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巴氏桿菌病的主要特征是出血性敗血癥,伴隨有高熱、肺炎癥狀(部分病例伴有急性胃腸炎)、內臟器官的廣泛性出血。牛巴氏桿菌病通常呈散發狀態偶爾會出現小范圍暴發,其高發病率若防控措施不當極有可能導致大量牲畜死亡。
1牛巴氏桿菌病的致病因素
1.1環境與飼養管理因素
在全國約60%的中小型畜牧場沿用傳統水泥地面牛舍其糞尿清理周期長達3\~5d之久。部分散戶的飲水設施緊鄰排污溝渠,夏季時大腸埃希菌含量超標,加速了病原體的傳播。農戶普遍采用露天堆放玉米秸稈尤其在雨季秸稈含水量超過18%時黃曲霉毒素B產量急劇增加,牛群長期攝取此類飼料肝臟解毒功能受損為巴氏桿菌的全身性感染創造了有利條件。
1.2動物自身因素
牛感染巴氏桿菌的易感性因其年齡、品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年幼的犢牛免疫系統正處于構建和完善階段相較于免疫系統成熟的成年牛發病率可高達 38% 。同時體質虛弱、年邁或是經歷應激狀態的牛群也面臨較高的感染概率,應激因素廣泛多樣一長途遷徙、急劇氣候變化、飼料配比的調整等均可能擾亂牛體內平衡削弱其免疫防御機制為巴氏桿菌的入侵提供可乘之機。一些慢性呼吸道疾患、消化道問題等潛在健康問題會加劇牛對巴氏桿菌的敏感程度使其更易遭受感染。
1.3人為因素
部分養殖者因科學素養不足對牛巴氏桿菌病的認知存在明顯短板未能積極采取諸如疫苗接種、規律性環境消毒等科學防控手段,高達 47% 的個體養殖戶錯誤地將牛的咳嗽癥狀視為常態直接錯失了治療的最佳時機以至于加速疾病在牛群中的擴散速度。在引進外地牛時一些養殖者忽視嚴格的隔離觀察與檢疫程序使可能攜帶病原體的新牛未經篩查便混入健康牛群從而導致疫情暴發。獸醫服務環節中若未能恪守消毒與隔離的規范操作同樣可能成為病原體跨個體傳播的重要途徑,從而加劇了疫病防控的復雜性。
2臨床癥狀
主要臨床表現—高熱、反芻活動停止、唾液與淚水分泌增多、黏液性鼻液外流、咳嗽加劇、呼吸窘迫、無法站立直至死亡。牛巴氏桿菌病的潛伏期為一周以兩到五天為常見,患病初期病牛體溫升高至40~42℃常表現為離群獨處、垂頭喪氣、臥地難起且被毛顯得雜亂無章、鼻鏡干澀和食欲顯著減退。
根據牛出敗的臨床表現可分為敗血型、水腫型及肺炎型:一是敗血型的病牛體溫急劇上升至41~42℃并有精神萎靡、食欲大減和心跳增速等癥狀,病情進展迅猛基本未確診與治療即不幸死亡。二是水腫型病牛除體溫升高、拒食、反芻停止等基本癥狀外,其頭頸、咽喉等處出現炎性水腫且區域可能擴展至前胸、舌部等周邊組織使病牛常臥地不起、呼吸極度窘迫可能因室息而不幸離世。三是肺炎型伴有胸膜肺炎、咳嗽頻繁痛苦、鼻孔常有黏液膿性分泌物排出,重癥病牛呼吸困難加劇、頭頸前伸等。
3牛巴氏桿菌病防治措施
3.1檢疫隔離
針對所有新引入的牛群要實施全面的檢疫流程且檢疫期間執行為期15日的標準化隔離飼養措施將潛在的健康風險降至最低,隔離區域應遠離主要養殖區至少 200m ,隔離牛舍內要配備專屬的飲水設施與飼料供給通道以確保飼養管理的獨立性與衛生性并嚴格遵循生物安全原則進行日常運營。在隔離期間每日實施兩次系統性巡查監測每頭牛的生理指標,尤其是體溫變化應維持 38~39.5‰ ,同時要密切關注鼻腔分泌物情況,任何細微的異常都不容忽視。如果發現牛表現出非典型癥狀建議立即觸發應急響應機制并進行深入的臨床評估與實驗室檢測以便迅速確診并采取相應措施。針對確診為患病的牛必須即刻轉移至專門的隔離區域接受治療以防病情擴散,所有與病牛有過直接、間接接觸的牛群成員也需進行隔離觀察以全面阻斷潛在的疾病傳播途徑,保障牛群整體健康。
3.2飼養管理
飼料配置必須嚴格遵循粗蛋白含量不低于 16% 的標準,有助于提升動物的生長性能與體質,飼料中還需特別添加維生素A、鋅元素并采用全日糧混合技術將各種營養成分均勻混合以避免牛因偏好某種成分而導致的挑食問題并保證營養攝入的全面性,青貯飼料的保存嚴格控制其pH值在4.2以下,為抑制了霉菌的生長并保障飼料的品質與安全。針對規模化養殖場要進行現代化改造安裝負壓通風系統以優化空氣流通并減少疾病傳播風險,散養戶推廣采用半開放式彩鋼棚結構以保證良好的自然采光與通風便于管理。在寒冷冬季可在棚內鋪設 20cm 厚的稻殼墊料以隔絕地面寒氣為預防牛因冷應激而產生的不適。另外將哺乳犢牛、妊娠母牛與育肥牛分別安置于不同欄舍以確保各類牛群得到針對性的照護,特別是育肥牛要享有至少4m的活動空間以滿足其基本行為需求,加強日常衛生管理以確保每日至少三次清理糞污并保持排污溝坡度不低于 3% ,大大降低巴氏桿菌等病原體繼發感染的風險1。
3.3消毒管理
