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膚病在動物養殖過程中十分常見,如若處理不恰當,將會給養殖者帶來比較嚴重甚至是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羊皮膚病的發作有著許多原因,如寄生蟲感染、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性感染等,養殖者需針對病癥做出合理的判斷并采取正確的處理措施,這不僅能夠有利于羊的成長,并且能最大程度降低羊養殖的難度。
1發病原因
1.1寄生蟲感染
寄生蟲是羊養殖過程當中感染皮膚病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第一種是跳蚤,蜱蟲等體外寄生蟲,這一類的寄生蟲可以通過叮咬等方式傳播病原體,其唾液中的毒素可能會導致羊皮膚瘙癢,紅腫以及繼發感染。例如“紅疹型”皮炎就多為跳蚤叮咬后所引起,以及羊被蜱蟲叮咬后感染血液寄生蟲。第二種為疥螨、蠕形螨等體內寄生蟲,其可以直接破壞皮膚屏障導致頑固性皮炎,羊被感染后表現為劇烈瘙癢,脫毛,皮膚增厚等。
1.2真菌性感染
在感染皮膚病的羊體表、污染的墊料和牧草等都會攜帶真菌孢子,當健康羊接觸了染病羊以及污染物后就會引發感染。羊感染后表現為圓形或不規則脫毛斑塊,其次真菌孢子在欄桿、圍舍、墻壁等硬質表面可以存活至半年及以上,如春末夏初等潮濕季節,羊感染皮膚病的概率上升25% 左右。
1.3細菌性感染
羊運輸摩擦、產生斗爭以及寄生蟲啃食所造成的皮膚傷口都為細菌的入侵提供了通道。當皮膚屏障被破壞以后,細菌就會進入并進行大量繁殖,從而引發壞死性皮炎和膿包病等皮膚疾病。另外,圈舍內羊糞便的大量堆積,會導致硫化氫和氨氣等氣體生成,這類氣體會破壞羊的皮膚功能,從而增加病原體感染風險。
1.4病毒性感染
羊口瘡病毒、羊痘病毒等病毒可在土壤,水源等地存活數月,羊在啃食污染牧草以及接觸母體乳房病變部位等會被感染,并且健康羊傷口處接觸發病羊的痂皮,黏膜等也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1。羊感染后的典型表現為口唇,鼻鏡處出現紅點,24h內迅速發展為水皰,破裂后形成黃白痂皮,病羊會因創面疼痛出現流口水,采食困難等。
2藥用植物治療動物皮膚病
2.1發病癥狀
在懷化一例羊皮膚病的診治中觀察到患病羊的軀干、四肢內側均可見3~8cm的不規則紅斑,其上覆蓋灰白色鱗屑,部分病灶已經融合成片。患病羊的表現伴有輕微瘙癢,頻繁摩擦,抓咬,啃撓以及食欲缺乏等等。用東西觸摸患病羊的病變部位會產生抗拒,伴有疼痛感。
2.2實驗室檢測
使用無菌刮匙刮取患病羊病灶深層鱗屑直至點狀型出血,而后再用拭子采集出血處的血液,將采集好的血液樣本分別裝至真菌沙氏培養基和細菌血瓊脂平板當中。之后再拔取患病羊病灶邊緣帶毛囊的毛發,并將其置于含10% KOH溶液的PE管當中。
通過 10% KOH濕片法觀察到了分隔菌絲和革蘭氏陽性葡萄狀球菌。使用CalcofluorWhite染色后顯示藍白色熒光菌絲,確認真菌的存在。
在用無菌刮匙刮取患病羊的鱗屑中加入由試劑盒提供的裂解液當中, 70% 加熱5min,后進行 3000rpm ,2min離心取上清。將所得上清用檢測試劑盒進行LAMP檢測,試劑變綠,確認患病羊真菌感染。將樣本液滴加在試紙條上,15min 后顯示雙紅線,確認患病羊所得皮膚病為真菌與細菌混合感染。
2.3治療方案
在確定患病羊的皮膚病為真菌一細菌混合性皮炎后,第一時間采取隔離措施,將健康羊與患病羊隔離開來,防止健康羊與患病羊接觸從而誘發皮膚疾病。除此之外,還需消毒羊的圈舍,使用 0.1% 白芷揮發油對羊舍環境進行噴灑清理,劑量為 10mL/m2 ,1次/d。
針對患病羊的皮膚病,將50g白芷粉碎,加入30g苦參,20g黃柏,15g地膚子,水煎濃縮至生藥濃度 0.5g/mL ,冷卻至40℃備用。對患病羊進行每日早晚各一次的藥浴,病灶部分濕敷 15min ,連續7d。再進行復合維生素AD注射液肌注輔助治療,促進皮膚屏障修復。
3防治措施
3.1優化羊舍設計
為了抑制羊舍中的病原傳播,需要重點改善羊舍的干燥度。羊舍環境是影響羊皮膚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濕度過高或者衛生條件差,不通風等,就很容易導致羊產生皮膚病。可采用 50% 石灰水和 50% 草木灰混合鋪地,鋪撒量為2 kg/m2 ,每周補撒一次,可達到吸濕與抑菌的效果。在羊舍頂部每隔3m左右挖一個30cm左右寬度的透氣孔,將其蓋上防鳥網,在透氣孔的兩側懸掛廢舊塑料布,以此作為活動簾,晴天將其卷起來通風,陰雨天放下來用于保溫。墊料也應當選擇不易發霉的材料,可用曬干的玉米秸稈代替稻草,鋪于羊舍地面上,鋪設厚度 10cm 左右,每隔5d翻曬一次,發現潮濕結塊的部分需要立即更換。
3.2日常管理
養殖者應當在每日早晨清理羊糞,此時的糞便比較干燥,打掃時可減少揚塵。養殖者每天應當至少打掃三次羊糞,尤其是在夏季,羊糞堆積容易招蒼蠅,生蛆等,這不僅會使羊易產生皮膚病,還可能導致羊產生呼吸道疾病等,可用鏟子將羊糞堆積在其他角落,積攢足夠后作為田地里的肥料。堆積羊糞時可在每層糞便上撒一層生石灰,以此滅菌。雨季時可在羊舍門口鋪設廢舊腳墊,用來吸收羊蹄上的水分,避免羊蹄攜帶水分進入羊舍,造成羊舍潮濕。墊料可選擇干燥的稻草或者木屑,需要定期更換,以防滋生細菌,導致羊蹄腐爛。
