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改變“年輕型”消費市場供給定式,將人口老齡化社會問題轉變為發展機遇,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要舉措。在政策扶持、老齡群體消費能力提升和利好環境的加持下,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可能。本文從養老制度、產品供給、監管缺位、人才培養等方面分析我國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提出從完善養老保障制度、提高有效供給、健全政策體系、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入手發揮銀發經濟潛力,多通路推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老齡人口;銀發經濟;社會保障制度
一、引言
銀發經濟不僅承載著滿足老齡消費需求、提高老齡生活質量的功能,還擔負著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創新科技深度融合的社會重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發展銀發經濟”,銀發經濟的時代意義再次被推向新高度。2024年1月發布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明確了要從完善政府制度、擴展產業發展空間、強化要素保障等多方面著力,改善銀發經濟生存環境和拓寬發展道路。銀發經濟利當前、惠長遠,然而,我國銀發經濟發展歷程短、經驗少,在老齡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銀發經濟產品低端、市場占比小、供需不平衡等問題逐步顯現出來。在“十四五”與“十五五”銜接時期,如何促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的美好愿景成為當下的重要議題。在此背景下,分析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有利于推動銀發經濟向均衡、高效、創新目標發展。
二、我國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機遇
我國在2022年首次出現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總量的負增長,少子的同時伴隨著老年人壽命延長,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政府關注、人口數量、養老收入三方面成為我國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機遇。
1中央部署老齡工作,銀發經濟備受重視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老齡工作旨在緩解人口老齡化社會問題,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這一論述足以體現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要性與緊迫性。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將老齡事業中期規劃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2050年,明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目標和具體工作任務。為了確保社會長治久安、和諧穩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并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更加凸顯了黨中央對銀發經濟發展大背景的有力掌控。2021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作為獨立章節,并且在同年發布了《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這一系列權威性、統領性的文件說明了黨中央對如今老齡問題的高度重視。2024年國辦1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聚焦銀發經濟,提出增進老齡人福祉的政策舉措,是我國首個專門關于銀發經濟的政府文件,文件將銀發經濟定義為“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 我國老齡政策跳出了老齡人養老就醫的單一維度,從狹義延展到廣義,涵蓋了涉老經濟領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黨中央的全面部署為銀發經濟的產業化、現代化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老齡群體不斷擴大,消費需求上升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球大部分國家不可逆轉的人口發展趨勢,也是我國人口形勢無法回避的事實。在良好的醫療運作和物質條件下,加之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國的老齡人口呈快速增長趨勢,預計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將達到48億人,老齡人口比例將占我國總人口約1/3,在21世紀中葉之前老齡人口的增長將成為“主旋律”。對比過去單一的養老服務,銀發經濟消費群體覆蓋面也在擴寬,從銀發經濟概念出發,備老人群也屬于銀發經濟消費群體,備老經濟也屬于銀發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適應時代要求創新思路,推動老齡工作向主動應對轉變,向統籌協調轉變,向加強人們全生命周期養老準備轉變,向同時注重老年人物質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轉變。老齡階段與未老階段并不是分割開的,全生命周期備老是長遠之策。更年輕的未老群體在“少子化”情形下的養老危機更加突出,只有將健康管理的理念扎根在中青年時期,以長遠目光做好養老金融投資,才能過好晚年生活。
