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全球趨勢,對我國經濟增長動能與消費潛力釋放造成深遠影響。在此背景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為銀發經濟注入強勁動能,使其成為拉動內需、提振消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本文聚焦新質生產力驅動銀發經濟發展的核心機制,深度分析其在新階段對經濟結構優化與消費提振的推動作用,進一步提出面向未來的戰略路徑,以期為構建包容、可持續的老齡社會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引。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銀發經濟;提振消費;數字適老化;擴大內需
中圖分類號:F063.2;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8(a)--04
202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將“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1]列為2025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之首。當前,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持續深化與老年群體代際更替,我國銀發經濟正呈現出需求潛力加速釋放、市場規模持續擴張的總體態勢。在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老年人收入水平穩步提升的背景下,銀發群體的消費行為從以往偏重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動型”消費,逐步轉向追求生活品質、精神滿足與自我實現的“主動型”消費,體現出多層次、個性化、品質化的發展特征。新一代銀發群體不僅擁有更強的消費能力和更高的健康管理意識,還展現出更強的社會參與意愿,對文化、康養、旅游、智能科技等領域的服務需求顯著增長。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以智能制造、數字經濟、服務創新為代表的先進要素加速向銀發產業集聚,推動其從傳統“養老經濟”邁向融合科技、人文、服務的復合型產業體系。這一轉型不僅是突破老齡社會結構性困局的關鍵,還是培育新質消費增長極、構筑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戰略支點。
1 提振消費驅動下銀發經濟的現實基礎
1.1 政策演進:銀發經濟發展的制度支撐邏輯
“銀發”是“白發”的雅稱,常用以指代老齡群體;而“銀發經濟”則是在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與擴大內需戰略雙重背景下提出的重要發展方向。2018年以來,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出現歷史性拐點:當年末,全國0~15歲人口為24860萬,占總人口的17.8%;而60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占17.9%[2]。至此,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首次超過0~15歲的少兒人口,這標志著我國正式邁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面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國家迅速調整戰略布局,自上而下地構建起以“銀發經濟”為核心的政策支持體系。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既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又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這標志著國家層面正式將銀發經濟納入宏觀戰略考量。
隨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0年)、《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2021年)、《“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2021年)等一系列重要政策陸續出臺,明確提出發展銀發經濟,推動養老事業與產業融合發展,培育老年用品市場,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特別是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首次將“適老化技術與產品研發”納入擴大內需的重點領域;2024年,《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進一步強調打造“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同年11月,民政部等24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消費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要發展“智慧+”養老新場景,優化供給結構,釋放老齡消費潛力。
