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和學校是對個體成長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兩個場所。當前一些學校并未真正把家長當成自己教育學生的“合伙人”,缺乏“家本化關懷”的視角。學校教育中道德性日益弱化,只重視專業技術活動,關注學習成績和升學率。作為培育人的道德素養、知識素養和能力素養的活動,學校德育要充分尊重人的主體地位,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人,只有促進人的發展,充分調動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在學校德育實踐中,班主任應當以“關愛”為價值導向,實現“變校為家”育道德,要激活學生內在的道德自我,回歸學生內在的道德自我。這種觀照學生自我經驗、建構心靈、生活、生命的德育,可以視作一種“回家”的德育。作為班主任,要用“家”的理念來經營德育、實踐德育。
一、在家:學校德育的根基
小學是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的關鍵階段,要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必須突出德育的優先地位。學校德育不同于社會德育,學校德育應當是柔性化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學校和家庭相互支持配合,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家”是一種氛圍,更是一種文化。學校作為一個大家庭,要努力讓每個老師都成為家庭的一員,置身家中,不但明確自身的職責與義務,更讓學生體會到家的關懷與溫暖,感受到班級生活的快樂與幸福。“在家”是學校德育的應然屬性和根基。回歸學生自主的、能動的、建構性的德育就是讓學生“在家”,就是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學生道德教育、生活技能培養、習慣養成和人格發展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師生、生生間如同家人般彼此互動,突破課堂的限制,隨時隨地互相教育、互相學習。
(一)學校應當成為德育的“第二家園”
家是學生精神、心靈的棲息地。小學生是剛剛從“家庭”步入“校園”的,“校園”就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園”,是學生德性成長的寓所。學生內心有一種自然的“戀家”情結。作為班主任,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戀家情結,讓學校德育具有一種家園的吸引力、召喚力,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其中,展開德育認知、感受、體驗。學校德育應當滿足學生“家”的情感需要,努力讓學校德育成為學生的精神之家。在學校德育這個精神家園中,學生不僅能獲得相關的學習、生活知識、技能,還能促進學生生理性、心理性發展,促進學生品格、人格等的健全和完善。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獲得一種類似于“家”的安全感、歸屬感,同時還能獲得一種成長的幸福感,獲得德育的認知、熏染以及情感的潤澤、精神的豐盈等。
(二)學校應當成為德育的“共同家園”
生活在當代社會的個體,個體意識、獨立意識往往都比較強烈。受其影響,當代學生在心靈上往往感受到冷漠、孤獨。而學校德育,能引導學生從封閉的個體世界解放出來,走向集體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學校德育應當成為學生德性成長的“共同家園”。在學校德育中,班主任要引導學生從“我”“你”“他”逐步過渡、意識到“我們”“你們”“他們”。這樣的一種“復數形式”的主體觀念,是學生對集體的一種共同認同。這樣的學校德育能讓學生認識、感受和體驗到“我們在”。如當一位學生獲得榮譽、獲得獎項時,其他學生都應當為之高興、備受鼓舞。學生在德育實踐中會積極主動地移情,形成對他人的一種心靈共鳴,并在與他人對話、交往中形成心靈的共鳴、共振。由此,學校德育走向共融、共生。感同身受、將心比心成為其作為“共同家園”的鮮明特征。
(三)學校應當成為德育的“溫暖家園”
