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巴氏桿菌具有發病急、癥狀多樣且致死率高等特征,一旦在養殖過程中出現,必然會嚴重威脅牦牛的健康。防控工作進行時,準確的診斷和有效的預防治療措施對于防控牦牛巴氏桿菌病至關重要。
1臨床癥狀
1.1水腫類癥狀
牦牛在感染水腫類巴氏桿菌病發病時,最為常見的癥狀是全身性水腫。并且咽喉部和頸部的水腫情況尤為明顯。這些部位的皮下組織具有較高的特殊性,在發病過程中極易出現惡性水腫現象。隨著病情的發展,還可能進一步導致舌頭部位發生腫脹。同時患病牦牛還會出現呼吸急促的癥狀。皮膚黏膜會分泌大量的分泌物。倘若不能在發病初期及時開展針對性的治療措施,患病牦牛很可能在發病后的12~36h死亡[]。
1.2敗血類癥狀
牦牛在感染敗血類巴氏桿菌病時,體溫通常會持續上升,最高能夠達到42 C 。在體溫升高的同時,患病牦牛會出現一系列全身性的不適反應。其會普遍表現出食欲缺乏的狀況,對食物缺乏興趣,進食量明顯減少。同時,其精神狀態較差,顯得萎靡不振、反應遲緩。另外,患病牦牛的心跳速度會明顯加快,身體各部位的皮膚和黏膜呈現干燥的狀態。患病牦牛還會出現消化系統的癥狀,病癥表現為病牛出現腹痛與腹瀉癥狀,且其排泄的糞便中會混有血液及黏液。到了病程后期,病牛體溫或許會出現下降,但該病的致死率仍維持在較高水平。
1.3肺炎類癥狀
牦牛在感染肺炎類巴氏桿菌病時,因肺部發生炎癥,所以伴隨著比較明顯的呼吸困難癥狀。患病牦牛還會伴有咳嗽、流涕等癥狀,而且其死亡率與牦牛自身的身體素質緊密關聯。那些身體素質偏弱的患病牦牛,病情發展迅速,大約3d就可能出現死亡的情況;而身體素質相對較強的患病牦牛,難以逃脫疫病的威脅,病程一般不會超過1周。在臨床癥狀表現上,水腫癥狀往往與肺炎相關癥狀同時顯現,并且通常會并發敗血癥。這一系列復雜且嚴重的病理改變,使得肺炎類巴氏桿菌病呈現出極高的致死率,致死比例超過 80% ○
2診斷
2.1病理學解剖
為做好牦牛患病的精準診斷,對死亡的患病牦牛可開展病理學解剖操作。解剖結果顯示,多數病死牦牛的咽喉及頸部區域均出現顯著的凹陷性水腫。對腫脹部位進行切開處理后,可見有微渾濁的淡黃色液體流出。胸腔內部可見大量漿液性液體滲出,且牦牛內臟器官呈現出充血狀態。尤其是心臟、肝臟和腎臟出現了實質性病變。肺臟與胸膜、心包膜出現粘連現象,肺組織呈現肝樣改變,其切面呈現出類似大理石花紋的典型特征。另外,在肝臟表面可觀察到呈散在分布的壞死灶,還偶有部分病例其脾臟存在點狀出血點。
2.2實驗室診斷
為精準判斷病死牦牛的病因,還可以在嚴格的無菌條件下展開實驗室診斷操作。
首先,可選取病死牦牛咽喉部位的內容物以及肺臟、肝臟的病變組織來制備涂片,之后實施革蘭氏染色操作,再借助顯微鏡進行鏡檢。在鏡檢過程中,能夠清晰地觀察到大量兩端呈現濃染特征的球桿菌。為進一步掌握該致病菌的生長特性,可將所取的病料接種于瓊脂平板上,然后把接種好的平板放置在37 C 的環境中培養 48h 后期若是能夠看到形成了細小的菌落,且菌落呈現半透明狀、中間部位凸起、表面濕潤光滑、邊緣整齊,并且周圍沒有溶血環出現,能夠進行診斷。而將病料接種于普通肉湯中培養時,培養初期肉湯呈現均勻混濁的狀態,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后期肉湯中會形成黏性沉淀,同時在肉湯壁上附著一層菌膜[2]。
為了篩選出有效的治療藥物,并為后期疫病的治療起到重要參考作用,還可以對該致病菌進行藥敏試驗。試驗結果表明,該致病菌對氯霉素、卡那霉素以及磺胺嘧啶鈉表現出高度敏感性。
3預防
3.1加強飼養管理
在進行養殖工作時,需要科學合理地規劃牦牛的飼喂模式,將放牧與圈養進行有機結合。在豐草期,除了要確保牦牛有充足的新鮮草料攝入外,還需著重關注草場水源的清潔度,防止牦牛因接觸這些動物或飲用受污染的水源而感染疾病。而在枯草期,由于天然草料匱乏,養殖人員必須及時添加飼草料,或是利用青貯飼料等,以滿足牦牛的營養需求,避免耗牛因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下降,進而增加患病的風險。
冬春季節,牦牛多采用圈養方式,此時其活動空間相對有限,若是空氣密閉、生長環境差,牦牛則極易感染病原菌。因此養殖人員應重視加強環境的情況。對于養殖產生的糞便,需及時清理,需維持圈舍地面處于干燥狀態。在夏秋放牧期間,亦要著重關注糞便的處置工作,確保牦牛排泄的糞尿不會對水源造成污染。清理出的糞便應進行堆肥發酵處理,嚴禁隨意丟棄于草場之上,以免造成環境污染和疾病傳播[3]。同時,在寒冷季節應做好牦牛的防寒保暖工作,但該過程中應注意空氣質量的調節。避免圈舍封閉得較為嚴實導致舍內空氣質量差,氨氣等不良氣體的濃度超標等。
3.2科學消毒
在進行日常養殖工作時,還需做好舍內的消毒清潔工作,保證消毒清潔工作及時且徹底。消毒藥物可選擇新潔爾滅( 0.15%~2% 水溶液)和百毒殺( 10000~20000 倍稀釋用于飲水消毒;3000倍稀釋,用于圈舍、環境、飼槽消毒),使用其對圈舍墻壁、地面、料槽等各個部位做好消毒。若是處于牛巴氏桿菌病發病高峰期,還應每天進行1次消毒處理。除了做好環境和養殖器具的消毒,還應重視牦牛體表的消毒,保持牛體干凈、干燥,可以每隔2周對牦牛的體表使用 75% 酒精進行消毒,即能夠有效殺滅牦牛體表可能攜帶的病菌,防止病菌在牦牛群體間傳播[4]。
