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7;F27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5)11-58-6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5.11.013
0 引言
自2014年我國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來,股份經濟合作社(以下簡稱經合社)作為新型集體經濟的制度載體,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與實現農民財富增長中展現出獨特價值。隨著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由于該類組織在治理架構與績效評價維度的特殊性,其與內外部環境約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
從組織特性來看,區別于市場化企業和傳統的非營利組織,股份經濟合作社是同時具有營利性與公益性的特殊經濟實體。與眾不同的雙重特性導致在設計經合社績效評價體系時面臨獨特挑戰,即如何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兼顧社區服務和社會保障等職能。
從實踐層面來看,當前經合社發展仍面臨諸多限制:從外部環境來看,法人地位模糊、稅負失衡、產權不完整等問題阻礙其市場化進程;從內部治理來看,“股社分離\"改革困難、租賃經濟依賴、人才激勵機制缺失等問題制約其組織治理效能的提升。此外,在績效評價環節,普遍存在粗放式考核指標與可持續發展要求脫節的現象,需要找到系統性解決方案。
基于此,該研究深入探討以下核心問題:經合社雙重屬性如何影響其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當前組織面臨的主要內外部發展困境;如何構建適應雙重目標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完善治理機制。
1文獻綜述
1.1股份經濟合作社雙重屬性研究
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實現農戶增收與壯大集體經濟的關鍵性載體[1],其營利性與公益性的雙重屬性既是其核心特性[2],也是研究其績效評價的邏輯起點。
在營利性內涵界定中,營利或營利性是指企業出資者或股東為獲取利潤而投資經營,依法從所投資的企業獲取資本收益[3]。王曉飛等[4指出,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過程中,“經濟性”作為其強屬性一直存在。經合社最主要的目標是通過有效管理和運營,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提高資產使用效率和效益。在公益性層面,經合社為社區提供必要的服務和支持,促進社區經濟和發展,提高居民生活品質[5]。
然而,營利性與公益性在實踐中常產生沖突,體現為短期收益與長期發展之間的矛盾。例如,短期分紅壓力可能導致經合社忽視基礎設施維護,而公益性投入過高可能削弱其市場競爭力。在近郊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組織發展與收益所產生的利益沖突是最核心和激烈的。夏柱智研究發現,在短期政績導向下,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往往會過度關注經濟性利潤,而忽視公益性發展。
1.2績效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
構建績效評價體系需要兼顧理論適用性與實踐特殊性,國內外學者在該領域取得了豐富成果。在傳統績效評價框架的適用性分析中,KAPLAN等[8提出平衡計分卡(BSC)框架,通過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這4個維度來實現戰略目標分解,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績效管理中。目前,有不少學者將其應用于非營利組織,如高校專項資金績效評價[9]、財政支出績效評價[10]、醫院內部審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雖然現有研究多基于單一目標組織(如純營利企業或非營利機構),但也有少量學者將平衡計分卡理論應用于類似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例如,陳共榮等[2]基于平衡計分卡理論框架,從經濟效益、用戶滿意度、關鍵業務流程及組織發展潛力這4個維度出發,選取10個具體評價要素,建立針對農業合作組織的綜合績效評估模型;白慧等13從財務、內部流程、社會、學習與成長、質量安全這5個層面出發,構建伊犁地區農業種植合作社全面系統的績效評估框架;SUSANTY等[14]使用平衡供應鏈管理記分卡對印尼乳制品合作社進行績效評價研究,使用重要性一績效分析(IPA)來確定最需要改進的指標,并通過SWOT分析法來制定戰略規劃。
