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資源損耗是經常用來解釋職場負面八卦消極影響的重要機制,但其忽視了人的主動性和資源收益。通過梳理相關研究,從超越損耗和動態發展的角度,探索個體應對職場負面八卦時通過工作重塑進行積極資源保護的作用過程,分析了動機路徑與認知路徑的中介作用,并進一步梳理了心理資本在其中的調節作用以及路徑之間的相互作用,構建了職場負面八卦的資源保護模型。通過對職場負面八卦積極資源保護機制的分析,探索八卦目標逆風翻盤、實現自我成長的發展途徑。
關鍵詞:職場負面八卦;積極資源保護;工作重塑
一、引言
八卦(gossip)是一種普遍的社交行為,在組織中高達90%的對話,或近15%的工作電子郵件是八卦[1]。八卦總被認為是有惡意的,是一種旨在對個體和組織造成傷害的虐待形式[2],但研究者對職場八卦重新定義后認為其包含正面八卦和負面八卦,而且八卦的動機主要是收集和驗證信息、情緒發泄和應對等非惡性意圖,并不是基于通常所認為的故意傷害動機[3]。然而,或許職場八卦的動機并非都是惡意的,其對八卦目標造成了巨大影響也是不可否認的,尤其是職場負面八卦。
職場負面八卦損害了個體的組織公民行為[4]、主動服務績效[5]、創新行為[6]等積極結果,增加了知識隱藏[7]、工作—家庭沖突[8]等消極結果,而且會與其他職場虐待行為產生消極螺旋,比如職場負面八卦可能是個體對遭受職場無禮行為的回應或反擊[9],而當主管感知到下屬傳播關于自己的負面八卦后,會進行辱虐管理[10]。根據智聯招聘網對近萬名員工的調查,有33.4%的人曾經成為職場負面八卦的對象[11],可以看出,職場負面八卦的消極內容豐富,其影響覆蓋廣泛。
研究者們致力于探索職場負面八卦的作用機制,其中資源損耗機制受到了極大關注,其揭示了“職場負面八卦引發資源損耗進而產生消極影響”的過程。除了資源保存理論,研究者還從社會認同理論[12]、自我驗證理論[13]、自我決定理論[5]、情感事件理論[14]、社會比較理論[15]等理論角度來探索職場負面八卦的作用機制。然而,由于資源(resources)的范圍廣泛,任何有助于個體實現目標的東西都可以被視為資源[16-17],因此基于不同理論視角下的研究結果恰好驗證了不同類型資源的損失,強化了職場負面八卦的資源損耗機制,為理解職場負面八卦提供了清晰的觀點。但該機制可能忽視了人的主動性。根據資源保存理論,個體會采取主動應對行為以應對資源損失[17],而非“坐以待斃”。新近研究發現,通過自我控制,職場負面八卦的消極影響得以緩沖[4],在較高的自控動機水平下個體會付出更多的控制努力,進而減少了資源損耗的行為結果(比如反生產行為)[18]。可以看出,資源損耗是客觀結果,但不是必然的最終趨勢,因為個體面對組織環境或工作事件時會不斷調節,這種動態反應或許會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而目前研究缺少對這一方面的關注和梳理。
二、職場負面八卦的內涵
(一)職場負面八卦的概念
職場八卦(workplace gossip)是指一位組織成員(八卦發出者, gossip sender)與另一位成員(八卦接收者, gossip receiver)在第三位成員(八卦目標,gossip object)不在場時,進行的針對該成員的非正式的、評價性的交流[19]。研究者認為職場八卦是發出者、接收者和八卦目標之間的動態互動[20]。但Brady等[3]在對職場八卦重新定義時認為,職場八卦是一種個人行為,是八卦發出者面向接收者的單向交流過程。本文更傾向于互動的觀點,職場八卦可以被看作關系過程或群體過程,但不是簡單的發送者-接收者二元關系[21]。發出者通過傳遞八卦來提高自己在組織中的地位和聲譽,培養社交紐帶,并依據人際親密度、群體身份等信息選擇與八卦接收者討論不同的內容[22],通過相互的信息交換達成八卦目的,并進一步傳播八卦信息。
職場負面八卦(negative workplace gossip)是指對不在場的組織成員的一種消極的、評價性的、非正式的溝通方式[23],具有三個特點:(1)普遍性,職場負面八卦廣泛存在于組織中,發生頻率很高且不能完全消除;(2)危害性,主要體現在對個體和組織氛圍帶來巨大的副作用;(3)豐富性,是指內含豐富的組織信息,經過傳播其內容和性質可能會變得更加扭曲,甚至更加惡毒[13]。職場負面八卦是依據效價維度區分的職場八卦類型,相對應的是職場正面八卦(表1)。兩種八卦類型均是理解規范和建立聲譽所必需的要素,相結合后可以區分可接受的行為和不可接受的行為[3]。
依據效價和工作關聯性維度,Lee和Barnes將職場負面八卦分為基于保護的八卦(工作相關-負面)[26]、基于貶損的八卦(工作無關-負面),并且進行了歸因解釋,但無論哪種類型,職場負面八卦都會影響八卦目標在組織內的聲譽。當進行自我歸因時職場負面八卦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此時八卦目標可能處于相對有利的位置。因此,職場負面八卦也是一個多維結構,其消極影響總是存在,但視情況不同而有所區別。
