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一場突如其來的蟲害橫掃重慶市多個區縣的行道樹,其中,小葉榕樹受害尤為嚴重。
“葉子都掉光了”“空中全是掛著絲線的幼蟲”“為何沒能提前防控”……不少讀者通過《當代黨員》“民呼我為”欄目熱線反映問題。
“我們在6月上旬就發出過預警信息,但部分地區仍然出現了較為集中的蟲害情況,說明工作響應速度還需提升。”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城市園林綠化管理處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受《當代黨員》“民呼我為”欄目組采訪時坦承,此次蟲害折射出各區縣對行道樹的養護水平參差不齊,亟須進一步加強病蟲害的監測與防治手段。
“禿頭”小葉榕身上結繭子
6月29日,家住重慶市渝北區錦橙路的程先生發了一條朋友圈:人行道上的小葉榕樹疑似遭遇蟲災,蟲子爬滿樹,樹葉落滿地,環衛工人前腳剛打掃完,地上立馬又鋪一層。
不到5分鐘,程先生的這條朋友圈引來數十條評論。“幾乎都是反映小葉榕樹暴發蟲害、瘋狂掉葉的。”程先生很納悶,“同一時間發生大面積蟲害,相關部門怎會沒有提前監測與及時防治?”
隨后,程先生通過《當代黨員》“民呼我為”欄目熱線反映了這一問題,網上也有不少讀者就此發問:蟲害為何突然暴發?防治是否不及時?后續將如何加強防治手段?
7月4日,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對此作出回應:造成小葉榕樹大量落葉的“元兇”為褐斑白蠶蛾,其幼蟲專以小葉榕樹的葉片為食。葉片被大量啃食后,小葉榕樹會啟動自身的保護機制,通過主動落葉來“斷糧”,以減少進一步的損害。一個月后,小葉榕樹就會再發新芽。
7月上旬至中旬,記者走訪重慶中心城區部分街道、公園等種植有小葉榕樹的場所,發現不少受害的小葉榕樹葉片已被吃得透亮,甚至不乏葉片被全部吃光的嚴重情況。
在重慶兩江新區財富大道,近一公里的道路兩旁,上百株小葉榕樹落葉嚴重。樹冠上殘留的葉片,在陽光的照射下,被啃食過的孔洞痕跡清晰可見。
在重慶市南岸區雙峰山路、明佳路、光電路片區,數十株小葉榕樹已成“禿頭”,部分樹干上結滿了褐斑白蠶蛾的白色繭子,路邊還成堆擺放著由環衛工人清掃后打包的落葉。
在重慶市大渡口區躍進路與鋼花路交叉口至躍進路與馬王街交叉口路段,一段約600米長的道路兩邊,竟出現小葉榕樹健康狀況截然不同的現象:一邊樹葉茂密,一邊樹葉掉光。
記者還發現,在受害的小葉榕樹冠上,靠近車行道一側的樹葉受蟲害影響明顯小于靠人行道的一側。
“可能跟噴灑藥物的方式有關。”走訪期間,一些附近商戶稱,蟲害發生后,曾有園林養護團隊開車對行道樹噴藥消殺,“但這種流動作業的方式,容易導致樹葉受藥不均勻”。
被忽視的蟲情測報?
根據重慶市城市管理局的回應,早在6月初,重慶市風景園林科學研究院及各養管責任單位就提前做好了防范工作,并以燈光誘殺和生物制劑等環保手段,預防害蟲、控制害蟲。
預防措施已有,為何效果不佳?