上述研究難以直接移植到兼具營利性與公益性的經合社中。因此,現有理論框架在經合社績效評價中的應用需結合本土制度環境進行適應性改造。
2股份經濟合作社組織特征及其績效評價特殊性
2.1 組織特性
經合社具有營利性和公益性兩大特征。首先,經合社和其他經濟組織一樣,追求經濟利益,具有營利性特點。從微觀股東角度來看,經合社能帶來除主業收入外的分紅收入,能提升生活品質,提高消費水平;從宏觀國家層面來看,國家推行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實現鄉村振興,而發展經合社的目的是增加股東收入,促進經濟發展,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其次,公益性是經合社同時擁有的特性。這是因為經合社還要承擔村級組織的部分公益事業建設,為股東提供部分社會保障,承擔較多的社會責任。
2.2績效評價特殊性
股份制合作社的績效評價體系建構需要考慮其經營成效、職能實現度和股東權益保障等要素。結合經合社目標、使命、職責和功能等特殊性,經合社績效評價目標與對應指標關系見表1。

首先,經合社最主要的目標是通過有效地管理和運營,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提高資產使用效率和效益。因此,經合社績效評價要考查經合社對集體資產的管理能力,確保資產保值增值,還要評價其長期發展潛力,確保經營活動的可持續性。這些要求可在評價體系中的財務維度和客戶維度體現,具體可通過盈利能力、營運能力、發展能力、償債能力及與客戶關系來體現。與此同時,經合社與特定農村社區和地域緊密聯系,需要為成員提供公共服務和公益福利,為社區提供必要的服務和支持,促進社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經合社具有社區性和地域性特點,績效評價要考慮其對當地社區發展的貢獻和影響。為此,經合社還要通過培訓和教育來提高成員經營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能。這就要求其在績效評價過程中要兼顧股東及管理人員培養,可通過設置培養與成長維度來體現。
其次,經合社堅持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其資產屬全體股東共同所有。股東按股份承擔經營風險,并根據股份獲得相應的分紅。因此,經合社具有確保成員能從組織發展中獲得公平收益分配的權利、提升成員經濟福祉的使命。故而,在對經合社績效評價體系進行設計時,可在財務維度增設公益支出及分紅等相關指標。
最后,經合社股東享有選舉權、被選舉權、表決權及對經合社經營管理的監督權。經合社需要確保股東的知情權、參與權、表決權得到有效維護。這就要求在經合社績效評價過程中體現股東的參與度和決策透明度。經合社財務和經營活動需要對股東公開透明,績效評價要考查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及時性。在對經合社進行績效評價體系設計時,在制度流程維度設置制度公開和制度執行這2個層面,設計與股東知情權等權利有關的詳細指標層,以促進經合社管理人員進行信息披露,確保股東參與性與各項權利得到有效保障。
綜上所述,經合社是一種兼具市場化運營與公共職能的特殊經濟組織,在鄉村振興中承擔著獨特使命。在對其進行績效評價時,只有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才能更好地推動其可持續發展和實現社會效益。
3股份經濟合作社績效評價困境的多維度診斷
自2014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來,各地股份經濟合作社發展均取得不小成效,在促進鄉村治理和提高農民收人等方面均取得階段性成果,但目前客觀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阻礙組織進一步發展。
3.1外部困境:制度與政策約束
3.1.1法人地位模糊與稅負失衡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確了經合社法人主體資格,但具體法人權益的法律適用仍不明確,特別是在資產處置、融資擔保等關鍵經營權限上缺乏細則銜接,影響其市場化運作?,F行稅費制度給經合社帶來較大負擔。以杭州市江干區為例,經合社要承擔增值稅、房產稅等稅費,綜合稅率為18% ,且要承擔 10% 的留用地項目權證稅費,這一制度忽視了經合社的社會公益職能(如基礎設施維護和農民社會保障)。盡管已有政策指引,但差異化稅收政策尚未落實[15],建議參照非營利組織減免經合社所得稅。
3.1.2產權不完整,股東權利懸置
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具有排他性與可轉移性雙重屬性。通過股份量化確權,產權排他性功能已初步實現,股東根據持股享有分紅權,形成個體權益法定邊界[16]。然而,產權可轉移性仍受制約。當前,流轉交易仍不規范。此外,股東行使權力也面臨障礙,如股東代表大會召開頻率低、重大事項決策透明度不足,而普通股東(尤其是老年群體)缺乏財務分析與議案審議能力,常被動接受管理層決議。
3.1.3 監管主體模糊
