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7-0039-03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bursaldisease,IBD)又稱雞傳染性腔上囊病,是由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IBDV)引起雞的一種常見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能導致病雞增重減少、機體嚴重脫水和骨骼肌出血,甚至死亡。該病一年四季都能發生,商品肉雞、蛋雛雞、青年雞均可感染。但在每年的6、7月份,傳染性法氏囊病會有一個發病小高峰,且流行范圍擴大;在易感雞群中發病率很高,常伴有并發癥,死亡率可高達 100% 。近幾年,傳染性法氏囊病在我國部分地區的養雞場有所抬頭,流行呈緩慢上升趨勢,養殖戶需要高度重視該病。
1法氏囊的功能
法氏囊是禽類特有的中樞免疫器官,位于泄殖腔后上方,呈白色、圓形囊狀,與骨髓、胸腺共同承擔著機體的免疫防護功能。法氏囊囊壁充滿淋巴組織,可以產生B淋巴細胞,從而產生特異性抗體來完成特定的免疫應答。法氏囊和胸腺起源于胚胎早期,為淋巴上皮結構,是誘導淋巴細胞增殖分化為免疫活性細胞的器官[1],其大小隨年齡有顯著變化,性成熟后逐漸消失,因此大雞很少發生法氏囊病。
2流行現狀
就品種來看,白羽肉雞的發病率最高,其次是蛋雞和黃羽肉雞[2]。當前法氏囊變異株在一些雞場成為主要的流行毒株,并呈逐年增加趨勢,分離毒株中變異株占比較高,尤其是在白羽肉雞上的感染率持續增高。傳統觀念認為14日齡以內的雞感染率較低,但由于變異株的出現,14日齡前母源抗體保護力較差的雛雞也易感染變異株法氏囊病毒[3]。
3 臨床癥狀
在易感雞群中部分發病雞表現精神萎靡,閉目縮頸,自啄泄殖腔,減食,羽毛蓬亂,頭及翅膀下垂;嗜睡,眼瞼閉合,不愿走動,步態不穩,臥地,震顫;白色或水樣腹瀉,肛門周圍羽毛有泥土、糞便粘附及啄肛現象。有的雞場癱瘓雞增多,運動障礙,兩腿坐臥或后伸,甚至打顫。感染后的第2天開始陸續有死亡現象,死亡高峰期一般出現在感染后的第3~4天,第5~7天后開始恢復。
4剖檢病變
病死雞剖解時的主要病變集中在法氏囊處,主要表現為法氏囊充血和水腫[4,腫大至正常大小的約2倍(圖1);質地變硬,部分法氏囊呈“杏黃色”(圖2)。剖開可見法氏囊腔內少量炎性滲出物。肌肉組織,尤其是胸肌、腿肌彌散性出血(圖3)。少數病雞腎臟腫大,伴有尿酸鹽沉著,呈白色。部分腎臟腫大、出血,呈“花斑樣”。并發雞傳染性貧血病的部分雞只,腎臟末端可見明顯萎縮。


5防治
5.1疫苗免疫
免疫接種是控制傳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方法,通過免疫種雞提高雛雞母源抗體的保護水平,防止雛雞早期感染。目前市場上的法氏囊疫苗多種多樣,但大致分為活疫苗、滅活疫苗和載體活疫苗三大類。雛雞常用的活疫苗有弱毒、中等毒力之分;在法氏囊流行不嚴重的區域,種雞注射2次油乳劑滅活疫苗,對商品代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存在兩個血清型,I型具有致病性,但不同毒株抗原性存在差異;Ⅱ型未發現有致病性,兩種血清型交叉保護率較低。因此,對該病進行防控時,應按照交叉保護的原則,選擇有著較高交叉保護率的毒株進行免疫。

傳染性法氏囊疫苗實現有效免疫的關鍵是首免時間的確定和疫苗毒力的選擇,應該根據母源抗體的高低確定首免時間,還要根據周圍疫情選擇合適的疫苗[5]。若在母源抗體高時對雛雞進行首免,會中和母源抗體,造成疫苗免疫失敗或效果不明顯,更容易使雛雞感染法氏囊病毒而發病,所以應在母源抗體低時進行首免。而要想獲知養殖場雛雞母源抗體水平的高低,最好采用血清學試驗檢測雞群母源抗體。另外,養殖戶要根據周圍的疫情狀況來選擇疫苗,如果周圍疫情很少,可以選用弱毒力疫苗;如果周圍威脅較嚴重,可以選用中等毒力疫苗[,這樣的疫苗一般能夠突破母源抗體的干擾,使機體產生較高的抗體,從而保護雞群。
可參考的雞場免疫程序:商品肉雞一般在14日齡接種傳染性法氏囊中等毒力活疫苗,滴口,2羽份/只;蛋雞分別在12日齡接種傳染性法氏囊弱毒活疫苗、24日齡接種傳染性法氏囊中等毒力活疫苗,均通過滴口,2羽份/只。事實上,由于雞場條件的限制,商品雞的免疫程序大多是參考他人的免疫程序而制定,很少有雞場專門做過本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并根據自己雞場的既往數據做出“自己的免疫程序”,并且這個免疫程序是動態的,在種源、雞苗狀態發生變化時會及時調整。
