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出版行業中,培養名編輯至關重要,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文化傳承的參與者。本文基于新質生產力的視角,聚焦主體、作品和機構之間的互動,提出名編輯培養的“三位一體”路徑,即:主體層面—作品層面—機構層面三者的互動同構。主體應在掌握素養的基礎上致力于打造精品力作和傳世之作;作品要能夠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效統一;機構要在數字化轉型中,加強技術賦能,完善編輯培養制度。同時,文章意在強調名編輯培養的“三位一體”路徑,也是人工智能時代新質文化生產力的核心維度。
關鍵詞:名編輯 新質生產力 人才培養
新聞出版事業作為文化事業,是賡續歷史文脈、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立足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著眼賡續中華文脈、推動文化繁榮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1]名編輯的培養是我國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出版業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是鍛造一支高素質編輯出版人才隊伍,有關名編輯的培養和打造不僅是出版之需,更是時代必然。
一、有關名編輯研究的綜述
(一)名編輯研究
以往有關“名編輯”的研究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一是新時代的名編輯培養路徑。有學者指出新時代的名編輯不僅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和業務知識,還要掌握新技術新工具進行智能審校和編輯加工。[2]有學者基于新時代名編輯的價值及素質要求,提出需從管理部門、出版行業和出版單位不同維度助力名編輯培養。[3]二是明確名編輯應具備的能力。“就編輯內在條件而言,應該具有全面的業務素養。這些業務素養應該包括文學的感性、史學的智性、哲學的悟性、科學的理性、藝術的靈性、倫理的德性等。”[4]三是編輯自身成長的經驗總結。這類文章多是基于自身編輯工作經驗的實踐總結,“講故事”痕跡更重,抽象概括提煉名編輯應然規律不足,還未能形成系統性的文獻價值。四是有關建設名編輯制度的討論。有些文章中提到一些出版社重視名編輯的培養,在企業內部建立了名編輯制度。五是有關名編輯的定義的討論。卞葆在《關于造就名編輯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名編輯,名牌編輯也。主要體現在名編輯是學者型編輯的實踐者、傳世之作的催生者、人格魅力的塑造者。[5]近現代出版史上的名編輯眾多,如商務印書館先后有張元濟、蔡元培等,三聯書店有鄒韜奮等。他們之所以成為“名編輯”是因為其編著的經典著作廣為流傳,被奉為精品力作。也有學者討論了“好編輯”的標準,這里的好編輯主要指名編輯。一個名社,一定是由兩個方面組成的,一個是名品,也就是好書,一個是名編輯,也就是好編輯;“好編輯”的四重維度,即終身追求的職業理想、追求品位的編輯理念、博厚精深的業務功底、比人長壽的出版精品。[6]該文獻對筆者思考有關名編輯創新路徑啟發較大,主要強調了人(主體)—作品—機構之間的關系。名編輯的成長是自身能力素養的體現,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作品是檢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成果,機構是提供名編輯用武之地和生產作品的組織保障。
(二)名編輯培養的時代意義
新時代的名編輯培養是一個多維度、跨領域、融合性的系統工程,在堅守傳統中守正創新,具有更多元的時代意義。一是名編輯培養是編輯學理論研究的重要面向。編輯學理論研究致力于通過教育和實踐來培養編輯業務能力,并試圖構建合理有效的編輯人才培養體系。從編輯學理論的角度出發,研究編輯的知識素養、能力結構始終是編輯學的重要面向。用戶對內容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同時編輯工作越來越多地涉及智能技術的應用,加之國際化的交流與傳播成為文化出海的重要路徑,有關名編輯數字技能、內容創新、國際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均應納入名編輯培養的體系之中,進一步完善編輯理論的研究工作。另外,名編輯的研究不僅是編輯素質能力的研究,更是有關中國編輯群體的歷史使命和價值擔當的研究,編輯是文化傳承的價值引領者,名編輯更是。
二是名編輯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的“把關人”。名編輯是文化傳承的價值引領者,如何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成為亟待關注和回應的時代話題。我們要建設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必須有自己的學術概念、理論體系,并且能夠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接受和認可。名編輯的培養不僅是編輯出版界的重要課題,也是出版機構的工作任務,更是基于編輯文化傳承、文明傳播的職責,名編輯更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支撐。
二、新質生產力之于名編輯培養的創新路徑