養老既是個人的“家事”,也是“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說明了在身體機能退化后的老齡人作為弱勢群體應得到全社會的關照,全社會應推進改造家庭家居、社區環境以及周邊公共服務設施,解決老齡人社會融入的深層次問題,以保障老齡人獲得幸福感?!稊U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發展銀發經濟,推動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要在交通、住宅、醫藥、娛樂、互聯網等多領域開展適老化改造。適老化改造培養新供需,鼓勵提供更精準的改造項目,打造老齡友好社會成為銀發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
3.養老福利向好,消費能力提高
銀發經濟的蓬勃發展依賴于老齡群體消費意愿的提高。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有了經濟平穩運行的堅實基礎以及社會保障福利制度的不斷完善,老齡人的收入也將不斷增加。我國老齡人主要收入來源分為養老金、家庭成員供養與勞動收入。我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截至2024年3月末,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0億人,并且截至2024年,我國基本養老金已連漲20年,利好1.4億退休人員。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接連上漲直接影響了老齡人的消費意愿。除此之外,國家在2022年提出推動兼具安全性與收益性的個人養老金發展,鼓勵居民個人為老齡階段投資儲蓄,補齊了商業養老保險這個“短板”,與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單位主導的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互補,構建了獨特創新、公平有效且可持續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意在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實現社會法定保險人群全覆蓋,防止老齡人貧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庭消費能力。我國也正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改善特殊困難老齡人的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提供制度支撐,緩解老齡群體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給予全體社會成員一顆“定心丸”,從而有效減少老齡人儲蓄傾向,釋放消費潛能。
老齡人消費能力也不容小覷,有機構預測,到2030年,中國老齡人消費總量約占全國GDP的8.3%~10.8%,到2050年GDP占比將提升至12.2%~20.7%,對總體消費水平產生深遠影響。銀發消費增長一方面是由于消費觀念的變化,消費呈享樂型。我國20世紀60年代的第二次生育潮人口逐步進入老齡階段,這部分老齡人享受了改革開放的紅利,并且大多數屬于“一孩”家庭,傳統養育觀念發生了變化,更愿意為提高生活質量而付費。另一方面也歸因于消費場域由線下轉變為線上與線下的結合。移動支付便捷易學,網絡消費打破了時空限制,尤其是受地理位置影響的農村,以往商品供給單一,而網購物流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問題,農村銀發消費潛能被激活釋放。
三、我國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
我國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機遇與優勢,但同時也面臨養老保障、銀發產品供給、市場監督管理與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的現實困境。
1.養老保障體系不完備
基本養老保險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也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存的穩定可靠的生活來源。根據城鄉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地區的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最終會影響每月可領取的金額,這兩個要素又因人口結構與流動、政府稅收等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差距。例如,上海的基礎養老金高達1300元/月,而全國大多數地區基礎養老金在100~200元/月,地區差距顯而易見。從城鄉二元結構來看,在20多年的農村社會保障建設過程中,我國建立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五保供養制度等專項養老保障,2014年城鄉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并軌”,但“并軌”后并未實現城鄉養老的均衡發展,農村養老金待遇整體偏低。農村老齡人面臨更大的養老困境,在基本養老保險“不劃算”的情況下更愿意將收入儲蓄以抵御風險,降低了消費傾向。
