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扎實有序推進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根據《打造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專項規劃(2022—2025年)》《西寧市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專項規劃(2022—2026年)》《大通縣“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及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部署要求,在充分考慮大通縣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前提下,結合縣域農牧業資源稟賦和實際情況,圍繞大通牦牛特色優勢產業和電子商務、冷鏈物流、數字農業等新興產業,以“提質、穩量、補鏈、擴輸”為路徑,聚焦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做優做強綠色有機畜牧產業,著力打造“四大體系”,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綠色有機、全產業鏈條完整、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基本建成生態環保、特色鮮明、影響力強、帶動明顯的綠色有機畜產品輸出強縣,進一步促進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
1綠色有機畜產品輸出地建設概況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生態立縣,打造青海生態文明高地,全力筑牢西寧北部生態屏障,集中精力打造綠色有機畜產品示范縣和生產基地,持續發掘畜牧產業特色優勢,推進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強高原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聚力建設全省經濟強縣,奮力開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局面,全縣畜牧業產業基礎不斷夯實,品牌建設步伐持續加快,產品輸出渠道迅速拓寬,經營管理日益完善,產業效益持續增長,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業農村整體發展水平走在了全省前列,綠色有機畜產品輸出地建設成效顯著。
2大通牦牛養殖現狀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以寶庫鄉為大通牦牛遺傳資源核心保護區,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市縣持續加大牦牛良種育種、推廣資金投入,不斷提升大通牦牛良種供應和推廣力度,通過建立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開展牦牛人工授精技術推廣、探索夏種冬養耗牛養殖試點、提升產品全程可追溯體系、完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推進耗牛養殖實用技術指導等一系列措施,完成大通牦牛電子耳標佩戴及信息采集錄入2萬余頭,推廣“大通牦?!狈N公牛近3萬頭,牦牛人工授精701頭,建立冬種夏養示范點5處,牦牛生產環境與草原監測、放養管理、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的可追溯體系進一步完善,牦牛品種改良步伐和畜群結構進一步優化,生產水平和效益大幅提高,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形成集“種畜繁育、種畜推廣、人工繁育、規模養殖”的繁育推廣體系和“從草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檢測的可追溯體系[]。
3大通耗牛生產基地體系建設
建設集約化養殖體系,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一是調整優化畜群結構,轉變傳統飼養方式。推進大通牦牛養殖由傳統的單一放牧飼養方式向“夏秋放牧、冬春半舍飼或補飼”的飼養方式轉變,防止牦牛冬春掉膘減重,減少損亡。實行以放牧為主、“三增三適”(增溫、增草、增料,適度規模、適度補飼、適時出欄)的養殖方式,優化畜群結構。根據大通牦牛的生長階段和營養需求,將放牧養殖和科學補飼有效結合,提供營養價值全面的飼料,保證蛋白質飼料、礦物質元素、微量元素添加合理,保證牦牛保持旺盛的繁殖機能。二是加強牦牛養殖實用技術推廣,提高牦牛生產效益。全面推行大通牦牛標準化養殖技術,加強對能繁母畜和瘦弱畜、仔畜的冬春季半舍飼或補飼,改善飼草料結構,提高營養水平2。加大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完善設施設備,充分發揮基層畜牧獸醫站及村級防疫員作用。三是強化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牦牛產業健康發展。壓實鄉鎮動物防疫屬地管理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嚴格落實牲畜檢疫、落地隔離觀察和養殖場(戶)“一對一”網格化監管,健全動物疫情監測、疫情報告和報告獎勵制度,保障耗牛產業健康發展。
