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民幣國際化是金融強國建設的關鍵,那么,金融強國建設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該怎樣推進?本文基于馬克思貨幣理論,首先從金融強國建設背景下的人民幣國際化邏輯起點出發,深入探明人民幣國際化的本質及其和金融強國建設之間的邏輯關聯,準確把握金融強國建設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戰略;其次分析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最后,在上述基礎上,提出應當進一步提升經濟實力,筑牢人民幣承擔世界貨幣職能的基礎,以高水平開放消除人民幣國際化制度性障礙,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從而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金融強國;邏輯起點
一、引言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并提出要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提出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改革舉措。國內對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了,但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前,都還只停留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沒有可行性等問題的討論階段。胡定核(1989)是國內最早提出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學者,他認為隨著改革開放,貨幣的開放也日益迫切,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2009年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前,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開始深化,主要原因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給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契機。這一階段的研究已經涉及人民幣國際化步驟安排及具體的政策舉措等方面。2009年我國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被稱為人民幣國際化起步之年(巴曙松,2009)。鐘新昌(2012)認為應加快構建和完善在港人民幣回流機制,加快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以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2012年至今,在疊加了“一帶一路”倡議、人民幣加入“SDR”等大事件后,國內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視角更加多元,范圍也更加廣泛。2014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這是中央層面第一次正式提出人民幣國際化的具體安排問題。張明等(2024)認為在疫情、地緣沖突等多重沖擊的全球新變局下,要以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發展方向,積極探索雙循環格局下人民幣國際化發展路徑。國外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集中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后,研究內容主要圍繞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條件、制約因素及戰略舉措等幾個方面。Prasad E.S.(2016)指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從寬度、深度和流動性三個方面加大力度。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金融強國建設問題,目前關于金融強國建設的研究大多單純圍繞金融強國建設路徑及金融強國建設與其他領域發展的關系等方面展開。郭潔等(2024)認為建設金融強國應當從打造現代金融市場體系出發,營造良好貨幣金融環境。
綜上,國內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本身的加快而不斷發生變化,總體上呈現視角不斷擴大、內容不斷豐富、深度不斷拓展的特點。但是目前,如何在金融強國建設背景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較少。而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是金融強國建設的關鍵,那么,金融強國建設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該怎樣推進?馬克思貨幣理論闡明了貨幣的起源、本質及運動規律,基于馬克思貨幣理論,從金融強國建設背景下的人民幣國際化邏輯起點出發,能更深入地探明人民幣國際化的本質及其和金融強國建設之間的邏輯關聯,準確把握金融強國建設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戰略。
二、金融強國建設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邏輯起點
在金融強國建設背景下,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顯得尤為重要。基于加快推動金融強國建設的必然維度、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及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需求的應然維度,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各項指標不斷提升,正步入穩中有進的新階段的實然維度,可以系統分析金融強國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關系,并以此作為研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邏輯起點。
(一)必然維度:金融強國建設的核心要素
金融強國應當基于強大的經濟基礎,具有領先世界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同時具備一系列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即擁有強大的貨幣、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的金融監管、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其中,“強大的貨幣”位于關鍵核心要素之首。
1.強大的貨幣必須是國際貨幣
