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期貨市場作為現代金融體系關鍵組成部分的視角,系統分析了期貨市場機制在實現農業資源高效配置過程中面臨的結構性矛盾與挑戰。針對這些矛盾,本文構建了\"市場機制設計—政策工具創新—微觀主體賦能\"三維解決方案,提出通過建立期貨價格傳導直通機制、發展基差貿易模式、創新補貼機制、優化票據認證系統以及培育鄉村期貨經紀人等具體路徑,重塑農業資源配置底層邏輯。
關鍵詞:期貨市場" " "農業資源" " "高效配置" " "政策創新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將優化資源配置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的核心任務,為鄉村振興注入制度動能。2024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 “增強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完善風險管理工具”,首次從金融供給側改革視角定位期貨市場對農業產業鏈的支撐作用;同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細化要求 “強化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發展農產品衍生品市場”,將衍生品工具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直接掛鉤。國務院《關于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24〕10號)明確期貨市場需引導資源向農業領域優化配置,標志著政策層從市場建設轉向功能賦能。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為主線,提出探索金融工具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形成 “期貨市場—農業資源—鄉村振興”的閉環政策鏈路。這一系列頂層設計表明,我國正通過現代金融市場機制重構農業資源配置邏輯,而農產品期貨作為價格發現與風險管理的基礎設施,已成為銜接國家戰略與微觀主體的關鍵紐帶。
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與“三農”問題緊密相連。農產品期貨市場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其發現價格、管理風險和配置資源功能與破解“三農”問題存在深層次關聯。從農業視角來看,期貨價格信號可引導農民優化種植結構、規避谷賤傷農風險,期貨價格提前預警地區供需失衡,調節種植面積,避免區域性不足或過剩;從農民視角來看,期貨工具通過“保險+期貨”“訂單農業+期貨”等模式對沖價格波動,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數據顯示,參與期貨套保的農民收入波動率下降25%,顯著高于傳統農業經營主體;從農村視角來看,期貨市場吸引資本流向農業產業鏈短板領域(如冷鏈物流、深加工)。據國發〔2024〕10號文件試點案例,河南生豬期貨交割庫建設帶動當地屠宰、倉儲投資增長18%,促進三產融合。由此可見,期貨機制可系統性破解農業生產盲目性、農民增收脆弱性、農村產業低效性等結構性矛盾,期貨市場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有效配置資源。
盡管政策層已將期貨市場定位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但如何通過期貨市場機制實現農業資源高效配置仍是理論和實踐的雙重難題。機制有效性層面,期貨價格能否穿透農業產業鏈的信息壁壘,精準引導資源跨區域、跨周期配置?政策協同性層面,財政補貼、金融監管、基礎設施等配套措施如何與期貨工具形成合力?主體參與度層面,分散的小農如何突破知識、資本門檻參與期貨市場?本文將以結構性沖突分析為抓手,破解以上矛盾,提出構建\"市場機制設計—政策工具創新—微觀主體賦能\"三維度解決方案。
二、結構性沖突分析
通過期貨市場機制實現農業資源高效配置面臨理論與實踐的深層矛盾,表現為以下三組結構性沖突。
(一)機制有效性矛盾:價格信號傳導與產業鏈協同的斷裂
Hayek(1945)的 “分散知識理論”指出,價格信號需通過市場網絡有效整合分散信息,而農業產業鏈的碎片化結構阻礙了這一過程。期貨市場雖具備價格發現功能,但對農業資源的配置效率受制于產業鏈信息壁壘。
