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勤勞智慧的老一輩海南人創造了“檳榔葉鞘”輝煌的一幕——老物件三寶。隨著時代的變遷它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但“檳榔葉鞘”該換另外一種面貌隆重“返場”走進美術課堂。本文旨在通過發現、開發及展現檳榔“鞘”皮藝術特色三個環節提出擁抱自然,以綠色發展為主體,傳承與創新檳榔葉鞘的發展,運用當代的巧工藝與科技,結合本土特色文化資源,引導學生創造出具有海南特色印記的“檳榔‘鞘’皮手工藝”。讓城里鄉下師生共同玩轉檳榔葉鞘的樂趣,展現檳榔鞘皮藝術特色,體現海南本土特色印記美育浸潤行動。
【關鍵詞】檳榔鞘皮;藝術特色;同趣;守正創新
檳榔是海南第二大經濟作物,據說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我國珍貴的四大南藥之一,海南是中國檳榔的最大產地。
勤勞智慧的老一輩海南人創造了檳榔葉鞘老物件三寶—扇子、大鍋鏟、垃圾鏟。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種新式工具的發明讓人們舍棄了檳榔葉鞘老物件,它們成為了時代的產物。在很多人的眼中,檳榔葉鞘現已經是檳榔園里無人問津的“廢品”,如何逆轉這一觀點?如何在老一輩人技藝的基礎上守正創新運用“檳榔葉鞘”?對于鄉鎮學校美術課堂上的材料缺乏如何解決?如何創造性地實現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鞘”動同趣如何行動?(這里的“同趣”諧音“童趣”,代表著中小學美術師生共同的趣向和內心深處的、純真的童年樂趣。)就這些問題筆者做了以下研究。
一、發現檳榔“鞘”皮的藝術特色
檳榔葉鞘,一張看似平平無奇,普通至極的葉鞘,它會有什么藝術特色呢?這是所有學生、老師和老百姓們在沒有接觸檳榔“鞘”皮藝術之前的普遍疑問,但接觸之后將會是另一番賞心悅目的景象。
1.檳榔葉鞘色澤之美
檳榔葉鞘正反面的色澤截然不同,內里潤滑,像涂了一層油,每一片葉鞘的色彩都不同,偶爾還會在葉鞘上出現不規則的造型;外面新鮮時是綠色,干后呈現褐色或者黑褐色,可以根據作品的需要表現不同的藝術效果。如根據檳榔葉鞘里面自然形成的色彩造型變化,因材施藝剪出的“鞘”皮藝術—花瓶浮雕;通過編結藝術表現“鞘”皮編結,巧妙運用正反面的不同色彩等。
2.檳榔葉鞘紋理之美
檳榔葉鞘的紋理清晰可見,可以根據需要均勻地撕成細條進行編織,也可以運用它的紋理制作出不同形態的花、書籍封面等手工藝品。
3.檳榔葉鞘造型之美
檳榔葉鞘一年四季都有掉落,但掉落最多的是3~10月,此時有不同造型的葉鞘,有結檳榔花包的葉鞘呈碗狀,沒有結檳榔花包的葉鞘比較平坦。此時就可以根據不同的造型制作不同的作品了,如根據葉鞘的造型制作“鞘”皮硯臺、“鞘”皮筆架、“鞘”皮黑豬等。
4.檳榔葉鞘可塑性強
一塊完整的檳榔葉鞘,長約80厘米,寬約35厘米。干透后猶如一塊硬紙板,剛從樹上掉下的就有些柔軟,葉鞘還有厚有薄可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設計造型。可以通過剪、刻、熨、燙、撕、粘等方法設計需要的造型。例如筆者在開發“‘鞘’皮黑豬”一課時,課堂上帶領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家鄉的特產“屯昌黑豬”的外形特征,分組合作、探究教師模型的制作方法,人人動手合作完成課堂任務—夢想“鞘”皮黑豬。也可以用剛掉下不久的葉鞘通過它自然的紋理撕成細條進行編織、粘貼等方法完成。無論塊面與線狀,硬性或是柔軟都可以根據作品的設計需求去選擇葉鞘進行因材施藝。
二、開發檳榔“鞘”皮藝術特色課程
萬偉指出課程不僅僅是知識,還包括各種情感體驗。課程不僅僅是一種有計劃的教育方案,無計劃、無意識地對學生產生了實際影響的經驗也是課程。我們要持有一種整體的、敬畏的育人意識。教育當中的任何行為、任何事件都可能成為影響學生人生發展的關鍵課程,所以我們要謹慎對待教育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因為時時有課程、處處有課程。檳榔“鞘”皮藝術課程開發的意義是什么?有哪些目的?如何體現本土民族風格?用它怎樣展現學生的特色印記等,成為筆者的思考與探究。
1.課程開發的意義
結合美術課堂改革的實施與深入,教師努力尋求開創“海南鄉土檳榔鞘皮藝術特色印記”校本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及綜合素質能力,使美育浸潤每一位學生,創造更加均衡的教育環境。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發現家鄉美,挖掘家鄉特色元素、變廢為寶及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
2.課程開發的目的
