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講好海峽兩岸的故事,需要緊貼兩岸社會脈動,展現根植于兩岸社會的中華文化之美,通過優化語言表達、創新傳播形式以提高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親近度。本文通過梳理中國新聞社涉臺品牌欄目“臺灣寫真”從2010年至2024年的報道,探討如何講好兩岸故事,增進兩岸民眾互知互信,促進心靈契合。
【關鍵詞】臺灣寫真;兩岸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臺灣民間故事,展現了中華民族敘事的特殊性及豐富性。兩岸同胞從來都是一家人,從事對臺報道特別是赴臺駐點報道,要講好兩岸的民間故事,讓兩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有助于促進兩岸民眾的彼此認知,增進雙方民間社會的信任度。同時突出報道兩岸文化、歷史、社會層面“同”的部分,將有助于兩岸同胞常來常往、走親走近。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馬英九一行時指出,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共同建設了包括寶島臺灣在內的祖國疆域,共同書寫了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1]
兩岸同胞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根基,也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精神紐帶。經過民進黨當局八年多的執政,當前,臺灣島內“臺獨史觀”的蔓延和滲透,產生了嚴重的社會政治危害,造成了臺灣民眾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混亂,限制了島內反“獨”促統力量的發展空間,破壞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前景,更重要的是弱化臺灣民眾的一個中國認同。
“臺獨史觀”試圖割裂臺灣與大陸的歷史聯系,否定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客觀事實。這種錯誤的史觀不僅誤導了臺灣民眾,也給兩岸關系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涉臺新聞報道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要通過真實、客觀、生動的故事,讓臺灣民眾了解歷史真相,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面對“臺獨史觀”的嚴重危害,涉臺新聞報道還需注重做好緊貼社會脈動、展現中華文化之美的故事性報道,深入推動兩岸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國新聞社(以下簡稱“中新社”)從2004年開始赴臺駐點工作,當年7月開始播發“臺灣寫真”,多年來通過這一長期性的通訊體欄目報道臺灣社會,觀察和敘述島內故事,全方位、立體化呈現臺灣民間的禮儀風俗、風土人情及文化傳承,凸顯兩岸之間的血脈淵源與歷史連結。中新社記者深入臺灣的大街小巷,與當地民眾交流互動,了解他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記錄下臺灣社會的點點滴滴,展現了臺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通過“臺灣寫真” 這個欄目,大陸民眾可以更加了解臺灣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色,臺灣民眾也可以感受到大陸人民的關心和支持。
一、留住民族記憶 ,尋找兩岸之“同”
2010年至2024年,中新社“臺灣寫真”欄目在15年間播發通訊稿件接近450篇,被臺灣、港澳地區以及海外華文媒體廣泛轉載閱讀。
報道臺灣,需要客觀地選擇題材、平實地敘述描寫、圖文并茂地全方位呈現。“臺灣寫真”不僅講述臺灣本地的故事,更講述發生于臺灣、有關兩岸交流往來的故事。欄目強調“求同”,也不忽視“存異”,掌握好這之間的辯證關系,既找尋兩岸之間歷史、文化脈絡中的相同、相似、相近的內容,也比較兩岸之間不同生活習慣、民俗文化、觀念思想以及對彼此的影響。
在尋找兩岸之“同”的過程中,“臺灣寫真” 欄目注重挖掘兩岸共同的歷史文化遺產。臺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之一,許多傳統文化在臺灣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發展。例如,臺灣的廟宇文化、民俗節慶、傳統手工藝等,都與大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通過報道這些傳統文化,不僅可以讓兩岸民眾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增強兩岸民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臺灣寫真” 欄目也關注兩岸現代社會中的共同話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兩岸在經濟、科技、教育、環保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這些領域中的共同問題和挑戰,也成為兩岸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通過報道兩岸在這些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可以讓兩岸民眾看到兩岸共同發展的前景和希望,增強兩岸民眾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信心。