“強大”的字面意義是力量或能力等方面達到強盛、堅實、雄厚的狀態。“強大的貨幣”意味著貨幣能充分發揮其職能,并對相關領域有重要影響力。馬克思貨幣理論認為貨幣具有五大職能,分別為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礎職能,其他三項職能是基礎職能的延伸和拓展。當貨幣行使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后,貨幣可以用來交換任何需要的商品,變成了社會財富的代表,貨幣的貯藏功能便產生了。馬克思說:“金銀貯藏量的增加,即是價值的增加。”支付手段的產生是因為商品的讓渡和貨幣轉移出現的時間差。而當貨幣的職能從國內延伸到全世界時,就開始執行世界貨幣職能。充當貨幣的可以是貴金屬,也可以是貴金屬的替代物,如信用貨幣。因此,金本位制度下,承擔世界貨幣職能的是黃金,黃金以其特殊的自然屬性取得跨文明的價值共識和無國界的認同,據此獲得世界貨幣的身份。可兌換的銀行券,在保證其價值穩定且可自由兌換時,也可替代黃金承擔世界貨幣職能,例如英鎊。但當銀行券價值不穩定或無法隨時兌換黃金時,便會立刻失去世界貨幣職能,國際結算方式依然回歸黃金。由于馬克思是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條件下研究貨幣職能問題的,因此,現代金融學理論中所講的“國際貨幣”特指金本位制度崩潰以后世界強國的主權信用貨幣代替貴金屬執行世界貨幣職能,為國際間經濟活動服務的貨幣。主權信用貨幣是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其以國家信用為錨、以法律強制力為保障在一國范圍內執行各項貨幣職能,當其通過完善的功能和穩定的價值在國際上贏得廣泛的信任度、接受度和強大的信譽,從而取得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時,便具備了國際貨幣的身份。因此,功能強大是貨幣得以在世界范圍內流通使用、成為國際貨幣的前提條件。同時,國際貨幣的發行國不僅可以獲取鑄幣稅收益,還可以通過影響全球資金的流動方向增強該國在國際金融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進一步推動本國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些正是貨幣強大的重要表現。
2.人民幣國際化是金融強國的必然要求
人民幣國際化是人民幣成為完全的國際貨幣的過程,也是貨幣不斷強大的過程,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必然要求。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中發揮計價、結算、儲備等功能,充當國際貨幣,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過程。貨幣職能向全球延伸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貨幣的國際化程度。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的過程就是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直至成為完全的國際貨幣的過程。因此,人民幣國際化與金融強國建設密切相關,同時金融強國還應當擁有強大的金融機構、金融中心、金融監管和金融人才隊伍,這些要素正是管理好“強大的貨幣”的基礎,是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深入的必要條件。
(二)應然維度: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及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契機
1.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日益扎實
強大的經濟基礎也是貨幣國際化的關鍵要素。足夠的經濟規模和實力是該國貨幣信譽的基礎,貨幣走向全球通常伴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17世紀至18世紀的西班牙銀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英鎊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美元,能成為世界貨幣,都是以本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條件的。因此,金融強國應當基于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經濟實力。改革開放以來,1979—2003年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10年至今,我國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4.8%,居世界第1位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
同時,我國對外經貿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貨物貿易出口總額達5.9萬億美元,連續7年穩居世界第1位,外匯儲備占全球外匯儲備規模的26.2%,大國影響力日益彰顯。2016年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中國巨大的經濟體量、雄厚的外匯儲備、不斷提升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成為人民幣堅挺和高國際信譽的基礎,為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強國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及改革的迫切需求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契機
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依然由美元主導。但市場參與者的多元選擇權也應該在貨幣領域有所體現,多元貨幣體系的存在是公平市場的應有之義。美元壟斷下的國際貨幣格局導致不公平競爭及低效率,擾亂了國際金融秩序和整個國際秩序,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改革的需求愈加迫切。雖然對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進行徹底改革的方案依然懸而未決,但根據馬克思的貨幣理論,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一定是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方向。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有助于約束美元不負責任的行為,通過其他貨幣取代或補充美元的方式將大大緩解因美元波動導致的國際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的波動,提高國際貨幣體系運行效率。非美元和非歐元的經濟體能提供替代美元資產的能力越強,國際貨幣體系發生實質性變革的步伐就會越快。但國際貨幣體系最終的平衡和穩定必然需要其結構與儲備貨幣國家的經濟實力結構保持一致,因此,各國際貨幣儲備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一定要和其經濟實力相當。中國制造業產值占比達到了全球的30%左右,在全球供應鏈中處于重要位置。只有這樣的國家才有能力通過金融服務功能來增強全球供應鏈穩定性,給供應鏈合作伙伴贏得高水平福利。因而人民幣是目前世界上除美元和歐元外最穩定、最可靠、最值得信賴的貨幣。越來越多的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選擇人民幣代替美元進行貿易和結算。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革成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新契機。
