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暮江吟》意境與情感剖析
《暮江吟》創作于唐長慶二年。那時候,白居易厭倦了朝堂黨爭,再加上政治昏暗,他自請外任,赴杭州擔任刺史。從京城前往杭州的路上,他遠離了朝廷里那些鉤心斗角和政治紛爭,心境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這一時期,他寫詩的風格逐漸從早期批評社會問題的諷喻詩,轉向了描繪自然風光、寄托山水的閑適詩。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這首詩短短二十八個字,卻凝聚著無限的詩意與美好。“一道殘陽鋪水中”,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寧靜又壯美的江邊黃昏美景中。“一道”,讓我們看到夕陽余暉的范圍,“鋪”字則賦予了畫面動態感,就好像殘陽正慢悠悠地把金色光輝在江面上攤開,溫暖又治愈。緊接著“半江瑟瑟半江紅”,把江面的色彩、光影對比展現得特別強烈。“紅”代表被夕陽照著的江面紅彤彤的,“瑟瑟”形容沒被照到的地方泛著青綠色,這一青一紅兩種顏色相互映襯,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仿佛黃昏下的江邊美景就在我們眼前。“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夜晚來臨,秋夜的江邊,露珠在草葉上閃爍,宛如晶瑩的珍珠,天上的新月彎彎,像一把弓。“露珠”與“月”這兩個意象,進一步烘托出一種清新、靜謐的意境。它們的出現,讓畫面從傍晚的熱烈變成了夜晚的清冷,這個時候,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只剩下干凈、美好,讓人的心也跟著平靜。
★我們從小誦讀唐詩宋詞,其中《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想必早已爛熟于心。在《暮江吟》里,白居易把江邊傍晚景色寫得細膩動人;在《題西林壁》中,蘇軾讓我們看到廬山的千姿百態;在《雪梅》里,盧鉞把雪和梅的特點寫得鮮明有趣。這三首詩,風景不同,感悟不同,但都是詩人在那個時刻心境的真實映照。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深入這些詩句,解讀它們的意境與情感。

從詩里,我們能深深感受到白居易對大自然的熱愛。他用細致的描寫,把傍晚江邊的景色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每一處對景物的描寫,都能看出他對自然觀察得很仔細,是從心底里喜歡。并且他不是簡單欣賞風景,而是和自然有了心靈上的共鳴,沉醉在自然的美麗與和諧中,忘掉了生活的煩惱。再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看,這首詩還蘊含了詩人對人生的感悟。白居易在官場不順,離開京城去杭州,可在這江邊的美景里,他的心靈得到了安慰。殘陽快要落下,還把最后的光灑在江面上,給寧靜的江畔染上一抹金色;江水一直流淌,在黃昏和夜晚交替的時候,又透著寧靜平和;露珠小小的,在月光下卻格外閃亮;新月彎彎雖不圓滿,卻給夜晚添了一絲神秘,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這一切讓詩人明白,人生也如同這大自然里的萬物,有起有落。不管處在什么情況,都要保持一份淡然和從容。他在自然里找到了心靈的寄托,領悟到了豁達的人生態度,把自己的情感和自然融合在了一起,達到了一種釋然的境界。
《題西林壁》意境與情感剖析
蘇軾的《題西林壁》寫于他前往汝州任職,順路游覽廬山的時候。蘇軾的一生,官場之路坎坷,多次遭到貶謫。政治上的不得志和人生的起落無常讓他對世間的各種事物都有著深刻的思考。廬山這一趟游玩,是他人生旅程里短暫的放松,也是他借著自然景色,探尋內心的一次機會。