針對牛床與欄桿等關鍵區域每周實施兩到三次的深度消毒作業,可用高效消毒劑如 15% 濃度的漂白粉及二氯異氰尿酸鈉使用噴霧形式均勻覆蓋表面以殺滅潛藏的病原微生物。產房作為新生命誕生的圣地每日應采用聚維酮碘溶液進行全面擦洗并利用其廣譜抗菌特性為初生牛犢構建起一道堅實的健康防線。為阻斷外部污染源進入養殖區域,車輛通道應特設一道5m長的消毒池持續充盈 2% 濃度的燒堿溶液深度維持在 15cm ,確保所有進出車輛的車輪能夠充分浸泡消毒,此消毒池每周應更換兩次溶液以保證消毒效果不受時間影響而減弱。工作服需經受82 °C 高溫熱水的洗禮持續45min清除附著其上的各類微生物,衣物要在烘干機中完成干燥程序之后放到紫外線燈下照射 30min, 。針對疫情突發情況需要對受污染的場地采用火焰噴槍進行灼燒處理以迅速碳化有機物并減少病毒存活機會,并以 20% 濃度的石灰乳粉涂刷墻壁形成一層保護屏障隔絕外界病菌的進一步侵襲。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可采用糞便與秸稈1:5的比例混合堆積發酵,通過添加秸稈增加通氣性以促進微生物活動并加速分解過程[2]。整個堆積體被塑料膜嚴密封閉,持續60d確保充分發酵達到無害化標準既保護了環境又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3.4免疫接種
建議采用牛出血性敗血病氫氧化鋁菌苗進行針對性的免疫接種工作,實際操作中根據牛的體重進行劑量調整確保每頭牛都能獲得適當的免疫保護,體重在 100kg 以下的牛接種4mL/頭的劑量,體重超過 100kg 的牛接種 16mL 頭的劑量,接種方式可以選擇皮下注射也可以選擇肌內注射適應不同情況下的接種需求。要想確保免疫效果的持久性和穩定性要制定科學的免疫計劃,每年春、秋兩季需要對牛群各進行一次的免疫接種來保證牛群在關鍵時期擁有足夠的免疫力以保證牛群的免疫期可達到半年至9個月之久。免疫接種不僅能夠有效預防牛巴氏桿菌病的發生還能降低牛群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提高牛群的免疫力會增強牛群對病原體的抵抗能力并減少疾病傳播的風險。已經發生牛巴氏桿菌病的牛群要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對假定健康的牛進行緊急免疫接種以鞏固防疫成果防止疫情死灰復燃。
3.5藥物治療
選用磺胺嘧啶吶注射液作為基礎治療藥物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給予,劑量為體重 0.1mg/kg ,每日一次,連續治療3d,利用磺胺嘧啶吶的抗菌作用抑制病原體的繁殖。針對重癥病牛要采取更積極的聯合治療方案,在繼續使用磺胺嘧啶鈉注射液的同時增加抗生素的注射一一青霉素、鏈霉素肌肉注射給予體重1萬~2萬單位/kg和2萬~5萬單位/kg,在使用前將抗生素與適量的注射用水混合稀釋以確保藥物能夠均勻分布并有效吸收,治療方案每日進行一次連續三天增強抗菌效果加速重癥病牛的康復進程。另外大牛還可以使用兩瓶頭孢王進行肌肉注射而犢牛使用一瓶,同樣頭孢王在使用前需要與注射用水稀釋,每日一次,連續使用兩天。針對患重病且治療無望或康復后喪失生產能力的牛應采取撲殺措施,在當地畜牧獸醫局的統籌引領下,養殖戶應積極響應對撲殺的病牛執行嚴格的無害化處理流程——焚燒、深埋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削弱病原體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結語
養殖戶需深刻領會牛巴氏桿菌病所帶來的嚴重風險及其防控工作的必要性并主動實施有效策略,確保牛群健康無虞和生產作業平穩運行。同時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養牛業的監督力度并提供專業指導以共同促進養牛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云超.牛巴氏桿菌病預防和治療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4,(9):127-129.
[2]孫秀明,呂華林,楊春光.牛病治療難的原因及牛常見疾病診療[J].吉林畜牧獸醫,2025,46(1):136-138.
[3]楊程,袁曉娟,王家鵬,等.牛出血性敗血病的綜合防治[J].北方牧業,2023(3):33-34.收稿日期:2025-04-18
作者簡介:劉善波(1977—),男,漢族,助理獸醫師。
研究方向:動物疫病防治。*通訊作者:韋建仕(1989—),男,壯族,本科,助理獸醫師。研究方向:畜禽疾病治療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