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猶如一道堅固的城墻,抵御著外界病邪的侵襲。然而,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這道“城墻”也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濕疹、痤瘡、銀屑病等皮膚病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中醫理論體系的獨特之處在于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核心思想,通過調節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氣血運行等,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從古老的針灸到內服外用的草藥,從拔罐刮痧到艾灸熏蒸,中醫提供了全方位、多維度的治療方法,這些方法歷經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蘊含著豐富的智慧結晶,今天為大家介紹中醫治療皮膚病的9種常見方法。
中醫治療皮膚病的理念
中醫認為皮膚病與人體內部的臟腑功能有較大相關性。肺主皮毛,皮膚干燥、瘙癢等問題往往與肺的功能失調有關,肺氣虛則衛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從而引發皮膚病。脾主運化水濕,脾失健運時,濕邪內生,可浸漬肌膚,引發濕疹等皮膚病。肝主疏泄,若肝郁氣滯,血行不暢,則會導致皮膚出現斑塊等癥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易致血瘀,而血瘀又會影響新血的生成,使皮膚得不到充足的營養濡養。例如,一些慢性皮膚病患者可見皮膚紫暗、粗糙等血瘀表現。津液輸布失常也與皮膚病有關,津液在體內輸布異常,可轉化為痰濁、濕邪等病理產物,凝滯于肌膚滕理之間,引起痤瘡、粉刺等病癥。
中醫治療皮膚病的常見方法
中藥內服:中醫會根據皮膚病的不同類型(如風熱型、濕熱型、血熱型等)進行辨證施治。對于銀屑?。ㄅFぐ_),若辨為血熱型,常用清熱涼血的藥物,如生地、赤芍、丹皮等組成的配伍成方;如果是血燥型,則會加入養血潤燥的當歸、白芍等藥物。一些經典的古代醫方在皮膚病治療中有很好的效果,防風通圣散可用于治療因外感風邪、內有蘊熱而導致的痤瘡和蕁麻疹等皮膚病,它具有解表通里、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從整體上調理機體的氣血陰陽平衡,從而改善皮膚病變。
中藥外用:藥浴是將中藥煎煮后倒入浴盆中,患者浸泡全身或局部的方法。對于一些全身性皮膚病,如濕疹、皮膚瘙癢癥等,可選用苦參、蛇床子、地膚子等組成的藥浴方,這些藥物具有祛風止癢、除濕殺蟲的功效,通過皮膚的吸收和溫熱刺激,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溺洗適用于局部皮膚病變。對于足癬,可以用黃柏、明礬等藥物煎湯后,溺洗患處,每日1\\~2次,具有燥濕止癢、殺菌消炎的效果。熏蒸是利用中藥煎煮的蒸汽對皮膚進行熏蒸。對于凍傷初期,可以采用艾葉、花椒等中藥熏蒸患部,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防止凍傷進一步發展。涂敷是將中藥制成膏劑、油劑等直接涂抹于患處,如以黃連、黃柏、黃芩三味中藥為主合成的三黃膏,對于濕疹、療腫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紅油膏則多用于慢性潰瘍、廉瘡等皮膚病的外治,能提膿祛腐、生肌長肉。
針灸療法:針灸取穴時依據皮膚病的發病部位、性質等選穴,對于面癱引起的面部皮膚感覺異常及肌肉萎縮等皮膚癥狀,常取陽白、四白、頰車等穴位,通過針刺這些穴位調節經絡氣血運行,使面部氣血通暢,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由于耳部有許多與全身臟腑、經絡相關的穴位。在治療痤瘡時,可選取內分泌、肺、神門等耳穴,進行埋針或者貼壓王不留行籽等操作,調節人體的內分泌功能、宣肺利氣,達到治療痤瘡的目的。對于斑禿,在脫發區進行梅花針叩刺,可以刺激局部氣血運行,改善頭皮微循環,促進毛囊的新陳代謝,有利于頭發再生。
拔罐療法:部分皮膚病變可選擇在患處附近或相應的經絡循行線上選擇合適部位留罐。如帶狀皰疹,可在皰疹區的周圍拔罐,留罐時間為10~15分鐘,具有通絡止痛、行氣活血的作用,有助于皰疹的消退,減輕神經痛。走罐適用于面積較大且平坦的部位,如背部,對于濕疹等皮膚病,常伴有瘙癢、疲乏無力等癥狀者,可在背部進行走罐操作。先在皮膚上涂抹凡士林等潤滑劑,然后將火罐吸附于背部皮膚并上下推拉移動,可達到疏通經絡、排除體內濕邪的目的。
刮痧療法:使用刮痧板蘸取刮痧油,在皮膚表面進行刮拭的治療方法。對于急性發作期的蕁麻疹,可在背部督脈、膀胱經等經脈循行處進行刮痧,由上至下刮拭至皮膚潮紅或出現瘀點或瘀斑,可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緩解皮膚瘙癢、風團等癥狀。在一些特定部位,如關節周圍,可使用刮痧板的一角進行刮拭,對于關節處的濕疹,通過角刮法可以更好地刺激經絡和穴位,改善局部的氣血循環,減輕濕疹的癥狀。
放血療法:耳尖放血適用于少部分實熱證皮膚病。用消毒后的三棱針點刺耳尖,擠出少量血液,可起到瀉熱解毒、清心開竅的作用。對于帶狀皰疹,如果患者疼痛劇烈,可在委中穴進行放血,因為委中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可以宣通經絡氣血,減輕帶狀皰疹的疼痛,加速皰疹愈合。