(二)與謠言(rumor)的概念辨析
在組織中,八卦和謠言是經常被混淆的概念。二者具有共同的特點,比如在小群體內流行更普遍,都可能隱含地表達了組織價值觀和規范等[27]。但兩者是不同的概念,體現在定義、特征、功能等多個方面(表2)。
三、職場負面八卦的資源損耗機制評述
研究證明了職場負面八卦的資源損耗機制(表3)。根據資源保存理論(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人們努力獲得、保留、促進和保護資源,當資源流失時,壓力和痛苦就會發生[17]。資源保存理論強調損失優先原則,資源損耗尤其會引起個體的警覺,在職場負面八卦事件中表現出積極行為減少、消極行為增多可能是出于保護剩余資源的目的。由于資源損失具有螺旋性(loss spirals),一旦陷入其中,造成資源更大的損失或者耗盡時,個體將進入保護資源的防御模式,表現出攻擊性和非理性行為[32]。研究者們也探索了減緩職場負面八卦資源損耗的調節因素,因其仍然建立在資源損耗機制基礎之上,并不能全面了解保護資源的其他可能途徑。
資源損耗機制提供了職場負面八卦作用機制的有效信息,但不能忽視的是,其只能解釋部分資源保護過程。本文認為,用資源損耗機制解釋職場負面八卦時忽視了人的主動性和資源的螺旋收益。一方面,關于人的主動性。個體的心理反應機制并不是遵循簡單的“刺激-反應”模式[34],個體通過資源置換等方式進行資源投資以避免資源損失[17],而且資源是動態變化的,它可以被損耗也可以得到補充,資源得到及時補充后,工作表現和身心健康得以改善[35]。另一方面,關于資源收益的螺旋性(gain spirals),平時資源收益的周期長、效率低,但在高損失的環境和條件下,資源收益的螺旋性會顯著增強,即當損失發生時,建立資源收益周期的動機會增加,并且在高壓力條件下會獲得更高的收益[32]。損失優先的原則可能使研究者們忽視了對資源收益的探討,但資源收益應當成為研究重點,雖然其不一定會帶來積極結果,但資源損失一定與消極結果直接相關,并且資源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抵消資源損失的消極結果[17]。
因此,職場負面八卦可能是一場職場危機,也可能是一個發展契機。我們應當跳出資源損耗機制的定勢,從動態發展的視角來探討職場負面八卦的積極資源保護機制,可能更加全面,也更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加上八卦本身具有可信度維度,人們在聽到八卦后可能會質疑內容的真實性,也可能選擇不傳播而是告知八卦目標,尤其當八卦被歸因為自利動機時,通常被認為是不道德行為[26],此時可能有較大的空間去選擇不同的資源保護方式。
四、職場負面八卦下積極的動態資源保護機制
探討資源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個體建立能夠應對廣泛工作事件的資源庫[17],當充分了解到職場負面八卦的資源損耗又不能通過消除它來避免時,更應該探討積極的資源保護過程。本文試圖分析和梳理職場負面八卦下的積極資源保護機制,以資源保存理論為基礎,構建了職場負面八卦的動態資源保護模型(圖1),探索積極資源保護的可能途徑,豐富資源保存理論的實踐應用。
(一)積極的資源保護方式:工作重塑
工作重塑(job crafting)是一種特定形式的主動行為,即員工主動改變工作資源和工作需求的水平,以改善工作與自己的需求、能力和偏好之間的契合度[36]。人們要了解支持個人和組織應對工作的需求和要求,因而聚焦于員工行為“重新設計”工作的主動性和代理作用,工作重塑的概念幫助理解員工在工作中找到意義,適應組織需求,從而更好地表現的過程[37]。工作重塑后個體表現出結構性資源和社會性資源的增加[38],資源的增加緩解了情緒耗竭[39]、倦怠[40]等資源損耗表現。
本文認為,在應對職場負面八卦時,工作重塑是積極資源保護的重要方式。職場負面八卦是壓力事件,會改變處于平衡狀態的神經興奮水平,為了恢復平衡或保持最佳狀態,個體會進行相應的調整[41]。因而職場負面八卦能夠激發個體進行工作重塑。當感知到不安全感和職業聲譽受損時,個體進行工作重塑,此時資源不僅不會損耗,反而可能會增加[42]。職場負面八卦的內容暗示了個體可能在工作中表現出的失當行為,同時也傳遞了組織價值和規范、組織和領導期望以及人際親密度等規范性信息,實際上為個體提供了較為明確的指導方向。而且根據資源保存理論,個體會通過優化策略(不需獲得新的資源,微調剩余資源以實現資源與需求匹配最大化)和補償策略(獲得額外資源,補償能力和需求之間的匹配損失)進行積極應對[17]。對比工作重塑的內涵[43],其與上述策略相呼應且具體化。但值得注意的是,理論和實證研究一致認為,當壓力強度處于中等水平時,工作重塑水平達到頂峰;壓力強度過低或過高,工作重塑水平會相應下降[41- 42]。由此,本文提出:
命題1:職場負面八卦能夠激活工作重塑,關系曲線呈倒U型。