溫暖家園是對學校德育的一種質性描述。在學校德育中,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有效地預見彼此的感受、體驗,并引導學生對彼此的德育行為作出關懷、回應。學校德育不同于某些簡單、粗暴的家庭德育,也不同于統一化、標準化的社會德育。如當一位學生遇到學習、生活中的困難時,其他學生應當積極主動地幫助他,進而使全體學生都能意識到自己身處同一個家園之中。學校德育不僅要引導學生德育認知、感受和體驗,更要引導學生德育實踐。在德育實踐中,學生難免會犯錯誤。作為班主任,不應當對學生過度苛責,而應當讓學校德育成為學生德育實踐的場域,要讓學生感到“大家庭”的溫暖。
“在家”是學校德育的應然旨趣。學校德育應具有“家”的特性、“家”的特質。學校應當成為學生道德成長的“第二家園”,成為學生共同體德性發展的“共同家園”,成為學生德育實踐的和諧、智慧的“溫馨家園”“溫暖家園”。在學校德育實踐中,學生應當能感受、體驗到德性發展和生命成長的愉悅。
二、離家:學校德育的異化
有愛,才有成長和幸福。與“在家”相對立,“離家”則是學校德育的扭曲異化。社會轉型帶來的巨大張力下,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社會思潮涌入,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對道德的陌生感。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往往習慣于“社會化”,努力將學生培養成一個“模子”的人,標準化、普遍化、格式化、統一化等是其突出特征。這樣的德育是一種背離“家”的屬性的德育,是一種異化的、扭曲的德育。在這樣的異化德育中,學生勢必迫切地想要逃離“家”、遠離“家”。
(一)師生關系失和,導致學生情感失真
師生關系是學校德育的基石。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校德育的內在要求。真正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師生心靈上的相通與共鳴。但在很多學校的德育實踐中,師生關系存在著“我說你聽”“我說你做”的傾向。班主任高高在上,是教育者,而學生則“俯首稱臣”,是道德律令的接受者,是受教育者。這樣一種背離“家”的本質屬性的德育,難免導致學生在學校德育中情感淡漠。班主任僅僅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或者德育知識的掌握情況,忽視了學生的德育情感體驗等,導致學校德育的異化。學生在德育學習實踐中和班主任存在著相當大的心理距離,師生情感比較淡漠。
(二)教育方式異化,導致學生行為失當
在“離家式”的學校德育實踐中,很多班主任容易走極端。一方面,對學生嚴加管束,而缺乏與學生的平等、民主對話、交往,從而導致學生“口服心不服”;另一方面,采用一種“放羊式”的教育方式,對學生日常的道德品格行為不聞不管不問。這樣的兩種走極端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的行為失當。具體表現為:學生在德育實踐中表現慵懶、消極,或者表現為依賴、抗壓能力弱。有的學生甚至形成了不良的心理傾向,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障礙甚至疾病。有的學生在班主任的高壓下甚至出現了逃避學習、逃避學校等現象。學生這些行為的失調、失范,歸根結底是學校德育缺乏一種“家”的關愛、溫暖,在于學校德育沒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沒有成為師生、生生之間心心相印的活動。
(三)電子媒介失控,導致學生價值觀失范
在互聯網、大數據、多媒體時代,學校德育何去何從?很多學校對電子、網絡談之色變。殊不知,學生早就置身于電子媒體的海洋之中了。當務之急,是研究如何引導學生正確應用電子媒介。作為班主任,不是對學生使用電子媒介進行圍追堵截,而是要對學生的電子媒介使用進行疏導、引導。“離家式”的德育,將電子媒介視為洪水猛獸,唯恐躲之而不及,由此導致學生對電子媒介缺乏辨識能力,良莠不分,善惡不明,甚至導致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扭曲和變異。
“離家”讓學校德育背離了育人的本真。作為班主任,必須重構“在家”的學校德育,賦予學校德育“家的情感”“家的秩序”“家的文化”。要通過“在家”的學校德育,來讓學生獲得一種存在感、歸屬感,讓學生獲得一種成就感、幸福感。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的道德成長。
三、回家:學校德育的歸途