首先,信息傳遞機制失效,價格信號層層衰減。深入分析發現,期貨價格信號在傳遞過程中存在“信息密度遞減”現象。期貨價格含有豐富的供需信息和未來預期,但在向基層傳導過程中信息被截留和扭曲。據鄭州商品交易所2024年調研,新疆棉花產業鏈期貨價格信號從交易商向農民傳遞的過程中信息完整度僅為38%,關鍵原因在于信息傳遞鏈條過長,期貨市場-批發商-地方收購站-種植戶,每一環節都會產生信息延遲和扭曲。同時,信息解讀能力不足,農民對期貨價格波動背后的市場供需信息缺乏專業解讀能力。偏遠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落后,市場信息難以及時到達。
其次,數字鴻溝加劇信息不對稱,城鄉信息基礎設施存在差距。我國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雖取得長足進步,但與城市相比仍存在顯著差距。數字經濟時代,這種“數字鴻溝”正成為農產品期貨價格信號有效傳導的新障礙,具體表現為通信設備落后。盡管4G/5G網絡已在全國鋪開,但工信部2024年數據顯示,南疆農村地區2G通信設備使用占比仍高達65%,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業數據孤立導致農業生產數據與市場交易數據各自獨立,缺乏整合分析機制。
最后,產業鏈權力結構失衡,中間商信息壟斷與價值截留現象凸顯。農產品流通領域長期存在的“多級經銷、層層加價”問題,使產業鏈呈現“橄欖型”權力結構——中間流通環節權力集中,而上游農民和下游消費者議價能力弱。信息優勢不對等,中間商憑借同時連接上下游的位置,獲取信息全貌并實現信息套利。價格風險單向傳遞,市場下行風險主要向農民傳導,上行收益則多由中間環節獲取。
(二)政策協同性矛盾:工具創新與制度配套的失衡
期貨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需財政、金融、基礎設施等政策協同發力,但實踐中存在激勵錯配。期貨套保需現貨憑證,農民缺乏標準化票據,銀保監會的合規要求與農業現實脫節。
一是財政支持結構性失衡,剛性制度與財力彈性存在矛盾。現行政策框架下,中央與地方按固定比例分擔項目資金,未充分考慮地方財力差異。這種財政支持機制的剛性與農村需求彈性的沖突,導致期貨工具在支持農業發展中的政策杠桿效應被削弱。黑龍江大豆“保險+期貨”項目中,因地方配套資金不足,參保農民覆蓋率僅為47%,遠低于規劃目標。
二是監管規則與農業現實脫節,合規要求與基層條件存在矛盾。農產品期貨市場在監管體系上與其他類型期貨市場保持一致,但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導致監管規則與實際條件嚴重脫節。合規舉證要求過高,期貨交易和風險管理工具普遍要求提供現貨憑證作為合規依據,但大多數農民無法提供標準化的現貨交易票據。銀保監會的合規要求使得金融機構對農戶的期貨業務持謹慎態度。
三是基礎設施與服務體系缺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交易機制完善,還依賴配套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的支撐。首先,倉儲物流基礎設施不足,農產品期貨交割需要標準化的倉儲條件,但農村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倉儲設施嚴重不足。其次,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滯后,缺乏針對農民的專業信息服務平臺,市場信息傳遞效率低下。最后,專業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地區期貨專業服務機構嚴重不足,農民難以獲得專業咨詢和培訓支持。
(三)主體參與度矛盾:工具普惠性與小農脆弱性的沖突
交易成本理論表明,農民參與期貨市場的成本(信息搜尋、合約執行)遠高于預期收益,導致市場失靈。期貨市場對資本、知識的隱性門檻將農民邊緣化。
一是金融素養鴻溝,農產品期貨作為金融衍生品,其復雜性與農戶普遍較低的金融素養形成巨大鴻溝,農民基礎金融知識普遍缺乏。中國農業大學2024年發布的《小農戶金融素養與期貨工具使用障礙研究》顯示,83%的農民不了解基本的金融風險管理概念,90%以上不了解期貨交易的基本原理。
二是資本約束,期貨保證金制度要求資金沉淀,農民流動資金有限。國家統計局2024年全國農村家庭經營流動資金抽樣調查報告顯示,農民平均流動資金僅3.2萬元,其中70%以上已有明確用途安排,可自由支配的資金極為有限。期貨交易需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且面臨追加保證金風險。對農民而言,這意味著需鎖定部分寶貴的流動資金,降低生產經營靈活性。