我國已經建立了三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但存在各支柱之間發展不均衡、養老保障體系無法兜底等問題。靈活就業人員無法繳納企業年金,居民對個人養老金不信服、不了解導致大多數人依賴于基本養老保險,第二、第三支柱發展滯后于第一支柱,而由國家財務支撐的第一支柱又存在收不抵支的情況。有專家認為,我國第一支柱養老金在2028年將出現收不抵支,而且2035年將耗盡基本養老基金的累計結余。并且我國養老保險替代率為45%,遠低于國際勞工組織養老金替代率警戒線55%的水平,這意味著老齡人在退休后生活質量可能下滑。在老齡化與少子化疊加的態勢下,基金收支壓力不斷擴大,養老金收支惡性循環,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結構性矛盾成為制約老齡群體消費的重要因素。養老保障體系能否高質量發展關乎老齡人生活能否得到堅實的保障,影響老齡人能否無后顧之憂地為喜好買單,也影響未老群體與家庭成員的消費動力。
2.銀發產品供給失衡
隨著老齡人口數量增多,老齡群體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老年人“空巢化”“獨居化”趨勢在獨生子女父母這一代更為明顯,這部分老齡人放大了對情感社交的需求,社交產品需求增加。老齡人是慢性病高發群體,隨著生活條件改善,老齡人越發關注健康養生,從注重疾病治療轉向健康生活,“主動健康”模式興起。根據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老年人口質量不斷提高,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高中學歷及以上者占比較十年前提高4.98%,受過教育的老年人對文化娛樂活動的需求與過往相比也有了一定提升?!蛾P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到要培養的潛力行業包括智慧康養、輔助器具、抗衰老、養老金融等多個行業以滿足老齡群體擴大后的多樣化需求。然而,銀發經濟屬于新興經濟,在短時間內產品供給比較單一且品類不平衡。例如,社交活動、教育娛樂等方面供給薄弱,市面上大多數供給集中在醫療保健品類,而針對老齡人生理特征的服飾、日用品、食品等產品稀缺。
銀發產業的供給與需求存在錯位,結構性矛盾明顯,具體體現在產品定價與老齡群體支付能力不協調、老齡群體內銀發產業供給失衡。這是由于個性化、高質量產品往往高于大部分老齡人的可支付能力,并且在我國老齡人“異質性”特點下,供給存在著只關注共性需求的“一刀切”傾向。以養老機構為例,國家對養老床位有明確指標,但調查顯示,養老機構空置率總體達40%~50%,高檔養老機構空置率高達70%~80%,城鄉養老機構床位利用率逐年下降,而護理難度較大的半失能和失能老人的護理型床位卻很緊缺。我國養老模式多數傾向于居家養老,而提供上門服務的機構數量無法匹配“9064”養老模式“9064”養老模式是指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根據“三維產業鏈”理論,銀發經濟可以被視為一個以養老護理服務業、老年服飾、老年食品等本位產業為核心,以其關聯的產業鏈上下游為支柱,衍生產業為補充的整體,只有三部分協同發展、相互促進才能實現銀發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3.市場監督管理不到位
當前營商環境紛繁復雜,銀發經濟有其特殊社會屬性,更需要政策導航。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發布了較多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意見與規劃,2017年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發布《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2021年發布了關于完善老齡工作、老齡事業、養老服務體系的通知。然而首部專門關于發展銀發經濟的官方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在2024年才發布,在此之前,國家注意到了老齡人在消費市場的潛力,但老齡產業的關注點大多集中在養老機構和醫療服務上,而涵蓋衣食住行的銀發經濟已有萌芽,相關政策滯后于實際發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中提及要在用房用地、財政、數據等方面提供支持,然而在政策的實際成效上仍有可提升空間。例如,部門工作配合度不高的情況下,會打擊銀發產業創新創業積極性。銀發經濟包含了教育、金融、制造等行業,涉及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多個部門,在部門聯動機制尚未形成的條件下,企業審批流程復雜煩冗?;鶎邮且磺泄ぷ鞯穆淠_點,在中央政策出臺后要使政策“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做到地方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實現效益最大化,發揮政策精準定位、市場調控、引領升級的作用,銀發經濟配套文件還有很大的增補空間。
