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wordsacupoint massage; stroke; dysphagia; data mining; rule acupoint selection
腦卒中是指各種原因引起腦血管發生破裂或意外阻塞而導致的急性腦損傷,引起損傷或壞死的腦組織所支配的軀體功能發生異常表現的疾病[1]。有研究顯示,近年來腦卒中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發生腦卒中的病人會出現意識障礙、肢體障礙和吞咽障礙等并發癥,其中吞咽障礙的發生率高達 40%~80%(3] 0腦卒中后吞咽障礙(post-strokedysphagia,PSD)是指由于腦卒中后咽喉、舌等器官的結構和(或)功能障礙,不能將食物安全有效地輸送到胃內[4]。腦卒中后吞咽障礙不僅會影響病人的營養狀態和生活質量,還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等嚴重并發癥,增加病人的死亡風險[5]。目前,西醫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方法主要包括吞咽功能訓練、呼吸功能訓練和電刺激等[6]。在中醫理論中,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屬于“喉痹\"“暗痱”“言語騫澀\"的范疇,主要與腦卒中后痰瘀互結、氣機不通使得咽喉功能紊亂有關[7]。中醫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常采用針灸、電針、穴位按摩等,其中穴位按摩具有簡單易操作、無創、經濟等優點。穴位按摩可以通過按摩相關腧穴活血化瘀、通絡開竅,從而改善吞咽功能[8]。但目前穴位按摩干預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研究中取穴不一,難以為臨床干預提供具體的選穴依據和理論支持,本研究檢索現有文獻進行整理分析,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探析穴位按摩干預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選穴規律,以期為臨床干預治療提供參考。
T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檢索
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VIP)、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PubMed、theCochrane
Library從建庫至2024年7月3日收錄的關于穴位按摩干預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文獻。采用關鍵詞和主題詞進行檢索。以中國知網為例,中文檢索式為:( ΔTKA= 穴位按摩ORTKA °eq 穴位按壓ORTKA °eq 穴位按揉ORTKA °leddash 穴位點按)AND( TKA= 腦卒中ORTKA °eq 中風ORTKA °eq 出血ORTKA °eq 腦梗死ORTKA °eq 腦梗塞ORTKA °eq 腦血管意外ORTKA °eq 假性球麻痹)AND(TKA °eq 吞咽障礙ORTKA °eq 吞咽困難ORTKA °eq 吞咽功能障礙ORTKA °eq 咽下障礙ORTKA °eq 咽下困難)。以PubMed為例,英文檢索式為:((\"deglutition disorders\"[Majr])AND(\"stroke\"[Majr]))AND(\"acupressure\"[Majr])OR((((((((((deglutition disorder)OR(\"disorders,deglutition\"))OR(dysphagia))OR(swallowingdisorders))OR(swallowingdisorder))OR(oropharyngealdysphagia))OR(\"dysphagia,oropharyngeal\"))OR(esophageal dysphagia))OR(\"dysphagia,esophageal\"))AND(((((((((apoplexy)OR(CVA(cerebrovascularaccident)))OR(cerebralstroke))OR(cerebrovascularaccident))OR(\"cerebrovascular accident,Acute\"))OR(cerebrovascularapoplexy))OR(cerebrovascular stroke))OR(\"stroke,acute\"))OR(\"vascularaccident,brain\")))AND(((shiatsu) OR(shiatzu)) OR(chih ya))。
1.2文獻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期刊、學位論文,文獻類型為隨機對照試驗、臨床療效、臨床觀察、療效觀察等;2)研究以穴位按摩作為主要治療手段、可單獨或結合其他中西醫方法;3)有完整、明確的腧穴處方;4)結局指標表明穴位按摩干預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有效;5)對照措施需能明確體現穴位按摩的有效性。