(二)積極資源保護的認知評估路徑
根據資源保存理論,當個體發現具有潛在威脅的預警跡象時會及早采取行動來應對,保存資源的一種方式是將威脅重新解釋為挑戰[17, 44]。但其未進行更加系統的解釋,因此本文結合認知評估理論(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 of stress)進行理解和闡述。面對壓力事件時,個體會從認知上評估其是威脅性的還是挑戰性的,如果是威脅性的,它可能已經造成重大損失或具有潛在損失;如果是挑戰性的,它可能提供掌握資源或獲得收益的機會[45]。
本文認為,對職場負面八卦的認知評估決定了八卦目標的反應和態度,會影響其資源保護的傾向。挑戰性壓力源可能是一種激勵資源,激發個體主動重塑工作[46],因為將負性工作事件評估為挑戰性壓力后,個體會將其認知為一種“正壓力”(eustress),正壓力會激發個體利用自己的資源,增強認知加工能力,表現積極行為[47]。此時壓力變成動力,獲取資源收益的動機增強,個體進入積極的資源保護過程。而將負性工作事件評估為阻礙性壓力后其可能認為自己難以克服,不能激發工作重塑[48]。阻礙性壓力源對個體來說具有較大程度的威脅,當資源產生損失而不采取行為控制時,損失螺旋將會帶來累加的負面影響,表現出被廣泛印證的諸多損耗表現。
分析可知,當八卦目標評估職場負面八卦為挑戰性壓力時,會啟動積極資源保護程序;當評估為阻礙性壓力時,可能不會主動應對而進入資源損耗螺旋。但由于挑戰性壓力與工作重塑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強度中等的壓力更能促進工作重塑[49]。因此,如果八卦目標將職場負面八卦認知為強度較高或較低的挑戰性壓力時,難以激發其主動性動機也會阻礙工作重塑,那么結果可能與阻礙性壓力的結果相似,其不會進行或進行程度較輕的積極資源保護。本文提出:
命題2a:將職場負面八卦評估為中等程度挑戰性壓力時,激發八卦目標進行高水平的工作重塑;將職場負面八卦評估為低/高程度挑戰性壓力時,八卦目標工作重塑的程度降低。
命題2b:將職場負面八卦評估為阻礙性壓力時,不能激發八卦目標進行工作重塑。
(三)積極資源保護的動機路徑
Hobfoll[17]認為,個體必須投入資源以彌補資源損失,建立可持續的資源,并嘗試獲得資源,自我導向行為在這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借助調節定向理論(regulatory focus theory)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觀點。個體試圖減少當前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的差異(趨近動機),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會表現出兩種調節定向——促進定向和預防定向。促進定向(promotion focus)關注進步、成長和成就,關心積極結果的出現,傾向于實現目標;預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關注保護、安全和責任,在意消極結果的出現,傾向于避免出現與理想狀態不匹配的情況[50]。促進定向和預防定向相互獨立,與資源的損失和收益具有獨特的聯系[51]。
不同的調節定向體現了不同的資源保護過程。促進定向下的個體追求實現目標,為了保護資源,個體會在認知上重構工作以獲取積極的工作資源,或在行為上尋找機會以獲取更多積極資源,比如通過工作組織、采用和元認知的重塑策略進行;預防定向下的個體致力于避免不良結果的產生,個體會重構工作以避免或減少缺乏資源的內容,或者表現出避免缺乏積極資源內容的行動,比如采用退出的重塑策略[43, 52]。因此,促進定向下的個體通過工作重塑獲得了資源,而預防定向下個體通過工作重塑避免了更多的資源損耗,但沒有尋求資源補充,這也使得二者最終在工作結果上體現出差異[52-54]。
根據文獻梳理,應對職場負面八卦時,促進定向下的個體進行更加積極的資源保護,即通過趨近動機—工作重塑來補充資源并進入資源收益螺旋;預防定向下個體進行保守的資源保護,即通過回避動機—工作重塑來避免進入資源損耗螺旋。由此提出:
命題3a:職場負面八卦可能激發八卦目標的促進定向,促使其進行趨近動機—工作重塑;
命題3b:職場負面八卦可能激發八卦目標的預防定向,促使其進行回避動機—工作重塑。
(四)心理資本調節積極資源保護
