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這座城很小,如一片細長柳葉夾在兩座山脈中間。
有人說這座城很大,開放包容,“來了就是璧山人”。
“處重慶之屏障,扼川渝之喉咽”,作為重慶中心城區西進“第一站”的璧山,東有縉云山脈,西臨云霧山脈。
重慶市璧山區,因“四壁皆山”,從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縣伊始,縣名便作“壁山”。名字里鐫刻著地理的宿命——四面皆“壁”,是庇護,亦是圍困。
是甘受地理環境之限,還是奮力突破重圍?不信命的璧山人決定打破壁壘束縛。
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恢復建置,將“壁”字改為“璧”,沿用至今。這不僅是名稱的變化,更是精神內核的淬煉——從被動接受地理環境的圍困,轉向主動挖掘內生動力。
困囿的壁壘,亦可化作珍寶、鑄成大器。經過“兩撤三建”,坎坷曲折的發展歷程并沒有壓垮這片土地的精氣神,璧山人以琢玉之匠心破“壁”鑄“璧”,不因循守舊、不故步自封,勇于探索、精雕細琢,以奮勇姿態實現了破“壁”成“璧”再成“器”的蛻變,砥礪出耀眼的璧玉之光。
破“觀念之壁”,“來了就是璧山人”
6年前,即將博士研究生畢業的福建人林培思,收到了從各地拋來的“橄欖枝”,璧山也是其中之一。
“選哪里?”林培思有些糾結。
抱著去看一看的心態,林培思參加了璧山組織的“百名博士璧山行”活動。
活動一完,林培思不再糾結?;氐郊?,他指著重慶地圖上一個柳條形狀的區域,朝父母說:“我要去璧山。這里是個開放包容、干事創業的好地方?!?/p>
幾年時間過去,已是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規劃發展部部長的林培思收獲滿滿,研究院已精準轉化高校院所近800項高價值原創專利技術,孵化落地“硬科技”企業57家?!斑@里探索建立的科技創新容錯糾錯機制,為科研人員營造開放包容的環境,讓我下定決心來到璧山發展?!绷峙嗨颊f。
璧山展現出的那份自然而然的開放包容,絕非偶然。這背后,是千年來這片土地在一次次“破壁”中沉淀下來、深入骨髓的開放包容稟賦。
這里因山為壘,曾是輾轉流民的安全屏障之所,也是抵擋外來之敵的重要軍事要隘;這里也因山為困,貧困閉塞,戰亂常發,人口稀少。
與其被動受制于地理環境,不如主動激發內生動力。于是,璧山人開始在命運起伏下尋求“破壁”之道。
拆地理上的有形壁,不易;破觀念中的無形墻,更難。但,歷史的車輪始終滾滾向前,璧山歷史上發生的三件大事,悄然使其沖出屏障。
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的浩蕩人流踏入璧山境內,無數外鄉客攜帶著陌生的鄉音、習俗、耕作技藝涌入這片土地,璧山緊閉的門被打開了。
“這場規??涨暗娜丝诮蝗?,迫使他們在廢墟上重建家園,打破地域藩籬,學會接納、包容與協作?!辫瞪絽^委黨史研究室退休干部黃林的先祖,便在這股持續百余年的遷徙洪流中落腳璧山。
而穿行在璧山境內的東大路、小川東路、僻北路三條古驛道,也為璧山人帶來新知新見。
居民周盛華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拎張小板凳坐到大樹下,聽村里的老人們講過去發生在古驛道上的稀奇事。
馬幫是這條路上的主角,他們帶著茶葉、鹽巴、中藥材等,在此駐足、留宿。每當馬蹄“嗒嗒”響起,古驛道上的茶館、飯館便開了張。此時,當地人也從四面八方聚攏過來“湊熱鬧”,看看稀奇玩意、聽聽稀奇故事,即使在重山里,心也隨之打開。
在璧山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工作人員、地方文史專家印林看來,這種持續不斷、非官方的民間交流,潛移默化地沖刷著璧山封閉的鄉土觀念,讓璧山人習慣了與“外來者”打交道,眼界得以拓寬。
到了抗戰時期,大量機構內遷,則在璧山境內掀起了思想颶風。
1938年,為躲避戰火,經過數千里的跋涉后,正則學校(后更名為私立正則藝術專科學校)從江蘇丹陽遷到璧山。呂鳳子(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擔任校長,并給學生授課。
聽到此消息,璧山青年陳厚德喜出望外,呂鳳子竟會成為自己的老師。