1.2.2 排除標準
1)會議類、綜述類、動物實驗類、經驗總結類、Meta分析、個案報道等文獻;2)治療的干預措施不以穴位按摩為主要治療手段;3)重復發表的文獻;4)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針灸處方中腧穴描述不清或信息嚴重缺失的文獻。
1.3文獻篩選及數據規范化處理
將檢索出的文獻導入文獻管理器EndNoteX9軟件去除重復文獻,之后閱讀題自與摘要參照納入、排除標準進行初步篩選,剩余文獻閱讀全文后復篩。采用Excel2016將符合標準的文獻錄入基本信息,包括標題、第一作者、發表時間、腧穴處方等,建立數據提取表。參考《經絡腧穴學》9規范腧穴名稱。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Excel2016對腧穴的使用頻次、歸經、部位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采用SPSSModeler18.0的Apriori算法進行關聯規則分析;采用Cytoscape3.9.0軟件繪制高頻腧穴共現網絡圖;采用SPSSStatistics25.0軟件對高頻腧穴進行層次聚類分析。
2 結果
2.1文獻檢索結果
初步檢索獲得相關文獻337篇,最終共納入78篇文獻,其中1篇英文,77篇中文。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

2.2 腧穴使用頻次
納人的78篇文獻中涉及處方78首,涉及腧穴43個,腧穴使用總頻次為463次。使用頻次排名前5位的腧穴分別為廉泉(72次, 15.55% )、風池(54次,
11.66% )頰車(34次, 7.34% )翳風(33次, 7.13% )、風府(32次, 6.91% 。累計頻次 ?5 次的腧穴21個,累計頻次431次,占總頻次的 93.09% 。見表1。

2.3 腧穴歸經
對納入文獻中的腧穴進行歸經分析,43個腧穴中包括38個經穴和5個經外奇穴,38個經穴涉及11條正
經和任督二脈,其中任脈的應用頻次最高,共127次(27.43%) ;其次為足陽明胃經,共計109次 23.54%) 。見表2。

2.4 腧穴部位分布
穴位按摩干預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腧穴多分布在頭面部及頸項部。頸項部使用腧穴有9個( 20.93%) ,
累計使用頻次237次 (51.19% ;頭面部使用腧穴有14個 (32.56%) ,累計使用頻次175次 (37.80%) 。見表3。

2.5關聯規則分析
關聯規則體現腧穴關聯使用的情況,即腧穴配伍,包含該關聯的置信度、支持度與增益。運用SPSSModeler18.0Apriori算法對頻次 ?5 次的21個腧穴進行關聯規則分析,設置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別為 25% 和
80% ,獲得關聯規則27條,支持度關聯規則前3位的腧穴配伍為“廉泉-風池”\"廉泉-頰車\"“風池-翳風”。見表4。關聯規則網絡表示兩者關聯的強度,連線越粗,關聯越高。見圖2。


2.6 聚類分析
運用SPSSstatistics25.O對頻次 ?5 次的腧穴進行聚類分析,以標度數為14,共獲得4條聚類,聚類1
為金津-玉液-合谷-太溪-足三里-豐隆-內關-百會-大椎-完骨-地倉,聚類2為承漿-頰車-下關-人迎-啞門-天突,聚類3為廉泉-風池-風府,聚類4為翳風。見圖3。

3 討論
在中醫理論中,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屬于“喉痹\"“暗痱”“言語謇澀”的范疇,清·李用粹《證治匯補·痹癥》謂:“由元精內虛,而三氣所襲,不能隨時祛散,流注經絡,久而成痹”。如《素問·陰陽別篇第七》記載:“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奇效良方》亦載:“暗痱之狀,舌強不能語”。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后臟腑功能失調、氣滯血瘀、痰濕阻滯和經絡阻塞導致的舌竅失靈,出現言語不利,吞咽不利等功能障礙[10]。穴位按摩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治療,大量臨床試驗表明穴位按摩干預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療效明顯[1]。穴位按摩是推拿或按摩特定腧穴以達到疏經活絡、醒腦開竅、祛邪扶正、調節臟腑功能和提高免疫的功效[12],其干預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原理是通過刺激與吞咽相關的腧穴,以疏通經絡,加速病人吞咽反射弧的修復和重建,改善吞咽功能。
3.1 高頻腧穴
