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上學的孩子”,如今成了擺在社會各方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孩子不愛上學,咋治?三個小妙招!”
“不想上學的孩子,家長不要管他!”
“你就按照我的步驟來!”
打開抖音,刷刷刷,博主們扯開了嗓門,用不同的方式講同一個話題:孩子厭學,我來幫你解決!
記者還發現,暑假里,針對“厭學”“缺少學習動力”“叛逆”等孩子教育問題的夏令營廣告,密集出現在網上。即便不是暑假,全國各地常年有各種機構,號稱可以幫助家長解決孩子“厭學”的問題。
此前鳳凰網的報道中顯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面向休厭學青少年的社區/基地在全國至少有25個,云南大理分布最多,其余散落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大城市。十多年前,一線城市中一些家長開始帶著自己的孩子到大理實現“在家上學”,他們逃離城市和傳統的教育體系,去追尋自己的教育烏托邦。而如今,商業化的機構也扎堆在大理。
在這些紛紛然現象的背后,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不肯上學的孩子”近年來正在增多。孩子不肯上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問題或者患有精神疾病。
《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我國患抑郁癥人數約9500萬,其中18歲以下的青少年占比約三成,他們中的很多人因此無法繼續學業。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2024)》,青少年群體抑郁傾向比例相較五年前上升9.8%。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負責人、《心理健康藍皮書》副主編陳祉妍發現,討厭上學的孩子,年齡大多集中在14歲,也就是初中一年級、二年級這一階段。“他們中三成以上至少共病一種其他心理疾病,睡眠障礙、強迫癥等。其中一半孩子患病時長處于1到4年之間,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患病時長為3個月至1年。”陳祉妍說。
有41.8%的家長是在孩子主動求助3次及以上才帶其就醫,62.8%的家長認為孩子存在中等程度及其以上的就診延誤。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與相關機構共同發布的《2024兒童青少年抑郁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以下簡稱“調研報告”)顯示,在覆蓋中國東、中、西部地區共1622份有效問卷中,年齡跨度為9至24歲的受訪對象中,首次休學平均年齡13.74歲。其中男生占51.0%。
政府也已經關注這一問題。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標志著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為國家戰略。
“有一次上課鈴聲響過,小葉不在教室里。我發動同學去找,最終在廁所一個隔間里找到蜷縮著的她。問她為什么不上課,她說不出所以然。小葉上課時一直有點不對勁,要么發呆,要么睡覺,課后好像也沒朋友。反正一點不像四年級小學生的模樣。”上海一所小學的班主任李老師,道出了她班級里小葉同學的情況。
通過進一步了解,和心理老師的介入,李老師發現小葉的家庭情況比較復雜——小葉平時見不到父母,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缺乏父母的關心,學習成績漸漸跟不上后,開始逃避上學。
三年級之前,老師們除了發現小葉經常頭發亂糟糟以外,其他沒有太大的問題——學業成績還算過得去,課堂紀律也還好。但進入四年級,李老師發現小葉語文、數學成績直線下滑。爺爺奶奶對她寵得有些過分,有時候她通宵玩游戲,爺爺奶奶也不管,怕孩子不高興,至于她的作業,“不做就不做”。奶奶曾面對前來家訪的李老師如此說:“我們老了,說什么她都不聽,只能盡量順著她。”
李老師與學校的心理老師王老師關注到小葉,使得小葉斷斷續續吐露自己的心聲:“活著沒意思,讀書更沒意思。”
