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結節性皮膚病又被稱為牛疙瘩皮膚病、牛結節性皮炎,其致病原為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該病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和發病率,現已被我國暫歸于二類動物疫病。臨床特征以發熱、皮膚結節及繼發感染為主,會對牛群的健康和養殖效益產生極大影響,嚴重制約了區域內牛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該病的傳播速度較快且傳播途徑廣泛,癥狀又類似于其他皮膚病,因此,充分了解該病的流行病學特點,掌握精準的診斷技術及疫苗免疫手段,對于該病的有效防控至關重要。
1流行病學
1.1病原特性
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屬于痘病毒科楊痘病毒屬,外觀呈管狀或磚塊狀,大小為 260nm×320nm ,屬于雙股DNA病毒,主要在細胞之內完成復制過程。該病毒與山羊痘病毒、綿羊痘病毒具有較高的同源性,其保守基因數量有146個,基因組大小約為151000bp,僅有一種血清型,在自然條件下不會輕易與同屬病毒血清產生交叉反應。該病毒在外界環境中的抵抗力較強,可長期存活于pH6.6\~8.6環境中,多潛伏于牛皮膚、鼻液、唾液、精液、乳汁及淋巴結等處。但對熱敏感,在55 C 環境中2h便會被滅活,65℃條件下僅能存活 30min ,常用的消毒劑如乙醚、氫氧化鈉等均能將其快速滅殺。
1.2易感動物及發病季節
該病毒僅危害牛,各種品種、性別與年齡的牛均易感,尤其是處于泌乳期的奶牛最易感。該病的發生具有明顯季節性,主要發生于環境條件適合吸血節肢動物繁殖和活動的春、夏、秋季。飼養環境差、衛生條件不達標、通風不良、牛營養不良等因素均會增加該病發生率。
1.3傳染源及傳播途徑
發病牛是該病主要的傳染源,其唾液、鼻液、精液、乳汁及損傷皮膚處均存在大量病毒,健康牛通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環境、飼料、飲水、運載工具及墊草后被感染。也可通過吸血節肢動物如蜱蟲、跳蚤、蚊蠅、虻蟲等進行傳播。妊娠母牛染病后也會通過胎盤將病毒垂直傳播給胎牛。
1.4流行概況
牛結節性皮膚病最早確診在1929年的贊比亞,1943后在非洲國家迅速蔓延,1989年后部分中東國家也相繼報道出病例,2015—2017年俄羅斯、希臘、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疫情暴發,給牛養殖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2019年及以后,中國、印度、泰國等亞洲國家開始出現病例[2],該病呈現出全球傳播趨勢。我國在2019年8月于新疆伊犁首次確診牛結節性皮膚病,2020年6月之后疫情迅速擴散至內蒙古、江西、福建等牛養殖區域2。該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8d,牛群感染率達 5%~45% ,病死率在 10% 左右。
2 診斷技術
2.1臨床癥狀觀察
發病初期,病牛體溫升高至 40~41.5°C ,高熱可持續1~3d甚至10d以上。頭、頸、背及腿部皮膚凸出大量直徑在1~5cm范圍內的疙瘩樣結節,觸摸時質地堅硬,有疼痛反應。病牛精神萎靡,食欲缺乏,長待立不動,掉毛。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牛全身皮膚均出現結節,咽部、舌部出現痘性病變,結節破裂、潰爛,機體消瘦,生長發育停滯,口鼻腔黏膜潰爛,鼻液增多且流涎,嚴重的流鼻血,全身結節逐漸呈纖維化壞死,易并發肺炎、結膜炎、乳腺炎等病癥。母牛染病后易導致久配不孕、不發情,妊娠母牛染病后易流產、早產、產死胎,哺乳期母牛染病后泌乳量和乳汁質量嚴重下降,易繼發乳腺炎。公牛染病后易出現辜丸炎,降低生產性能。
2.2病理剖檢
剖檢病死牛,可見皮膚部位存在嚴重的增生水腫[3],組織血管和淋巴管存在堵塞與炎癥反應,導致血液、淋巴液流通不暢。結節周圍存在浸潤炎癥,皮下組織和結締組織部位可見大量紅黃色滲出液。呼吸道、消化道存在結節性病變,黏膜充血、水腫嚴重,淋巴結腫大。胃黏膜、腸黏膜處可見膿性病灶和彌漫性出血現象。心臟、腎臟、肺臟等存在腫大、變硬、出血等癥狀。
2.3實驗室檢測
無菌采集病牛皮膚結節作為病料,將其剪成1 ~2mm3 大小的組織塊放入組織研磨器中研磨制成組織懸液,將其滴在蠟板上靜置1min,向內滴加Tris-EDTA緩沖液,20s后再滴加 1% 磷鎢酸。放置于電鏡下,可觀察到大小約為260×320 nm的磚塊狀或短管狀病毒粒子,即可確診。也可購買使用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熒光定量PCR檢測試劑盒,按照說明書進行檢測,結果較精準。
3免疫預防
3.1疫苗種類
目前,預防該病最為有效的手段為免疫接種。我國目前尚無針對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的疫苗,但由于該病毒與山羊痘病毒同源性高達 96% ,因此可使用山羊痘活疫苗(Neethling株、AV41株或類似毒株)對牛群(妊娠母牛除外)進行接種,保護率超過 80%
3.2接種程序