5.2治療措施
傳染性法氏囊病一般使用高免卵黃抗體進行治療,其治療效果取決于高免卵黃液的質量,即抗體水平的高低和發病所處的階段。如果飼養環境中法氏囊強毒污染嚴重,雞群會重復感染發病,應給雞群注射2~3次高免卵黃抗體才能徹底康復。一般情況下在雛雞14~18、18~32、42~46日齡,可注射預防劑量的法氏囊病高免卵黃抗體2~3次。發病早,早注射,而且越早注射,效果越好;發病遲,則遲注射。
6傳染性法氏囊病防疫面臨的困境
一是在生產周期內,雞受到反復免疫的刺激。無論肉雞還是蛋雞,在反復的免疫過程中被抓起、注射、轉群,這樣“循環往復”的強應激影響雞群的生長發育。
二是疫苗過度使用。隨著疫苗技術的進步,傳染性法氏囊滅活疫苗,經常與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禽流感開發為多聯多價滅活疫苗,并在生產中廣泛使用。從用戶使用方便性的角度和減少免疫次數的角度來看,這種多聯(價)苗簡單省事。但對雞的健康和疫病整體防控來說,并沒有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感染風險,機體免疫應答存在局限性,疫苗廠家或養殖戶對疫苗效力的理想要求,與養殖生產中真正形成的保護力有太大的差距[。而且有些養雞場原來沒有的毒株,在接種活疫苗后隱性帶毒,導致排毒、散毒,從而造成擴散風險加大。
傳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失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多價苗免疫效果下降、頻繁免疫造成免疫麻痹和機體免疫抑制等,這些確實跟疫苗的過度開發和過度使用有關系。未來的家禽養殖業,最好的防控手段是堅持疾病凈化。但目前我國處于養殖業發展的特殊階段,這種做法暫時無法實現。
7小結
免疫接種是預防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關鍵措施。根據當地的疫情流行狀況、疫苗毒株的特點、雞群母源抗體水平等,再確定最佳的免疫程序和接種時間及確保接種質量。沒有一個免疫程序是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養殖戶需要隨時根據本場實際和其他具體情況加以改進調整,才能達到理想的免疫效果。另外,及時處理發病雞群、做好雞場的日常管理、嚴格雞場消毒,對防控雞傳染性法氏囊病也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周詩淼,郭文潔.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診治[J].養殖與飼料,2020,19(9):90-91.
[2]蒲興,黨海斌,陳露.當前我國雞群傳染性法氏囊病感染情況調查[J].家禽科學,2023,45(10):1-5
[3]姜婷婷,焦曉麗,吳村,等.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變異株的分離和鑒定[J].動物醫學進展,2023,44(5):44-49.
[4]高玉林.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對雞法氏囊和腺胃組織結構的影響及防控措施[J].家禽科學,2023,45(4):25-27.
[5]張旭知,孫彩宜,徐少珠,等.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研究進展[J].廣東畜牧獸醫科技,2023,48(5):27-32.
[6]孟霞,GARYDButcher,RICHARDDMiles.商業性生產中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高效防控方法[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20,40(12):63-66.
[7]范林進,王雨龍,吳甜甜,等.我國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變異株分析研究[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19,41(11):1164-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