推拿按摩:按摩與皮膚病相關的經絡對于治療部分皮膚疾病具有輔助作用。例如,按摩手太陰肺經可調理痤瘡。方法是沿著手臂內側的肺經走向進行按摩,從尺澤穴開始向下按摩至少商穴,每天按摩數次,每次10~15分鐘,可以宣肺通竅、調節氣血,輔助治療痤瘡。對于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皮膚病,如脾胃虛弱、水濕內停引發的濕疹,可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腹部,能夠健脾和胃、運化水濕,間接改善皮膚病變。
艾灸療法:對于凍傷后期不易愈合的皮膚潰瘍,可用艾條懸灸關元、氣海等相關穴位,艾灸的溫熱之性能夠溫通經絡、扶陽固脫,促進潰瘍創面的愈合。另外,艾灸療法還在一些頑固性皮膚病(如某些久治不愈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治療中偶爾應用,將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可產生較強的刺激,但這種方法有一定的風險,需要嚴格掌握適應證。
食療:脾虛濕盛型的皮膚瘙癢癥患者,可以食用山藥薏米粥,其中山藥補脾益氣,薏米健脾滲濕,兩者搭配可以健脾、利濕、止癢;肝腎陰虛型的銀屑病患者,可食用枸杞黑芝麻粥,能夠滋補肝腎,養血潤燥;痤瘡患者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B族的食物,如胡蘿卜、全麥面包等,同時減少油膩、辛辣食物的攝入;皮膚過敏者應避免食用海鮮、芒果等容易誘發過敏的食物,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取,以補充維生素C等抗氧化物質,增強皮膚的抵抗力。
中醫治療皮膚病的優勢
(一)從整體出發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皮膚的病變與其他臟腑、經絡息息相關。如痤瘡,中醫會根據患者是否伴有胃皖脹滿、口臭等胃熱癥狀,或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肝火上炎表現,綜合判斷病情。對于銀屑病,中醫認為它不僅表現為皮膚出現鱗屑、紅斑等癥狀,還可能與血熱風燥等因素有關,這種整體觀念有助于更深入地探究皮膚病的根源,從根本上進行調理。不同體質的人患同一種皮膚病,中醫的治療方法會有所不同。如濕疹患者,若為陽虛體質者,會表現為畏寒肢冷等癥狀且遇寒時加重,治療時注重溫陽除濕;而陰虛內熱體質者則會有手足心熱、舌紅少津等情況,此時以滋陰清熱為主。這種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能夠更好地適應患者自身的身體狀況,提高治療的有效性。
(二)副作用相對較小
中藥多來源于植物、動物和礦物,經過長期臨床應用驗證,正常劑量的中藥對人體的毒副作用相對較小。例如,使用白鮮皮、地膚子等中藥外洗治療皮膚瘙癢癥時,很少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內服中藥也遵循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通過不同藥物之間的相互配伍,既可以增強療效,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藥物的偏性和潛在毒性。中醫不是單純針對皮膚病局部癥狀進行治療,而是重在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氣血運行等內在機能。對于慢性蕁麻疹患者,中醫通過調理脾胃功能、改善氣機郁滯等方法,使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增強,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不是依賴外源性的激素類藥物來抑制癥狀,避免使用激素造成肥胖、骨質疏松等副作用。
(三)標本兼治
在帶狀皰疹急性發作期,患者會出現劇烈疼痛和水皰等癥狀,中醫可以通過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方藥迅速緩解癥狀。同時,考慮到帶狀皰疹與情志失調、正氣虛弱等因素有關,中醫在帶狀皰疹后期注重調暢情志、補益正氣,防止疾病復發。對于一些慢性皮膚病,如魚鱗病,中醫除了改善皮膚干燥、脫屑等外在癥狀外,還針對先天腎精不足的根本病因進行調理,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態。中藥熏蒸、溺漬等中醫治療方法可以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同時,通過調整全身的氣血、陰陽平衡,使皮膚得到更好的濡養,增強皮膚對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結語
中醫治療皮膚病的9種常見方法只是中醫豐富寶庫中的冰山一角。它們體現了中醫獨特的診療理念,即不是單純地針對皮膚表面病癥進行處理,而是從整體出發,探尋病因病機,調整人體內在環境,從根本上治療疾病。無論是溫和的中藥調理,還是神奇的針灸推拿,都彰顯著中醫以人為本、順應自然的醫療哲學。
編輯:王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