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4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中國載人航天在“東方紅一號”發射55載之際開啟第20次神舟問天之旅,36歲的王杰以航天員身份首次公開亮相。30多年前陰山腳下的牧羊少年,曾無數次遙望星空幻想遠方。現在,他以全新身份,從這片古老的土地出發,奔赴比陰山更高的浩瀚太空。
在蒙古語中,內蒙古巴彥淖爾意為“富饒的湖泊”,王杰就出生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的一個小村莊里。艱苦的環境,讓他從小就明白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他的學習成績始終在學校數一數二。
2003年10月16日,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穩穩地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的懷抱。當天下午,王杰在距離返回點400千米外的中學課堂上,看著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這則新聞。這是王杰第一次聽說航天員這個職業,他覺得神秘而又神圣,開始對載人航天產生了好奇和憧憬。
王杰常常去爬陰山,站在山頂遠眺天寬地闊。“人雖渺小,但心可以無限廣闊。”他渴望走出大山,去探索外面的世界。高考填志愿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走進象牙塔后,王杰并沒有太多時間享受自由的青春時光,而是將時間表排得滿滿當當。他學的是飛行器制造專業,車銑刨磨鉗,樣樣都能干;電工學、材料力學常常拿滿分;一步不落地通過英語、計算機考級;課余時間兼職做家教……
2011年,王杰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力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一年后,他得到了碩博連讀的機會,繼續向工程力學方向深造。2016年,王杰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兩年后,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啟動。王杰各方面都符合條件,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參加了選拔,并于2020年9月正式成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中的一員。
很快,挑戰如期而至。體測3千米時,王杰跑著跑著就落在了后面;和教員做同樣的動作,他卻一時找不到正確的發力位置。模擬失重水槽出艙活動訓練對他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出了水槽,王杰終于體會到前兩批航天員形容的那種“手抖得筷子都握不住”的脫力感。
在實操階段,為了和隊友步調相諧,王杰常常給自己加練。被稱為“太空萬里穿針引線”的手控交會對接是個難點,他先練基本操作,再加條件練習,練多了就熟了,成績逐漸穩定下來。王杰總是隨身帶著筆記本,他做了10多本筆記,常用的有五六本,訓練的時候就帶上,隊友偶有遺忘的知識點總會詢問他。
經歷了4 年多的艱辛訓練, 2 0 2 5 年4 月24日王杰終于實現了他的飛天夢。他將家人的照片裝進行囊,也將祖國的期冀帶上了太空。回望來時路,王杰最深的感悟是:人生要有夢想,當個人夢想與國家發展“交會對接”,并為之奮斗,每一分努力都熠熠生輝。(文/邱晨輝,摘自2025年4月24日《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