(三)實然維度:人民幣國際化各項指標不斷提升,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進一步穩固
2024年8 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占比達到 4.69%,已連續十個月保持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的位置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2024年9月18日公布。
目前,已有30多個國家在貿易結算或投資中轉向使用人民幣,人民幣在全球特別是新興經濟體中的接受度和影響力大幅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有了更扎實的基礎。截至2023年年底,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的國際化指數分別為51.52、25.03、3.76和4.40,而人民幣國際化綜合指數RII已躍升至6.32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首次超過英鎊和日元,人民幣執行國際貨幣職能的能力與范圍越來越廣,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持續提升。三、當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多重挑戰《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在“美元”詞條中闡述了一種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四個條件:一是商業慣例,指歷史上各個國家都愿意接受和使用某種貨幣;二是貿易和金融發展水平;三是開放的金融市場;四是人們對貨幣價值的信心。四個條件密切關聯,商業慣例源于貨幣發行國憑借長期以來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金融發展水平而樹立起的貨幣信譽。所以,簡單來說,能否成為國際貨幣最終取決于貨幣發行國的經濟規模,金融基礎設施,金融市場的成熟、完善程度以及基本開放的資本賬戶等。但當前,這些要素我國都未能完全具備。
(一)全球經濟環境復雜,人民幣國際化存在不確定性
當前,全球經濟環境嚴峻復雜。一方面,新冠疫情帶來的疤痕效應導致全球經濟增長缺乏動力,加之地緣沖突和大國博弈等使全球經濟雪上加霜,整體外部環境不容樂觀。另一方面,從國內角度看,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投資信心不足,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不強,疊加房地產下行等問題,國內經濟運行總體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強美元背景下的內外需求偏弱,給人民幣帶來較大貶值壓力,短期內有可能削弱各方主體對人民幣資產的信心,降低非居民投資者持有人民幣的意愿,影響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中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相關政策協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1.匯率、利率市場化改革還不充分
其一,匯率市場化改革還不完全。一方面,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仍然有上下2%的浮動區間,相比發達經濟體4%以上的波動幅度,人民幣匯率波動彈性明顯不足,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還未完成。人民幣匯率預期及匯率波動是影響人民幣境外需求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根據“不可能三角”理論,資本項目的開放必須伴隨彈性的市場化匯率,否則貨幣政策就會失去獨立性和穩定性。推動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提高人民幣匯率的彈性是資本賬戶開放的制度前提。其二,利率市場化水平不高。在市場經濟制度下,利率和匯率高度相關,金融市場上套匯和套利行為的存在使二者的變動互相制約,并共同對一國貨幣供應量和內外均衡形成影響,尤其是利率對匯率的影響十分明顯,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程度不高,無法準確及時反映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這些都大大降低了各類經濟主體對人民幣的認可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2.資本項目尚未完全放開,人民幣仍然不是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
當前,我國資本賬戶管理的特征為直接投資管制最松,開放程度最高,證券投資管制程度稍嚴,貨幣市場交易、衍生品交易和跨境借貸仍保留相對嚴格管制,個人和企業不能自由買賣外匯,跨境資本流動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雖然這種限制和管理是基于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水平,金融市場的廣度、深度及金融風險監控管理能力等現實條件,但是,當境外經濟主體持有的人民幣突破一定數量時,必然產生對人民幣資產進行保值、增值的需求,因此,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推進需要伴隨資本賬戶的進一步開放。此外,資本流動障礙會削弱企業外匯風險對沖能力,增加企業的匯率風險以及境內外主體持有人民幣的風險和成本。國際經驗也告訴我們,一種貨幣的國際化程度跟其可兌換性密切相關,貨幣的可自由兌換程度越高,其國際化水平也越高。因此,要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自由兌換是無法繞過去的一道坎。
3.離岸市場功能尚不健全
離岸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是衡量一國貨幣國際化程度的標志之一。我國自2009年開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以來,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迅速。目前,中國香港已成為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新加坡、倫敦也已發展為規模較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但離岸市場的發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流動性不足及境外投資者參與深度不夠。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是離岸市場運行的基礎,目前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長期流動性主要來自實體經濟的跨境貿易結算,易受到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影響,來源不穩定。雖然“滬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等互聯互通渠道的開辟使得離岸在岸市場融合度不斷加大,有效補充了離岸市場的流動性,但其發展還不均衡,且境外投資者參與深度尚不足。截至2023年年末,銀行間市場債券托管余額137萬億元,其中境外投資者在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托管余額達 3.67 萬億元,約占銀行間市場總托管量的2.7%,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潛力和發展空間。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