義務教育階段藝術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本課程開發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學生的八大能力,一是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了解海南的第二大經濟作物—檳榔,它是海南的特色印記;二是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大膽想象,創意出各種具有本土特色印記的手工藝品,驗證檳榔葉鞘不是“廢品”。同時善于創意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三是組織規劃能力,對于某些作品、活動及項目的規劃;四是培養合作能力,未來的社會需要團隊精神;五是觀察探究能力,仔細觀察檳榔鞘皮藝術作品,探究其做法,同時探尋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六是動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腦、眼、手協調的能力;七是自我反思與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品及參加的活動進行自我反思與小結;八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自小樹立廢物利用、節約資源、重視大自然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培養學生對植物、對大自然、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3.課程開發的內容
檳榔“鞘”皮藝術結合地方歷史資源、紅色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等,引導學生創造具有本土特色印記的手工藝品。本課程帶領學生發現、觀察屯昌本地資源老物件三寶,參觀了解南田紅色文化基地,夢幻香山文化園,新興坡陳武術基地等。到目前為止開發了具有本土特色印記的六個單元課程。
(1)第一單元《再現海南檳榔鞘皮老物件》。主要是圍繞老物件三寶:扇子、大鍋鏟、垃圾鏟來探究,為什么老一輩人會發現檳榔葉鞘,為什么會制作出這些老物件?以及通過與現代用具觀察與對比分析,找出檳榔鞘皮老物件淡出歷史舞臺的原因。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改造老物件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依據主題并完成課堂創想任務,學生的創想要落到實處,培育學生眼手腦的密切結合,實踐完成創想手工藝品。
(2)第二單元《檳榔鞘皮藝術再現屯昌之美》。“鄉情”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情感,本單元重點引導學生挖掘屯昌本土特色資源,深入了解屯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發現家鄉美、積極推廣家鄉本土特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運用本土自然資源“檳榔葉鞘”,結合屯昌本土特色:屯昌黑豬、楓木苦瓜、夢幻香山、坡陳武術等,制作出具有屯昌本土特色印記的手工藝作品,并開發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檳榔“鞘”皮黑豬》《檳榔“鞘”皮楓木苦瓜》《“香”遇檳榔鞘皮編織》《“鞘”動坡陳武術秘籍手工書》《“鞘”皮鳳凰》等課程。對于屯昌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與創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交流互鑒、開放包容的態度。
(3)第三單元《檳榔鞘皮藝術再現南田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歷史的見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奮斗歷程中,形成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歷史文化遺產,為了讓青少年對紅色文化認知更深刻,讓紅色文化代代相傳,借此校本課程的開發對本土南田紅色文化進行歌頌與傳揚。
(4)第四單元《當書法遇到檳榔鞘皮藝術》,書法是中國魂之一,無論社會發展到哪個階段都應該傳承與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書法。本單元主要依據文昌市有很多古老的“書法牌匾”以及濃厚的書法氛圍,且又被譽為“中國書法之鄉”的美稱。運用檳榔葉鞘一種新的材料,帶領同學們去設計一系列的有關于書法的手工作品,從而進行探究與開發課程。
(5)第五單元《檳榔鞘皮藝術孕育花的世界》,世間用來形容美好的,往往都會涉及到花,因此檳榔“鞘”皮藝術課程的開發,也不能把最美的表現落下。依據地方特色木棉花、雞蛋花、三角梅等也開發了一系列的課程。