上文分析了職場負面八卦積極資源保護的不同路徑及方向,顯然,認知路徑的激活不僅取決于情境,更與個體差異有關[55]。資源保存理論認為,能否以不同方式看待威脅或成功應對挑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體擁有的資源。擁有更多資源的人更不容易遭受資源損失,在面臨資源損耗時更容易進行自我保護[32, 56]。本文將心理資本納入模型中,因為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是一種可能推動成長和績效的心理資源,包括自信(confidence)、希望(hope)、樂觀(optimism)、韌性(resilience),個體可以投資、管理這四種積極資源以獲得更有效的工作表現[57]。本文認為,心理資本代表了個體擁有的初始資源儲備和資源管理能力,對工作重塑及資源保護的認知評估路徑和動機路徑具有調節作用,并通過與兩條路徑的相互作用推動積極資源保護過程。
1. 心理資本的調節作用
對工作重塑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面對中等強度的壓力時,個體主動工作重塑的意愿最大,強度過低或過高時可能會耗盡或無法激活必需的心理資源而不重塑工作[42, 49],即非中等強度的壓力事件降低了個體進行積極資源保護的傾向。但不論強度如何,負性工作事件一定會造成個體的資源損失[58],而及時恢復平衡狀態對于短期和長遠的資源保護具有重要作用。心理資本是資源儲備和積極動機的結合體,使個體持續表現出與工作相關的、積極的情感和動機狀態,促進工作資源在工作環境中的螺旋增益[59]。因此八卦目標的心理資本水平較高時,可能會保持對資源可持續與增益發展的追求,在應對職場負面八卦時進行積極資源保護的可能性更大:
命題4a:心理資本調節職場負面八卦與工作重塑的關系,心理資本水平越高,八卦目標越會進行工作重塑。
對認知評估路徑的調節作用。個體會結合自身的資源來評估壓力事件,擁有資源多的個體更加傾向于將壓力事件認知為挑戰性壓力,資源少的個體傾向于認知為阻礙性壓力[45]。因為資源是有限的,在不進行資源補充時,初始資源儲備多的個體有更加充足的資源來評估和應對,但初始資源儲備少的個體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應對。心理資本內含的多種積極心理資源給個體帶來了豐富的、更加有影響力的資源儲備[60],因此心理資本強的八卦目標會從更加積極的角度評價事件,其自身資源足以抵消資源損失并進入資源收益螺旋;相反,心理資本弱的八卦目標可能認為其無法克服負面八卦帶來的困難,因此更傾向于將事件評估為阻礙性壓力,造成較高的資源損耗[58],容易陷入損耗螺旋。
命題4b:心理資本調節職場負面八卦與工作重塑的認知評估路徑,即心理資本水平越高,八卦目標越會將負面八卦評估為挑戰性壓力源,進而積極地工作重塑;心理資本水平越低,八卦目標越會將負面八卦評估為阻礙性壓力源,難以激發工作重塑。
對動機路徑的調節作用。資源使個體能夠有效地應對工作中的困難,催化積極動機[61]。元分析研究發現,積極資源通常與促進定向相關,消極資源通常與預防定向相關[62]。心理資本作為重要的積極個體資源,其中希望即是一種追求積極狀態的動機,樂觀和韌性提供了“短暫困境”的動態視角和獲取資源恢復平衡的動態適應能力,自信加強了對積極動機和資源的調動[57]。因此,心理資本強的個體趨近積極目標的動機更強,面對職場負面八卦時可能會更加堅定促進定向,嘗試調用各種資源來彌補職場負面八卦造成的資源損失,并在此過程中獲得資源收益;反之趨近積極狀態的動機較弱,可能更傾向于避免進一步損失來保護資源。
命題4c:心理資本調節職場負面八卦與工作重塑的動機路徑,即心理資本水平越高,越會激發八卦目標的促進定向,進而推動趨近動機—工作重塑;水平越低,越會激發八卦目標的預防定向,促使其進行回避動機—工作重塑。
2. 心理資本與動機路徑和認知評估路徑的相互作用
本文認為,心理資本不僅能夠調節動機路徑和認知評估路徑,而且通過與兩條路徑的相互作用推動工作重塑,以積極地保護資源。分析可知,經歷職場負面八卦后,心理資本及時補充了資源損耗,或激發/強化趨近積極狀態的動機,推動其堅定追求發展進步的意向。同樣,促進定向和挑戰性壓力都指向成長需要[50, 63],在其作用下,八卦目標能夠獲取更多的積極資源以補充心理資本的損耗,恢復甚至進一步提高心理資本水平,形成積極互惠關系,從而發展成積極的、自我強化的螺旋[64]。對于心理資本水平較低的人來說,心理資本首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補充資源損耗,避免了因壓力螺旋迭代導致資源損失的影響和動量增加[32],減少其進入損失螺旋的可能性。而資源得到補充后其應對能力增強,可能減弱預防定向/認知阻礙性壓力的傾向,或者提高促進定向/認知挑戰性壓力的傾向,即使個體仍然采取保守的策略應對(比如回避),其資源仍然能夠得到某種程度的補充[52],心理資本得到部分恢復,進入較為平穩的狀態。因此通過心理資本與動機路徑和認知評估路徑的相互作用,能夠保持資源動態平衡或獲取更多收益,提高了積極資源保護的可能性。
(五)模型整合
