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養殖是我國畜牧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市場提供了豐富的羊類產品。但是在羊養殖的過程中,各種疾病的發生對羊的健康以及養殖效益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其中羊傳染性膿皰病因其具備發病率高、傳播迅速等特點,對羊養殖領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現階段,對于羊傳染性膿皰病的防控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在實際養殖中依然存在治療不規范、診斷不及時等問題,必須進一步了解羊傳染性膿皰病的表現以及防控措施,以此來提升羊養殖的經濟效益。
1病例分析
某規模化羊養殖場中有800只存欄羊,其中有300只羔羊。在2024年3月時,該羊養殖場中的羔羊陸續出現了口唇部腫脹以及水皰等癥狀,在發病的初期階段時,由于發病羊的數量相對較少,養殖人員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采取了簡單的對癥治療措施[。但是在病情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一周之內發病羔羊的數量增加到了50只,并且還有3只成年羊也出現了相似的癥狀。從飼養管理的實際情況來看,該養殖場主要采用舍飼養殖模式,主要以精飼料、青貯玉米為飼料進行,但是羊舍內缺乏良好的通風條件,且糞便清理不夠及時,導致舍內的濕度相對較高,為病原體的滋生以及傳播帶來了有利的條件。
2臨床癥狀
2.1唇型
唇型是羊傳染性膿皰病中的常見類型,在發病的初期階段時,患病羊的口唇部皮膚會迅速出現腫脹、潮紅的現象,并會形成2~5mm的水皰,水皰內充滿淡黃色的透明液體,經過1~2d后水皰會破裂并形成糜爛面,此時的糜爛面上會覆蓋一層棕褐色或者是白色的痂皮,在病情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痂皮會逐步變硬、增厚,與周圍健康組織之間存在明顯的界限,且痂皮會逐步蔓延到耳廓、眼瞼以及鼻鏡等部位,此時患病羊會出現飲水、采食困難的情況,無法感知周圍環境、無法正常進食,從而導致患病羊的體重逐步下降]。
2.2蹄型
羊傳染性膿皰病中蹄型癥狀雖相對較少見,但在羊養殖中仍需高度警惕。蹄型癥狀主要侵襲羊群體,其發病部位集中在蹄冠、蹄叉等關鍵區域。在發病的初期階段時,患病羊的蹄叉處、蹄冠處的皮膚黏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局部水皰明顯,水皰的直徑普遍在 3~8mm ,水皰內液體逐漸變得渾濁,進而發展為膿皰,膿皰內充滿大量炎性滲出物及壞死組織細胞等,呈現出黃白色或灰白色的膿液。當膿皰成熟后,極易發生破潰,破潰后形成不規則的潰瘍面,潰瘍邊緣不整齊,底部凹凸不平,伴有出血及炎性肉芽組織增生,潰瘍面還會不斷滲出淡紅色或黃白色的膿性分泌物,散發著難聞的腐臭味[3]。由于蹄部遭受嚴重損傷,病羊會因蹄部劇烈疼痛而出現明顯的跛行癥狀,行走時患肢不敢著地,步態僵硬、遲緩,呈三腳跳樣姿勢,以減輕患蹄的負重。隨著病情加重,疼痛程度不斷加劇,病羊的行走能力進一步受限,最終可發展至臥地不起,長期臥地又易引發褥瘡、肌肉萎縮等并發癥,嚴重影響病羊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給養殖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2.3外陰型
針對患病公羊而言,外陰型癥狀主要表現為陰鞘腫脹明顯、局部組織出血,外觀呈現為局部隆起,觸診可感覺到陰鞘壁增厚、質地變硬且伴有熱感。對于患病母羊而言,其陰唇以及其附近的皮膚會逐步成為主要的病變部位,患病的早期階段可見患病部位存在紅色小丘疹,丘疹逐步會融合成為膿皰,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膿皰在破潰之后會形成潰瘍,潰瘍底部不僅會覆蓋炎性滲出物,還會伴有明顯的瘙癢和疼痛的癥狀。
3病理診斷
對病死羊尸體進行解剖后發現,口唇、鼻鏡、眼瞼、耳廓、蹄冠、蹄叉及外陰等病變部位,可見局部皮膚增厚、粗糙,角質層顯著增生,形成灰白色或棕褐色的厚痂,痂皮與下方組織粘連緊密,剝離痂皮可見下方皮膚潮紅、糜爛或潰瘍,潰瘍面覆蓋著炎性滲出物和壞死組織。黏膜組織可見充血、出血及水腫,部分黏膜出現小膿皰,破潰后形成潰瘍。若病變累及呼吸道黏膜,可引起呼吸道炎癥,黏膜表面有膿性分泌物附著4。在全身其他組織器官,可能因繼發感染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如肺臟充血、水腫,有散在的出血點;肝臟腫大,質地變脆,表面可見壞死灶;腎臟充血、腫大,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淋巴結腫大、充血,切面多汁,有出血點等。
4治療方法
4.1局部治療方法