(6)第六單元《“鞘”動童趣》,主要針對的是小學的課程內容開發,緊緊圍繞“童趣、活潑、陽光、俏皮”主題,開發了《“鞘”皮車》《“鞘”皮鞋》《“鞘”皮書簽》等課程。《“鞘”皮車》一課是藝術實踐中的“設計·應用”學習領域,通過“設計·應用”,學生結合生活和社會情境,運用設計與工藝的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開展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進行傳承和創造。從世界上第一輛車到中國自主生產的第一輛車,最后展示“中國神車”只租不賣的霸氣,實現情感的一步步升華。通過觀看視頻、合作探究、合作制作、作品展示及制作有趣的“鞘”皮車跑動比賽游戲等教學環節,完成“表達自己的想法”。利用身邊的檳榔葉鞘材料做出會動的作品,既做到廢物利用又給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樂趣,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熱情。
三、展現檳榔“鞘”皮藝術特色
在海南很多鄉鎮學校的周邊都種有檳榔樹,美術課堂上拾取身邊常見的檳榔葉鞘材料就可以創造本土美術課上共同的趣味。檳榔“鞘”皮藝術研究團隊走進海南省多個市縣的多所學校進行推廣,讓學生感受到用身邊的鄉土材料就能創造出無窮的樂趣,美就在身邊。
1.檳榔葉鞘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技藝
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運用本土檳榔葉鞘材料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技藝,如編織、編結、漆藝、線雕、皮影等,讓鄉鎮學生在美術課堂上不再為材料而發愁。
2.檳榔葉鞘融入現代科技激光雕刻、切割技術
在現代科技領域,有一款激光雕刻、切割機,它能精細地雕刻所有圖像,能切割木板等技術。檳榔葉鞘可以壓平為板狀,通過激光就能雕刻出所有本土文化素材,結合本土文化元素,可做成杯墊、花瓶、書簽、玩具、手工書等文創產品。還能把葉鞘切割成拼圖玩具或者是拼接成立體模型等,耗材不需要成本,這一場科技與鄉土的融合堪稱完美搭配,所呈現的效果一點都不亞于木料,檳榔葉鞘材料的運用不僅具有鄉土材料的氣息,還有鄉土文化的深層內涵。擁抱自然,變廢為寶的理念展現得淋漓盡致。
3.檳榔“鞘”皮藝術課程的實施與推廣
團隊成員深入學校、鄉村,與學校領導、老師和學生一起分享了課題的研究成果,開展了拾取“鞘”葉、觀“鞘”展、聽“鞘”皮講座、上“鞘”皮課、研討“鞘”皮未來等豐富的實踐活動。
檳榔“鞘”皮藝術課程的推廣是研究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也是深有意義的鄉村美育浸潤行動,更是海南本土文化特色的展現。課程傳播“綠色發展、廢物利用、熱愛家鄉、守正創新”的課程目標。在孩子們參加了一系列的拾取檳榔葉鞘,觀“鞘”展,聽“鞘”皮講座,上“鞘”皮課后,他們由衷地贊嘆:“我回家也要自己再設計一雙‘鞘’皮鞋”;在送教下鄉的嶺坡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第一次采用身邊常見的檳榔葉鞘做成“鞘”皮車玩具,開心地在校道上以組為單位比賽,課后要求把“鞘”皮車帶回家,還念念不忘地說:“回家我也要教我的伙伴們做這樣的車來比賽”;在文北中學,學生在完成老師安排的任務后,久久不愿離去,依然坐在教室隨心所欲地“創新”制作它們的玩具“槍、刀、炮、車”等;在咸六村舉行的“5.1‘鞘’動童趣,鄉村美育浸潤活動”中,到活動現場的孩子們在完成了“鞘”皮車,“鞘”皮槍等作品后,驕傲地說:“我要拿回去炫耀一下,這個課程太有趣了,誰讓他們沒有來學習!”言語中、行動中都透露出喜悅與滿滿的成就感……這就足夠說明“鞘”皮藝術已在孩子們心中埋下希望的種子,檳榔“鞘”皮藝術海南特色印記美育浸潤行動開始生根,相信“鞘”皮藝術這顆種子會發芽,然后開出絢麗的花,綻放出海南學生的特色印記。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開發本土特色美術課程、進行美育浸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不斷摸索、發現、創新……做好“積累”之路,厚積薄發。
我們應該為創建共同的樂趣,獨特的海南印記—“檳榔‘鞘’皮藝術”而努力,為鄉村美育浸潤行動而堅持。
【參考文獻】
[1]錢夢華.農村中學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文教資料,2010(25).
[2]付建強,徐文會,顧咸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本課程的開發路徑[J].基礎教育研究,2022(5).
[3]萬偉.課程的力量—學校課程規劃、設計與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專項課題“海南鄉土檳榔‘鞘’皮藝術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H20221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