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中提出以浸潤作為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環節,潛移默化地彰顯育人實效,為中華美育精神融入職業院校育人提供了框架引領和重要指導。中華美育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為育人的重要資源,旨在以“潤物無聲”的形式引導受教育者理解美的內容、感受美的形式、產生美的行動。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人發展,職業院校應積極承擔起培養“大國工匠”的重任,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統籌部署中,充分發揮中華美育精神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育人功能,有方向、有秩序地培育的學生情懷美、匠心美、技能美和創造美,滿足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一、中華美育精神的理論淵源
中華美育精神涵蓋藝術、文化、教育等方面,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一種精神傳統2],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
(一)中華傳統美育思想時代化為中華美育精神提供新方向
雖然“美育”一詞為近代舶來品,但“崇德尚美”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精神稟賦。中華美育精神就是以中華文明為沃土逐漸形成的,它將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美學思想等融為一體,并在發展中不斷與時俱進,與現代社會相結合,展現新的活力與魅力。其中,儒家建立了以“仁”為核心,以“樂”為手段,以服務社會為目的,追求美與善的統一,倡導“中和”;其“樂教”“詩教”“禮樂之教”以及“樂山樂水”的“天然之美”等觀念,引導教育者通過教化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識和技能,拓寬其胸襟和品格。道家建立了以“自然”為核心,以“反觀內省”為手段,以頤養生命為目的3;其注重不言之教和自我教化,重視自然生態美對人格情操的熏染陶冶,倡導教育者通過“有我、無我、忘我”的修煉,塑造“至真至善、至美至樂”的理想人格。佛家強調以“空”為核心的禪宗美學基調,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反映在美學上就是空明之美、空靈之美,指向的是無我、無自性、無固定實體的境界,竭力追求出世的、清凈無染的道德美與真實無妄的本體美,通過“明心”“見性”以“成佛”。總之,無論哪一流派的傳統美學思想,都體現出中華美育精神對個體氣象涵養、境界提升、人格健全的浸潤與影響,這些思想內涵與新時代的美育目標高度吻合。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美育論述特色化為中華美育精神帶來新啟發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關于美育的論述在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占據重要地位。面對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人民精神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以及美育在“五育”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傳承和弘揚了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的美育思想,并在進一步豐富馬克思美育思想、傳承和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基礎上,作出了一系列關于美育的講話、談話、回信、指示等,系統構建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與中國特色的美育思想體系[4。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培根鑄魂”的美育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美育的普遍性作用和意義,并視其為培根鑄魂的重要力量。第二,“文化育和諧”5的美育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深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的內涵和底蘊,發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號召,引導人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美育力量,主張美育的“育人\"與“和諧\"功能,強調“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第三,“堅守人民立場\"的美育本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這體現了“美\"和人民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也是對馬克思美育思想的創新。第四,“提高人文素養”的美育目標。美育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8],旨在將以美育人與立德樹人有機統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中華美育精神視角下職業院校美育的內在特征
職業院校美育要順應時代發展需要,把握中華美育精神“以美冶情、以美立德、以美啟學、以美促創”的內在特征,即把思想政治素養放在首位,厚植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懷之美”;以工匠精神為引領,鑄牢學生“匠心之美”;瞄準技術變革的方向,培養學生立世生存的“技能之美”;鏈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養學生返本開新的“創造之美”。
(一)以美冶情:厚植愛國主義的“情懷之美”
愛國主義不僅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情懷。職業院校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應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為基本任務,正確引導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青年學生,涵養其愛國之情、筑牢其信仰之基、砥礪其強國之志,為國家培育“又紅又專、真信真干”的技能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輸送高素質領軍者。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及其內蘊的天下情懷,是中華美育精神的內核,尚合和、重家庭、愛祖國的思想理念早已融入民族血脈。新時代的美育工作仍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培根鑄魂為指引,繼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人文素養,這體現出美育鮮明的民族性和目標性。同時,新時代的職業院校美育厚植愛國主義的“情懷之美”,還能夠為學生精神層面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撐:一是能讓學生深刻感知個體與國家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從而明確身份歸屬;二是能給學生提供堅實的情感支撐與心靈慰藉,從而不斷明晰人生目標與人生價值,堅持正確的人生航向。
