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蹄疫是一種在全球范圍內均有發生的急性傳染病,嚴重影響畜牧業經濟效益和公共衛生安全,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模式的普及,使羊密度增大易加速病原傳播并導致暴發風險上升,鑒于羊口蹄疫的危害性和復雜性,針對其病原學特征及流行規律進行深人分析,并系統總結綜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羊口蹄疫的病原特征
羊口蹄疫的致病病原為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Virus,FMDV),其屬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屬。FMDV具有七個主要血清型,包括O、A、C、SAT1、SAT2、SAT3及Asia1型,各血清型之間缺乏交叉保護,故疫苗免疫需針對流行優勢毒株進行匹配選型。該病毒的基因組為正鏈單股RNA,編碼結構蛋白和非結構蛋白具有較強變異性,導致其在不同地域和宿主間可產生多樣化亞型,FMDV對外界環境敏感程度相對較高,易被高溫、紫外線及常規消毒劑滅活,但在低溫及不潔環境中可長期存活傳播途徑主要包括直接接觸、呼吸道飛沫以及污染飼料、用具與人員等間接接觸方式,羊在不同生理階段對FMDV的易感程度存在差異,羔羊階段更易出現急性暴發并伴隨較高死亡率,該病毒感染羊后多表現為口腔黏膜糜爛、跛行、蹄冠和蹄踵潰瘍等臨床癥狀,嚴重時可導致免疫力下降與繼發性感染加速病情惡化并引發嚴重經濟損失,FMDV在宿主細胞內利用其RNA依賴的RNA聚合酶進行復制,該過程易發生突變從而在流行過程中出現新的變異株,為有效控制羊口蹄疫的暴發和流行必須進一步了解病原學特性及其在宿主與環境中的生存策略,這些研究可為制訂精準防治方案與研發特異性疫苗提供重要理論依據,同時也為后續流行病學監測與疫情追溯奠定基礎。
2羊口蹄疫的流行特征分析
2.1羊口蹄疫的地域性流行特征
羊口蹄疫在全球范圍內均有分布,但其地域性流行程度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源于養殖模式、地理環境和防疫措施的不同,在口蹄疫高發地區如非洲、中東和亞洲部分區域,病毒血清型多樣且時常發生毒株重組與變異導致當地羊群普遍易感,山區和草原地帶的游牧與半游牧方式進一步促進了病毒的跨區域傳播,加劇疫情在不同畜群之間的循環,國際和地區間的動物貿易與跨境人口流動也為FMDV的地域性擴散提供了途徑,當疫區的檢疫和隔離制度執行不力時往往會在長距離運輸過程中擴散病毒從而在新的地理范圍內形成流行態勢。
2.2羊口蹄疫的季節性流行特征
羊口蹄疫的流行在年度周期內往往呈現一定的季節性差異,通常情況下低溫、潮濕的季節更利于FMDV在環境中的存活與傳播,在干燥或高溫季節病毒活性下降流行風險相對降低,羊在冬春交替之際免疫力易受氣候變化及營養供給不足等因素影響,此時更易發生口蹄疫疫情,尤其在飼養密度較高、管理粗放的養殖場中病毒可快速完成潛伏和傳播從而造成大規模暴發,除了氣候因素外季節性配種及羔羊集中出生等生產周期性特點,也會顯著影響羊群對口蹄疫的易感程度,掌握這些季節性規律有助于在關鍵時段采取增強免疫、加強監測以及優化飼養管理等針對性防控措施,盡量減少羊口蹄疫的季節性高發風險[1]。
2.3羊口蹄疫的群體性傳播特征
羊口蹄疫在群體中往往通過直接與間接接觸迅速傳播呈現明顯的群體性傳播特征,飼養過程中,一旦有個體感染,其呼吸道分泌物、唾液、乳汁及糞便等均可能攜帶病毒,造成飼料、水源及環境污染,使得同群羊在短時間內大面積感染,尤其在密度高、通風不良的圈舍中,氣溶膠傳播途徑也不可忽視,此外跨區域調運、集中屠宰及市場交易等環節同樣會加速病毒的擴散與傳播,羊群免疫水平參差不齊時局部未免疫或免疫失敗的個體更易感染,并在群體內形成持續循環。
3羊口蹄疫的綜合防治對策
3.1實施高效疫苗免疫制度,構建羊群特異性防護屏障
第一,廣泛開展本地流行毒株監測與分子溯源分析,優先選用與主導血清型高度匹配的多價疫苗或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對可能發生的跨型感染應結合疫苗交叉保護力評估結果,動態調整疫苗選擇與免疫計劃,提升群體免疫覆蓋的廣譜性與針對性。第二,免疫程序的科學制定。依據不同年齡、不同生理階段的羊特點制定差異化的免疫方案,特別是對羔羊應密切監測母源抗體水平動態變化,合理確定首免時機避免因母源抗體干擾導致疫苗免疫失敗,在常規免疫基礎上根據免疫持續時間、季節性風險及區域疫情壓力,合理設置加強免疫頻次與間隔周期,確保群體始終處于較高水平的免疫保護狀態2。第三,疫苗質量控制。加強對疫苗生產企業資質、批次產品的合格率與穩定性的監督,建立嚴格的采購、貯存與使用管理流程,確保疫苗在運輸與應用過程中冷鏈完好、效力不降,對高風險羊群、核心種羊群體及重要保種區域應在免疫后定期檢測抗體水平。
3.2嚴格執行封鎖與撲殺措施,阻斷疫情擴散鏈條