從新質生產力的視角出發來回應新時代名編輯的成長與培養,踐行編輯知識傳播,文明傳承的多維價值,是文化繁榮、出版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新質生產力與名編輯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隨著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出版行業所處的宏觀環境得以進一步優化,數字化轉型、產品形態革新成為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出版行業的主要命題和重要方向,其生產要素和生產資料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換中有著特殊的規律。那么,如何利用日新月異的技術手段賦能出版轉型,如何探究新質生產力視角下名編輯能力模型構建的指導價值和關聯內涵,成為重要的時代命題。
具體到編輯出版領域,出版作為傳播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對文化強國建設發揮重要作用。新質生產力的“新質”體現為新型的勞動者、勞動資源、勞動對象。
一是渠道變革重塑勞動者職業技能。2024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經歷了變革和轉型,從不同渠道碼洋結構比例看,平臺電商碼洋比重最高為40.9%,內容電商碼洋比重次之為30.4%。從目前的出版實踐來看,在生產和銷售渠道變革下,對勞動者(編輯)的職業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二是重新審視勞動對象。編輯的勞動對象是書稿,是內容。目前,在出版企業的業務實踐中,編輯在暢銷書的封面設計或目錄擬定中會合理使用諸如Kimi、豆包、文心一言、DeepSeek等,在AI工具的加持下,面對海量書稿,編輯亦或名編輯重要的能力是擁抱技術、使用技術,并能敏銳辨別技術所給出的答案,提高自身的指令力、選擇力、辨別力、整合力、創作力。AI工具所給出的答案又何嘗不是編輯的勞動對象,也可以說是新型勞動內容。未來的名編輯一定是面對新型勞動內容能夠快速決策搶占先機的人。三是合理布局勞動資源。目前很多的出版企業正在布局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出版大模型。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從2023年起進一步深化智能審校工具的應用與優化,所研發的智校云審校服務云平臺可依據不同業務場景和學科專業進行定制化配置,更好地滿足實際業務需求。[7]高教社聯合浙江大學、阿里云發布了“智海-三樂”教育垂直大模型。“智海-三樂”以阿里云通義千問7B通用模型為基座,基于核心教材、領域論文和學位論文等教科書級高質量語料和專業指令數據集進行預訓練和微調,集成了搜索引擎、計算引擎和本地知識庫等功能。[8]因此,革新改良傳統的勞動資源也是出版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這需要從出版機構的整體上來統籌布局。這種資源的合理配置也為新時代名編輯成長提供了助力,機構則為名編輯成長提供了環境。
(二)名編輯培養的“三位一體”路徑
筆者基于主體層面、作品層面和機構層面等方面,嘗試梳理名編輯培養的可行路徑。在現代編輯出版行業中,名編輯的成就不僅源自其個人的專業知識和編校能力,還與其所打磨的經典作品密切相關。名編輯的培養模式需要深度融入出版機構的各項業務,形成一個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生態系統。首先,名編輯是這一生態系統的核心,其政治素養、策劃能力、專業知識和編校能力是其成功的基礎。政治素養是開展業務工作的根基;策劃能力是用系統性思維篩選內容;專業素養包括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對讀者需求的敏銳洞察以及對出版市場動態的全盤把握。這些素養使名編輯能夠在選題策劃階段做出準確的決策,從而策劃出具有影響力的作品。其次,名編輯打造的作品是專業素養的直接體現。這些作品不僅具備優質的內容和結構,還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經典作品往往成為現代出版行業的標桿,提升編輯的知名度和權威地位,同時也為后續的編輯創作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最后,出版機構在名編輯的培養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機構通過選題策劃、人才培養和作品出版等環節,為名編輯的成長提供系統支持。機構的資源和平臺能夠幫助編輯獲取更多的創作機會,同時也為他們提供與業內其他專家互動的機會,從而不斷提升其專業素養。
(三)名編輯培養“三位一體”路徑闡釋
具體來說,名編輯的培養路徑應從主體層面、作品層面和機構層面開展多維度分析,厘清“名篇、名作、名社”的關系是核心邏輯,三者互為共生,動態支撐。名編是根基和核心的驅動力、名作是成果與價值載體、名社是成長土壤和保障。強化新興技術的應用、品牌口碑的塑造和服務機構的合作,以適應快速迭代的媒介技術環境,進而提升名編輯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創造能力。