在消費市場上,雖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駕護航,但銀發經濟面向的一部分消費者是處理信息較弱、具有“從眾心理”且“渴望陪伴”的老齡群體,夸大宣傳、誘導消費甚至詐騙等損害其權益的事件屢屢發生,保健品打“感情牌”、老年團走“低價游”,尤其是養老服務屬于無形產品,只有購買后才能判斷質量,養老服務產品會以各種手段誘導老齡人消費。在此情況下,市場監管與執法不到位不僅導致老齡人財產、身心遭受損失,也打亂了銀發經濟市場秩序,造成市場亂象。
4.銀發經濟領域專業人才隊伍不健全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專業人才充沛是打造面向未來、轉型升級的銀發經濟的重要基礎,只有健全我國銀發經濟領域人才隊伍體系才能滿足日益多元化的老齡需求。養老服務行業作為銀發經濟的支柱之一,人才隊伍建設問題一直被關注。其一,養老護理人才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改變數量不足的現狀。我國老齡群體中失能和部分失能者超過4000萬人,目前養老護理從業人員約有32萬名,按照國際養老護理配置標準1∶4的照護比推算,我國養老服務技能人才缺口達百萬人以上。其二,養老護理人員受教育程度低,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員不愿進入養老護理行業。國家政策鼓勵開設老齡相關專業,2014年發布的《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意見》提出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進一步提出要發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在中央政策推行下,養老學歷教育蓬勃發展,但與老齡相關的職業環境建設仍有欠缺,老齡行業的待遇福利、職業聲望、個人成就感無法留住畢業生,尤其是年輕人擇業時更注重職業發展空間以及職業上升路徑是否穩定、暢通。高?;卦L養老職業教育畢業生的調查顯示,第一年流失率為30%,第二年為50%,第三年達到70%甚至更高,養老相關教育從業情況不容樂觀。
除了數量少、從業者受教育程度不高外,養老服務行業還存在從業人員性別比失衡、年齡普遍較大、技能不合格等問題。銀發經濟全領域中金融、制造、文娛等需要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行業用人也存在短缺。而當下我國銀發產業的人才政策支撐不明確、福利待遇不足、上升通道不完善以及產業吸引力弱,導致銀發領域缺乏高端人才,在解決“卡脖子”科技創新等問題上顯得尤為棘手。
四、我國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針對當前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綜合施策,可以從優化養老保障體系、平衡供需、完善政策監管、健全人力開發體系四個方面入手推動銀發經濟健康發展。
1.通過優化養老保障體系提高消費意愿
首先,推動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健全全國統一的社保公共服務平臺。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社會統籌部分實現國家統一規劃能夠有效規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減輕地方財政負擔,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也能保證養老金的穩定性與連續性,縮小地區養老金差異。全國統籌需要將基金從養老金負擔較輕的地區調劑至較重的地區,而這必然會招來負擔較輕地區的反對聲音。為穩妥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應先完善省級基本養老保險統籌,資金統籌與制度統籌兩手抓,逐步實現從省到全國范圍內繳費水平、計算公式與養老金管理辦法統籌,保障養老金的公平性與可持續性。
其次,推動個人養老金參與。2022年個人養老金在部分城市試點運行,2024年政府首次明確個人養老金要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但目前的繳存人數仍然較少。其原因不僅存在于政策本體的制定上,還存在于居民理財水平上。從政策上看,擁有基本養老保險是參加個人養老金的必要前提,每年繳納的12000元上限與稅收優惠政策使個人養老金目標群體定位在中等收入者上,“強鎖定”模式也阻礙了財產流水敏感群體的參與。為了使更多人參與個人養老金,尤其是吸納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保障不充分的人群,就需要重新審定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幅度,建立階梯形稅收優惠政策,改變資金“強鎖定”,提高存取靈活度。從居民理財水平上看,個人養老金項目包括儲蓄、基金等大類,具有不同風險指數和收益數額,大部分居民無法做到風險評估與產品比對,因此培養個人投資理財素養至關重要。
最后,穩定養老金收支。針對我國養老金收支矛盾,政策上出臺了延遲退休與養老金并軌兩項措施,而面對大量養老金資產,統籌養老金資產配置,做好養老金融工作是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我國養老金投資較保守,加大養老金入市力度、活躍養老金投資市場是完善養老金資產配置的前提條件。我國可借鑒加拿大的投資經驗,開發國際投資領域,利用行業周期階段差異實現“地緣套利”,緩沖國內投資風險。養老金投資應以獲得長期收益為主,拉長投資鏈,提升投資運營與資金風險管理能力,保障資金安全。
2.以平衡供需促進銀發經濟產業升級