在比較兩岸之“異”方面,“臺灣寫真” 欄目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展現兩岸不同的生活習慣、民俗文化和觀念思想。這種比較不是為了強調差異,而是為了增進相互了解和尊重。通過了解彼此的不同,兩岸民眾可以更好地理解對方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用好這一辯證法,需要在陳情與說理之間把握好平衡。例如,發表于2010年2月25日的《臺灣寫真:凝望一個漸行漸遠的背景》從外雙溪邊的錢穆故居講起,稿件白描極為細致,透過一把扇子、一頂氈帽和一個熱水袋來刻畫這位大家為臺灣刻下的中華文脈,憶述一段文人來往兩岸及香港的歷史故事?!爱斏鲜兰o九十年代錢穆著作開始在中國大陸走俏時,錢穆在臺灣的際遇卻有些與此相反。1990年6月,錢穆遷出這里,同年8月,他黯然離世?!蔽恼赂锌_灣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喟嘆時移世易,于無聲處表達對于文化延續的期盼。
又如,發表于2024年3月25日的《臺灣寫真:把“娘家”好味帶來“婆家”》,在島內輿論炒作“大陸配偶”政治身份話題時,聚焦這一群體,將臺北、高雄一北一南兩座城市的兩位陸配當作主角,介紹二人的普通生活——開小店攬客的同時,為臺灣鄉親推薦她們的家鄉美食,為島內的兩岸文化交流相通貢獻綿薄之力。
兩岸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不僅體現在美食方面,還體現在語言、藝術、文學等多個領域。這是“臺灣寫真”欄目報道島內日常生活,反映實際民情民意的一則案例。通過這樣的報道,讓更多的人了解臺灣民間的真實情況,也讓兩岸人民深刻認識到彼此之間的聯系和共同的文化根基。
再如,發表于2019年4月16日的《臺灣寫真:當臺灣民間信仰遇上政治》,記者通過觀察政治人物以參拜寺廟的方式深入基層、尋求認同,不論持何種政治觀點都以政治活動的形式延續兩岸親緣,反映兩岸文化上的一脈相承。這種現象不僅體現了臺灣民間信仰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兩岸文化的深厚淵源和共同的歷史傳承。
對于傳統節日和習俗等文化元素的報道,對臺灣同胞的中華傳統文化認知產生了顯著影響。[2]“臺灣寫真”欄目尤其關注傳統節日里舉辦的各類活動,包括上元賞燈、端午贈粽、中秋會餅、媽祖繞境等,刊載于 2024 年 2 月 6 日的稿件《臺灣寫真:龍年新春 在臺灣尋 “龍”》,反映在甲辰龍年來臨之際,臺灣民眾“搜羅” 龍圖騰的吉祥之意。稿件分為“龍的吉祥話”“龍在春聯”“龍在節慶活動”“龍在歷史也在街頭”四個部分,展現臺灣民眾生活中傳承的傳統文化精氣神。中新社駐臺記者長期居住在臺北,但在遇到傳統節慶時,“臺灣寫真” 欄目高度關注各縣市舉辦的活動,展現臺灣百姓孝敬長輩、傳承文明、謹終追遠、弘揚美德等內容。
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在臺灣,傳統節日的慶?;顒迂S富多彩,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氣息。通過對這些活動的報道,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臺灣的民俗風情,也可以讓臺灣同胞深刻認識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強化身份認同。
這些傳統節日的慶?;顒樱粌H是一種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方式,也是一種民族團結和凝聚力增強的體現。通過對這些活動的報道,兩岸人民增進彼此的感情和信任,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喚醒身份認同 ,增進民間互信
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漫長歷史,記載著兩岸同胞共御外侮、光復臺灣。近年來,島內不斷爆出修改歷史教材的新聞,民進黨當局將中國近代史納入所謂“東亞史”甚至“世界史”,“去中國化”的歷史文化導向讓許多青年人對于中國歷史,尤其是近現代史一知半解,甚至毫無頭緒。但臺灣社會仍有相當數量及規模的紀念孫中山誕辰、辛亥革命、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的活動,客觀報道相關活動有助于幫助更多人了解臺灣社會的真實情況,也有助于讓臺灣年輕人看見、學習歷史。
在臺灣,紀念孫中山誕辰的活動豐富多彩。人們通過舉辦展覽、講座、文藝演出等形式,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在孫中山誕辰150周年之際刊載的稿件《臺灣寫真:雨中尋訪孫中山先生在臺足跡》,記者走入位于臺北逸仙公園的孫中山先生史跡館,為兩岸讀者介紹孫先生與臺灣的淵源,映照島內當下現實。正如稿件中所說“歷史就在那兒,不該因政治原因無視或篡改”,喚醒人們對于過去的記憶和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這些紀念活動,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和緬懷,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歷史名人在臺灣各地生活、工作留下的痕跡,是“臺灣寫真”欄目的重點關注對象。近年來,“臺灣寫真”欄目記錄下了蔣氏父子、張學良、胡適、梅貽琦、錢穆、李濟、連橫、董作賓等政治人物、知名學者、文人雅士在臺灣各地生活的點點滴滴,通過記錄他們的足跡,展現了臺灣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