“有一次,我臨摹了老師的一幅仕女圖。老師在圖上畫了兩株梅樹,后說‘作畫要多表現自己’。這是針對我臨摹的弱點而教,讓我終身受益?!痹趨硒P子的影響下,陳厚德也成為一名畫家。
受益終身的又何止陳厚德?!爱敃r,70余個黨政軍機關、院校、社會機構,約6萬人遷入璧山,他們帶來了先進知識、藝術思潮和進步思想?!辫瞪絽^檔案館館長羅楊說,這對一個小縣城來說史無前例,思想的沖擊不言而喻。
新思想不斷注入,逐漸打開了璧山人的思維繭房,形成“來了就是璧山人”的大家之氣。
破“區位之壁”,貫通內外命脈
沿著蜿蜒的縉云山脈上行,茂密叢林間,清脆的鳥鳴不時傳來,長滿青苔的古驛道石板路藏在曲徑通幽處,璧山區青杠街道清明社區居民張如彬的農家樂就開在附近。
每逢節假日前來游玩的旅客絡繹不絕,“現在交通便利了,即使開在這山坳間,游客也不少?!睆埲绫蛘f。
20世紀90年代,因工作關系,張如彬時常要往返重慶中心城區和璧山,若要去重慶中心城區,需繞行歌樂山,開車至少要花費兩個半小時。
作為渝西重要區域,當時璧山盡管已有成渝高速、國道319線等過境,但因巍巍縉云山脈阻隔,直線距離約十幾公里的重慶中心城區卻顯得“遙不可及”,璧山“近重慶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也因此被削弱。
大山的阻隔就像一塊頑石,橫在了璧山發展的道路上。
此時,一個利好消息傳來。
重慶進入構建國家中心城市、率先在西部形成內陸開發開放新格局的戰略時期。緊鄰璧山的重慶大學城、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等快速崛起。
等風來,不如迎風去。無論如何也要把這塊頑石搬走,打破“區位壁壘”,“融進”重慶中心城區,貫通內外命脈。
一個重大計劃由此展開——修建璧山隧道。
4690米,成為璧山打破“區位壁壘”的第一程。
起于璧山雙星大道,向東上跨璧青公路互通,后以隧道形式穿越縉云山,再上跨繞城高速公路,直接與重慶大學城城市干道橫四路相接。
“這是一個大工程,難度非常大,但是誰都沒有退縮。”璧山區交通運輸委交通項目建設指揮部工程師易忠平當時全程參與了璧山隧道的建設。
在修建過程中,既要面對煤層、采空區、溶洞等極其不利的地質因素,又要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狀況,如突水、涌泥等。
須千錘百煉,萬鑿方出山。璧山人顯現出“匠心琢玉”之功。
由于山脈地形復雜,有些地段無法采用大型機械,施工方只好使用圓盤鋸,像“繡花”一樣對巖層進行人工切割;隧道常有溶洞,如何排水、堵填、跨越都需要進行精細測量,小心求證……
4年時間,各方擰成一股繩,團結協作,將項目順利推進。
2010年9月28日上午9點,璧山隧道正式通車的消息讓這座小城沸騰。
多月未歸家的易忠平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帶著妻子開著車跑了個來回。原來駕車從璧山到重慶大學城、西永保稅區需要兩個多小時,現在通過璧山隧道,只需5到8分鐘。
這不是簡單的時間減法,而是璧山人勇于嘗試、敢于拼搏、精雕細琢、打破壁壘的“融進”之勢,也成為璧山2014年得以撤縣設區的重要伏筆。
2019年,璧山與重慶中心城區的“融進”之勢再次提升。12月30日下午2點,重慶軌道交通1號線列車穿越縉云山,駛向璧山區璧山站,尖璧段(尖頂坡—璧山)正式通車。
這是重慶第一次把軌道交通連通到中心城區以外的區域。通過它,璧山到大學城僅需5分鐘,到重慶市渝中區解放碑商業步行街,只需要1個小時。璧山由此在重慶各區縣中第一個邁入軌道通勤圈。
如今,在沙坪壩上班的璧山居民張力,早已習慣每日乘軌道交通上下班,單程40多分鐘就可到達目的地。
如同一盤精心布局的“大棋”,延伸、帶動、激活,隨著璧山軌道交通時代的到來,城市空間逐漸打開,再次為璧山發展帶來一波動能。
璧山乘勢而為,一步步織密外聯交通網。
重慶市郊鐵路璧山至銅梁線通車,重慶軌道交通15號線和27號線璧山段正在加緊開工建設,重慶第二國際機場落地璧山……
從“遙不可及”到如今的“近在咫尺”,交通的破題成為璧山發展的關鍵轉折點,璧山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
破“生態之壁”,重塑城市底色
