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豬斷奶后進入保育舍進行飼養,這一階段的仔豬稱為保育豬。這一階段仔豬剛離開母體,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善,其生長速度快但抵抗力弱。良好的保育飼養管理能幫助仔豬順利過渡,減少斷奶應激,促進其健康生長,為后續育肥階段打下堅實基礎。保育期仔豬的飼養管理是生豬養殖過程中極為關鍵的環節,直接關系到仔豬的健康、生長和養殖效益,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1環境調控
1.1進豬前的準備
在仔豬到達前,首先用高壓沖洗機將地面、柵欄、墻壁、門窗、料槽等沖洗干凈,消毒并干燥,消毒完畢后開啟門窗通風。檢查豬舍的電路、窗戶、地漏是否正常,將房間的溫度升至30℃,夏天升至29 C 。在豬進場前提前將料槽放好飼料,將每個水嘴放水檢查水的流速和水壓大小,并將水嘴調到距離地面 20cm 左右。另外,提前將保溫燈掛好,保溫燈要求高度大約 40cm ,保溫燈掛好之后將保溫墊放好,位置要求兩張墊子的中線在保溫燈的中間。
1.2控制保育舍溫度
溫度對保育仔豬的健康影響很大,適宜的溫度可以減少動物的應激反應,降低疾病發生率。通常保育舍內溫度應控制在 22~29‰ 。當舍內溫度過高時,啟動風機運行系統,打開幕簾,加強通風,降低溫度,同時降低了豬舍硫化氫、氨氣等刺激性氣體的濃度。當舍內溫度過低時,開加熱器,升高溫度,加強保暖工作。通過科學合理的溫度控制,可以為保育仔豬創造一個舒適、健康的生長環境。
2保育舍飼養
2.1分群
剛斷奶的仔豬在原圈舍生活1周后,在其情緒較為穩定的傍晚時分再轉入保育舍進行分群飼養。抓豬時動作要輕柔,避免對仔豬造成傷害。分群時要注意按體重和體況分群、按原窩分群以及特殊個體單獨分群等原則,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應激和豬群之間的爭斗,促進豬的均勻生長,提高整體生產性能。盡量一次分群完成,避免頻繁調整。分群后要加強觀察,及時發現并處理咬架或爭斗行為。訓練仔豬養成采食、排糞、睡覺的固定習慣。
2.2飼喂方法
新到場前5d的小豬,每天至少墊料飼喂6次,每一個墊子要均勻地撒一捧料,撒料時要將小豬全部趕起。到場6d的仔豬每天墊料飼喂減少為3次,逐步過渡到自由采食,使仔豬攝取足夠的營養,提高生長速度。在飼喂上要做到勤添加、多餐少喂,通過觀察豬群的采食欲望、肚子鼓癟和糞便干濕來調整料量。同時要確保飼料新鮮,避免出現飼料結塊、霉變的情況。
對病弱豬欄和小豬欄進行濕拌料飼喂,以減少飼料變化引起的應激。濕拌料的稀稠度隨著小豬的日齡增加而增加,逐漸過渡到保育料。7d后如果欄內小豬可以正常采食則停止濕拌料飼喂,反之繼續飼喂濕拌料。投喂飼料量總的原則是在不發生營養性腹瀉的前提下,盡量讓仔豬多采食。
2.3飲水充足
保育仔豬的飲水需求與體重和環境溫度密切相關。飲用水的溫度應保持在10~15 C ,水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仔豬的飲水量和消化吸收,導致生長性能下降。飲水器應安裝在豬能夠輕松觸及的位置,高度應根據豬的大小進行調整,一般建議飲水器安裝高度與圈舍中最弱小仔豬的肩部高度一致,且保證飲水處通達透亮,便于仔豬尋找水源2]。定期清洗和消毒飲水系統,定期檢測水質。同時為了緩解仔豬斷奶后的一些應激反應,在斷奶后7\\~10d的飲水中加入葡萄糖、鈉鹽、鉀鹽等電解質或維生素、抗生素等藥物,提高仔豬抵抗力、增加仔豬營養并促進仔豬的采食及生長發育[]。
3日常巡欄
巡欄原則是先對設備進行檢查,然后再對仔豬進行健康檢查。檢查時要對有問題的豬和設備進行記錄然后最后集中處理。
進舍之后要檢查舍內的溫度、通風狀況、有沒有異味。進欄之后先對水嘴進行檢查,按壓水嘴觀察水嘴的水壓大小是否符合要求。再對水嘴高度進行觀察,調整不符合要求高度的水嘴。檢查完水嘴之后對豬的排泄區進行檢查,觀察有沒有拉稀便或者便血。最后對豬料槽進行檢查。剛剛轉入的豬料槽飼料覆蓋面積要求達到 100% ,轉入一周之后要求達到 50% 。如果料槽內飼料較少要活動料板看看料板是否能活動,若不能活動要記錄下來進行處理。如果料槽內有過多粉料可清除一部分,剩下的與顆粒料混勻。
對保育仔豬進行檢查。要把所有豬趕起來,在圈內跑幾圈,圈內不能有趴著或者吃料的豬,跑起來后看圈內有沒有瘸腿的豬、身上有腫塊的豬、精神狀態不好的豬。然后觀察每頭豬,看是否有炸毛、蒼白、外傷、有皮膚病、屁股周圍有稀便、腸疝,有無去勢的豬。根據不同癥狀進行標記然后對豬進行治療,對癥狀輕微的豬進行原欄治療并標記,觀察3d看其有無好轉,若無好轉挑出轉入病、弱豬欄;對于癥狀嚴重的豬直接挑出轉入病弱欄。對于瘦弱掉隊的豬或者病情嚴重的豬要做好標記,最后決定是否進行淘汰。巡欄時發現精神沉郁、弓背、脊椎突出、炸毛、有夾腰肚的豬放在病弱豬欄內,注射拜有利和地塞米松一次,并且補喂濕拌料觀察3d后無好轉來決定是否進行淘汰。巡欄中一旦發現有咬耳咬尾行為的仔豬,應立即將咬人者和被咬者隔離,避免其它豬模仿。如果有條件,將受傷豬單獨隔離,直到傷口完全愈合。