如發表于2019年11月17日的《臺灣寫真:尋胡適遺跡,覓君子逸聞》,從胡適擔任“院長”的“中研院”及胡適公園講起,旁征博引,回顧了這位大家的君子溫度和一團和氣。再如借由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的契機,刊載《臺灣寫真:謁董作賓墓:甲骨兩甲子,世間一彥堂》,通過這段兩岸學者共用史料、共寫史書的既往表達兩岸學術界加強合作的至盼。
“臺灣寫真”欄目緊貼時事脈動,幫助讀者了解真實的臺灣社會,增進兩岸民眾互知、互信。15年來,中新社駐臺記者對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進行跟蹤式報道,就大熊貓生子、求子、過生日等多個小故事先后發表過10多篇“臺灣寫真”,稿件每次一經發表都能獲得良好的反響。作為兩岸交流的使者,大熊貓“團團”“圓圓”的到來給臺灣民眾帶來了歡樂和溫暖。中新社駐臺記者對它們的跟蹤報道,不僅讓更多人了解了它們的生活情況,也增進了兩岸民眾之間的感情和信任。
親近、平實、溫暖,是“臺灣寫真”欄目長期以來的主基調,通過報道臺灣的選舉、動物助養、環保理念、社會關懷等話題,展現臺灣的人文魅力,體現大陸駐臺記者的人文關懷。在臺北這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城市,二手書店一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無人二手書店的出現,更為這座城市的人文之風注入了活力。發表于2019年9月3日的《臺灣寫真:無人二手書店——延續臺北人文之風新嘗試》關注島內書店業者對于城市空間的探索,呈現兩岸文化界人士對于出版新業態的思考。報道提出的將閑置的房屋充分利用起來、打造更多具有文化價值的場所,成為兩岸文化界人士共同探討的話題。
三、強化故事、優化表達、創新傳播
如何增強對臺傳播的有效性,讓臺灣青年群體擁有更多窗口,真正看到大陸的真誠和善意,切實感受到大陸日新月異的發展狀況,這需要涉臺新聞報道在實踐以及理論指導實踐方面主動邁出一步。[3]如何借助多元的對臺傳播形式和渠道,讓臺灣民眾全方位感知大陸的發展活力,真切理解大陸的文化底蘊以及人文關懷理念,這需要涉臺宣傳工作者在創新傳播形式與內容深度挖掘上積極探索。過往的對臺傳播策略,多數是基于傳統宣傳模式。新時代的涉臺新聞報道應結合臺灣社會的變遷特點,突出兩岸交流的歷史淵源,從社會學視角就對臺宣傳進行從傳播案例到策略層面的梳理,從中提煉出切實可行的對臺宣傳方法與思路。
大陸媒體涉臺報道主要包含“向大陸報道臺灣”和“向臺灣報道大陸”兩個命題,“臺灣寫真”欄目“向臺灣報道臺灣”,[4]以期拓展涉臺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報道臺灣民間故事及兩岸往來故事,除了強化題材選擇外,還應注重敘述方式的平易近人、語言的本地適應性及傳播渠道的多元化整合,以此增強報道的親和力與影響力。
強化故事性,提升情感共鳴。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中新社長期秉持“簡短、樸實、迅速、生動”的原則,采用貼近民眾的語言進行報道,使故事更容易被受眾接受并產生共鳴。避免使用過于官方或形式化的表達,而是通過客觀且具體的描述來展現兩岸交流的真實面貌,以平實的話語傳遞深刻的意義;避免使用生硬的數據堆砌或抽象的概念論述,轉而以富有感染力的故事為載體傳遞真實信息。
優化語言表達,貼近受眾心理。鑒于中新社涉臺報道的部分讀者群為臺灣受眾,“臺灣寫真”欄目在報道臺灣故事時需特別關注臺灣受眾的語言習慣,運用當地常用詞匯和表達方式,以增強親和力和認同感。
創新傳播形式,豐富用戶體驗。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探索多樣化的傳播策略至關重要。[5]“臺灣寫真”欄目經過多年嘗試,已成長為文、圖、視頻相結合的融合報道欄目,為受眾提供了豐富、立體的閱讀體驗。此外,中新社還通過融媒體平臺的推送實現了多渠道傳播,提高“臺灣寫真”欄目在不同年齡受眾心中的認受度和品牌影響力,也推動優質內容的廣泛傳播。
四、結語
講好臺灣民間、基層故事和兩岸往來故事,對于加深兩岸民眾相互理解、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新社涉臺報道秉持客觀、真實原則,展現臺灣獨特之美、聚焦中華文化傳承發展,揭示兩岸始終一脈相承、心手相連、守望相助。涉臺報道強化故事性、優化語言表達、創新傳播形式,將有助于加深兩岸同胞之間的情感聯系,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注釋:
[1]習近平會見馬英九一行[N].人民日報,2024-4-11.
[2]林琳.媒介鏡像: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在臺灣媒體報道中的中華傳統文化軟實力展現[J].東南傳播,2023(12).
[3][4]修菁.新時代對臺傳播如何更好深入臺灣民眾心——以對臺灣青年群體傳播為例[J].傳媒觀察,2022(11).
[5]王曉萌.“向臺灣報道臺灣”——涉臺報道的第三個命題[J].中國廣播,2015(08).
(作者:中國新聞社港澳臺部專題組組長)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