夏利萍又搬回了璧南河畔,“現在環境好太多,住著也舒心”。
璧南河是璧山人的“母親河”,河長102公里,總流域面積1055平方公里。璧山本就缺水,璧南河顯得尤為珍貴。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業的集聚,“母親河”的污染管控治理難度加劇,特別是在汛期,璧南河流域水質劣于Ⅳ類。
“一下暴雨,污水就漫上來。”在璧南河畔長大的夏利萍做了個無奈的決定——搬家。
人不愿住,商也不愿駐。
在璧南河旁開了幾年商鋪的李勇也關了門,重新擇地開店。
面對水生態對城市發展和民生福祉造成的嚴重制約,痛定思痛的璧山人意識到,治理璧南河已刻不容緩。 打破“生態壁壘”,重塑城市底色成為當時璧山發展的關鍵一步。
2010年,針對璧南河治理堵點難點,一場聲勢浩大的“保衛戰”打響了——璧山在全國率先推行“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水、治水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措施,采取“河內清淤、河外截污、外域調水、生態修復”的治理模式,將璧南河劃分為68個河段,34個區領導任河段督導長,68個部門行政主要負責人任分河段長,全方位整治河流水環境。
治理過程中,璧山先后關停污染企業700多家、有污染的養殖場500多家,建成污水處理廠站48座,建成配套污水管網500余公里……
經過數年全方位鍥而不舍的治理,母親河又重回夏利萍童年記憶中的清澈模樣,變得更加美麗了。“不僅河水變清澈了,兩岸還栽了很多花草樹木,建了廊道?!毕睦颊f。
“璧南河的水質提升至地表水Ⅲ類標準,防洪能力也從十年九淹實現了暴雨不成災?!辫瞪絽^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杰說。
2017年,璧南河成為全國10條“最美家鄉河”之一,是此屆評選中重慶唯一入選的河流。
也是這一年,李勇回來了,他重新租了個比此前大一倍的臨河店鋪,做江湖菜。他把桌椅擺到了河邊的廊道,供客人在此賞河景、品美食。
這份來之不易的清澈,并未讓璧山止步。璧山人開始思考更深遠的命題——以水為脈“精雕”城市脈絡,“細繡”城市空間,打造“生態之城”。
“媽媽,快看,這里好多小魚!”璧山秀湖公園的親水棧道上,孩童的歡笑聲蕩開漣漪。抬眼望去,棧道如絲帶蜿蜒,兩側高低相依的植被交織成錦,流水潺潺順著水體通道奔向璧南河。
“我們堅持‘遇溝不填、遇水架橋、水系保護優先’的原則,以大水體建水生態主題公園、小水體現原貌,各水體與璧南河通聯成系?!睆埥苷f。
因形就勢,由水施藝。水體里種什么植物、養什么魚、布什么景,甚至水體與水體連接處的落差是多少等都經過精心調設。
一園一景,盡顯匠心之作。
如今,楓香湖兒童公園、古道灣公園、玉泉湖公園……一大批以水而生、凸顯生態特色的公園孕育而生,它們與璧南河水脈相連,串珠成鏈,是璧山以琢玉之匠心重塑城市底色的杰作。
張杰細細道來:“璧山現已建成高品質生態濕地公園40余座,綠化城區河岸56公里,新建生態觀光型水庫15座,城區水域面積占比已達12%,人均擁有水域面積約12.5平方米?!?/p>
“公園之城”成為璧山城市新名片?!白撸ヨ瞪焦珗@?!?,這不僅是璧山本地市民相互間的日常邀約,也是區外乃至周邊省份地區不少游客的共同選擇。
從缺水之城到“豐水潤城”,璧山“生態之城”的底色愈發讓人沉醉。
破“產業之壁”,鍛造創新之城
配料、涂布、輥壓、疊片、裝配……在位于璧山區青杠街道虎峰大道的重慶弗迪鋰電池有限公司工廠,每6秒鐘就有一塊刀片電池下線。工廠內,有近百臺工業機器人,14條生產線智能化程度高達95%。
該工廠于2020年初投產,是比亞迪“刀片電池”的首發地,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刀片電池”生產基地。
曾幾何時,這家公司所在片區,聚集了多家制鞋廠。
皮鞋產業曾是璧山的支柱產業之一,“西部鞋都” 的稱號印證了其過往的規模與影響力。不過,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一度以粗放型加工、低端制造為主導模式,逐步顯現出一些與更高質量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階段性問題。