綜上所述,國家政策對銀發經濟的支持已由初步布局邁向系統集成,從保障基本養老需求轉向引導消費升級、促進科技創新、激發市場活力。在新質生產力戰略的推動下,銀發經濟不僅承載著改善民生福祉的社會使命,還日益成為拉動內需、拓展消費新空間的關鍵力量。
1.2 消費升級:老齡化社會的需求變遷與市場轉型
伴隨人口老齡化的持續推進,我國正經歷著深刻的社會結構變遷。老齡化不僅是人口統計意義上的年齡增長現象,還是少子化、長壽化與人口流動交織演化的系統性過程,推動傳統“金字塔型”人口結構逐步演變為“倒金字塔型”格局。特別是自2022年起,中國第二次“嬰兒潮”一代大規模步入退休階段,形成一支特征鮮明、構成多元的新銀發群體。他們普遍具備更高的受教育水平、更強的健康意識和更充足的可支配收入,促使老年消費從以往生存型向發展型、體驗型、品質型躍遷,并催生出“第三人生”的全新消費范式。這一趨勢將推動銀發經濟全面升級,從“養老經濟”向涵蓋文化娛樂、康養服務、智慧醫療、旅游休閑、智能家居等多個領域的復合型消費生態轉型。與此同時,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加速嵌入銀發市場,催生出一批數字化適老產品與服務?!吨袊淆g產業發展報告》預測,2050年我國老年消費市場規模將突破106萬億元,占GDP比重攀升至33%,形成全球最大的銀發經濟市場[3]。在此背景下,銀發經濟正逐步成為連接“擴大內需”與“科技創新”的戰略紐帶,為人口老齡化時代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其既可通過“需求側改革”激發高素質老年群體的消費潛能,又能通過“供給側升級”引領新質生產力落地應用,培育經濟新動能、開辟戰略新賽道。
2 提振消費視角下銀發經濟的發展現狀與挑戰
在提振消費的背景下,銀發經濟作為激活消費潛能、釋放人口紅利的重要支點,已初步形成涵蓋基礎層、服務層與生態層的三維發展框架。當前,產業格局呈現出兩大特征:一是需求端呈現結構性升級趨勢,老年群體從單一生存保障轉向涵蓋健康監測、情感陪伴、文化教育等多元領域,成為內需擴張的重要力量;二是供給端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質生產力要素加速賦能適老產品與服務體系,推動構建“智慧養老”“數字健康”新場景,為銀發消費升級提供技術支撐。這種“需求牽引 + 技術驅動”的雙向互動機制,使銀發經濟在滿足老齡社會多元化需求的同時,逐步演化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并成為擴大內需、激發消費活力的重要引擎。然而,銀發經濟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平臺生態碎片化、產品適配不足、用戶認知不均等結構性問題,制約其高質量發展。因此,厘清當前銀發經濟在提振消費中的現實基礎、優勢潛力與結構性短板,不僅有助于優化產業發展路徑,還對構建高質量、可持續的老齡社會消費體系,激發新質生產力下的經濟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2.1 銀發經濟的發展優勢
2.1.1 基礎設施維度
國家層面的制度供給與地方實踐的協同創新形成有效聯動。國家層面,出臺《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等政策,持續強化頂層設計與產業統籌,推動智能終端與養老產業深度融合。地方政府,則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試點工程等手段加速適老化改造落地,構建“中央引導—地方試點—企業跟進”的協同推進機制。據預測,2025年我國智能家居設備滲透率將超過25%[4],為數字適老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1.2 市場潛力維度
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且持續擴張的老年消費群體。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萬, 占總人口的21.1%;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萬, 占總人口的15.4%;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22.5%[5]。由此可見,龐大的銀發人群正催生出每年超萬億元規模的照護服務需求,涵蓋養老照護、健康管理、情感陪伴等領域,為銀發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并推動銀發產業由低端、同質化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躍升。
2.1.3 消費動能維度
銀發群體的消費認知正從“功能滿足”轉向“價值認同”。按2010年可比價格計算,2018年全國老年人口消費潛力為36638億元,占GDP的5.00%;2020年為43724億元,占GDP的比例上升到5.25%;2030年為119340億元,占GDP的比例上升到8.27%;2050年達406907億元,占GDP的比例將達12.20%[6]。新銀發群體更愿意為個性化、高質量服務與產品買單,尤其是在康養設備、文化體驗、智慧生活等領域展現出較高的支付意愿,銀發消費的結構性升級趨勢日益顯著。
2.2 銀發經濟的現實挑戰
2.2.1 需求匹配層面
老年群體的高度異質性使供給側面臨“眾口難調”的難題,不同健康狀況、經濟能力、教育背景的老年人對產品的功能、交互方式和價格接受度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健康活力型老人偏好精神文化和社交類產品;亞健康群體更關注慢性病管理和遠程醫療支持;失能群體則依賴助浴機器人、智能護理床等剛性照護設備。另外,高凈值人群傾向定制化、科技含量高的服務,而中低收入群體則注重基礎功能與性價比,導致“高端做不精、低端難盈利”的結構性矛盾頻發,凸顯出商業模式不適配的現實困境。
