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關于深入推進大江大河干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旨在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暢通“兩山\"轉化路徑,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意見》作為新階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頂層設計的制度文件,主要對補償機制的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具體措施作出系統部署;《實施方案》主要明確中央層面組織協調在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干流建立統一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意見》提出,到2027年,長江、黃河干流統一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成,各地基本建立覆蓋轄區內重點河流的跨區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跨流域重大引調水工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穩步推進,森林、草原、大氣、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生態環境要素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得到有益探索。到2035年,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覆蓋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并向更廣范圍、更深內涵、更豐富形式拓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國家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
《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長江、黃河干流統一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成并穩定運行,主要一級支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全面覆蓋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補償內容更加豐富、方式更加多樣、標準更加完善、機制更加成熟。
《意見》部署了7項重點任務。根據《意見》,中央層面將針對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干流統一建立大江大河干流補償機制,地方層面應自主深化重點流域補償機制建設。《意見》要求,拓展補償領域,豐富補償要素,完善補償標準,創新補償形式,夯實平臺支撐。《意見》鼓勵地方在總結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有效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對其他具有外溢性的生態環境要素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的實現路徑;鼓勵流域省從流域系統性、完整性出發,以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穩步有序推動將常規水質指標以外的特征污染物、水量、水生態指標及流域功能定位、供水安全等列為補償要素;鼓勵流域省結合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成本和發展機會成本、水污染責任劃分、水質改善收益、水資源使用量、資源性收益、受益地區支付能力等因素,綜合確定補償標準,更好地體現激勵與約束;鼓勵上下游、左右岸在明確各自權責的基礎上建立三方或多方參與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實施方案》提出了5項主要措施。一是統一核算補償資金,分別從空間、時間兩個維度,依據各省干流人境、出境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變化及本省干流全部斷面水質較以前年度變化情況,統一核算各省出資或受償金額。二是規范資金繳納劃撥程序,財政部在中央國庫暫存性款項下設置用于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的明細科目,并告知各省出資或受償金額,出資省在規定時限內按明細科目將應繳納資金繳入中央國庫,財政部及時將資金劃撥至受償省。三是創新資金使用管理措施,補償資金按規定用于本地區與流域保護相關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治理修復、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四是落實保護治理任務,流域省要以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為抓手,落實國家流域保護治理規劃任務,特別是受償省要強化流域保護治理責任,統籌抓好水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涵水固沙、水土保持、國家公園建設、綠色發展等重點工作,確保補償機制長效運行,打造美麗河湖建設示范樣板。五是加強政策銜接,鼓勵流域省在中央層面統一建立機制基礎上,自行拓展和深化既有兩兩協商建立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中央財政安排資金對機制建設工作質效高的省予以獎勵,并向運行時間長、清算補償額度大及在補償方式、考核指標、區域協同發展方面取得創新突破的省傾斜。
(記者:歐陽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