3.3日常觀察與緊急處理
羊皮膚病可在日常健康評估中來進行預防控制,養殖者及時發現羊身上的病變情況能有效防止羊皮膚病的產生。盡早發現病癥,并針對所患病癥進行干預與治療,能將病羊對健康羊群以及養殖者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當羊出現皮膚病癥狀時,其體表會出現與健康時不同的特征。養殖者每日清晨觀察羊背毛,健康的羊背毛會表現出順滑服帖,病羊會由于毛囊發炎會表現出“蓑衣狀”逆立。用指甲輕輕刮擦羊的皮膚,真菌感染的皮膚會刮出白色碎屑。在可疑皮膚處撒上干面粉, 30min 后結塊說明有組織液滲出,需要立即處理[2]。
3.4飼料營養提升
日常飼料是防止羊出現各種疾病的一大重要環節,若飲食結構不合理,羊的營養攝入不足,缺乏維生素與礦物質,就容易導致免疫力低下等問題,從而出現各種類型的疾病。可將南瓜子曬干磨成粉,按 2% 的比例拌入精料當中,可提升食物當中的鋅含量。根據羊不同的生長階段和生理需求,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營養成分,使羊能健康成長。另外,加強飼料儲存管理,儲存區應當保持干燥通風,避免飼料受潮發霉。儲存飼料的容器要干凈衛生,而且密封良好,防止蟲子和霉菌跑進去。羊的飲水也很重要,應當及時補充器血中的水分。
4討論
4.1羊群動態監管的重要性
羊群的動態監管是避免出現經濟效益損失的一大重要環節。一旦有羊感染了皮膚病,就像在羊群中埋入了一顆“炸彈”,如果發現不及時,就會導致羊群接連感染,產生各種危害,例如疥癬病能讓羊群在3個月內消瘦 40% ,嚴重的還會出現“石灰頭”癥狀。如果產奶的母羊感染了皮膚病,會讓羊奶產量下降,羔羊的存活率下降。羊群感染疾病的時間越長,經濟損失就越多。最重要的是有人畜共患病的風險4,很多養殖者在接觸了患病羊之后,身上也出現了各種癬斑,如果羊發病發現不及時,羊圈消毒不徹底,養殖者甚至于獸醫都有可能中招。
4.2藥用植物在動物皮膚病防治中的應用
隨著全球“禁抗令”的推行,政府嚴格限制甚至完全禁用抗生素類藥物,抗生素使用量驟降,特別是促生長類的抗生素更是完全禁用,我國畜牧業正轉向新范式。在“禁抗令”實施以后,尋找代替抗生素的材料成了不可避免的問題,而藥用植物就在這時展現了重要作用[5。其提取物可作為綠色飼料添加劑,通過調節動物免疫功能來代替抗生素,特別是在增強免疫應答、減輕炎癥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在此案例中,利用白芷及其他中藥共同制成藥浴液對患病羊進行治療,白芷中的歐前胡素可破壞真菌細胞膜的完整性,苦參堿協同抑制菌絲生長。黃柏小檗堿與白芷揮發油協同作用,穿透生物膜滅除耐藥菌。而地膚子皂昔抑制組胺釋放,白芷多糖促進表皮生長因子表達。此幾種成分協同作用,效果顯著。藥用植物的作用不是單純殺菌,而是通過多靶點協同提升動物整體抗病能力。藥用植物提取物通過調節動物免疫功能來實現抗炎、抗菌的效果,其安全、無毒、不會產生耐藥性,適合長期使用。
結語
作為養殖者對于圈舍的日常管理不可或缺,每日清晨應對養殖動物進行各個方面的檢查,以此能及時發現病變。圈舍內必須保持干燥,通風,糞便及時清理,堆積的糞便可作為田間肥料。可定期噴灑消毒劑,來減少圈舍當中的寄生蟲,細菌,真菌及病毒等附著。與此同時,可在飼料當中適當添加藥用植物,增加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調整營養結構,確保動物攝人營養均衡以及充足,保持動物身體健康。養殖者應當重點把握“干燥,清潔,早發現”三原則,結合草藥與飼料改良,可有效降低動物發病率。
參考文獻:
[1]趙輝.羊傳染性膿皰與潰瘍性皮炎診治[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2,(12):60-62.
[2]萬建蓉,潘永斌,胡箭,李海燕,.羊的健康養殖與管理技術[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03):68-69.
[3] 朱順祥.羊養殖現狀及關鍵技術[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2,(16) :37-39.
[4] 劉德紅.養殖羊防疫及保健措施[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02):120-121.
[5] 楊媛媛,包麗娜,吳樹妍,李倜宇.藥用植物提取物對動物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25,(01):168-181.
收稿日期:2025-04-03
作者簡介:鄧沛宇( 2000-) ,男,漢族,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藥用植物資源工程。*通訊作者:鐘曉紅(1961—),女,漢族,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園藝生理生態、中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