(二)以美立德:鑄牢工匠精神的“匠心之美”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尚巧”“求精”“道技合一\"的實踐品格。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各行各業都需要一批批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思想品德的“工匠型人才”。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對學生的培養要以德為先,將工匠精神作為核心來抓,為國家培養能夠守“匠心”樹“匠志”明“匠德”的“能工巧匠”。
美與德的關系在個性養成方面,主要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礎。中國自古以來便有“以美立德、以美養德\"的審美教化思想。10因此,中華美育精神對于職業院校學生“匠心之美\"的涵養作用不言而喻。具體而言,第一,美育能為新時代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情感動力。人的情感主要由審美來充實;美育是一種不可教而可學的方法,是熏陶和化育,通過審美活動陶冶學生的性情,使學生獲得情感陶冶,實現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美育能為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注入情感動力。第二,美育能為新時代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正確的價值引領。職業院校的美育工作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幫助學生以美的理想創造精神價值、思想內涵和美學意蘊,為學生心理健康提供有力支持。
(三)以美啟學:培養勝任職業的“技能之美”
職業教育要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實施,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導向,以適應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要求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培養其擁有勝任職業的核心能力,進而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華美育精神強調跨越技術與人文的界限,有效協調知識、技能、意志和情感,實現學生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的有機統一。職業院校的美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感知,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支持。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職業院校通過美育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其審美創造力,鍛造其具有競爭力的“技能之美”。核心能力是職業人才的立身之本,職業教育也應迎接新時代的職業變革。以往,審美與技術一直是對立的關系[2;如今,技術不僅不是美育的阻礙,更是成為美育的延伸;美育也不是職業教育的負擔,而是培養技能的重要途徑。其二,職業院校通過美育不斷深化學生的人文情懷和職業情懷,通過個體情懷來增強學生敢干敢拼的行動能力,從而培育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
(四)以美促創:激活返本開新的“創造之美”
當前,我國正逐步向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邁進,“中國智造\"深度發展、影響全球。職業院校也要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與時俱進,培育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職業人才,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
美育是培養豐富想象力和創新意識的教育,它強調獨立思考、創造性表達,強調對個體心靈解放的引導。美育的這一特性,強化了新時代職業教育要堅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從某種程度上來看,職業院校美育所培養的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適用于各專業、各行業。當代職業院校美育工作應在傳承和發展中華美育精神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美學教育的有益成果,通過美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意識,引導學生以創造之美主動適應當下快速革新的職業發展需求,這將有助于學生職業生命潛能的開發。
三、中華美育精神視角下職業院校美育的實施路徑
新時代職業院校美育工作要堅持正確的美育理念,充分依托中華美育精神的作用,從美育課程、美育師資、美育環境、美育方法四個方面發力,形成美育的完整鏈條。
(一)強化認知美的課程建設
第一,科學規劃美育課程。職業院校應將中華美育精神融人專業課程,遴選各門課程中的知識、技能、素質等要求作為美育的嵌入點,將專業課程設計“美化”,實現全方位的美育浸潤,從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學習、培育專業情感、延展美育內涵。13同時,職業院校應確保美育課時充足。在保證學生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上,職業院校應結合教學大綱設置足夠的美育課程,并通過促進專業基礎課程與美育課程教學的銜接。
第二,發掘本地優質文化資源,開發特色美育課程。我國擁有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職業院校應系統挖掘本區域具有特色的美育資源,結合院校自身的專業特點,開發彰顯本地文化特色的美育課程,促進美育的系統化、規范化,進一步提升美育效果。在此基礎上,職業院校還可以結合特色美育課程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形成拓展性美育課程,使美育更加廣泛和深入。
(二)打造引領美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傳播中華美育精神、助力職業院校美育的重要力量。中國美育教師人才儲備多源于藝術專業院校4,而藝術教育師資隊伍作為職業院校美育的教育主體,顯然存在局限性。因此,職業院校必須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圍繞不同年級學生的個體特征和學習特點,將美育融入每一個教育教學環節。