通過文獻梳理和分析,本文構建了職場負面八卦下的動態資源保護模型,探討積極的資源保護過程。應對職場負面八卦時,八卦目標可能通過工作重塑進行積極資源保護,在工作重塑前,其動機傾向和對壓力的認知評估會影響資源保護的方向或內容。認知評估路徑:挑戰性壓力促進工作重塑,阻礙性壓力可能不能激發工作重塑。動機路徑:在促進定向下可能會通過工作重塑進入資源收益螺旋,在預防定向下可能通過工作重塑避免進入資源損失螺旋。心理資本會對工作重塑和兩條認知路徑產生調節作用,并與兩條作用路徑產生相互作用,影響職場負面八卦下的資源保護。
此外,本文認為,認知評估路徑可能通過影響動機路徑,進而影響職場負面八卦的資源保護機制。研究發現,挑戰感會激發促進定向,威脅感會激發預防定向[65]。當處于能夠引導個體形成促進定向的環境中時,便能激發其促進定向的動機狀態,而挑戰性壓力源被個體感知為獎勵性工作要求,強調成長與進步,因此有效激發了促進定向[63],進一步促進八卦目標進行趨近動機的工作重塑,此時積極資源保護的方向更加明確。相反,在阻礙性壓力的環境中,八卦目標尋求保存剩余資源以避免進一步損失,與預防定向“追求穩妥”的驅動狀態相一致,使得八卦目標進入回避動機—工作重塑。由此提出:
命題5a:評估為挑戰性壓力源激發促進定向,職場負面八卦通過此路徑激發八卦目標進行趨近動機—工作重塑;
命題5b:評估為阻礙性壓力源激發預防定向,職場負面八卦通過此路徑激發八卦目標進行回避動機—工作重塑。
五、研究展望
職場負面八卦的影響力看似不大,但累積效應會帶來巨大影響。本文通過梳理和分析負面職場個體積極的動態資源保護機制,擴充了除資源損耗外的作用途徑,探索了利用被八卦的契機獲取資源收益、實現自我成長的可能途徑,并豐富了對資源保存理論的理解和應用。未來研究還可以從下述方面來豐富。
(一)人格與多維視角下的積極資源保護
本文提出,工作重塑是職場負面八卦下進行積極資源保護的重要方式,而工作重塑是一個多維概念,可以依據不同維度進行區分,比如依據工作邊界,可以分為任務重塑、關系重塑、認知重塑。同一分類框架中的工作重塑類型雖然有中等程度的相關和相似的前因與結果變量,但它們的目標和作用方式并不相同[43],因此可以細化出更多具體的資源保護過程。另一方面,根據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he 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 CAPS),情境背景和人格特質都是行為的重要預測因素,情境觸發某些特定行為,這些行為可以由個體加工過程的特定信號捕獲,人格特質即為信號。也就是說,情境和特質的相互作用最終影響行為[55]。由此,在梳理職場負面八卦對不同類型工作重塑的影響時應當更加關注人格特質的作用。本文在梳理動機路徑時提到,促進定向和預防定向下個體都可能通過認知上重構工作或行為上獲取/減少資源來進行資源保護,而更進一步的資源保護途徑需要結合個人特征、工作環境綜合考慮。比如研究發現,特質印象管理動機會調節擴張導向關系重塑的結果,而不調節收縮導向關系重塑[66]。人格特質也可能影響認知評估路徑的結果,比如盡責性、情緒穩定性會抑制挑戰性壓力源的積極作用和阻礙性壓力源的消極作用[67],由此可能對八卦目標的資源保護過程產生影響。因此,未來研究可以結合人格特征等因素,聚焦不同類型的工作重塑詳細探討,豐富應對職場負面八卦時的積極資源保護方式。
(二)組織變量的跨層次作用
本文討論了個體心理資本的調節作用,說明了初始資源儲備和管理能力在八卦目標保護資源過程中的作用。然而,根據資源保存理論,個體在評估和應對壓力事件時基于的資源很大程度上依賴其所在的組織環境[56]。因為資源不是單獨存在的,既促進和滋養又限制和阻礙資源創造和生存的生態環境是更大的資源庫,這一生態環境包含組織和更廣泛的文化,身處其中的員工可以頻繁交流、獲得積極資源、消除資源消耗的障礙[32]。因此,組織變量可能直接影響個體的資源儲存,比如個體心理資本會受到團隊心理資本(team psychological capital)的直接影響。團隊心理資本為成員提供資源支持,使其更能在逆境中調整狀態,識別積極資源,討論成功實現目標的路徑和應對障礙的方式,實現積極預期[68]。就像一個巨大的“儲油罐”,團體心理資本的能量更強大,當職場負面八卦損耗八卦目標的個人資源時,團隊心理資本作為更強大的資源庫,可以為其提供可使用的資源以應對損耗,推動其選擇積極路徑進行資源保護。從長遠來看,來自組織和社會的支持會為個人提供更大的資源通道,使其能力超越自身的能量[56]。因此未來研究可以探索更多的組織層面變量,尋找推動負面個體進行積極資源保護的組織影響因素。
總之,職場負面八卦是工作壓力之一,而且從不缺席。研究者們已經掌握了職場負面八卦給八卦目標帶來的消極影響,這是基礎,更重要的是挖掘員工和組織自身的力量。從積極組織心理學理論視角來看,創建健康的、有彈性的組織環境,培養身心健康、工作高效的員工是更重要的目標,尤其是在當前迅速變化的世界中,組織和員工都面臨著新的挑戰,人們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態度、技能和行為以適應和應對[37]。因此,本文提出了“職場負面八卦的動態資源保護模型”,以資源保存理論為基礎,分析了八卦目標應對職場負面八卦時可能存在的積極資源保護的認知路徑。未來研究應當關注資源收益方面,因為在高損失的情況下,取得微小收獲的努力仍然可能引發積極的期望和希望,并加強和鼓勵進一步的目標導向努力[56]。鑒于職場負面八卦的積極功能,既然不能消除,就應當積極應對。在實踐中,員工和組織都應當有“化被動為主動”的意識,培養關于職場負面八卦的辯證觀點,積極學習工作重塑方法,因人、因事而異,善用自身的潛能和力量,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反“敗”為勝,破繭成蝶。