詩的第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峰”,蘇軾站在不同地方看廬山,讓我們看到了廬山模樣的豐富多變。從正面看,山巒連綿不斷,就像一條彎彎曲曲的巨龍;從側面看,山峰高高聳立,直插云霄,又好像一把把鋒利的寶劍。這簡單的七個字,將廬山雄偉壯觀、姿態萬千的景象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為整首詩構建起一個宏大的空間意境。“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再次加強了這種空間感。從遠處眺望,廬山藏在云霧里,模模糊糊,神神秘秘,只能隱隱約約看到點輪廓;走到近處,山上的一草一木、石頭泉水都看得清清楚楚,充滿了生機。站在高低不同的地方看,廬山又有不一樣的風貌。站在高處往下看,群山蜿蜒盤旋,氣勢磅礴;站在低處抬頭望,山峰又高又險,感覺都快壓到眼前。這樣通過不同視角的描寫,廬山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樣子,而是各種各樣形態的集合,就像一幅立體的、會動的廬山畫卷。我們讀著詩,就好像跟著蘇軾在廬山的各個地方穿梭,能全方位感受廬山的魅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千古名句,把詩的意境從單純寫自然景色,上升到了哲理層面。表面上看,蘇軾是說因為自己就在廬山里頭,所以沒辦法看清廬山的全貌。但往深了想,這里面包含著對人類認識事物局限性的理解。我們認識事物的時候,常常會被自己所處的位置、看問題的角度、個人經歷和思維方式限制住。就如在廬山里,因為人在其中,很容易被局部的景象迷惑,沒辦法抓住事物的整體和本質。
從情感上來說,這首詩首先表達了蘇軾對廬山奇妙景色的驚嘆和贊美。他用簡單又準確的語言,把廬山的壯美景色描繪得特別生動,字里行間都能看出他對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敬畏。同時,詩里也藏著他對人生哲理的不斷探索。蘇軾一生起起落落,在官場斗爭里多次失敗,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他對很多事都有自己的感悟。在廬山游玩的時候,他借著景色把自己對人生的思考融入對廬山的描寫里,傳達出一種通透、超脫的人生態度。他知道,人生復雜多變,我們不能被一時的困難或者表面現象迷惑住,要學會跳出限制,用更全面、更宏觀的視角看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復雜的人生里時刻保持清醒,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
三、《雪梅》意境與情感剖析
《雪梅》出自宋代盧鉞之手。宋代文化繁榮,文人雅客喜歡觀察、品味自然事物,對有著特殊寓意的梅花更是喜愛有加,所以那個時期寫梅花的詩詞非常多。在這樣的文化環境里,盧鉞以雪和梅為對象寫下這首詩,既順應了當時的文學潮流,也借這兩種極具冬日特色的事物,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想法。
詩的開篇“梅雪爭春未肯降”,把雪和梅當作人來寫,生動展現出它們仿佛都覺得自己才是冬末初春的主角,誰也不服誰。在大家的印象里,雪是冬天的代表,又干凈又潔白;梅花則在寒冬開放,頑強堅韌。它們在冬天碰上,各自展現獨特風姿,互不相讓。這樣的描寫營造出一幕充滿活力和競爭氛圍的畫面,讓人感受到冬天不一樣的生機。“騷人閣筆費評章”這句很巧妙,從側面體現出雪和梅實在難分高下。詩人們面對雪和梅這場“比拼”,都放下筆,沉思半天也沒法判斷誰更好。這不僅讓人更能感受到雪和梅的美,體會到它們的內涵,還激發了大家對雪和梅的想象,讓它們的形象在人們心中更清晰,整首詩也多了些文人的雅趣和思考的味道。“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是全詩最精彩的地方。從景色描寫來說,這里把雪的白和梅的香作對比,一個白,一個香,兩種不一樣卻同樣吸引人的特點,讓雪和梅的形象更鮮明。潔白的雪純凈得沒有一點雜質,給人一種清冷、高潔的感覺;梅花的香氣在冰天雪地中慢慢散開,清淡又持久,代表著堅韌和不屈。這兩者相互襯托,渲染出純凈又有韻味的意境,讓我們讀起來就像看一幅淡雅的冬日風景畫。
在情感方面,盧鉞對雪和梅滿是贊美。他喜歡雪的潔白,那是一種純凈的美,就像君子高尚的品格,不被世俗污染;也欣賞梅的香氣,這是在困境中堅守自我、散發魅力的精神象征。同時,這兩句詩還有深刻的道理。它告訴我們,世間萬物都有優點和不足,雪有雪的白,梅有梅的香,不能簡單地說誰好誰不好。人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生活中不要盲目和別人比較,要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看清自己的短處,相互學習,一起進步。盧鉞通過描寫雪、梅,以小見大,從自然現象延伸到人生道理,讓我們在欣賞冬日美景的同時,也能得到人生的啟示,這就是這首詩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