建設配套化保障體系,充分利用種質資源。一是建設良種繁育體系,強化種源保護和利用。每年從省牛場引進150余頭種牛發放到寶庫、向化、青林等地,不斷擴大良種覆蓋面,加大良種資源利用,發揮種源優勢,進一步鞏固大通牦牛產業優勢、推進產業發展,為我縣牦牛復壯發揮重要作用。二是開展牦牛雜交改良,提高牦牛生產性能。通過牦牛人工授精和遺傳改良技術,有效預防生殖系統疾病的發生流行,減少種公畜的養殖數量,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牦牛遺傳質量3],優化品種結構,縮短育種周期,確保生產后代適應能力更強,生產潛力更大。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種畜場、寶庫鄉、向化鄉、青林鄉等1場3鄉全面推廣大通牦牛人工授精技術,組織建立參配健康母牛群體,完成實施牦牛人工授精700頭,加速品種改良步伐,優化畜群結構。三是推廣糧改飼項目,構建新型種養關系。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充分考慮本地資源條件,擴大青貯玉米、燕麥等優質飼草種植面積,增加青貯飼草收貯量,每年完成糧改飼種植面積3萬畝,青貯飼草5萬噸,覆蓋18個鄉鎮,全面提高種、收、貯、用綜合能力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全面提升種植效益、草食家畜生產效率和養殖效益,形成“種草養畜、草畜聯動”的發展格局,為牦牛產業發展提供優質飼草,保障草食牲畜冬季飼料供應,提高養殖戶養殖收益。四是建設牲畜交易集散中心,增強畜牧業發展活力。交易集散中心積極引導周邊養殖農戶到場交易,增大牲畜出欄量,降低牲畜交易成本,提高養殖農戶收益,自運營之日,每日交易量約500頭,累計交易牲畜9.7萬頭(只),輻射甘肅、新疆、西藏、四川等省區,帶動當地養殖業、飼草料產業及運輸等第三產業發展。
建設細化加工體系,提升畜產品競爭力。一是壯大牦牛產業化聯合體,深化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與有條件的合作社、養殖大戶合作,組建大通牦牛產業化聯合體,深化行業內主體間的溝通,協商制定產品收購指導價格,采用“企業+示范區+合作社+農牧戶”模式,通過共享品牌收益、常態化產銷對接等方式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二是健全完善牦牛精深加工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依托青海海沃食品有限公司、青海豐聚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打造“大通牦牛”精深加工產業鏈和電商服務平臺、入駐西寧市“青藏谷地.河湟田園”農畜產品區域公共品牌、“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等方式,持續加強與雨花臺區區政府機關事務管理服務中心、江蘇三鴻集團、梅花香里餐飲集團等合作,建成20個鄉級服務站共計172個村級服務點,打造各類產品36種,日產大通耗牛肉各類產品量達2000件,年產大通耗牛肉產品量達10萬件,銷往全國近30個省份,推動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電商化發展。三是建立產品全程可追溯體系,提高耗牛產品信譽度。智慧畜牧業技術平臺,在全縣26家牦牛藏羊養殖合作社建設追溯基地采集點,通過軟件平臺的部署和建設將大通牦牛養殖數據同步至省級平臺農牧云,實現“從草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檢測,集成大通牦牛生產環境與草原監測、放養管理、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的可追溯體系4,通過信息技術與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全面深度融合。按照“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質量有保障”的要求,全面推廣建立畜群個體以及養殖環節電子檔案,健全完整的防偽溯源信息管理平臺及農畜產品溯源體系,并嚴格屠宰檢疫制度,確保上市動物、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嚴把“待宰關”“同步檢疫關”“宰后處置關”,強化屠宰環節“瘦肉精”旋毛蟲檢測工作,完成屠宰檢疫20661頭。提高大通牦牛產品在消費市場的可靠度和信譽度。
加大系統化宣傳推介力度,提升牦牛產品知名度。一是加大“大通牦?!逼放菩麄?,舉辦牦牛論壇。舉辦“農民豐收節”和“牦牛節”,宣傳打造“大通牦?!逼放菩蜗?,不斷提升市場知名度、美譽度。聘請專業人士,制定品牌宣傳方案,做好品牌頂層設計、品牌策劃等工作。宣傳推廣“大通牦?!笔杏蚬财放?,以智慧牧業示范區、特色工廠、牧業特色鄉村和民居民俗、觀光體驗、特色文化、主題民宿、民族美食等為載體,打包宣傳“大通牦?!逼放菩蜗?,并借助電視臺、機場及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新媒體進行宣傳推廣。二是開展系列主題活動,提升牦牛產業工作聲勢[5]。利用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節慶活動,精心組織策劃開展大通牦牛論壇、牦牛乳論壇、現場觀摩、宣傳品發放、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等系列主題活動,推進大通牦牛產業與特色旅游業的深度融合與市場培育,增加大通牦牛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認知度和競爭力。發揮推廣、宣傳、引導的作用,擴大社會影響力。深入開展典型經驗學習活動,通過人物訪談、新聞紀實、微紀錄等形式及時宣傳報道典型事跡、感人故事和經驗做法,總結工作中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經驗,形成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工作聲勢。