“回家”是針對學校德育“離家”的扭曲、異化而提出的一德育隱喻。用“家”的理念來推進學校德育工作,即以“關系自我”的基本觀念促進學生德育主體性的構建,以“成教于家”的邏輯理路為學校德育提供認知框架,以“融通社會”指引學校德育實踐的方向。“回家”意味著學校德育應當成為一種生活德育、經驗德育,而不是口號德育、抽象德育。“回家”的德育是具體的、流動的、鮮活的,是觀照學生德育生命成長的;“回家”的學校德育要求德育融通育人的“大課堂”,構建育人的“立交橋”“同心圓”;“回家”的德育不僅是一種認知型德育,更是感受型德育、體驗型德育、實踐型德育。
(一)打造實踐育人“大課堂”
“回家”的德育是一種日常德育,是一種生活性的德育。生活德育不同于知識德育,它注重學生在德育中的感受、體驗,注重學生心靈的舒展與解放。“回家”意味著通過情感紐帶激發德育內驅力,讓學生成為自我管理、互相成就的主體,使學校如家般溫暖、包容。作為班主任,要充分發揮學校德育的優勢,著力挖掘豐富的“家的情意”“家的溫暖”“家的文化”等。在“回家”的德育實踐中,班主任要讓學生感受、體驗到“我們在一起”“我們是一家人”,從而讓學校德育充滿、浸潤著一種人與人相互關愛的氛圍,人與人互動、對話、交往的需求。學校德育是一個“大課堂”,它不僅超越了傳統的40分鐘課堂,更將德育向學生的生活世界拓展、延伸。班主任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融人勞動教育、心理教育、風俗文化教育等,以真誠的情感投入、持續的文化浸潤,讓學生感受到被人關注的幸福,品嘗到愛的溫暖,從而增強學生的歸屬感、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
(二)構建管理育人“立交橋”
“回家”的學校德育是全方位、系統化的德育。作為班主任,是班級活動的聯絡者、指導者、協調者、活動資源開發者等,在班級管理的指導思想上要確立“一家人”的觀念,明晰“引領”的角色定位和“民主”的工作作風,要全過程、全方位、多視角地引導學生德育實踐。班主任應兼具慈母、嚴父的角色,努力用自己的愛、用自己的智慧去對學生進行教育,營造家的和諧氛圍,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品質,促進教學相長。要充分挖掘校內外的資源,集聚育人的能量,讓家校聯姻、牽手、形成多重“德育合伙人”。構建德育管理育人“立交橋”,就是要充分發揮多個德育主體的作用,如學生、班主任、教師、家長等;要積極探索德育導師制,保證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導師關注心理健康、德育陪伴成長等。通過構建管理育人的立交橋,形成學校德育的大教育格局。
(三)共謀協同育人“同心圓”
協同育人是基于“大育人觀”的德育方法、策略。“回家”的學校德育,不僅應當擔負起道德、法治、品格等的教育,更應當將心理健康、精神文化、審美等納入其中,從而構建一種協同育人的“同心圓”。用“家”的理念來經營學校德育,要求學校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引導全體學生互幫、互助、互愛;聚合各方力量、創新育人模式、強化標準引領,從而建設以學生德育生命成長為中心的德育生態圈,為學生營造德育實踐的自主、自由成長空間,讓學生成長為有思想、會表達、有責任、敢擔當、有愛心的優秀學生。比如,邀請家長參與班級活動(如“家長課堂”“親子共讀日”等),擴大“家”的外延;整合社會資源,組織社區志愿服務,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小社會,大家庭”的責任。
“在家”的德育不僅讓學生“成事”,也不僅讓學生“成才”,更在引導學生“成人”。用“在家”的理念實施學校德育,就是要增強班主任的德育使命感、責任感,就是要讓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產生責任感、歸屬感、幸福感。用“在家”的理念經營學校德育,能讓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由衷產生“家”的感受、體驗。
[參考文獻]
[1]戴維·謝弗.兒童品格的由來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第6版)[M].陳會昌,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
[2]劉鐵芳,于宗助.家庭教育的基礎性:呵護兒童生命的自然與自由[J].教育發展研究,2022,42(2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