一是強化美育教師隊伍的配置建設。職業院校要配齊、配強美育專職教師,并充分考慮本校的學生特征、公共藝術課程及美育選修課的教學規劃等具體情況。校領導應有步驟、有標準地引導學校具有美育學科背景的輔導員、行政教職工等群體擔任美育兼職教師,鼓勵其主動參與美育活動。職業院校應以自身為主體,聯動社會各行業模范代表、社會美育專家等群體,聘請一批高素質的客座美育教師,為美育提供助力。
二是開展美育教師隊伍的培育工作。美育教師作為美育的主要實施者,其美育專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美育成效。職業院校應依據美育教師授課的不同階段,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活動,以取得理想的培訓效果。
(三)營造共情美的環境氛圍
共情力是審美的重要能力。共情美的實質是對于美的情感共鳴。職業院校學生在“全時空\"的美育環境中,能夠產生對美的共情,增加對美的共識,進而共享文化觀,這不僅是當代美育的要義,也是中華美育精神中極具價值的部分。打造“全時空\"的沉浸式的熏陶環境,強調的是藝術審美的“具身體驗”,這就要求職業院校重視美育環境氛圍的營造。
1.校園環境
其一,從校園文化的固態景觀入手,職業院??梢园凑彰赖囊幝山ㄔ旒婢呤褂?、審美和教育功能的景觀,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美和諧共存,提升景觀的隱性育人功能。其二,從校園文化的宣傳板塊入手,職業院校可以利用校報、廣播、櫥窗等育人陣地進行“美\"的宣講,形成具有明確指導性的美育環境。其三,從美育實踐活動入手,職業院校可以建設豐富多樣的藝術社團,定期組織繪畫、音樂、攝影等藝術類活動,營造校園美育氛圍。職業院校也要注重本校特色,通過賽課結合,以賽促學、以賽促創,在專業活動中探尋美的元素。
2.網絡環境
網絡虛擬空間是重要的“軟”環境,營造清朗向上的網絡空間,能夠更好地發揮其美育功能。其一,職業院校要建立校園網絡美育資源共享平臺,拓寬美育資源的覆蓋面。其二,職業院校要建好網絡美育文化陣地,在校園網絡平臺堅持實時跟進時政要聞、深入剖析網絡熱點,借助獨特的觀察視角、真實可信的數據、權威的官方報道凈化網絡環境,形成向善向美向上的美育風尚。其三,當前互聯網“審丑”現象盛行,反映了某種深層次的文化趨勢和社會心態。[15]職業院校可以通過“審丑教育\"的復歸與加強,引導學生在紛雜的網絡環境中不盲目跟風,理性看待問題,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3.家庭和社會環境
學校美育、家庭美育和社會美育是做好美育工作的三大支柱。職業院校應協同好其他兩大育人主體的力量,與其共同開展美育浸潤活動。一方面,協同家庭美育。職業院??梢月摵霞彝ミM行“藝術經典\"教育,例如倡導家庭對學生進行繪畫、樂器、舞蹈等藝術熏陶,并組織家庭成員共同觀看革命電影,共同提升革命情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另一方面,協同社會美育。職業院校可以指引學生主動將“美\"融入個人生活,通過探訪當地特色自然風光感受自然之美,探訪經典建筑感受建筑之美,探訪紅色印記感受精神之美等。職業院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到鄉賢故居、鄰里社區等去感受社會中的民俗風情,或在地方非遺活態傳承中感受蘊含于傳統文化中的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
(四)創新啟迪美的教學方法
第一,運用“數字技術”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育。職業院??梢赃\用數字技術加強虛擬或現實的美育情境教學。例如,職業院??蛇\用數字文博、虛擬演出、全息技術等數字技術傳播中華文明,或者利用數字技術立體展現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供師生觀賞和體驗。另外,職業院??梢越柚斯ぶ悄芗夹g開展個性化教學、搭建智慧化實踐平臺等,使美育更具個性。如人工智能技術支持的智能推薦系統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等,為其推薦適合的美育資源,并制訂個性化的美育方案。高職院校還可建立智慧化實驗室,配備人工智能輔助創作設備和工具,幫助學生進行藝術創作和展示,提升其藝術實踐能力。
第二,依托“名師工作室\"開展美育項目式教育活動。職業院校內部可以選拔具有豐富美育經驗和專業技能的人員作為名師工作室管理者,聯合社會各行業美育專家,圍繞某一美育內容開展階段性項目式教學活動,使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不斷提升藝術欣賞能力。如職業院??陕摵鲜止に嚧髱熼_展美育活動,引導學生實際參與手工藝創作、與專家進行交流互動等,不斷提升其對美的理解和認識。
四、結語
新時代,職業院校應重視美育,并將中華美育精神融入美育全過程,通過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強化師資隊伍、選擇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和加強環境建設等,提升美育實效。未來,隨著職業院校美育工作的深入推進,職業院校對學生的技術技能培養與審美人格塑造將實現相得益彰,并深度營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育人境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求是,2024(17):4-10.
[2]孔令玉,夏萬杰,馬建富.高職院校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背景、意義與實施路徑[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5(1):39-42.
[3孫殿玲.道家美育思想的文本解讀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55-58.
[4]賀武華,楊再來.習近平關于美育重要論述的理論體系與哲思理路[J].觀察與思考,2024(7):42-51.
[5]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
[7]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J]求是,2024(20):4-23.
[8]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
[9]陳望衡.中國美學的“家國情懷\"[N].光明日報,2019-08-12.
[10]畢小君,聶磊,于曉航.美育建功新時代[N].中國教育報,2022-12-29.
[11]彭鋒.美育重在熏陶與化育—談美育的實施方法[N.人民日報,2018-10-26.
[12歐陽麗.高職院?!罢n程美育”的學理邏輯、內涵意蘊與實踐理路[J].職教論壇,2023(6):117-122.
[13麻凱陽.高校美育的價值邏輯、現實難點與實踐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18):20-22.
[14周憲.走向人文教育的美育[J].中國文藝評論,2023(12):4-12,124.
[15董小玉,王鵬輝.審丑教育:當代美育的必要補充J」.教育家,2024(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