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田水利工程是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生產的重要基礎設施。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也變得極大豐富,對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需求也在提高,為了改進農業生產,必需做好農田水利工程的使用和管理。目前,農田水利工程管理依然還面臨一些挑戰。灌溉單位作為水利工程管理的直接責任主體,其管理水平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源可持續利用。本文基于當前農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現狀,從陜西寶雞市馮家山水庫灌區工程實際運作模式,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并提出系統性對策建議,旨在為優化農田水利管理機制、提升灌溉效率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水利工程問題
1 農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現狀分析
1.1 管理機制不完善,責任主體模糊
當前,我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多頭管理、權責不清”的問題。灌溉單位作為基層管理主體,往往受限于行政隸屬關系復雜,例如,部分工程由縣級水利部門統籌,部分由鄉鎮政府代管,甚至存在村委會臨時接管的現象。這種分散的管理模式導致政策執行效率低下,工程維護責任難以落實。此外,部分灌溉單位缺乏專業管理團隊,管理工程量大,我們灌區主要管理干渠、支渠以及干支渠渠系附屬建筑物,工程點多、面廣、人員編制不足,且技術能力薄弱,難以應對復雜的工程維護需求。而權屬縣級及鄉鎮村組的斗渠、農渠缺乏常態化管護,致使工程損毀嚴重,部分工程失去了灌溉功能。
1.2 基礎設施老化,水資源浪費嚴重
我國農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世紀60~80年代,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和資金投入,許多工程渠道、泵站、閘門等設施已嚴重老化。根據水利部統計,全國約40%的灌區骨干工程存在滲漏、淤積等問題,導致輸水效率降低20%~30%,部分區域甚至出現“有渠無水”的困境。灌溉單位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難以全面開展設施更新改造,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浪費。馮家山灌區作為初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工程,多年來將僅有的維護費用優先維護骨干工程,目前水庫工程、干支渠工程運行正常(如圖1)。
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在末級渠系上,由于支渠以下的維護屬于受益的村組鄉鎮,最近幾年末級渠系的維護只有在需要灌溉時村組才組織人員進行清理以及簡單的維修,導致部分農戶由于要維修渠道所以不愿意使用灌溉的惡性循環。
1.3 資金投入不足,依賴政府撥款
農田水利工程具有顯著的公益性特征,其建設和維護高度依賴財政資金。經過多年建設,我國已建成的農田水利工程項目數量很多、點多面廣,雖然近年來的建設取得了較好效果,但工程建成后的管護壓力巨大,存在嚴重的“重建輕管、重大輕小”的現象。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大部分工程點多線長面廣,人員無法及時到位,管理投入需求大。然而,地方財政壓力大、配套資金到位率低的問題長期存在,造成建設完成后管理不到位,甚至無人管理的現象發生。好多歸農村村組鄉鎮管理的末級渠系無維修養護資金,致使村鎮一級管理養護不到位,導致一些水利設施疏于管理,荒廢現象比較嚴重。在個別地方存在重建翻修現象,浪費人力、物力、財力。農村部分農戶存在“等、靠、要”思想,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籌資投勞積極性不高,勞力不足,難以全面應對農田水利設施興修和維護等具體工作。現有的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還沒有真正理順,權、責、利沒有真正落實,屬地負責的機制沒有形成,群眾對公益性水利工程用的多、維護的少,“有人用、無人管”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很多水利工程設施,特別是渠系破壞嚴重,致使工程提前老化,使用效益明顯下降,甚至出現工程報廢完全喪失創造效益的能力。
