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出國旅游的朋友想必都看到過雞蛋花,但你是否知道,在咱們的廣東,這種花是一種食材?
雞蛋花原產美洲,近代以來,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各地廣泛移植,我曾在肯尼亞著名的旅游地拉穆島看到它。后來,在順德一處著名園林旁,我看到一棵長成壯碩大樹的雞蛋花,樹旁的介紹牌上寫明“花可食”,當時就笑了出來。從夏威夷到拉穆島,都只是把雞蛋花當成體現熱帶風情的觀賞花卉,好像只有我們的廣東同胞把那花兒開發成了入口的美味。
這幾年,因為工作需要買了些上世紀的食譜,結果,在1975年出版的《揚州菜譜》里看到“夜來香汆雞片”,在1979年出版的《山西食譜》看到“夜來香炒雞絲”,這才知道,夜來香入饌,曾經流行大江南北。夜來香同樣原產美洲,并不是中國的本土植物。歐洲人開始所謂大航海時代之后,利用從美洲攫取的白銀,展開與東方以及非洲的貿易,中國正是他們的重要貿易對象之一。與此同時,物產的交流也在中國與美洲之間展開,多種美洲植物引種到中國,其中即包括夜來香。
傳統生活沒有空調,盛夏時節,家家都是大敞門窗,利用空氣的流通來為室內降溫,夜來香在日落之后芳香熾烈,讓夏夜的庭院里花氣盈漾,并且從門窗彌漫入室,營造了美好的睡眠環境,因此備受喜愛。乾隆皇帝就非常欣賞這種外來花卉,幾次以專題詩的形式加以詠贊,其中有句:“晚風庭院遞清芬,睡鴨還當罷夕熏。”——因為夜來香的天然芬息不斷由階下飄至紗帳前,所以都不用在鴨形小香爐里焚香了!
鮮花入饌一向為中國古人所喜,從美洲引入的花卉也自有勇士敢于品嘗。
鮮花入饌一向為中國古人所喜,從美洲引入的花卉也自有勇士敢于品嘗。試驗的結果是,夜來香不僅無毒,而且口感頗佳,所以廣東率先出現了以其花瓣做菜的風氣,《清稗類鈔》即記載,在清代,粵菜中曾經流行夜來香做的肴饌。《揚州菜譜》和《山西食譜》則顯示,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雅致風味,或許是廣東人的開創精神讓全國受益吧。
揚州“夜來香汆雞片”極為清淡,除味精外不加任何作料,山西做法也只多加一味姜末,看來精華在于強烈的花香。可以推測,清朝時沒有味精,要用各種精心熬制的高湯以及筍粉、蘑菇粉之類調味,只怕口感還要更為鮮潔。
《清稗類鈔》還記載,晚清巨商盛宣懷別出心裁,把晚香玉的花片與竹蓀下入暖鍋,據說是香味美絕。晚香玉也是原產美洲,康熙時才引種到北京的皇家內苑,其后漸漸在民間傳播開來,遠及于江浙。其功用和夜來香類似,以花香讓生活環境顯得雅潔,晚清通俗小說《濟公傳》描寫一處閨房的夏日陳設,就寫道,床帳內當中掛著一只花籃,花籃里插著茉莉、夜來香、晚香玉。不出兩百年,中國人就搞清楚這種外來花卉的可食性,發明出晚香玉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