腧穴頻次結果顯示,穴位按摩干預腦萃中后吞咽障礙的常用腧穴為廉泉、風池、頰車、翳風和風府。廉泉穴是任脈與陰維脈的交會穴,主治中風失語、暴暗。《針灸大成》記載廉泉可治療“舌根縮急不食,舌縱涎出”,按摩廉泉具有通利咽喉、益氣生津的作用[13]。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肝經經咽喉,膽經與肝經表內相通,《類經圖冀》曰:“風池治中風不語,湯水不能入口”[14]。按摩風池穴可祛風化痰、利咽通竅,促進頸部活血祛瘀,調節頸部肌肉,有助于解除咽喉部的緊張感。頰車穴屬足陽明胃經,有開關通絡和散風清熱的效果?,F代醫學表明,按摩頰車可以改善面部無力、增加吞咽的協調性和力度,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癥狀[15]。翳風位于手少陽三焦經,又是手足少陽經交會穴。《針灸甲乙經》云:“不能言,翳風主之??谄Р徽?,失欠,口不開,翳風主之”,按摩翳風穴可以起到疏風通絡,益氣補陽和散熱泄內的效果,緩解咽部失用[16]。風府是陽維脈、督脈的交會穴。《世醫得效方》中“第一穴風府穴,腦后人發際一寸,治咽喉諸證”《針灸集成》云:“風府主治中風舌緩,暴暗不語”,風府與舌的運動密切相關,按摩風府可治中風舌緩,有疏解腦腑內風之功[17]
3.2 腧穴歸經、腧穴分布部位
腧穴歸經結果顯示,使用頻次最高的是任脈,其次為足陽明胃經和督脈。任脈作為“奇經八脈\"之一,主要調節全身陰經的氣血?!端貑枴す强照撈费浴叭蚊}者…循腹,上關元,至咽喉”[18]。任脈循行沿腹部正中線向上過關元等腧穴,再至喉部天突穴,按摩任脈上的腧穴可以活血逐痹、疏通經絡、調節氣機。足陽明胃經與消化系統密切相關,其循行路徑經過面部、頸部至胸腹,按摩其上腧穴可以加速氣血運行,疏通被阻滯的經脈,減輕臟腑負擔,調節臟腑功能。督脈為“陽脈之海”,主管全身陽經氣血。督脈行于脊里,入顱絡腦,分支絡腎,其上穴位多與神志病相關,按摩其上腧穴可以醒腦開竅,補益陽氣[19]
從腧穴的分布來看,本研究結果顯示,穴位按摩干預腦卒中后吞咽障礙主要以頸項部和頭面部的穴位為主,其次為下肢、上肢和胸腹部。按摩頭面和頸項部這些區域的重要穴位,如風池、廉泉、頰車、天突、人迎等,具有開竅醒神、平肝熄風、活血通絡、豁痰利咽之功。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通過按摩面部、甲狀舌骨肌、胸鎖乳突肌等局部肌肉,可以使感覺信號的輸入增強,提升頭頸面部肌群及吞咽肌群的觸覺、本體感覺恢復。同時按摩可有效激活腦損傷皮質感覺以及運動相關性區域,加快吞咽肌群運動能力的恢復[20-21]。
3.3 腧穴關聯分析
關聯規則分析顯示,支持度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廉泉-風池”“廉泉-頰車\"“風池-翳風”“廉泉-翳風”“風池-風府”,這些腧穴均是穴位按摩干預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高頻腧穴,再次說明廉泉、風池、頰車、翳風和風府可作為核心組方,配伍使用?!帮L池-風府,廉泉”的置信度為 100% ,表明風池、風府出現時,廉泉出現的概率為 100% ,《席弘賦》曰:“風池風府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風池、風府常合用以化痰通絡、平肝熄風。廉泉位于喉結上方,舌骨體上緣,按摩該穴可改善舌肌麻痹癥狀,誘發吞咽動作,減少誤吸。張鑾娟等[22]發現按摩廉泉、風池和風府可以起到透熱作用,刺激神經反饋,使肌肉的舒張收縮功能得到鍛煉,避免失用性萎縮的出現,改善吞咽障礙。
3.4 腧穴聚類分析
對頻次 ?5 次的腧穴進行聚類分析,得到4條聚類。廉泉-風池-風府為一類,常配伍使用。翳風為一類,翳風位于頸部,耳垂后方,解剖學認為刺激該穴可以有效刺激迷走神經及舌咽神經,使興奮傳導,促進吞咽功能恢復[23]。承漿-頰車-下關-人迎-啞門-天突為一類,承槳、頰車、下關位于面部,頰車、下關屬足陽明胃經,經絡循行經過咽喉,屬“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承漿可通利口齒,按摩有宜通舌絡之功。啞門位于頸后部,是督脈、陽維脈的交會穴,具有開治啞的作用。人迎、天突位于咽喉部,按摩具有通經利咽之效。該類常與廉泉、風池和風府合用,均位于頭面頸部,按摩能刺激神經中樞,協調吞咽肌群,改善吞咽功能。金津玉液-合谷-太溪-足三里-豐隆-內關-百會-大椎-完骨-地倉為一類,此類腧穴無明顯規律性,金津、玉液居于舌下,主津液,刺激金津、玉液可刺激與舌體聯系的經絡,達到調理氣血、疏經活絡的功效[19]。按摩完骨穴可以化痰通竅、祛風寧神、清利頭目、疏導水液[20]。在穴位按摩干預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取穴過程中,需將遠端取穴與局部取穴相結合,共同發揮作用。
4小結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數據挖掘技術探析穴位按摩干預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選穴規律,結果顯示穴位按摩干預腦卒中后吞咽障礙主要以通經活絡、醒腦開竅,通咽利喉和調節臟腑功能為治療原則。建議選擇高頻使用且關聯性較強的腧穴廉泉、翳風、風池、風府和頰車做核心腧穴。同時可選擇任脈和督脈上的腧穴發揮遠處作用,助氣血,通腦絡,醒神調氣。還可配合離咽喉近的頭面部以及頸項部的腧穴,發揮腧穴的近治作用。
參考文獻:
[1]黃婷,鄒文婷,高音,等.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腦卒中患者延續護理方案的構建[J].中華養生保健,2024,42(13):112-115.