首先,了解老齡人實際需求。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以供需匹配為基礎,未來伴隨代際更替,老齡群體規模擴大,不同于20世紀50年代或更早出生的群體量入為出、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60后”“70后”消費喜好快速變遷,既往需求清單已不再適用。政府需要開展全國性老齡人需求調查與綜合能力評估,依靠調查結果完善產業分類,明確重點需求,以需求牽引供給升級。并且要分層分類,完善“兜底”“普惠”“個性化”層次與“自理”“半失能”“失能失智”需求劃分,在提質升級同時關照弱勢老齡群體需求,完善對孤寡、殘障和失能等特殊困難群體的服務,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其次,加強科技賦能銀發經濟。科技與智能穿戴、醫療輔具、適老化家居等存在天然聯系,科技在維持老齡人生理健康與認知健康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可以減輕家庭養老壓力,也可以提高護理效率,滿足老齡人多樣化需求。但產品開發者與生產者不能只將注意力放到產品的影響力上,過分追求技術領先,更要考慮產品是否符合老齡人的技能素養與技術性需要。數字時代改變了老齡人的晚年經歷,然而老齡人對科技接受程度各不相同,脫離了實際能力與實際需求的科技產品,無法體現“科技改變生活”。
最后,推進數字適老化改造。身處數字時代,老齡群體被技術邊緣化,與年輕人網絡購物相比存在利用差異,老齡群體與銀發產品需要有“橋梁”連接才能實現“雙向奔赴”。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推動“科技向善”“適老惠老”幫助老齡人跨越“數字鴻溝”。根據方案總體要求,國家鼓勵在線下開設老年數字教育中心。例如,在老年大學開辦網購課程,幫助老齡人擁抱數字生活。企業可在軟件上建立銀發產品專區,優化軟件字體、排版、操作,提高軟件易用性,從而改善老齡用戶體驗。家庭應做到子代教育反哺,以家庭情感打消老齡人的數字抵觸。
3.以完善落實政策法規引領銀發經濟健康發展
首先,調整政策結構。銀發經濟處在起步階段,需要具有科學性、綜合性的政策支持,政府應加強頂層設計,為應對跨層級、跨部門、跨領域辦事,制定相應政策以整合“碎片化”管理模式,注重部門工作與政策內容的協調性,運用數字平臺打造“一體化”企業辦事平臺,打破部門間條塊分割,優化業務流程、強化數據共享。銀發經濟涵蓋領域多而雜,政策既要結合分散性的銀發經濟子市場,也要綜合系統性的銀發經濟子市場,合理配置資源,提高市場效率。
其次,補充政策內容。銀發經濟身處新藍海,無數投資者正在觀望,政策內容上要鼓勵實體經濟進入銀發經濟市場,擴寬企業融資渠道,引導融資機構向銀發經濟中小企業讓利,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紓解銀發經濟企業短期困難,以優惠政策發揮市場潛力。面對良莠不齊的市場產品,要加強銀發經濟產業標準化建設,做好市場監督管理,嚴格實行抽檢制度。對于侵害老齡人權益的行為,重點要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老齡人勞動就業、繼續教育等方面的配套規定。堅決嚴懲打擊不法行為,尤其在理財產品、保健品銷售等重點領域開展整治。針對老齡人網購陷阱層出不窮的現象,監管部門需要具備前瞻眼光,加大對新業態的整治審查。內容應側重鄉村工作,以銀發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鄉村產業。鄉村老齡化異于城市老齡化,具有“先老”“快老”“更老”等特征,政策應加大對鄉村銀發經濟市場的幫扶,提高財政投入比例,平衡城鄉資源分配,鼓勵建立根植鄉村、貼近鄉村的銀發經濟產業,以滿足鄉村老齡人的急難愁盼,彌合城鄉銀發經濟發展鴻溝。
最后,規范政策執行。地方執行中央政策容易犯本本主義、形式主義等錯誤,造成政策執行偏離預期軌跡的問題。為了保障銀發經濟政策落地生效,政府從上到下要完善問責追責機制和干部履職容錯糾錯機制,避免地方施政出現“懶政怠政”和刻板施策,也要通過人文關懷防止高壓問責對工作產生負面影響。由于銀發經濟帶有一定公益色彩,短時間內很難有明顯政績,單純以數據為考核標準,容易帶來“數據競賽”而形成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因此,國家也要注重獎勵晉升機制科學化,關注干部的潛在成績。
4.以健全人力開發體系緩解銀發經濟人才缺口
首先,建立人才成長機制。盡管近年來開設老年服務相關專業的院校數量上升,培養模式靈活,但此類專業職業發展機制仍存在不足。例如,在培養程序上人才鏈尚未形成,職業體系上規劃不明確。我國在老齡化問題嚴峻的挑戰下,應鼓勵養老護理學歷教育,優化課程設計,注重校外實訓,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實踐能力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結合學校特色,培養復合型人才。在非學歷教育層面,規范教學培訓,將專業培訓作為入職必要條件。由于大量培訓的需要,國家可建立全國標準化培訓中心,并賦予涉老機構對員工職業培訓的義務與責任,要求機構保障員工培訓期間應有的待遇。國家還需制定規范化、統一的職業職稱認定標準,明確職業上升路徑,促進從業者形成內生驅動力。
其次,在福利待遇上,我國養老相關產業從業者收入大多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對于高水平、高工齡的員工并沒有體現階梯形的收入差異,養老相關產業無法留住人才。因此,我國可增加公共財政投入,以具有競爭力的薪資保障銀發經濟從業隊伍的穩定性,明確呈梯形上升的薪資待遇。對獲得大專以上學歷的員工入職提供獎勵,對獲得國家資格認定和初、中、高級技師認定的給予獎勵,對從事護理難度大的工作的員工設立專門津貼。各地區結合實際工資狀況,設定養老護理員工最低收入標準,縮小與其他服務行業的收入差距。
最后,在就業理念上,盡管尊老愛老精神蔚然成風,但如何影響年輕一代自愿深耕于銀發經濟領域成為關鍵問題。在我國,應全面重視銀發經濟從業人員,形成積極老齡觀社會共識,改變對養老服務行業的職業偏見,強調銀發經濟行業的價值理念與職業獲得感、幸福感。在校園內通過倫理教育、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等人文課程改變青年人對“老”的消極態度;開展職業體驗活動,全方位宣傳先進員工事跡,塑造積極正面的社會形象,培養青年人對職業的深層次認同,深刻理解養老行業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001).