近十年來,與人民幣國際化相關的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充實完善,但目前仍存在總量不足、運行效率不高等問題。
1.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業務規模和運行效率有待提高
CIPS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首要基礎設施,近年來在不斷發展完善,但與國際上成熟的貨幣相比,在廣度、深度、服務能力和效率等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2023 年,CIPS全年處理的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 123.1 萬億元,共有境內外 1484 家機構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接入 CIPS,遠低于SWIFT超萬家的參與者數量和近2000萬億美元的交易規模。此外,CIPS一筆交易要經過多個環節,在處理非人民幣支付時,還需要借助SWIFT,造成交易成本高、結算速度慢,且缺乏獨立性和安全性。
2.人民幣清算行數量少、業務種類單一
清算行是資金跨境流動的橋梁,在離岸市場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人民幣清算行在地區分布上不均衡,數量也較少。截至2023年11月,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總共也只有31家,主要分布于亞太地區。此外,境外人民幣清算行業務主要集中在對外貿易結算上,在大宗商品計價方面發揮的作用較小;服務對象以當地的銀行機構為主,還無法滿足各類主體規避風險等方面的需求。
3.雙邊貨幣合作框架作用有限且不完善
截至2024年年底,中國人民銀行與42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盡管互換規模不斷擴大,但由于互換協議本身在運行機制和使用便利性上的問題,導致很多互換協議無法正式啟用,其簽署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四、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選擇
(一)持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人民幣承擔世界貨幣職能的基礎
盡管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外部壓力大、內部困難多的嚴峻形勢,但具備基礎好、韌性強、潛力大的諸多優勢,長期向好的條件和趨勢不會變。2024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分別發揮好政策工具調總量和調結構的功能,目的是兼顧未來我國經濟質量和數量的要求,提升質量的同時做大總量,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唯有如此,才能抓住全球供應鏈重塑和國際貨幣金融變革的契機,提高中國對世界經濟復蘇與發展的影響力和貢獻度,提升人民幣的信譽度和信任度。
(二)以高水平開放消除人民幣國際化制度性障礙
相比成熟市場,我國金融開放程度仍然較低,但金融安全也絕不是靠關上大門可以獲得的,高水平的金融開放才是維護金融安全的良策。根據20世紀6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論,金融開放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利率、匯率的自由浮動以及國際資本流動的管制等。
1.繼續推進匯率、利率市場化改革
一是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不斷健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原則,適當擴大匯率浮動區間,創造條件繼續推進人民幣中間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重點是完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定價機制,完善現行做市商制度,加強做市機構隊伍建設,提升做市商的專業化水平和風險處理能力。二是協調推進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包括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對異地存款、結構性存款、協定存款等進行自律管理;建立存款招投標利率報備機制,進一步在貨幣市場、債券市場、信貸市場培養指標性市場利率體系,健全“市場利率+央行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貸款利率”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國債收益率→存款利率”的利率傳導機制。
2.加強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減小現階段資本市場部分管制的影響
雖然人民幣國際化的最終實現需要以資本賬戶完全開放為條件,但是國際經驗和實踐也告訴我們,在貨幣走向國際化的初期,可以不全部放開資本項目的管制,通過離岸市場減小資本市場部分管制的影響。例如,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金融管制使美國的跨境資本流動受到了一定限制,但離岸市場(歐洲美元市場)的存在讓美元國際化得以持續推進。同樣,現階段加快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將為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提供更多便利和機會,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第一,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需要完善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拓寬流動性補充的渠道,擴大離岸人民幣市場規模。通過加強離岸金融業務合作,利用好各類互聯互通產品,提升跨境人民幣流通渠道的深度和廣度;滿足各類市場主體跨境貿易、投融資、風險管理、資產儲備等需求。特別是優化拓展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提升其他離岸人民幣市場功能。第二,逐步拓展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產品,推動人民幣計價大宗商品成為全球安全資產以吸引境外參與者,逐漸增強人民幣在國際大宗商品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第三,不斷豐富人民幣風險管理工具,推出多幣種、多期限的金融工具,更好地滿足全球投資者人民幣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需求。