當前,經合社監管體系存在“多頭共管”的問題,農業農村部門側重政策指導,市場監管部門負責經營合規,鄉鎮政府承擔屬地管理,但缺乏統一的主責機構。這種架構易導致監管邊界模糊,出現“主管缺位、協管推責”的治理“真空”。實踐中,鄉鎮政府與農業農村局常因權責不清,以屬地管理原則、行業指導權限為由推卸責任,加劇治理風險。
3.2內部困境:治理與運營矛盾
3.2.1 “股社分離\"改革困難
“股社分離”與“半股社分離”是不同的改革模式?!肮缮绶蛛x\"通過人員與職能徹底分離,實現黨組織、村(居)委會與股份經濟合作社獨立運作;“半股社分離”僅實現機構與職能分離,保留人員交叉任職。例如,村(社)書記兼任經合社董事長。改革旨在構建“政經分開、權責明晰\"的治理架構,防范權力尋租。然而,“半股社分離\"模式仍存在以下治理隱患:兼任者因承接大量行政事務(如拆遷維穩、民生保障),難以兼顧經合社戰略規劃與資產運營;決策權過度集中,易產生“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代理風險[17]。
3.2.2 租賃依賴,市場化程度不高
當前,多數經合社采用被動式租賃經營模式,通過物業建設、發包招租等方式來獲取固定租金收入,不參與承租方的經營利潤分成。這種模式存在多重弊端:一是當承租方出現經營危機或租金違約時,經合社面臨現金流斷裂風險;二是因缺乏自主品牌建設和核心經營能力,集體資產增值率長期低于區域生產總值增速,進一步弱化組織市場化能力[18]。此外,租賃收益與經合社區位條件密切相關。核心城區經合社依托稀缺物業資源,收益極為可觀;而近郊經合社因物業資源有限,難以實現可觀分紅。
3.2.3 激勵機制不完善,人才逆向淘汰
在當前“股社不分”的治理結構下,經合社領導多由村(社)行政干部兼任,其能力側重于基層治理與社會服務,普遍缺乏資產運營與風險管控等專業經驗。同時,非職業化管理者更傾向保守型資產配置,導致集體資產增值率不足。即便存在具備專業能力的管理者,但現行制度對其缺乏有效激勵。薪酬主要采用“固定工資 + 定額補貼\"模式,未與資產收益率或分紅掛鉤,且股權激勵缺失,缺乏職務股、期權池等工具。加之,缺乏職業發展通道,專業人才易流失,出現“庸者沉淀、能者出走”的現象。
3.2.4粗放式績效考評與可持續發展要求脫節
當前,經合社績效評價體系存在粗糙、寬泛等問題,難以適配可持續發展目標訴求,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評價體系過分關注營收、利潤等短期經濟指標,導致經合社陷入“數字至上\"的經營誤區,忽視社會效益積累與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長期價值;二是缺乏對制度執行效度、社區責任履行、利益分配公平性等非財務要素的評估,且未建立量化標準,致使經合社在追求經濟效益時忽視社會責任;三是評價體系缺乏動態性和前瞻性,難以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要求,導致經合社在面對新的市場化挑戰時難以通過及時調整策略來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與增值。
4股份經濟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優化路徑
4.1 優化原則
4.1.1 雙維平衡原則
在對績效評價指標進行設計和權重分配時,要兼顧經濟效率提升和社會效益擴大,避免出現“重經濟輕公益\"現象。隨著經合社不斷發展,財務相關指標與公益相關指標的權重比例需要同步動態調整,建議在初期提高經濟性指標占比,在成熟期逐步提高公益性指標權重。此外,對于生態資源富集的區域,可在公益性指標中加入公益一生態性指標,進一步平衡經濟與公益之間的關系。
4.1.2 動態適應性原則
績效評價體系要遵循動態制度變遷理論,隨著外部環境與內部資源變化而動態調整。根據生命周期理論,經合社績效評價體系需要動態適配其發展階段,形成“階段一目標一策略”的閉環管理邏輯。此外,地域差異也會影響經合社運營模式,應通過劃分地理區位來制定差異化評價標準。
4.1.3 政策協同原則
績效評價體系優化需要與相關政策進行聯動,從合規性角度進一步適配股份經濟合作社可持續發展。例如,根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制度》等法律法規,可將與“民主管理”和“公開透明”等合規性指標納入績效評價體系,響應政策號召,破解經合社發展的制度性瓶頸。
4.2多維指標體系的構建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該研究提出包含“財務一客戶一流程一發展\"這4個維度的動態評價框架(見表2),準則層新增公益支出及分紅、制度公開、制度執行、員工培養、社員培養這5類指標,提供普適性參考。具體績效評價體系優化需要各地區經合社根據地實際的外部環境與內部治理情況進行個性化調整。

4.3差異化權重調整
經合社績效評價體系的指標權重分配要基于其生命周期階段與區域特征的差異性進行動態調整,以實現經濟目標與社會效益的精準適配。
4.3.1基于生命周期階段的權重動態調整