通常可在每年的3月份對牛群進行接種,首次接種30d后可再加強免疫1次,以提高免疫效果。養殖場疫情暴發后,應對未發病牛群緊急接種,3d內完成全群免疫覆蓋,可顯著降低該病發生率。接種時,在1瓶山羊痘活疫苗(規格為50頭份/瓶)加入5mL生理鹽水進行稀釋,之后在牛尾根褶皺處皮下注射 ?0.5mL 頭。接種后7~10d,少數牛可能會出現局部腫脹、發熱的反應,一般經2~3d會自行痊愈。
3.3免疫效果評價
牛群免疫接種后應結合免疫監測情況對免疫效果進行評價。免疫監測可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抗體水平進行檢測,以對免疫效果進行評估,當接種群體中有 90% 以上的抗體水平較高且整齊的,則說明該次免疫接種較為成功,反之則失敗,應根據檢測結果并結合養殖場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免疫程序。
4綜合防控措施
4.1加強引種檢疫
養殖場盡量堅持“自繁自養”模式,若需從外引進優良牛種時,應事先對引種地疫病流行情況進行詳盡的調查,選擇具備《種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正規供種場,并嚴格落實檢疫制度,避免引進不健康牛只。運輸牛群也須具備相關檢疫合格證明,運輸路線應提前規劃,避免在疫病流行區長期逗留。引進的牛只應在特定隔離區觀察30d左右,期間注意觀察其健康狀態、采食和排泄情況,配合完成相關免疫檢查及消毒工作,確定無異常后即可在隔離期結束后放入養殖場內進行統一飼養。
4.2加強飼養管理
養殖場周邊應安裝圍欄、圍墻,設置隔離帶,防止牛群進人外部環境和外來野生動物、禽類進人養殖場,降低外源性病原進人養殖場的風險。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牛舍結構科學設計通風系統,利用自然通風(開門、開窗)和機械通風(風扇、負壓風機)相結合的方式,每日于10:00~15:00間通風4~5h,以改善舍內空氣質量,降低硫化氫、氨氣、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濃度。
養殖期間,采用智能化溫濕度調控系統,將牛舍溫度控制在 18~20‰ ,濕度控制在 50%~65% 。成年牛養殖密度控制在 8~10m2 頭范圍內,特牛 ?4~6m2/ 頭。牛舍內的糞便、尿液、垃圾和料槽內剩料、飲水器中剩水等均需每日清理,避免堆積發酵滋生病菌和寄生蟲。間隔10~20d對養殖場內環境進行1次全面消毒,地面、墻面、通道、運輸工具等可用 2%~4% 氫氧化鈉、 10% 漂白粉、 1% 福爾馬林、2%~3% 次氯酸鈉溶液等噴霧消毒;料槽、飲水器及其他飼喂工具可用 0.1% 高錳酸鉀、 5% 來蘇爾、 0.5% 過氧乙酸溶液等浸泡消毒;牛群可用 10.5% 聚維碘酮溶液噴淋消毒。間隔3~5d用 0.6%~8% 氯氟氰菊酯溶液噴灑各個角落,以滅殺蚊蠅等吸血昆蟲。
為牛群提供充足的優質飼草和營養均衡的精飼料,以提高體質和抗病能力。此外,可每間隔2~3次用專用毛刷為牛群刷拭體表,不僅可以保持牛體清潔,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體表皮膚健康度。
4.3積極用藥治療
病牛潰爛皮膚部位用 12% 雙氧水沖洗干凈,再用 1% 高錳酸鉀溶液清洗1遍[,最后均勻涂抹碘甘油,1次/d,直至創面愈合4。同時,肌注阿尼利定 20~50mL 、青霉素4萬IUkg·bw,并將板藍根顆粒200g混入雙黃連口服液 250mL 中混合后給病牛內服,2次/d,連服 [7~10d 癥狀較嚴重的病牛,可將 5% 糖鹽水1 000mL 、 0.9% 氯化鈉、雙黃連 60mL 、10% 維生素 C30mL 、地塞米松10~20mg和4g先鋒B4混合后1次性靜脈滴注[5],2次/d,連用 7~10d? 。其他牛群可按照40g/Ω 頭的量在飲水中加入黃芪多糖40g混飲,可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
結語
牛結節性皮膚病對我國牛養殖業危害極大,應充分了解該病的流行病學特點,結合養殖場實際情況做好免疫預防管理,降低該病發生率。一旦發現疑似病例,應積極采用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檢測等多種診斷技術,及早確診和治療,并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保障養殖效益。
參考文獻:
[1]紀帆,朱崧琪,耿哲.牛類\"天花\":牛結節性皮膚病[J].中國海關,2020,(12):43.
[2]王海軍,張善芳,薛忠.牛結節性皮膚病的診斷和防控[J].山東畜牧獸醫,2025,46(2):60-62+65.
[3]姜少藝,曲志鵬,董成成.牛結節性皮膚病的診斷與綜合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業,2025,(2):117-118.
[4]于文化,宋霜,王成立,等.淺析牛結節性皮膚病的特征與防控措施[J].中國畜牧業,2024,(11):91-92.
[5]王偉.牛結節性皮膚病的流行診斷及免疫預防[J].中國畜牧業.2025,(04):109-110.
收稿日期:2025-03-31
作者簡介:姜夢(1994—),女,漢族,碩士研究生,獸醫師。研究方向:臨床獸醫學、動物疫病的防控與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