參考文獻:
[1] BABALOLA M T,REN S,KOBINAH T,et al. Negative Workplace Gossip: Its Impact on Customer Service Performance and Moderating Roles of Trait Mindfulness and Forgiven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9(80):136-143.
[2] WU X F,KWAN H K,WU LZ,et al. The Effect of Workplace Negative Gossip on Employee Proactive Behavior in China: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raditiona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8,148(4):801-815.
[3] BRADY D L,BROWN D J,LIANG L H. Moving Beyond Assumptions of Deviance:The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Workplace Gossip[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7,102(1):1-25.
[4] XIE J,HUANG Q,WANG H,et al.Coping with Negative Workplace Gossip: The Joint Roles of Self-Monitoring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 Tactic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9(151):1-6.
[5] TIAN QT,SONG Y,KWAN H K,et al. Workplace Gossip and Frontline Employees’ Proactive Service Performance[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19,39(1):25-42.
[6] ZHOU A,LIU Y,SU X,et al. Gossip Fiercer than a Tiger: Effect of Workplace Negative Gossip on Targeted Employees’ Innovative Behavior[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9,47(5):1-11.
[7] 杜恒波,朱千林.職場負面八卦對員工知識隱藏的影響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20,41(3):266-274.
[8] LIU T,WU L,YANG Y,et al. Work-to-Family Spillover Effects of Workplace Negative Gossip:A Mediated Moderation Model[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0(11):1-12.
[9] GROSSER T J,LOPEZ-KIDWELL V,LABIANCA G,et al. Hearing it through the Grapevin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12,41(1):52-61.
[10] NAEEM M,WENG Q,ALI A,et al. An Eye for an Eye:Does Subordinates’ Negative Workplace Gossip Lead to Supervisor Abuse?[J].Personnel Review,2019,49(1):284-302.