(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
一是拓展CIPS網絡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完善人民幣結算系統。繼續加強CIPS建設,增強CIPS跨境人民幣支付清算“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增加CIPS參與者數量及使用范圍,吸引更多境內外銀行和金融機構加入,并逐步把CIPS的使用范圍擴大到中國周邊之外的其他地區。另一方面,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豐富系統功能和產品體系,進一步降低CIPS的支付成本,縮短支付時間,提高CIPS的支付效率。二是加快人民幣清算行建設。一方面,調整優化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的地區分布結構,加大銀行和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境外地區的布局力度,同時加大境內外金融機構各項業務合作,爭取早日構筑全球清算網絡。另一方面,強化現有人民幣清算行功能,提高清算效率,降低成本,擴大重點企業、重點領域人民幣使用。三是深化雙邊貨幣合作。在擴大貨幣互換協議覆蓋范圍的同時不斷擴充貨幣互換協議的用途,優化貨幣互換協議的使用程序,爭取將更多的互換協議升級為常備互換協議。同時擴大清算安排合作備忘錄和本幣結算合作框架的簽署范圍。四是循序漸進推動資本賬戶開放。資本賬戶的開放應充分考慮外部經濟環境與本國承受的經濟壓力,避免付出巨大的風險成本。我國資本賬戶的開放應當在時機和環境合意時采取科學手段和方式謹慎推動,例如,可以考慮先與“一帶一路”國家深化合作,再擴展至全球。推進資本賬戶逐步開放的過程中要配套完善全過程、全周期、全鏈條的資本項目開放與風險防控體系,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五、結語
人民幣國際化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工作。馬克思貨幣理論清晰揭示了貨幣國際化的根源和本質問題,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遵循。人民幣國際化應該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指導下,充分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在守住安全底線的前提下逐步推進,既要順勢而為,又要遵循穩慎扎實的原則,在前期取得的實踐成果和經驗基礎上規劃更穩健、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PRASAD E.S.Gaining Currency: The Rise of the Renminbi[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3]潘潔.1979年至2023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年均貢獻率居世界首位 [N].新華每日電訊,2024-10-02(003).
[4]中國人民銀行.2024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R].2024.
[5]伊特韋爾.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6]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分析小組.2023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R].2024.
[7]中國人民銀行.2023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R].2023.
[8]胡定核.人民幣國際化探索[J].特區經濟,1989(1):21-22,1.
[9]巴曙松.2009,人民幣國際化的起步之年[N].文匯報,2009-05-15(005).
[10]鐘新昌.在港人民幣回流機制初探[J].當代經濟,2012(7):70-71.
[11]張明,王喆.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探析[J].開發導報,2024(2):7-18,32.
[12]郭潔,薛玉飛.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政策邏輯、內涵要求與中國改革路徑優化[J]. 金融經濟學研究, 2024,39 (1):33-49.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enminb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Financial Power: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Promotion Path
CHEN Pei1 ZHANG Fan2
(1.Party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uhu Municipal Committee, Wuhu 241000,China;
2.Wuhu Medical Security Management Service Center, Wuhu 241000,China)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serves as a critical indicator in building China into a financial powerhouse.This study, anchored in Marxist monetary theory, conduct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intrinsic logic underlying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within the strategic framework of financial powerhouse development.By elucidating the ontological attributes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ts dialectical interplay with national financial capacity enhancement, the research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ormulating advancement strategies.
Keyword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Financial Powerhouse;Logical Starting 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