羊口蹄疫具有傳播速度快、感染力強、傳播途徑多樣的特點,一旦疫情發生若未能及時控制極易引發區域性甚至跨區域大范圍暴發,因此嚴格執行封鎖與撲殺措施是切斷病毒傳播鏈條、快速控制疫情擴散的核心手段,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執行:第一,科學劃定封鎖范圍,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確診羊口蹄疫疫情應立即按規定劃定疫點、疫區和受威脅區,同時應迅速啟動動物防疫應急預案,在疫點內實施交通封鎖、限制人員流動、禁止動物調運等措施,確保疫情區域與外界完全隔離,防止病毒通過運輸車輛、人員、飼料等載體傳播,在疫點周邊設置警示標志、設立消毒通道并對進出車輛和物品進行嚴格檢查與消毒,建立物理與生物雙重封鎖屏障。第二,依法依規開展無害化撲殺與環境消毒。對疫點內已感染或有密切接觸史的羊必須依法進行集中撲殺處理,撲殺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無害化處理規范,采用深埋或焚燒等方式妥善處置病死動物杜絕尸體殘留傳播風險,撲殺后對圈舍、設備、場地、通道及相關人員所接觸區域進行多輪徹底消毒,確保病毒在環境中不再殘留,應做好人員心理安撫與補償機制增強養殖戶配合度提高撲殺效率[3]。第三,強化流行病學調查與高風險區域排查。及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疫情來源、傳播路徑及潛在擴散風險進行系統調查,追蹤病毒可能涉及的上下游鏈條,對疫區周邊存在交叉飼養、交易聯系的羊群,開展精準監測與快速排查,必要時進行臨時隔離或預防性撲殺切斷潛在傳播環節,加強對封鎖區健康羊群的動態監測,根據抗體水平或臨床表現及時調整免疫或撲殺范圍實現精準防控。
3.3開展精準流行病學監測,提升疫情預警與追溯能力
在羊口蹄疫防控體系中流行病學監測不僅是掌握疫病流行動態的基礎手段,也是提升疫情早期預警與源頭追溯能力的核心保障,建立科學、高效的流調機制與技術體系可實現疫情“早發現、快定位、嚴阻斷”的目標,從源頭遏制病毒擴散風險。第一,健全多層級疫情監測網絡,強化基層信息采集能力。應以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體系為基礎,建立覆蓋重點養殖區、活畜交易市場、邊境通道及運輸環節的常態化監測網絡,設置監測哨點、采樣點與報告通道,明確責任人員與信息流轉機制,確保疫情線索能夠“發現得了、上報得快、處置得準”,鼓勵村級防疫員和養殖場技術人員定期開展健康巡查做好疑似癥狀的早期記錄,提升一線發現能力。第二,加強實驗室檢測體系建設,提升診斷精確性與效率。依托獸醫實驗室系統與農業農村部門檢測平臺持續提升核酸檢測、血清學檢測與病毒分型鑒定等能力,應加大對FMDV多血清型、多毒株的快速檢測技術投入,配備實時熒光PCR、ELISA等先進設備,建立疫點樣本“即采即送、快速檢測、閉環反饋”的操作流程。第三,構建智能化疫病追溯與預警平臺,實現風險精準管控,將監測數據、免疫記錄、動物移動信息等多源數據整合構建信息互通、數據共享的智慧防疫平臺,建立可視化疫病監測地圖和風險等級預警模型,實現對異常疫情苗頭的提前感知、實時報警與精準干預,強化疫情追蹤管理對發生疫情的區域迅速開展傳播鏈條追溯,明確傳染源、感染路徑和波及范圍,為封鎖、撲殺及補免等應急措施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3.4優化養殖環境與飼養管理,降低易感風險與傳播概率
良好的養殖環境與科學的飼養管理是降低羊口蹄疫易感風險與傳播概率的基礎保障,首先,應保證羊舍通風良好及時清除糞污并定期對場地和設備進行全面消毒,以減少環境中病毒的存活和聚集,合理控制飼養密度避免羊過度擁擠,降低接觸性傳播的可能4。其次,重視營養搭配與飼料質量,在氣候條件惡劣或羊生理階段敏感時提供充足且優質的飼料與清潔飲水,增強個體健康水平與抵抗力,加強日常巡查與早期疾病監測,一旦發現口蹄疫疑似癥狀及時隔離并上報防疫部門切勿拖延或私自處理,嚴格落實工作人員與訪客的防疫要求,如更換防護服、鞋套與手套,進出羊舍前后進行必要的洗消,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員攜帶病毒進入或帶出羊場的風險,全面、系統的環境優化與飼養管理措施可有效減少FMDV在羊群間的傳播機會,疫苗免疫、封鎖撲殺及監測追溯等綜合防治策略也就得到了保障。
結語
羊口蹄疫對養羊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其病原多樣性及流行特征的復雜性要求我們在疫苗免疫、封鎖撲殺、流行病學監測與環境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防治,加強協同配合與科學管理,及時掌握疫情動態并實施精準防控,可有效降低羊口蹄疫的發病率與傳播范圍保障養殖效益與公共衛生安全。
參考文獻:
[1]崔馨方,王莉蓉.牛羊口蹄疫疫苗應激反應及預防策略[J].畜禽業,2025,36(02):60-62+66.
[2]吳鏡,張力,崔蕾,等.羊口蹄疫、小反芻獸疫和羊痘疫苗不同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比較分析[J].現代畜牧科技,2025,(01):1-3.
[3]趙建萍.羊口蹄疫防疫措施[J].中國動物保健,2024,26(11):68-69+71.
[4] 李河林,蘭夢繁,馬良,等.湖羊口蹄疫母源抗體消長及對疫苗免疫效果的影響[J].動物醫學進展,2024,45(08):125-129.收稿時間:2025-04-01
作者簡介:楊麗雅(1984—),女,漢族,本科,畜牧
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