1.4 技術應用滯后,信息化水平低
盡管近年來智慧農業技術快速發展,但多數灌溉單位仍沿用傳統管理方式。例如,水量調度依賴人工經驗,缺乏精準監測設備;灌溉計劃制定未結合氣象數據或土壤墑情,導致用水粗放。據調查,僅有15%的灌區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其余仍停留在紙質記錄和人工巡查階段。技術應用的滯后不僅降低了管理效率,也阻礙了節水目標的實現。
1.5 農民參與度低,用水矛盾突出
農田水利工程的終端用戶是農民,但當前農民參與管理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一方面,部分農民對節水灌溉認知不足,存在“大水漫灌”的傳統習慣;另一方面,用水戶協會等自治組織在多數地區形同虛設,難以協調用水糾紛。其次,農民文化程度不高、收入偏低,對水利工程管理的認知意識不強等多方面因素造成農民的參與度不高。最后,灌區群眾是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人,政府給予一定的獎勵激發群眾的管護熱情參與工程管理。多種因素影響下,灌溉單位由于缺乏農戶配合,難以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1.6 水資源管理粗放,生態壓力加劇
部分地區過度追求糧食產量,忽視水資源承載能力,導致地下水超采、河流斷流等生態問題。例如,馮家山灌區由于種植結構的調整,部分地區長期使用地下水灌溉,地下水位連年下降,形成大面積漏斗區。灌溉單位在缺乏強制性節水政策的情況下,難以平衡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的關系。還有部分地方政府與灌溉管理單位不存在隸屬關系,只是協作關系,灌溉單位在與村組協調方面得不到大力度的支持,導致地下水超采,從而影響生態平衡。
2 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問題成因分析
2.1 體制性障礙
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導致權責不清,跨部門協調成本高。現有的工程設施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方面,大型骨干工程,比如水庫、干渠、支渠基本歸灌溉管理部門管理;另一方面,斗渠、農渠以及田間地頭的毛渠歸地方政府或者村組管理。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存在推諉現象,村組管理的渠系部分已經失修。在管理方面缺乏集中統一管理。
2.2 歷史欠賬
長期低水平維護積累的設施老化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比如,馮家山灌區渠系雖然經過項目帶動進行了維修,但是,更新后的渠系目前也已經運行了將近30年,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問題。灌區末級渠系由于長期缺乏系統的維護,存在的問題很多,要完全對渠道進行維護還有很大困難。
2.3 財政依賴慣性
過度依賴政府撥款,缺乏市場化運作的創新意識。由于農田灌溉工程屬于公益性事業,他的收益周期很慢,所以,工程維修保養需要財政給予大力支持。在市場化運行的現階段灌溉管理部門需要在政府主導下,開拓管理思路、拓展維護資金來源,全力以赴把工程維護好。
2.4 技術推廣瓶頸
基層技術人才匱乏,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有限。各灌區普遍存在管理人員緊缺、技術落后等問題。我們作為基層管理人員需要加大力度更新我們管理手段,通過培訓、經驗交流等方式提高業務能力,適應現代化灌區的發展。灌區農戶還存在“大水漫灌”的慣性思維,農戶對科學的灌溉新技術掌握不夠。比如,滴灌、水袋引灌、噴灌的應用程度還不是很高。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提高水利用率,提高糧食產量。
2.5 利益協調困難
農戶、政府、企業間的利益訴求差異導致管理沖突。在灌區對農戶來說需要降低種植成本,這就導致渠系的維護上投入不足。對政府部門來說需要擴大種植面積,配套完善的灌溉渠系,讓農業豐收有保障。對企業來說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這就在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利益沖突,從而導致管理難度加大[1]。
3 優化農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3.1 重構管理機制,明確權責邊界
整合管理機構:推動“一區一主體”改革,由縣級水利部門牽頭成立灌區管理部門,統籌規劃、建設、維護全流程管理,避免多頭干預。
引入績效考核:將灌溉效率、田間渠道管理、灌溉面積、節水指標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使地方政府切實負起工程管理責任。