針對患病部位的消毒,可以使用 0.1% 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或者是 2% 濃度的硼酸溶液,在操作過程中使用干凈的紗布或者是棉球來蘸取消毒溶液,輕輕擦拭患病部位,2~3次/d;在涂抹藥物的過程中,需要在對患病部位消毒、清洗之后,涂抹 5% 濃度的碘甘油、病毒靈軟膏或者是紫藥水,針對痂皮部位較厚的部位而言,可以使用生理鹽水將其浸泡軟化,生理鹽水的溫度應控制在 38~40°C ,浸泡時間控制在 10~15min ,待痂皮與周圍組織分離之后便可繼續涂抹藥物,連續涂抹 :5~7d
4.2全身治療方法
在抗病毒治療方面,可以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利巴韋林注射液,按照每千克羊體重10~15mg的標準注射,1次/d,連續注射 3~5d 針對病情較輕或者是對于注射存在抵觸的患病羊只而言,可以對其喂服板藍根沖劑,用量為10~20g/次,2次/d。為了避免患病羊出現繼發感染的情況,可以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青霉素鈉,按照每千克羊體重1萬~2萬單位的劑量進行注射,2次/d,經過7~10d的系統治療,可以將患病羊的治愈率提升至 90% 左右。
5預防措施
5.1加強飼養管理
首先,做好羊舍飼養環境的改善,每天至少進行1~2次的全面清理,將羊舍中的糞污及時清理,以此來避免病原菌微生物的滋生;將羊舍內的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 ,增加羊舍內的通風設備數量,從而使羊舍內的空氣流通更加順暢[5]。其次,做好對羔羊的飼喂措施。羔羊在出生后的1h之內必須吃到充足的初乳,初乳飼喂量按照羔羊體重達 15%~20% 進行計算,如羔羊體重為 5kg ,則初乳的每日飼喂量為 0.75~1kg ,分4~6次進行飼喂;若母羊的乳汁量不足,需要及時飼喂優質代乳品,以保證羔羊能夠正常生長發育,促進羔羊自身疾病抵抗能力的提升。
5.2嚴格檢疫與消毒
首先,對引入羊必須實行嚴格的隔離措施,新引入的羊不能與其他羊混合飼養,需要進行30d以上的隔離觀察,在隔離的時間段內要注意觀察羊的精神狀態、進食情況、體溫變化、體表是否出現異常。在對羊進行全面體檢,確定沒有傳染性疾病,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方能進行混合養殖,以減少感染病原的危險。其次,做好對羊舍的消毒工作。要定期對羊舍、運動場和用具進行徹底的消毒。建議每個星期進行1~2次消毒。 2% 的氫氧化鈉是一種很強的堿性溶液,可以很好的殺死各種細菌、病毒;來蘇兒溶液具有良好的殺菌效果,且具有較強的刺激性; 0.5% 的過氧乙酸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其降解產物對人體無毒害作用。
5.3做好免疫接種工作
免疫是防治羊傳染性膿皰病的中心環節,是減少該病發生風險、保證羊群健康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是羊傳染性膿皰性皮炎弱毒疫苗,該疫苗經特別處理后雖然毒性降低,但是仍然可以激發羊的免疫系統產生相應的抗體。選擇免疫的時間很重要,通常是在3~4月以及9~10月,此時氣候比較平穩,在此時間段內進行免疫接種可以在發病高峰之前達到一定的免疫效果。如果是羔羊,需要在以上所說的時間段內通過皮下或者肌注來進行免疫,每只綿羊的注射劑量準確地控制在0.2mL以內。對于成年羊而言,可以一年進行一次免疫,同樣是以皮內或肌內注射的方法,劑量同羔羊相同。在實際的免疫工作中,一定要保證疫苗的質量,要嚴格按說明書的要求保存、運輸,并且要在接種前對疫苗的外觀、有效期等信息進行核對。與此同時,也要注意加強注射的技巧,確保注射的位置準確,注射的深度合適,防止由于操作不當而造成注射失敗等一系列問題,科學、合理地進行免疫措施,能有效地增強羊對該病的免疫力,降低該病的發病率與流行率。
結語
綜上所述,羊傳染性膿皰病是羊養殖中一種常見的傳染病,在對其防治的過程中應全面了解該病的發病特點、臨床癥狀與病理診斷,并在治療過程中結合局部治療措施與全身治療措施,同時在日常飼養中做好飼養管理工作、檢疫與消毒工作、免疫接種工作,以此來有效降低羊傳染性膿皰病的發病率。
參考文獻:
[1] 王慧英.羊傳染性膿皰病的流行病學及防控措施[J].北方牧業,2024(3):40.
[2] 石文藝.羊傳染性膿皰病的鑒別診斷及防控[J].畜牧業環境,2024(7):75-76.
[3] 范自強.羊傳染性膿皰病毒的發生,診斷與防控[J].中國動物保健,2024,26(12):48-49.
[4] 李云讓,閆俊成,邊會龍,等.羊傳染性膿皰病的鑒別診斷及防控[J].甘肅畜牧獸醫,2023,53(2):22-25.
[5]邊新月.河北張家口市羊傳染性膿皰病流行情況調查與發病因素分析[J].農業工程技術,2024,44(4):109-110.
收稿日期:2025-06-09
作者簡介:段滿生(1975—),男,漢族,獸醫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通訊作者:吉米蘭·依明(1986—),女,維吾爾族,本科,畜牧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