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支撐,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石。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與數字化手段為鄉村治理注入了變革性動力。其核心作用體現在借助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優化資源配置與決策效率,推動治理模式從傳統經驗型向智慧精準化轉型。近年來,我國鄉村治理在制度逐漸完善、科技進步的條件下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距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具體表現為數字化治理技術不足、產業轉型發展緩慢和高素質人才短缺等。通過發展數字治理、改善生產要素配置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完善資源配置留住高素質人才促進鄉村高質量持續振興。
關鍵詞:鄉村治理;新質生產力;治理路徑;鄉村振興;中國式現代化
黨和國家十分重視農業農村的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助推。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存在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等問題,而新質生產力使得鄉村治理得以向精細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提高了治理的整體效能[1]。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深入鄉村,深入基層,鄉村面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智能化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到農村電商的蓬勃興起,從鄉村旅游業的創新發展,到綠色生態農業的大力推進,新質生產力正全方位地重塑鄉村的各個領域,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和動力。
1 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鄉村治理的困境
鄉村治理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支柱和落實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鄉村治理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抓手,對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有著重要意義,是鄉村振興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時代課題。然而,我國幅員遼闊,不同鄉村的差異化給治理帶來了困難和挑戰。
1.1 鄉村數字治理能力不足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鄉村治理的科學性、準確性得到加強,效率快速提高,但也應看到,實際情況中存在新質生產力的應用脫離了鄉村治理實際需求的情況[2]。在鄉村數字化治理的推進過程中,存在理論與實踐層面的結構性矛盾。從系統視角看,當前鄉村數字治理尚未形成科學化的設計框架,導致鄉村治理主體對新技術的應用多呈現碎片化特征。部分鄉村雖有技術資源,但配置效率較為低下。這種非系統性既表現為鄉村的治理技術與鄉村社會生態的適配性不足,也反映出鄉村在治理流程的數字化過程中缺乏因地制宜的整體性規劃,給鄉村治理帶來了高技術低效能困境。低效能的困境源于技術向鄉村滲透不徹底:一方面,鄉村數字治理平臺在功能開發方面未能充分對接鄉村治理的實際需求。這導致數字化的治理工具不僅無法提高鄉村治理的效率,反而存在形式主義,給治理主體帶來了壓力。另一方面,農民數字素養的群體性差異加劇了技術應用門檻,形成治理主體治理效能的衰減。現有鄉村治理模式尚未構建制度規范、技術標準與組織協同的三維支撐體系,使得數字治理實踐既缺乏理論指導的連貫性,又難以形成可持續的自我優化的正反饋機制。這種系統性缺陷制約了數字技術對傳統治理模式的革新。
1.2 鄉村產業轉型發展緩慢
在鄉村治理框架下,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體現為產業融合的系統性障礙與鄉村市場要素配置的低效,其本質是新質生產力與傳統農業經濟形態的結構未能有效結合。從產業轉型視角看,鄉村產業總體在技術和資源上落后于城市,無法因地制宜形成產業體系,鄉村要素市場化程度不足導致資源配置扭曲。土地、資本、數據等關鍵要素在城鄉間的不均衡流動,使得鄉村產業難以擺脫低級產品供給的路徑依賴。現有治理體系對鄉村產業融合的支撐效能不足使得鄉村產業難以形成產業協同所需的合力,而傳統治理方式與數字經濟形態的滲透不足,導致鄉村產業規劃與當地市場需求存在偏差。同時,鄉村企業創新動能不足加劇了產業發展困境,農民與現代生產體系的銜接不足使得規模經濟效應難以釋放,最終形成制約鄉村經濟向新質生產力升級的閉環。
1.3 農村高素質人才存留不足
數智化人才可以運用數字化技術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鄉村治理智能化等,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3]。鄉村數字治理的效能向新質生產力的躍升面臨數字化人才短缺的制約,大城市的規模經濟與虹吸效應吸引著鄉村高素質青年從農村地區涌向城市。這種非對稱流動導致鄉村青年人口不斷流失,形成鄉村人口空心化與低質化并存的惡性循環;不僅削弱了數字技術在鄉村的應用,還造成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中技術人才的銜接斷層。同時,數字治理工具因缺乏具備數據分析、平臺運維等專業能力的人才而陷入低效狀態。現有鄉村治理體系尚未構建起適合數字人才發展的培育機制與激勵機制。傳統科層制的治理模式下的鄉村機會供給呈現碎片化特征,導致鄉村青年數字素養培訓與職業發展滯后,難以形成人才留存鄉村的持續動力。同時,城市數字經濟集群對高端人才的虹吸作用使得鄉村陷入“技能錯配”困境,即留守群體的數字素養難以滿足智慧農業、云端治理等新興業態的需求。
2 阻礙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治理發展的問題根源
2.1 鄉村數字治理與新質生產力構建失衡
鄉村數字治理問題的根源在于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與鄉村傳統治理體系在系統建構層面形成的失衡,主要表現為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一是鄉村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于城市,農村地理環境的復雜性,物聯網、大數據等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在普及過程中的難度遠比城市大,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難度大,在短期難以實現新質生產力的全覆蓋。二是農村信息化管理平臺尚未統一覆蓋農村基層,導致無法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稟賦來搭建合適的智慧信息平臺。三是我國農業在新質生產力治理鏈條上存在不足,比如前端基礎研究相對薄弱,無法發揮云計算優勢來協助治理,物聯網技術向農業成果轉化發展緩慢,進而致使優質農產品無法及時與市場需求精準匹配,這不僅阻礙了農民增收,也制約了中國式現代化在農村的進程。此外,在鄉村基層治理現代化上,很多鄉村都采用互聯網與政務服務相結合的方式,雖然提升了基層的數字化和民主化水平,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矛盾。如數字技術的規范性與統一性無法與鄉村治理的復雜性結合,鄉村事務的復雜性難以用數據的統一模式量化,新質生產力在應對更深層次社會問題時,這些問題無法僅靠“物聯網+政務服務”解決。