轉型之迫不言而喻,壁壘之破刻不容緩。
2015年,國務院批復同意璧山高新區升級為重慶第二個國家級高新區。
璧山國家高新區的規劃建設隨即提上日程:按照60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建成區將擴大到25平方公里,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彼時,成渝相向發展格局正逐步推進,璧山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把璧山置于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橋頭堡的高度來謀劃就是轉型關鍵所在——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之機,重點鎖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生命科技、先進材料、數字經濟等六大產業集群,劍指千億級產業集群目標。
璞玉不經過細細打磨,精心雕琢,也只是一塊普通石頭。璧山深知,要實現高質量轉型,光有破除陳規的果敢還不行,還須以琢玉之匠心完善服務細節,才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煥發勃勃生機。
于是,一場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內容的服務改革在璧山鋪開。
“把項目落戶重慶璧山,是因為璧山各方面辦事效率高,服務非常貼心。”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2018年8月,在渝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與璧山區政府簽訂動力電池產業項目投資合作協議,總投資達到100億元。
從簽約到落地,僅一年多時間,百億元項目便投入生產。
“能有這樣的效率,得益于璧山持續推動的政務服務改革。”璧山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璧山推廣“審批代辦”等特色服務,拓展高頻事項“一件事”聯辦范圍,從產品推介、創新賦能等多個維度構筑起全要素、全鏈條、全方位的政策矩陣,精研服務,全面護航企業發展。
作為璧山區一家從事通用機械和機電產品研發、制造、銷售的外貿企業,重慶大江動力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每天約有1萬臺(套)的汽油發電機組等終端產品出口歐美。
“公司去年出口額達31億元。今年1—5月份出口額超過15.7億元,同比增長約46%。”大江動力公司副總經理余蘭說,產品出口的持續增長,與璧山良好的營商環境密不可分。
為了幫助“璧山造”揚帆遠航,璧山組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專班,制定出臺了《重點外貿企業入庫培育管理實施辦法》《中小微外貿企業匯率避險資金管理辦法》等扶持政策,安排專班人員“一對一”跟蹤對接等,推動項目落地見效。
在這破立之間、精琢之下,璧山的產業創新沃土滋養著企業步步生花——
擁有58年機械制造功底的重慶青山工業有限公司圍繞前瞻技術發力,通過創新賦能,迭代升級產品結構,在新能源“賽道”上突飛猛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重慶萬泰電力科技有限公司,成為中芯國際、中電科等國內半導體巨頭的供應商……
“西部鞋都”早已蛻變為“創新之城”。2024年,璧山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040億元、增長6.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1070億元,歷史性邁入“雙千億”大區行列。
破“壁”琢“璧”,璧山這塊“璞玉”經千錘萬鑿,千雕萬琢,漸成大器,也期待著她溫潤其華,再淬新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