根據組織生命周期理論,經合社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核心矛盾與資源稟賦差異顯著,需要差異化設定指標權重。在初創期,經合社的核心任務是整合資源、資金,保障資產保值與成員分紅,側重資產保值與分紅保障等經濟性指標。隨著運營能力提升,在成長期需要拓展市場份額和提升盈利能力,提升公益性指標權重,側重客戶拓展和盈利性指標。成熟期的核心目標是強化可持續發展能力,優化運營效率與內部管理,加大風險防范力度,側重可持續發展與數字化高效治理相關指標。衰退期需要重點關注戰略轉型與創新性發展,側重于創新性指標相關的指標。
4.3.2基于區域特征的權重調整
經合社發展運營模式受地理區位和資源稟賦影響很大。因此,可根據城郊型和農業型經合社特征來制定差異化標準。對城郊型經合社,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優越的區位優勢為其帶來以物業租賃、土地租賃為主的業務收入,在對其權重進行設計時,需要側重經濟效率與制度流程管理,有關財務與制度流程的指標權重可適當提高。農業型經合社以農業生產為核心,依賴土地集約化與產業鏈延伸,可適當降低經濟性指標,提升公益性指標權重,對涉及生態保護的地區,需要進一步加大公
益一生態類指標權重。
通過生命周期與區域特征的雙維適配,經合社可突破“一刀切\"評價模式局限,實現短期收益與長期發展的動態平衡。
5結論與建議
5.1 研究結論
當前,制約經合社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已成為系統性瓶頸,需要通過立法完善與治理改革來系統性破解。通過研究得出以下2個核心結論。首先,經合社的營利性與公益性雙重屬性決定其績效評價體系必須突破單一目標導向的局限性,應通過動態平衡機制來實現經濟效率與社會效益的協同提升。具體來說,可基于其生命周期階段與區域特征的差異性進行動態調整。其次,經合社制度性障礙是其系統性發展面臨的瓶頸。當前,經合社面臨三大制度性約束,嚴重制約其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法律地位模糊,因缺乏獨立法人資格,無法進行資產抵押或股權交易;二是稅負失衡與政策割裂,經營性收入按企業標準征稅,而公益性支出缺乏專項抵扣,導致社會職能履行成本高于企業;三是監管碎片化與治理低效,多部門交叉管理導致權責不清。
5.2 對策建議
經合社績效評價體系優化可通過政策支持、數字化技術監管、人才激勵這3個方面推進。
政策扶持與績效評價在經合社發展中為雙向互動關系,即扶持政策力度直接影響經合社發展水平與評價結果,而評價結果為政策優化提供依據。為保障績效評價體系有效運行,可從以下方面來強化政策支持:制定針對經合社的發展政策,形成系統化制度框架;將經合社納入稅收優惠范圍,對符合條件者實施稅收減免;設立風險基金,幫助經合社應對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等不確定因素造成的損失。
采用數字化資產監管技術來提升評價效率與科學性。以浙江省“浙農經管”平臺為例,該系統通過內置CAE指標體系來實現數據直采直用,從根本上杜絕人工二次錄入產生的差錯。該平臺采用單一數據源機制,確??缦到y流轉過程中信息完整準確,不僅能大幅提高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還能為內部績效考核建立可靠的數據基礎。
建立“引育用留”一體化人才激勵機制,為經合社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經合社須建立物質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機制:在物質層面,建立多元化薪酬體系,允許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在精神層面,完善職業發展通道,開展各類評優表彰活動,增強人才獲得感;在配套措施方面,建議設立專項人才發展基金,出臺專門的人才政策,著力營造重視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圍。上述措施的實施將有效解決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問題,為經合社長遠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5.3 研究展望
未來,可從以下方向深化研究。一是將我國中西部地區資源稟賦特征、市場化水平梯度及政策支持差異性納人分析框架,通過多區域權重對比與動態校準,建立適配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分層模型,增強研究成果的普適性。二是探索技術賦能路徑,建立農業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股份經濟合作社經濟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動態監測,并利用機器學習來分析歷史數據,預測經合社的公益支出效益閾值,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林星,吳春梅.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治理結構、機制與模式[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7,38(6):1052-1058.