第一,名編:主體層面。名編輯應該充分把握媒介技術的“變”與編輯工作本質“不變”的關系,挖掘優質選題,打磨精品內容。在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術熱潮的沖擊下,“很多人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算法已經可以處理信息和人的連接、獲取關系,編輯應當積極地擁抱新技術,不應忘記或錯誤地理解編輯的本質”。[9]一是數字素養。編輯需要不斷學習跟進前沿技術,將其掌握投入應用于編輯工作中,如利用AI輔助內容審核,利用云計算平臺實現多用戶協同編輯,提高編輯團隊的合作效率和靈活性等,從而提升編校活動的效率和精準度。二是知識素養。編輯作為極具創造性的工種,不僅是向讀者傳遞信息的勞動者,更是高品質信息內容的創造者和把關人,這就要求名編輯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跨學科視野和高效學習能力,能夠緊跟時代主題步伐,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三是審美素養。編輯的審美趣味和鑒賞能力直接影響作品的最終品質,名編輯應該具備高水準的審美素養,能夠準確判斷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為精品力作的誕生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國際素養。編輯應當具備與國際出版界交流合作和國際表達的能力,確保作品在不同語言環境下都能夠準確傳達作者的寫作意圖,能夠在全球化背景下完成內容創作、知識傳播和價值闡釋,增強跨文化、跨語言交際交流的能力。
第二,名作:作品層面。編輯應樹立打造“精品力作”與“傳世之作”的信念追求,打造“精品力作”。一方面,精品力作是編輯的名片,之于編輯是一種反哺。編輯要掌握智能策劃和編校系統的使用技能,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與市場廣度,生產出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時代作品。重視作品與編輯之間的互惠效應,成功打造出“精品力作”與“傳世之作”往往能夠給編輯帶來“名人”效應,有效提升市場和讀者對編輯的口碑信任度和美譽度。因此,塑造“名編輯”應注重培養編輯個人品牌意識,提升編輯個人人格魅力,通過特色化和專業化的品牌塑造,在市場中形成名編輯獨具辨識度的個人或團隊品牌。另一方面,新時代的精品力作要體現時代特色,編輯和作品要同時體現時代性。黨的十八大以后各行各業的偉大成就,是新時代作品應重點關注的方向,換言之打造新時代的“傳世之作”,要求編輯勇擔時代使命,挖掘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注重與時代元素的結合,創作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又具有創新精神的傳世之作,又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完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表達。
第三,名社:機構層面。編輯的成長成才離不開其所在出版單位的系統培養。出版機構以成熟的機制、資源支持為名編輯提供成長空間。名社的品牌吸引力也能匯聚優質作品和選題,為“名作”誕生創造條件,而名編與名作的積累也是進一步鞏固名社的地位,形成“平臺育編、編創精品、精品強社”的正向閉環。具體來看,隨著媒體技術環境的變化,編輯出版機構應當積極實現數智化轉型升級,推動傳統出版產業向數智化轉型邁進,改進技術裝備,加強技術培訓,利用先進技術提升編輯人員工作效率和創新能力,鼓勵編輯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為讀者用戶提供個性化知識服務,滿足用戶多樣化、差異化的文化需求。此外,作為知識生產與服務機構的編輯出版單位,還應該加強與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出版智庫的交流合作,構建完整的知識生產與服務產業鏈條和生態體系,建立知識共享與交流平臺,促進知識資源的開放共享,為名編輯提供全方位的交往合作空間,提升名編輯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市場適應能力。
三、結語
新質生產力為名編輯的培養提供了思考和啟示,面對智能技術在生產方式和生產能力上的革新巨變,編輯主體既要掌握技術的硬本領,又要秉承價值判斷的軟實力;作品呈現方面既要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又要具備時代特色;機構層面注重編輯人才隊伍培養制度的完善,通過主體—作品—機構之間三位一體的互動,發展可持續可迭代的新質文化生產力。
參考文獻:
[1]李書磊.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N].人民日報,2024-08-07(6).
[2]袁舒婕.新時代名編輯的使命與擔當[J].中國出版,2024(23):1.
[3]張立科.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名編輯培養路徑探析[J].中國出版,2024(23):8-12.
[4]郝振省.關于名編輯、學者型編輯的評價標準與成長路徑[J].出版發行研究,2020(8):1.
[5]卞葆.關于造就名編輯的若干思考[C]//中國編輯學會.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中國編輯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0.
[6]吳培華.好編輯四重奏[J].出版參考,2014(3):29-30.
[7]劉超,毛芳.教育數字化視域下教育出版范式變革[J].中國數字出版,2024,2(1):1-9.
[8]譚方正.為教育數字化戰略貢獻高教力量[N].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4-06-07(9).
[9]盧俊,張永美.編輯的本質:從手工業到智能時代編輯能力的迭代[J].編輯之友,2019(11):80-87.
(作者單位系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