[11] YUE W,WU L,YANG Z,et al.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Workplace Negative Gossip:From the Target's Perspective[J].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5,23(4):1-12.
[12] YE Y,ZHU H,DENG X,et al. Negative Workplace Gossip and Service Outcomes:An Explanation from Social Identity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9,82:159-168.
[13] KONG M. Effect of Perceived Negative Workplace Gossip on Employees' Behavior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8(9):1-12.
[14] 張昊民,康娜,馬迎霜.職場負面八卦對員工知識共享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J].上海管理科學,2020,42(1):89-95.
[15] MARTINESCU E,JANSEN W,BEERSMA B. Negative Gossip Decreases Target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by Decreasing Social Inclusion. A Multi-Method Approach[J].Group amp;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21,46(3):463-497.
[16] HALBESLEBE NJRB, NEVEU JP, PAUSTIAN UNDERDAHL S" C, et al. Getting to the“COR”: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Resources in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4,40(5):1334-1364.
[17] HOBFOLL S 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Community,and the Nested‐self in the Stress Process:Advancing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J].Applied Psychology,2001,50(3):337-421.
[18] WEHRT W,CASPER A,SONNENTAG S. Beyond depletion:Daily Self‐control Motivation as an Explanation of Self‐control Failure at Work[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20,41(9):931-947.
[19] KURLAND N B,PELLED L S. Passing the Word:Toward a Model of Gossip and Power in the Workpla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428-438.
[20] MICHELSON G,VAN ITERSON A,WADDINGTON K. Gossip in Organizations:Contexts,Consequences,and Controversies[J].Group amp;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10,35(4):371-390.
[21] WU L Z,BIRTCH T A,CHIANG F F T,et al. Perceptions of Megative Workplace Gossip:A Self-consistency Theory Framework[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6,44(5):1873-1898.
[22] TASSIELLO V,LOMBARDI S,COSTABILE M. Are We Truly Wicked When Gossiping at Work? The Role of Valence,Interpersonal Closeness and Social Awarenes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8(84):141-149.
[23] YAO Z,LUO J,ZHANG X. Gossip is a Fearful Thing:the Impact of" Negative Workplace Gossip on Knowledge Hiding[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20,24(7):1755-1775.
[24] TAN N,YAM K C,ZHANG P,et al. Are You Gossiping About Me?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High Workplace Gossip Preval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21,36(3):417-434.
[25] ELLWARDT L,LABIANCA G,WITTEK R. Who are the Obj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Gossip at Work?[J].Social Networks,2012,34(2):193-205.
[26] LEE S H,BARNES C M. An Attributional Process Model of" Workplace Gossip[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20,106(2):300-316.
[27] HOUMANFAR R,JOHNSON R. Organizational Implications of Gossip and Rumor[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2004,23(2-3):117-138.
[28] MICHELSON G,MOULY S. Rumour and Gossip in Organisations:a Conceptual Study[J].Management Decision,2000,38(5):339-346.
[29] DIFONZO N,BORDIA P. Rumor,Gossip and Urban Legends[J].Diogenes,2007,54(1):19-35.
[30] MCANDREW F T,BELL E K,GARCIA C M. Who Do We Tell and Whom Do We Tell on? Gossip as a Strategy for Status Enhancement[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7(37):1562-1577.
[31] CHANG K,KUO CC. Can Subordinates Benefit from Manager’s Gossip?[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20:1-11.
[32] HOBFOLL S E,HALBESLEBEN J,NEVEU J P,et al.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the Reality of Resourc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8,5(1):103-128.
[33] LIU XY,KWAN H K,ZHANG X. Introverts Maintain Creativity:A Resource Depletion Model of Negative Workplace Gossip[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20,37(1):325-344.
[34] 王鑒忠,李琦,宋君卿,等.積極組織行為學視角下辱虐管理與員工樂觀解釋風格對離職傾向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20,17(5):688-696.
[35] ZHAO X,LIN Y,FENG J,et al. The Dynamic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Commuting Recovery Activities on Work Passion[J].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21,29(4):610-624.
[36] TIMS M,BAKKER A B. Job crafting:Towards a New Model of Individual Job Redesign[J].SA Journal of Industrial Psychology/SA Tydskrif vir Bedryfsielkunde,2010,36(2):1-9.
[37] GEMMANO C G,SIGNORE F,CAFFò A,et al. What a Difference a Workplace Makes. 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Crafting and Healthy Organizations' Factors[J].Electronic 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al Analysis,2020,13(3):652-681.
[38] TIMS M,BAKKER A B,DERKS D. The Impact of Job Crafting on Job Demands,Job Resources,and Well-being[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13,18(2):230-240.