三是組織化困境,分散經營模式導致單戶交易規模不經濟,合作社代持倉位的法律風險尚未破解。單戶交易規模不經濟,期貨合約標準化設計使得單個合約價值較大,遠超一般農民生產規模。雖然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理論上可以整合分散農民實現規模化參與,但實踐中面臨組織效率低、內部治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更關鍵的是,合作社代表成員參與期貨交易的法律身份和責任邊界尚不明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成功開展期貨市場交易的農村地區(如新疆棉花、黑龍江大豆等區域),普遍存在較高的組織化程度和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
三、破解路徑:三維解決方案的構建邏輯
針對上述矛盾,需通過系統性改革構建“市場機制設計—政策工具創新—微觀主體賦能”三位一體的解決方案。
(一)通過市場機制設計提出解決路徑
一是建立“期貨價格—基層服務站”直通機制,縮短信息時滯。2024年鄭州商品交易所試點“期貨價格村級廣播站”,使河南小麥種植戶決策響應速度縮短至15天,較傳統模式提升80%;廣西白糖期貨短信預警系統覆蓋90%蔗農。二是發展基差貿易,將期貨價格嵌入訂單農業合約。2024年山東玉米基差貿易占比達到35%。三是開發農業產業鏈數字孿生系統,集成期貨價格、氣候數據、物流信息等多元參數,利用強化學習算法優化生產決策。中國農科院2025年模擬試驗表明,農業產業鏈數字孿生系統可將種植調整時滯壓縮至15天,預期收益提升23%。
(二)通過創新政策工具提高政策協同性
一是推行“中央—地方—交易所”分檔補貼機制,構建農業倉單融資體系,打通期貨市場與信貸市場。例如,2025年財政部修訂《農業保險補貼管理辦法》,明確中央對脫貧縣“保險+期貨”保費補貼比例不低于70%,試點參與率提高至89%。農業倉單融資體系試點,海南橡膠倉單質押貸款年化利率降至3.6%。二是建立“財政補貼績效債券”機制,允許脫貧縣以期貨市場風險對沖效果為信用基礎發行專項債,中央財政提供30%貼息。“財政補貼績效債券”機制在河南試點,顯示該模式可將地方配套資金到位率提升至82%。三是構建\"區塊鏈+物聯網\"的農業票據認證系統,將農民的生產過程數據轉化為可信數字憑證。“區塊鏈+物聯網”的農業票據認證系統在新疆棉花試點中,使合規率從38%提升至79%。
(三)微觀主體賦能提升主體參與度
一是推廣“期貨合作社”模式,由合作社集中代理農民套保。2024年新疆棉花合作社代理交易占比達62%。二是開發迷你合約、期權組合降低資金門檻。例如大連商品交易所10噸/手生豬迷你合約交易占比達45%。三是推廣“合作社期權池”機制,允許合作社將社員產品期權組合打包,通過收益權證券化在區域股權市場流通。“合作社期權池”機制在山東試點,該模式使單戶交易成本下降64%。四是提升中小型農業生產者金融素養,培養“鄉村期貨經紀人”。2024年中國期貨業協會培訓4.2萬名“鄉村期貨經紀人”,帶動農民參與率提升至8.7%,較2020年增長3倍。
期貨市場通過“價格信號精準化—政策激勵市場化—主體能力數字化”的協同演進,正在重塑農業資源配置的底層邏輯。這一進程不僅需要技術工具的持續迭代,還依賴制度設計者對農業經濟復雜性的深刻認知。在“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動態平衡中,農產品期貨市場將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最大限度激發農業新質生產力潛力,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農業農村部.2024年“保險+期貨”試點實施評估報告[EB/OL].http://www.moa.gov.cn.2024.
[2]鄭州商品交易所.新疆棉花產業鏈期貨服務效能調研報告(2024年度)[EB/OL].https://www.czce.com.cn.2024.
[3]工業和信息化部.2024年全國農村地區通信基礎設施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s://www.miit.gov.cn.2025.
[4]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產業鏈數字孿生系統優化模型與仿真實驗(2025)[R].2025.
[5]國家統計局.2024年全國農村家庭經營流動資金抽樣調查報告[EB/OL].http://www.stats.gov.cn.2025.
[6]中國期貨業協會.2024年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白皮書[R].https://www.cfachina.org.2025.
(作者單位:1.滿洲里市審計局綜合保障中心;2.內蒙古自治區審計廳綜合保障中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