2.2.2 技術應用層面
平臺生態碎片化嚴重制約服務效能。適老化產品普遍存在“數據孤島”問題,跨品牌設備兼容性較差,用戶需在多個平臺間頻繁切換,以完成基礎服務。更為嚴峻的是,缺乏統一的數據中樞,降低了應急響應效率,尤其在縣域和農村地區,養老數字服務水平顯著滯后于城市,暴露出技術普惠路徑中的系統性障礙。
2.2.3 市場培育層面
渠道下沉不足與消費認知錯位形成雙重掣肘。低線城市中,適老化產品體驗場景稀缺,老年人因缺乏實際接觸而難以形成產品認知。同時,代際信息鴻溝導致產品設計偏離老年人的真實需求,子女代為購買的智能設備常因操作復雜而被棄用,限制了產品滲透效率與市場拓展空間。
2.2.4 商業閉環層面
產品成本結構與支付意愿之間的不匹配制約了產業可持續發展。適老化產品與服務前期投入成本較高,而主流老年消費者對持續性付費服務的接受度較低。高端用戶更偏向一次性硬件投入,但現有服務型收費體系難以滿足其需求,加之政策補貼范圍有限,商業模式尚不成熟,導致產業在擴展中面臨盈利瓶頸。
3 提振消費目標下銀發經濟的戰略路徑
3.1 制度協同:完善老齡化社會的政策支持體系
在老齡化社會中,健全的政策支持體系是銀發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政策,不僅承擔著規范市場運行、保障老年人權益的基礎職能,還在供需兩端發揮導向性與激勵性作用。近年來,《關于加快推進智能家居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等文件相繼出臺,明確將智能家居納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范疇,并通過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等方式推動企業技術創新。2025年,“十四五”規劃進入收官階段,政策重心進一步聚焦智慧養老與適老化改造等重點領域。例如,《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建成100個智慧養老示范社區”,在需求側顯著提升智能終端的市場空間。同時,地方政府通過“手機國補”等政策對智能設備消費提供財政支持,加快適老化產品在基層的普及滲透。
但從實際運行效果來看,當前政策體系仍需在頂層設計與執行機制上進一步優化,以推動形成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制度合力。首先,推動制定統一的智能設備分級認證標準與數據安全規范,明確適老化設計、隱私保護、能耗效率等核心指標,促進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其次,建議加強社區級智能服務中臺建設,整合政府公共服務資源與商業服務能力,打造“15分鐘數字服務圈”,實現健康監測、緊急響應、生活服務等功能的高效聯動。再次,建立面向特殊群體的智能設備補貼機制,為獨居老人、失能老人、殘障家庭等提供購置津貼與免費使用培訓,縮小“數字鴻溝”。最后,建議設立銀發經濟協同創新基金,支持隱私計算、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的研發攻關,推動技術成果快速轉化并嵌入家庭與社區生活場景中。
3.2 技術賦能:推動數字適老化的產品創新模式
隨著年齡增長、生理機能退化,銀發族的認知能力開始下降,加上網絡安全存在隱患,老年人對網絡詐騙存在主觀意識,在接觸數字技術、智能設備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抵觸心理[7]。然而,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迅猛發展,正重塑適老化服務的技術基礎,為緩解“技術鴻溝”提供了有力支撐,技術不再只是“年輕人的工具”,也正成為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鍵手段。目前,智能設備的功能和交互設計日益成熟,老年用戶正逐步成為產品設計的重要參考維度。例如,國投健康醫療基于數字化平臺HIS,配置電子病歷系統(EMR)、檢驗系統(LIS)、影像系統(PACS)、合理用藥系統(PASS)等模塊,聯合多家醫療機構實現集中管理與協同運營,為銀發群體提供高效、精準的醫療服務。由此可見,新技術不僅提高了服務效率,還在情感維度構建起數字世界中的“溫度”。
除大型科技企業外,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與初創公司也積極投身智能適老化產業。然而,若想真正實現“以老年人為中心”的智能化、適老化服務,就必須從產業鏈源頭響應銀發群體的真實需求。鑒于銀發人群的劃分,不同的銀發群體有著不同的群體特征,因此洞察精準的用戶畫像、建立動態家庭的行為分析,整合環境感知、語音交互與非接觸式生物監測等適老化技術,成為實現老年人在不同生活情境下真實需求的重要條件。除此之外,針對老年群體的認知特征與操作習慣,制定階梯式適老化交互設計標準,從界面信息架構、觸覺反饋邏輯到語音提示內容層級,構建完整的感知—理解—執行路徑。同時,開發具備自適應功能的交互引導系統,根據用戶操作習慣與熟練程度動態調整提示策略,實現從基礎教學到多場景聯動的無縫過渡,提升用戶黏性與系統可持續使用性。未來,隨著底層技術的持續突破,適老化智能產品將不再局限于“功能補償”角色,而將演化為激活老年生活潛能、拓展情感與社交空間的關鍵載體,真正實現從“被動照護”到“主動賦能”的深層轉變。
3.3 生態構建: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智慧養老體系