4效益分析
通過提升大通牦牛品牌形象,推進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集成大數據、物聯網、數字化、智能化等現代技術構建可視化智慧牧場系統,將顯著提升大通牦牛養殖遠程管理能力、智能環控水平、疫病防控能力、智能化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及可追溯能力,縮短飼養周期,提高出欄率,增加養殖效益,帶動牧民增收,促進畜牧業提質增效,有利于提升全縣畜牧業發展檔次和發展水平,推進草食畜牧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步伐,進一步調優畜牧業產業結構,助力打造綠色有機畜產品輸出地,增強大通牦牛肉產品質量追溯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產業支撐。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作為青海省牦牛養殖的重要基地,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養殖歷史。為打造農畜產品“高原綠”“超凈區”健康品牌,推進農牧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標準化、品牌化,進一步發揮我縣在全省建設綠色有機畜產品輸出地排頭兵作用。通過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大通牦牛出欄率提高到 48% ,商品率提高到 45% ,適齡母牛比例提高到 60% ,繁殖成活率提高到 175% ,農牧民在牦牛產業中的人均純收入明顯提高,牦牛產業總產值提高 30% ,大通牦牛產業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
5大通牦牛產業發展的思考
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符合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作為青海省河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縣城之一,特殊的氣候、地理條件為孕育綠色生態有機畜產品創造了天然條件。但主導產業不突出、農產品量少、市場主體不完善、牧業基礎差等深層次問題,制約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因此,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入手,按照“做大一產、做精二產、做優三產”目標,通過“示范區 + 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牧戶”的引領帶動模式,推動當地的主導優勢產業更強、特色農產品更精,實現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
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要注人新的科技手段。當前,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農畜產品從養殖、加工、運輸、銷售各環節都有著更高的產品質量要求。在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中充分運用新的科技手段,建設牲畜飼喂自動化、糞污處理無害化設施,到全程智能化、信息化養殖,到標準化養殖體系、加工體系的生產溯源,到新產品研發、數字化物流管理平臺,再到“線下體驗 + 線上銷售”營銷,全程運用農業大數據。新科技手段實現了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養、加、銷”全鏈全程監管,保障了產品質量安全。

強鏈補鏈提高產業集聚效應。大通牦牛產業基本形成全產業鏈開發。但是大通牦牛肉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加工技術滯后,草畜轉化率低、疫病防控能力弱等問題制約產業發展。近年來,依托省州及涉農資金,建設獸醫室,圈舍、草棚等設施,圍繞產業鏈短板,加強與企業、專業合作社對接溝通,申報項目,通過強鏈補鏈,提高大通牦牛產業集群集聚效應,尤其是新建活畜交易中心,對提升大通牦牛品牌形象,推進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成效明顯。
參考文獻:
[1]駱正杰,馬進壽,羅增海,等.大通牦牛推廣應用效果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畜牧雜志,2019,55(06):160-163.
[2]孔思遠,孔大帥,盧宇曦,等.塔縣帕米爾牦牛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畜禽種業,2024,20(07):48-56.
[3] 李巖,楊笑妍,姜愛博,等.甘肅省牦牛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甘肅畜牧獸醫,2024,54(03):100-103+112.
[4] 李生珍.青海省牦牛產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養殖與飼料,2024,23(05):49-51.
[5] 王偉.大通耗牛推廣應用效果分析與建議[J].獸醫導刊,2019(23) :57.收稿日期:2025-04-09
作者簡介:李存德(1978—),男,漢族,本科,獸醫
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