培育專業團隊:通過定向招聘專業對口的人才充實基層管理隊伍,提高管理人員的整體能力,通過對現有管理人員的技能培訓提升灌溉單位人員的技術水平以及動手能力,提高灌溉管理單位人員服務能力。也可以通過管水技術人員與村組建立一對一駐村幫扶模式,宣傳推廣新的技術知識、好的管護經驗,從而達到灌區一體化[2]。
3.2 加快設施更新改造,提升工程效能
分類施策:對骨干工程,如水源工程、干渠、支渠、泵站以及建筑物優先使用中央財政資金進行改造;對末級渠系,如斗渠、分渠、田間毛渠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激勵村級自治組織參與維護。
推廣新材料技術:在渠道防滲中采用混凝土襯砌或高分子材料,減少輸水損耗。加大渠道常態化管護力度,把工程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以免造成大的問題,減少工程大修幾率。
建設智能監測系統:安裝水位傳感器、流量計等設備,實時監控工程運行狀態。
3.3 拓寬資金渠道,構建多元投入機制
加大財政支持:提高農田水利專項資金的撥付比例,重點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傾斜。農田水利工程的維護需要經常性的進行,以確保工程隨時正常運行,這就需要財政投入不間斷。
探索市場化融資:在條件成熟的灌區,可以嘗試推廣產權分配,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節水灌溉項目。允許企業通過水權交易獲取收益,拓寬工程維修養護資金來源,提高農田水利工程保證率,為灌區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水保障[3]。
設立維護基金:在大力推廣灌溉的同時,從農業水費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工程維護專項資金,作為農田水利工程的救命錢,對工程進行維護,確保“有錢辦事”。
3.4 推進智慧灌溉,實現精準管理
建設數字灌區平臺:在灌區由政府主導,灌溉管理單位參與下,整合氣象、土壤、作物需水數據,開發智能灌溉決策系統,實現按時按量“智能配水”。
推廣節水技術:充分利用地表水,逐步杜絕開采地下水,在灌區推廣滴灌、噴灌等技術。也可在灌區試點水肥一體化模式。
加強技術培訓:政府部門可以聯合灌溉管理部門,組織農業科研機構開展“田間課堂”,向農民普及節水設備和智能終端的使用方法,鍛造一批會使用新技術,掌握新知識的新一代種植人才隊伍。
3.5 激發農戶參與,構建共治格局
完善用水戶協會:用水協會機構進行完善、把掌握新技術、在農戶中有一定威信的人員吸納到協會中,發揮農協會作用,在農田水利工程管理上發揮他們主人翁作用,管好水工程。賦予協會水量分配、水費收取等實際權限,增強農民自主管理能力。
實施階梯水價:實行階梯水價,對超定額用水加價收費,對節水戶給予補貼或榮譽獎勵。馮家山灌區自從2020年實行階梯水價以來,農戶節水意識明顯增強,從側面也降低了灌溉成本,減輕了農戶負擔。
強化宣傳引導:地方政府、灌溉管理單位要不定期地通過短視頻、村廣播、宣傳橫幅、標語等通俗形式普及節水知識,改變傳統灌溉觀念。
3.6 強化生態約束,促進可持續發展
劃定水資源紅線:灌區所屬地方政府要嚴格執行地下水開采限額,對超采區域實施輪灌或休耕。保護地下水,保護生態環境。
發展生態灌區:在渠道兩岸種植植被或者草皮,保護渠道工程。部分地方還可以建設人工濕地,凈化回流水質。
探索水權交易:允許農戶將節約的水量通過市場交易轉化為經濟收益,形成節水激勵機制。
4 典型案例與經驗借鑒
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模式以政府與企業合作推廣滴灌技術,農戶以“按量付費”方式購買灌溉服務值得我們相關管理部門學習借鑒。
5 結語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農田水利工程也成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農田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兼顧技術升級、機制創新與利益協調。未來,灌溉單位需向“智能化、市場化、生態化”方向轉型,需要相關部門重視農田水利工程的常態化管護工作及資金投入,為灌區農業增長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輝.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水上安全,2024(19):131-133.
[2] 劉曉陽.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3(4):146-148.
[3] 徐鍇.上饒市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水利技術監督,2022(9):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