3.3做好免疫接種
最后還需加強免疫接種力度,以更好地預防牦牛多殺性巴氏桿菌病。市場上流通的巴氏桿菌滅活疫苗多以B型為主。針對犢牛,通常在其4~5月齡時開展疫苗接種工作。接種疫苗后,間隔2~3周,機體的抗體水平可升至峰值,該疫苗的保護有效期為9個月,因此建議每年接種1次,以維持機體的免疫力。當前研發出了巴氏桿菌A型+B型疫苗(由A型Pm-TJ株 +B 型C45-2株組成),這種新型疫苗的免疫效果更為持久,可長達1年時間。在接種劑量方面,100kg 以下的牛每次可注射4mL, 100kg 以上的牛注射劑量為6 mL[5]。
4治療
對于牦牛巴氏桿菌病,采用高敏抗生素治療是主要手段。具體用藥方案如下。
首先可按照 10mg/kg? bw的劑量取用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2次/d,持續3 id 也可使用磺胺嘧啶鈉注射液,以2.2mg/kg? bw的劑量進行肌肉注射,1次/d,同樣持續3 d 同時在治療患病牦牛時,還應注意要對患病牦牛進行隔離飼養,并對養殖場進行徹底消毒。另外還可以交叉選用 5% 氫氧化鈉溶液、 10% 生石灰溶液、 0.1% 高錳酸鉀溶液等消毒劑,2次/d,連續進行7d。7d后,可每2周進行1次全面消毒,以此減少養殖場內病原菌的數量,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
對于病死牦牛,必須第一時間實施無害化處理,防止病死牦牛攜帶的病原菌進一步擴散,污染環境。
對于病情較重的病牛,在運用上述治療措施的基礎上,可額外添加 5.0% 葡萄糖注射液1 500mL 、氯化鈉注射液1 500mL ,同時聯合少量鹽酸四環素、土霉素進行靜脈滴注,1次/d,連續3 d 此方案可顯著緩解病牛癥狀,推動其康復進程。
為提升患病牦牛的身體機能,助力其恢復健康,在每日完成藥物靜脈滴注后,可為其灌服健胃散、大黃蘇打片與干酵母片混合而成的溶液,有助于改善耗牛的消化功能,增強其身體抵抗力。
結語
綜上所述,高原牦牛巴氏桿菌病作為嚴重威脅牦牛健康和高原地區畜牧業發展的疾病,要重視防治工作的高效展開。該疾病的臨床癥狀表現出復雜多樣的特征,且致死率居高不下。通過病理學解剖和實驗室診斷,可以精準地判斷病情,為后續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在進行預防工作時,還應加強飼養管理,合理規劃牦牛的飼喂,保持圈舍的清潔與干燥,保證空氣流通,以有效降低牦牛感染病原菌的風險;同時做好科學消毒工作,減少病原菌的滋生和傳播;加強免疫接種力度,增強其抵御疾病的能力。治療方面,采用高敏抗生素治療結合養殖場的徹底消毒,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的發展和傳播。同時,對病死牦牛進行無害化處理,以避免病原菌的進一步擴散。總的來說,高原牦牛巴氏桿菌病的預防和治療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養殖戶、獸醫工作者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通過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以有效降低牦牛巴氏桿菌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推動高原地區畜牧業獲得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恩慧.牦牛巴氏桿菌病的防控措施綜述[J].西藏農業科技,2025,47(01) :91-95.
[2] 陶冶.木里縣耗牛巴氏桿菌的臨床癥狀及防控措施[J].四川農業科技,2024(12):83-85+91.
[3] 文侯,邊瓊,次旦歐珠,等.牦牛巴氏桿菌病和牛病毒性腹瀉病流行情況分析[J].西藏農業科技,2024,46(04):73-77.
[4] 艾尼爾力圖,克希扣.高寒牧區牦牛巴氏桿菌病的防治[J].中國畜牧業,2024(17):107-108.
[5] 共巴亞.耗牛巴氏桿菌病的預防和治療[J].今日畜牧獸醫,2024,40(06):89-91.
[6] 拉姆次仁,譚小維.淺析措美縣牦牛巴氏桿菌病的發病原因與預防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23,44(11):105-106.
收稿日期:2025-06-17
作者簡介:桑郎初(1991—),女,藏族,本科,獸醫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