心理老師說:“她不是叛逆,而是在求救。”
四年級下學期的期中考試,小葉在第一門考試科目開考前,又不見了!老師還是在老地方——廁所隔斷發現了她,她正用指甲狠狠抓撓自己的手臂。李老師立即聯系家長,帶她去市精神衛生中心進行評估,結果顯示她有中度抑郁引起的厭學行為和自虐傾向。
學校迅速制定干預方案:每周兩次心理咨詢、老師們重點關注、安排同學陪伴。但小葉家庭內的問題很難解決。班主任李老師告訴《新民周刊》記者,“學校嘗試聯系小葉的母親,但對方遠在外地,在電話里說是‘有空就回來’,卻遲遲未見行動”。
盡管學校盡力干預,小葉的情緒仍時好時壞。
小葉的情況屬于比較極端的個案。絕大多數出現厭學傾向的孩子,與父母同住,且得到父母生活上比較好的照顧,但“調研報告”顯示,即便如此,這些有厭學傾向的孩子,仍然是缺乏父母關愛的。
調研發現,有41.8%的家長是在孩子主動求助3次及以上才帶其就醫,62.8%的家長認為孩子存在中等程度及其以上的就診延誤。而按照王老師的說法,不少家長沒有及時發現孩子的求救信號。
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另一個極端,有的孩子出現厭學情況,恰恰是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過于“關注”。
今年即將升入初中二年級的男生小西,媽媽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小西就在媽媽工作的學校讀書,這方便了媽媽無時無刻不盯著他。課間休息時間,媽媽要求小西到她辦公室完成課外培訓班的作業。上學、放學路上,小西也被媽媽領著,很少有機會和同學交流。
小西的成績從初一下學期開始出現下滑,面對此情此景,媽媽只罵他笨,不肯動腦子,只配當差生。初中之前,小西也經常被媽媽評判為“差生”,但到期末考試小西的成績總還有起色。到了初二,情況大變,常常提出“不想上學”。
“差就差唄,反正被她罵慣了!家里其他人也插不上話。她認為自己是‘教育家’,我爸勸她一句,她反過來說我爸為什么不管我。”小西說。
實際上,很多所謂“問題小孩”的家長,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問題。“調研報告”顯示,59.7%的家庭由母親承擔主要照顧責任,但家長照顧負擔較大,近半數家長的照顧負擔為重度,超過三分之一家長照顧負擔為中度。
記者最近走訪上海多所公辦中小學校,發現幾乎所有學校都已經配備心理咨詢室,表明教育系統對學生心理健康非常重視。但通過深入采訪會發現,學校里、課堂上壓抑的氣氛和對學習成績的時刻關注,讓孩子和教師都難免情緒緊張甚至會出現情緒失控。
朗清如今已經進入初中學習,且成績優秀。回想他小學三年級的一段往事,媽媽仍心有余悸,也表示還算幸運。“他周末在家吃得好睡得好,可到每周一上午吃早飯的時候,他就惡心、反胃,說不能上學。”朗清的母親說,因為這樣的身體情況,只好給孩子請假,帶孩子到兒童專科醫院看病。醫生一開始判斷是淺表性胃炎,但吃了藥病情未見好轉。胃鏡、腸鏡都做了,也沒找到器質性病變,他的癥狀很可能是情緒問題引起的。如果病情繼續下去,朗清恐怕也要面臨休學。
斷斷續續看了一年多病,家長發現朗清的“病根”在課堂上。
朗清的父母發現,朗清的班主任兼英語老師特別嚴厲,默錯單詞動輒要罰抄很多遍。盡管朗清努力背單詞,但難免遇到默寫錯誤,上英語課成了他沉重的心理負擔。“美術課有學生畫筆不帶,一頓訓斥;班上衛生不好,又一頓訓斥。如果有孩子違反行為規范,就得寫400字檢討。”這位老師時常對學生發脾氣,而朗清是比較敏感的孩子,對于老師的大吼大叫,他特別畏懼。
熬到四年級下學期,朗清的父母找到校長反映情況。這次談話似乎起了作用,此后老師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漸漸地,師生關系大有改觀,朗清的學習成績也躍升到班級前列。
朗清的故事,是家校良好溝通的案例,但現實中,家長與學校之間的信任度,常常不如人意。更多的情況是,當老師發現學生有些異常,首先會聯系家長并建議就醫,學校盡力規避風險。這樣的做法背后,學校也有太多無奈,因為一旦孩子在校內出現任何意外,家長都會認為學校應該負有更大的責任。
“不肯上學的孩子”,如今成了擺在社會各方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為保護未成年人,文中采訪對象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