4 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是保育仔豬管理的重要環節之一。保育豬在28日齡左右時注射圓環和支原體疫苗,劑量為每種疫苗1mL/頭;在42日齡左右時注射偽狂犬疫苗,劑量為2mL/頭;在48日齡時注射豬瘟疫苗和口蹄疫疫苗,劑量為每種疫苗2mL/頭。疫苗使用前需自然回溫至 15~20‰ ,嚴格按說明書配制,同時檢查疫苗外觀,確保無變質、沉淀等現象。提前2h停料,并在水中添加電解多維,準備好抗過敏藥物(如地塞米松),以應對疫苗過敏反應。接種后填寫免疫記錄表,記錄疫苗名稱、劑量、接種時間等信息,便于追蹤和管理。
5弱病仔豬淘汰
保育期間應實行周淘汰制,即需密切觀察仔豬的生長發育情況、采食情況、精神狀態等,對病弱仔豬做好詳細記錄,包括發病時間、癥狀、治療措施及效果等,每周都要對病、弱豬欄進行挑選,將已恢復的仔豬放到健康豬的豬欄中,保持每個欄中豬的均勻度,防止一個欄中處于弱勢地位的豬采食不到飼料而更加消瘦。對健康欄中個別病、弱、殘豬要早發現、早隔離治療、個別優飼,確實沒有多大價值的病弱殘豬應盡快淘汰4]。
6豬舍消毒
保育豬舍的消毒是保障豬群健康、預防疾病傳播的重要環節。可選用過硫酸氫鉀、戊二醛或過氧乙酸等消毒液,每周進行1\\~2次帶豬消毒,在高危期(如連續陰雨天氣、周邊疫情嚴重時),可適當增加消毒頻率,生產區每日消毒,重點區域每4小時1次。操作人員需佩戴防護裝備,避免消毒劑接觸皮膚或吸入呼吸道。使用噴霧器或專用的消毒設備,從豬舍的頂部開始,逐漸向下噴霧,確保豬舍內的墻壁、欄桿、地面等各個部位都被消毒液覆蓋。噴霧消毒后,讓消毒液在豬舍內作用一定時間,一般為 0.5~1h 消毒后要確保豬舍通風良好,及時排出消毒劑殘留的氣味。為防止病原菌產生耐藥性,應定期更換不同類型的消毒劑。
7腹瀉預防
引起仔豬腹瀉的原因是飼養管理不當、應激因素、營養因素以及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因此需要做好衛生清潔和定期消毒,特別是發生腹瀉的仔豬,更應加強護理;提高豬舍溫度,保持干燥,可以撒干燥粉。減少應激,合理喂料,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安全有效的抗菌藥物,預防細菌性腹瀉;做好母豬和仔豬的疫苗接種,如豬瘟、偽狂犬病、藍耳病疫苗。針對特定病原,如大腸埃希菌、豬傳染性胃腸炎等,可在母豬產前進行疫苗免疫。對于腹瀉仔豬準備濕拌料,可注射拜有利治療,并為已治療仔豬做好標記,治療3d后觀察有無好轉。
8咳嗽預防
因環境、疫苗接種、感染疾病以及寄生蟲感染等因素的影響,易引起保育仔豬出現咳嗽等情況。根據豬場所在地的疫病流行情況,適時為仔豬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適量的抗菌藥物進行預防,如阿莫西林、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等。也可添加中藥制劑,如麻杏石甘散、板青顆粒、黃芪多糖等,清肺熱、止咳平喘,增強免疫力。在仔豬45日齡時進行驅蟲,可使用阿苯達唑伊維菌素拌料,防止寄生蟲引發呼吸道疾病。仔豬出現咳嗽癥狀,可以使用枝原凈來治療,通過飲水給藥。枝原凈的主要成分是泰妙菌素,一種源于擔子菌的半合成雙萜類抗生素。它是一種動物專用抗生素,是半合成的細菌抑制性抗生素,用于預防和治療豬螺旋體、細菌性腸炎和呼吸道疾病。
結語
保育仔豬是未來育肥豬和種豬的基礎。加強保育管理能夠保證仔豬的健康和生長性能,為后續的育肥和種豬培育提供優質的豬源。在當前養豬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背景下,一旦疾病在某個豬場的保育仔豬中暴發并傳播開來,可能會對整個區域的養豬產業造成巨大的沖擊。因此,加強保育仔豬的飼養管理,從源頭上控制疾病,對于維護整個養豬產業的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祁建祿,鄭景慧.一例斷奶引發仔豬水腫病的診治及討論[J].養殖技術顧問,2012,(08):163.
[2]李廣明.探討保育豬的飼養管理技術[J].畜禽業,2014,(08):20-22.
[3]劉兵.保育豬的科學飼養管理技術[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3,(04):154-156.
[4] 韋進財,羅福華.保育豬的飼養管理[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07) :88.
收稿日期:2025-03-27
作者簡介:王紅梅(1987—),女,漢族,碩士,高級獸醫師。研究方向:臨床動物疾病診療與農畜產品檢驗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