智慧養老體系是居家養老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其核心在于構建“虛擬養老院”模式,且智慧養老系統架構的優化對提高養老服務質量起著關鍵作用[8]。作為智慧養老體系的重要形式,虛擬養老院依托“互聯網+”技術,通過整合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社會組織和企業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開發應用智能終端和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智慧平臺、信息系統、APP應用、微信公眾號等,重點拓展遠程提醒和控制、自動報警和處置、動態監測和記錄等功能[9]。由此可見,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智慧養老生態體系,必須打破產品與服務的單點布局,推動線上線下資源的深度聯動,形成系統化、生態化的服務供給模式。
基于此,構建以虛擬養老院為核心的智慧養老生態系統,已成為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首先,加快居家養老、社區醫療與生活服務的深度融合,構建以“設備感知—服務觸發—資源調度”為主線的智能響應鏈。當智能終端監測到老年人出現異常體征時,系統可自動提供遠程問診、藥品配送、親屬通知等服務,實現從風險識別到響應落地的閉環操作,大幅提升服務的及時性與精準度。其次,積極探索基于數字技術的互助養老新模式,推動以“時間銀行”為核心的社區互助養老網絡建設。通過引入區塊鏈與物聯網技術,實時記錄社區成員的服務行為,將家政協助、設備教學等行為轉化為“時間存折”,并實現服務積分的量化與流通,這些積分可用于兌換專業照護、心理疏導、代際陪伴等多元服務,形成跨年齡段的互惠機制。此類模式不僅可以緩解養老服務中專業人力資源緊缺的問題,還能激活社區的生態資源,合力形成“互助—共享—共治”的養老生態體系。
4 結語
在人口老齡化持續深化與提振內需戰略深入推進的雙重背景下,銀發經濟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養老保障范疇,而是日益成為撬動消費增長、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戰略支點。隨著老年群體消費需求從生存型向發展型、體驗型躍遷,智能化服務特別是人工智能驅動的養老應用正重塑銀發消費的供需格局。依托健康監測、生活輔助、情感交互等核心功能,人工智能賦能下的智慧養老,不僅提高了老年人的自主生活質量,還通過創造個性化、高附加值的新型產品與服務,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消費新動能,開辟銀發經濟的廣闊藍海。
未來,隨著數字技術迭代加速與智能包容性提升,人工智能有望從“工具型支撐”演變為“主動關懷型伙伴”,構建兼具技術精度、人文溫度與服務可持續性的養老支持新范式。在此過程中,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亟須在制度設計、技術創新與生態整合三個維度協同發力:通過完善制度支持體系破除消費障礙、通過技術驅動拓展供給邊界、通過融合生態優化服務體驗,全面釋放老年群體的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潛力,使銀發經濟真正成為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引擎。
參考文獻
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3/content_7013808.htm,2025-03-16.
國家統計局.李希如:人口總量平穩增長 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EB/OL].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
1896140.html,2019-01-23.
艾媒網.60歲以上人口超2.6億,數讀“銀發一族”消費行為[EB/OL]. https://www.iimedia.cn/c460/78618.html,2021-05-14.
中研網.2025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互聯標準與市場滲透率研究報告[EB/OL]. https://www.chinairn.com/news/20250306/175354146.shtml,2025-03-06.
民政部.2023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EB/OL].https://www.mca.gov.cn/gdnps/n2445/n2451/n2458/n2681/c1662004999980001754/ attr/360864.pdf,2024-10-11.
黨俊武,王莉莉,楊曉奇,等.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及指標體系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8-9.
馬玥.推進數字經濟與銀發經濟融合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22(3):56-62.
王小榮,劉也,賈巍楊.社區智慧居家養老系統構建模式研究:天津市既有社區虛擬平臺建設探討[J].建筑學報,2020(S1):
56-59.
中國政府網.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06/content_5173930.htm,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