[2]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 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N].新華日報,2016-05-29.
[3]李強.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24-03-13(001).
[4]新華社.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速老年人福祉的意見》[J].大社會,2024(1):5-7.
[5]羅淳.論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變異與轉型[J].西北人口,2023,44(4):29-39.
[6]杜鵬,李龍.新時代中國人口老齡化長期趨勢預測[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35(1):96-109.
[7]阮姍.新疆銀發經濟發展潛力較大[J].中國統計,2025(2):31-33.
[8]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N].人民日報,2022-12-15(001).
[9]姜琳.覆蓋10.7億人!我國建成世界最大養老保險體系[N].新華每日電訊,2024-05-31(007).
[10]蔣政.銀發經濟崛起 市場逐步邁向多元化[N].中國經營報,2024-03-18(C07).
[11]王紅茹.城鄉居民養老金偏低 養老保險區域不平衡問題如何解[J].中國經濟周刊,2022(23):63-65.
[12]文元全,馬鑫旺,高紅.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變遷、現存短板與實踐進路——基于共同富裕目標前景的審思[J].地方財政研究,2024(4):86-96.
[13]肖嚴華,左學金.養老金自動調整機制:理論邏輯、國際經驗與政策選擇[J].上海經濟研究,2024(9):69-79.
[14]成新軒,馮瀟.共同富裕目標下我國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研究[J].理論探討,2022(4):161-166.
[15]馬偉,馬良駒.老齡化社會背景下我國養老經濟保障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24(18):121-123.
[16]張園.供給側改革下養老服務產業化發展的現實困境與路徑構建[J].企業經濟,2018,37(10):101-109.
[17]張婷.聚焦急難愁盼 謀劃養老護理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N].中國社會報,2022-03-12(004).
The Practical Dilemma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Silver Economy Analysis
ZHAO Li XUE Kaiwe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China)
Abstract: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ilver economy is a crucial initiative to transform the supply paradigm of the “youth-oriented” consumer market, turn the social challenge of population aging into a developmental opportunity, and foster new drivers of economic growth.Supported by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expanding elderly demographic and their consumption capacity, as well as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ilver economy has become achievable.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acing Chinas silver economy in areas such as the pension system, product supply, regulatory gaps, and talent cultivation.Then,proposes strategies to unlock the potential of the silver economy by improving the elderly care security system, enhancing effective supply, refining policy frameworks, and establishing a talent development system—thereby advancing high-quality growth through multiple pathways.
Keywords:Aging Population; Silver Economy; Social Security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