2.2 鄉村產業現代化轉型的困境與失衡
產業是鄉村走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而當下鄉村產業發展困境的根源可追溯至城鄉二元結構時期,制度變遷的滯后效應使得城鄉二元體制保持長期固化的“中心-邊緣”發展格局。在城鄉協同發展的政策下,城鄉二元體制正在逐步走向平衡,而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對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使解決農村問題更為迫切。國家對于鄉村振興的財政支出,重點用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及鄉村基礎設施的提升與鄉村治理上[4]。由于單個鄉村產業規模小,經濟結構單一,就需要以地區為單位進行產業整合,從而破除因地區產業相似而在低維度進行的惡性競爭。但是在多個鄉村的產業集中整合也面臨資源分散,利益協調難度大的問題。這些問題使得地區產業發展藍圖難以落地,無法通過自身稟賦來因地制宜集中發展,使得規模經濟難以推進。
2.3 高質量人才缺失制約鄉村治理與新質生產力發展
鄉村數字化治理人才短缺問題的根源在于城鄉二元結構下勞動力流動失衡與制度性障礙共同作用形成的結構性矛盾,這些矛盾導致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緩慢。鄉村治理現代化不僅需要一批具有前瞻性思維的領導干部,還需要一支具有現代化治理理念和數字化技術的人才隊伍。即使鄉村振興戰略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補鄉村人才空缺,但鄉村的現代化進程與高質量發展仍離不開新型勞動者的長期助力。除新型勞動者外,作為治理主體的農民的素養也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關鍵一環。農民參與鄉村數字化治理時,學歷限制影響了治理過程的推進。較低學歷的農民對數字化知識與設備理解不足,增加了新質生產力在鄉村的滲透難度,致使新技術無法全面在農村展開。
3 新質生產力視角下的治理路徑優化
(1)新質生產力驅動鄉村治理優化路徑需以治理信息系統的重構為核心,構建制度規范、技術標準與組織協同的三維支撐體系。重構信息治理系統不僅能夠重塑基層治理的目標、結構、過程,還能促進鄉村治理理論的變革創新。新質生產力通過優化“數據”“平臺”“算法”三重驅動機制,分別對應數字鄉村的治理目標、治理結構和治理過程。數據可將復雜的鄉村問題可視化、模塊化,從而讓鄉村治理有更多角度去研究村民行為及其對相關政策的態度。然而在條塊分割的治理環境下,鄉村各部門間協同性不足,易出現信息流通阻礙、資源調節困難等問題。新質生產力通過“平臺”打破各部門間傳統路徑依賴,打破政府、企業、農民的界限,構建和諧包容的治理體系。算法能夠從豐富數據和案例中總結規律,結合大數據與物聯網預測趨勢、研判風險,輔助決策者提高決策質量,提升治理水平。
(2)鄉村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不僅關系著農村村民的生活福祉,也是鄉村治理的關鍵一環。鄉村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普遍面臨著資源分配不均,產業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新質生產力作為以大數據、物聯網為核心驅動力的先進生產力形態,其與鄉村產業融合的深度互動不僅是破解上述問題的關鍵切口,是鄉村產業走向鄉村產業中心的關鍵。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傳統農業產業鏈,推動物聯網、大數據與農業生產場景深度融合,構建覆蓋種養加工、流通銷售的全鏈條智慧農業體系,從而為鄉村治理打造堅實的產業基礎,推動鄉村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人才作為實現新質生產力驅動鄉村治理的基石,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力量。鄉村人才的專業化水平、能力素質和年齡結構關系到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治理的滲透效率。建立城鄉人才雙向流動的彈性機制,通過“人才飛地”“候鳥型專家”等柔性引才模式,將城市數字技術精英的智力資源與鄉村治理需求精準對接。通過定向培養、人才回引、縣區統招、大學生村官等形式培養一批“吃得苦、待得下、留得住”的鄉村治理干部[5]。同時加強對治理主體的數字教育,幫助農民積極利用新科技、新工具、新平臺激發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將新質生產力應用到生產生活當中,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本文深入剖析了當下鄉村治理在數字化轉型、產業升級以及人才儲備等方面的現實困境,明確了阻礙新質生產力充分釋放效能的根本原因,并從重構治理信息系統的角度,提出了以數據、平臺、算法三重驅動為核心的優化路徑。通過這一路徑,不僅能夠重塑基層治理架構,提升治理效率與精準度,更能激發鄉村經濟活力,為鄉村產業的現代化轉型注入動力。同時,針對高質量人才短缺這一關鍵制約因素,強調了建立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強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以實現人才能力供給與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動態適配。未來的研究與實踐應進一步聚焦如何細化落實這些優化路徑,如何因地制宜地構建符合各地實際情況的鄉村治理模式,以及如何持續監測與評估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治理中的應用效果,以確保鄉村治理能夠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適應并引領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變革。
參考文獻
[1] 劉強強.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何以可能與何以為之?[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3):1-11.
[2] 王光明,鄧永芳.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梗阻與實踐路徑[J].鄉村科技,2025,16(3):19-23.
[3] 孫清卓,劉光明.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供銷職業院校數智化人才培養路徑探究[J].上海供銷合作經濟,2025(1):39-41.
[4] 姚巧華.數字化賦能鄉村文化振興:價值、困境與施策路徑[J].貴州社會科學,2024(7):147-154.
[5] 楊素雯,齊鵬.農村人口空心化:多維內涵、潛在風險與治理策略[J].東岳論叢,2025,46(2):139-14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