“主要是受極端天氣的影響,小葉榕樹的生長節奏被打擾,導致其抗性下降,更易遭受病蟲害侵襲?!敝貞c市城市管理局城市園林綠化管理處相關工作人員解釋,今年4月至6月,重慶氣溫較往年偏低且雨水偏多,形成了低溫潮濕的特殊環境,成為褐斑白蠶蛾卵和幼蟲發育的“溫床”,促進了它的第三代繁殖,也就是此次蟲害的“元兇”。
而據6月9日市園林科研院發布的關于褐斑白蠶蛾的防治建議稱,此前全市已有45%的監測點中存在褐斑白蠶蛾危害,且其第三代幼蟲危害高峰期會集中出現在7月,此階段蟲口密度顯著升高,危害程度達年度峰值。綠化養護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開展預防工作,避免影響園林景觀品質。
“現在看來,這份防治建議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程先生看來,此次蟲害的高峰值危害提前近一個月發生,或許與各地園林管護單位未結合天氣預警信息及時采取防治措施有關,“如果提前給予更多關注,情況應該會好很多”。
程先生的疑慮,也是受害小葉榕樹周邊居民的困惑。
“按照這條防治建議的發布時間推算,6月中旬起,各地便應對行道樹采取相關的養護措施,但直至7月初,眼看著樹上的葉子被‘吃’光,才有人去噴藥”,“修剪不規律,許多樹冠上的葉子越長越密,促進了蟲害的傳播率”,“重慶的夏天這么熱,樹葉掉光了,走在樹下都特別曬”……
一些居民曾致電當地城市管理部門詢問此次蟲害的防治辦法,不少回應皆表示,會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轄區范圍內的蟲害情況,并針對不同程度的蟲害區域動態調整防治措施,但幾乎都未清晰解釋此前是否采取過有效預防措施。
記者也在走訪中發現,許多小葉榕樹的栽種間距約為3米,相鄰小葉榕枝葉相互交錯。前述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作為高大喬木,這樣的間距容易形成相鄰樹冠之間的相互遮蔽,使通風透光性變差,為害蟲滋生提供理想環境。此種情況下,若對樹冠的修剪養護不到位,一旦發生蟲害,便容易迅速蔓延,形成較大面積的傳播。
期待蟲害治理新“答卷”
“不同地區的小葉榕樹受害程度不一,反映出各地應對水平有差異?!痹诔滔壬馁|疑聲中,記者也發現,主干道上的小葉榕樹養護效果較好,幾乎未受此次蟲害影響,大部分受蟲害影響嚴重的,位于次干路、支路及小區內部道路上。
“這也是我們在開展相關工作時的痛點之一。”市城市管理局城市園林綠化管理處相關工作人員舉例稱,若樹木所在區域地處居民小區的紅線范圍內,管養責任屬于小區物業;若行道樹栽種在還未移交的新建道路上,管養責任常常不明晰;若行道樹地處兩個不同行政區域的交界處,管養責任也時常出現“互相推諉”的局面……
如何破解?
采訪過程中,該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一款正在調試的智慧園林綠化管理應用。該應用將全市近300萬株行道樹囊括其中,并搜集整理了近30個關于行道樹的體征指標,幾乎涵蓋了每株行道樹的位置和屬性信息。
目前,該應用已貫通全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各區縣的城市管理部門可直接將相關信息及時錄入并進行動態管理。此外,市城市管理局還正積極開發市民反饋通道,聯動全市各級職能部門,以期真正實現園林綠化行業的“共建共治共享”。
但在應用落地之前,如何確保各地的管養職責落到實處?
“確實存在防治管理粗放的情況?!鼻笆龉ぷ魅藛T解釋,園林綠化中的絕大部分昆蟲其實對人無害,如果數量可控,還能體現街區行道樹在城市生物多樣性方面的貢獻,并讓人們有更多機會了解一些生物的奇妙關系。
基于此,重慶目前對于城市園林病蟲害的防控機制,主要以治為主、防為輔,通過防治的有機結合,確保綠地生態系統健康。
“這就不免出現不同地方對相關預警信息的重視程度不一,進而折射出不同的后期治理水平?!痹摴ぷ魅藛T表示,“像市民反映的粗魯修剪、敷衍治蟲等亂象,都需要我們加強指導與監督?!?/p>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部署了“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等重點任務,要求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
“這應是重慶加快升級城市園林病蟲害智慧化防治的一劑強心針。”看著眼前被“啃食”干凈的小葉榕樹,程先生期待著,過段時間,不僅綠樹長新芽,蟲害治理也有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