[39] ZITO M,CORTESE C G,COLOMBO L. Nurses' Exhaustion:the Role of" Flow at Work between Job Demands and Job Resources[J].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2016,24(1):E12-22.
[40] SINGH V,SINGH M. A Burnout Model of Job Crafting:Multiple Mediator Effects on Job Performance[J].IIMB Management Review,2018,30(4):305-315.
[41] GARDNER D G,CUMMINGS L L. Activation Theory and Job Design:Review and Reconceptualization[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8,10:81-122.
[42] BUONOCORE F,GENNARO D,RUSSO M,et al. Cognitive Job Crafting:A Possible Response to Increasing Job Insecurity and Declining Professional Prestige[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2020,30(2):244-259.
[43] ZHANG F,PARKER S K. Reorienting Job Crafting Research: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Job Crafting Concepts and Integrative Review[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9,40(2):126-146.
[44] HOBFOLL S 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3):513-524.
[45] LAZARUS R S,FOLKMAN S. Transactional Theory and Research on Emotions and Coping[J].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7,1(3):141-169
[46] HARJU L K,HAKANEN J J,SCHAUFELI W B. Can Job Crafting Reduce Job Boredom and Increase Work Engagement? A Three-Year Cross-Lagged Panel Study[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6,95-96:11-20.
[47] MAJEED M,NASEER S. Is Workplace Bullying always Perceived Harmful? The 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 of Stress Perspective[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2019,59(4):618-644
[48] 劉云,楊東濤,安彥蓉.挑戰性-阻礙性壓力與工作幸福感關系研究:基于工作重塑的中介作用[J].當代經濟管理,2019,41(8):77-84.
[49] 劉博,趙金金.挑戰性壓力與工作重塑的曲線關系——促進聚焦和人-工作匹配的作用[J].軟科學,2019,33(6):121-125.
[50] HIGGINS E T. Beyond Pleasure and Pai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52):1280-1300.
[51] KOOPMANN J,LANAJ K,BONO J,et al. Daily Shifts in Regulatory Focus:The Influence of Work Eve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Employee Well-being[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6,37(8):1293-1316.
[52] BRUNING P F,CAMPION M A. A Role Resource Approach Avoidance Model of Job Crafting:A Multimethod Integration and Extension of Job Crafting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8,61(2):499-522.
[53] LICHTENTHALER P W,FISCHBACH A. Leadership,Job Crafting,and Employee Health and Performance[J].Leadership amp;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2018,39(5):620-632.
[54] LICHTENTHALER P W,FISCHBACH A. A Meta-Analysis on Promotion- and Prevention-focused Job Crafting[J].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18,28(1):30-50.
[55] CAIN N M,MEEHAN K B,ROCHE M J,et al. Effortful Control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in Daily Life[J].J Pers Assess,2019,101(3):315-325.
[56] HOBFOLL S 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Its Implication for Stress,Health,and Resilien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57] LUTHANS F,LUTHANS K W,LUTHANS B C.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47(1):45-50.
[58] 于坤,劉曉燕.壓力源如何影響情緒耗竭變化?職業延遲滿足的調節作用[J].管理評論,2021,33(2):217-226.
[59] 吳偉炯,劉毅,路紅,等.本土心理資本與職業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學報,2012,44(10):1349-1370.
[60] BASINSKA B A,ROZKWITALSKA M.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Happiness at Work:The Mediating Role of Employee Thriving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Current Psychology,2020,41(2):549-562.
[61] DATU J A D,KING R B,VALDEZ J P M. Psychological Capital Bolsters Motivation,Engagement,and Achievement: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ies[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6,13(3):260-270.
[62] LANAJ K,CHANG C H,JOHNSON R E. Regulatory Focus and Work-Related Outcomes: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sychol Bull,2012,138(5):998-1034.
[63] 張敏,林鳳.挑戰性壓力源對員工工作重塑的影響:自我效能感與促進定向的中介效應[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21,32(2):81-90.
[64] YOUSSEF-MORGAN C M,LUTHANS F.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eory:Toward a Positive Holistic Model[M]//Advances in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Leeds:Emerald Pubhshing Lmited, 2013:145-166.
[65] SASSENRATH C,SASSENBERG K,SCHEEPERS D. The Impact of Regulatory Focus on Challenge and Threat[J].Swiss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6,75(2):91-95.
[66] ROFCANIN Y,BAKKER A B,BERBER A,et al. Relational Job Crafting:Exploring the Role of Employee Motives with a Weekly Diary Study[J].Human Relations,2019,72(4):859-886.
[67] 劉新梅,崔天恒,沈力.工作壓力與員工創造力:人格特征的調節作用[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4):37-44.
[68] 項高悅,沈甦,沈永健.團隊心理資本的形成機制及相關開發研究[J].領導科學,2016(8):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