悶、急躁易怒、疼痛如針刺不能按觸、婦女可見痛經或月經延后者,證屬氣滯血淤,可選用桃紅四物湯加減等。此外,還可服用更為簡便的中成藥,如血府逐瘀片、如意珍寶片、活絡效靈丹等。
綜上所述, 中醫在肌筋膜炎的認識和治療方面具有獨特的理論和方法,通過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