[2]高雪蓮.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組織職能和治理結構[J].農業經濟,2023(1):51-54.
[3]史際春.論營利性[J].法學家,2013(3):1-13,175.
[4]王曉飛,岳曉文旭,周立.村企統合:經營村莊的新模式:以浙江省湖州市L村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21(10):20-31.
[5]孔祥智.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基于“產權清晰+制度激勵”理論框架的研究[J].經濟縱橫,2020(7):32-41,2.
[6]趙全軍.股權改制的適應性效率與結構性困境探析:寧波市江東區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經驗研究[J].農村經濟,2008(4):106-110.
[7]夏柱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重點[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2):22-30.
[8]KAPLANRS,NORTONDP.The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2,70(1):71-79.
[9]申艷艷.高校專項資金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研究:基于平衡計分卡的視角[J].會計之友,2016(1):115-117.
[10]王瑞華,靳來月.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J].財會通訊,2017(13):53-55,54.
[11]陳芳.基于BSC的醫院內部審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會計之友,2022(4):132-136.
[12]陳共榮,沈玉萍,劉穎.基于BSC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會計研究,2014(2):64-70,95.
[13]白慧,陳彤.基于因子分析聯合熵值法的伊犁州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4,45(2):191-200.
[14]SUSANTYA,BAKHTIARA,PUSPITAS ARIN B,etal.Performance analysisand strategic planning ofdairy supplychainin Indonesia:Acom
para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and PerformanceManagement,2018,67(9):1435-1462.
[15]梁瑞智.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涉稅核算問題探究[J].財會通訊,2022(1):104-108
[16]林航,李震華.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驗與對策研究:以浙江省德清縣為例[J].浙江農業學報,2017,29(11):1949-1956.
[17]田友,趙翠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面臨的急難問題及其破解:基于河南省焦作市的實踐調查[J].中州學刊,2021(9):35-40
[18]程郁,萬麒雄.集體經濟組織的內外治理機制:基于貴州省湄潭縣3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案例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20(6):43-52.
Research on the Dual Attributes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ptimization of Shareholding Economic Cooperatives
-ABalanced Perspective on Profitability and Public Welfare
JIA Yong ZHENGLei
School of Accounting,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31oooo,China
Abstract:As a crucial institutional vehicle in China's reform of rural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s, shareholding economic cooperatives integrate dual operational dimensions of market-oriented management and social service provision,thereby necessitating more sophisticated approaches to developing and refining thei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s.This study conduct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se cooperatives’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distinctive requirements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diagnostics,it identifies critical challenges including ambiguous legal status and adverse talent selection mechanisms,revealing systemic governance constraints both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The research innovatively proposes a dynamic evaluation framework featuring two core components:a multidimensional indicator system and diferentiated weighting protocols.Building on this framework,the paper advances a tripartite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ystem encompassing policy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incentive restructuring- measures designed to enhance the cooperativ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le contributing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efforts.
Key words: Shareholding Economic Cooperatives;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fitability; public wel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