[2]JOYNTMADDOXKE,ELKINDMSV,APARICIOHJ,et al.Forecastingthe burden cardiovasculardisease and stroke intheUnitedStatesthrough2o5O-prevalenceriskfactorsanddisease:apresidential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24,150(4):e65-e88.
[3] CHOYJ,RYUWS,LEEH,etal.Whichfactorsaffecttheseverity dysphagiainlateralmedullaryinfarction?[J].Dysphagia,2020,35(3):414-418.
[4] 中國吞咽障礙康復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組.中國吞咽障礙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2017年版)第二部分治療與康復管理篇[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8,40(1):1-10.
[5]趙錦穎,韓宇洲.標準吞咽功能評估量表聯合標準飲食護理在腦血管病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河北醫藥,2019,41(13):2066-2069.
[6]郭思雨,梅春麗,霍曼,等.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康復護理的研究進展[J].吉林醫學,2024,45(6):1460-1464.
[7]李靜,劉睿,周婷,等.天突芒針彎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0,18(15):2400-2403.
[8]唐于力,李軍文,白靜蓉,等.穴位按摩聯合運動想象對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3,20(2):28-33.
[9]沈雪勇.經絡腧穴學[M].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33-203.
[10]黃夢秋,廖喜琳,高霓,等.穴位按摩改善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的研究概況[J].內科,2021,16(3):372-374.
[11]王江玲,戴新娟,施琪,等.穴位按摩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效果的Meta分析[J].護理研究,2020,34(5):821-827.
[12]方葉佩.穴位按摩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療效觀察[J].大健康,2021(10):150-151.
[13]朱秋蓉.行動管理聯合穴位按摩應用于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干預效果[J].慢性病學雜志,2024,25(5):752-754;758.
[14]孫麗娜.綜合康復訓練聯合穴位按摩干預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25(4):14-16.
[15]趙萍,趙書敏,曹會芳,等.穴位按摩聯合高壓氧對急性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臨床效果[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0,20(7):1385-1388.
[16]梁艷桂,吳???,黃耀渠,等.針灸不同穴位組治療中風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礙療效研究[J].陜西中醫,2024,45(3):411-415.
[17]汪慶慶,程紅亮.風府穴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應用探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25(9):184-188.
[18]王君琳.任脈的古今文獻研究[D].南寧:廣西中醫藥大學,2017.
[19]吳啟元,趙東科,邵帥,等.基于數據挖掘技術探討針灸治療中風后假性球麻痹的選穴規律[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4,22(12):2130-2135.
[20]韋耀樑.穴位按摩聯合吞咽功能評估在降低腦卒中患者誤吸發生率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2):2173-2176.
[21]朱莉莉,張垣,陳炳,等.間歇性經口食管插管聯合穴位按摩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臨床研究[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23,33(6):519-522.
[22]張鑾娟,陳秀芬,陳瑩.早期進食訓練聯合穴位按摩在腦梗死后遺癥伴吞咽困難患者中的應用[J].醫療裝備,2019,32(3):160-162.
[23]李輝,吉震昌,呂曉慧.以深刺完骨穴、翳風穴為主治療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礙的臨床研究[J].臨床醫學工程,2024,31(3):299-300.(收稿日期:2024-08-20;修回日期:2025-04-23)(木文編輯 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