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韓國經濟增長不振,今年第一季度竟掉至-0.2%,第二季度也才0.6%,離韓國政府提出2025年1.8%的增長目標相距甚遠。6月19日,上臺僅半個月的李在明總統提出了提振經濟的《補充更正預算案》,7月4日,韓國國會表決通過了此預算案。
預算案提出追加20.2萬億韓元(1050億元人民幣)財政支出以剌激經濟,其核心是發放規模達13.2萬億韓元的國民消費券,其中中央財政負擔10.3萬億韓元,地方財政負擔2.9萬億韓元。國民消費券分兩輪發放: 第一輪面向全體國民,按收入水平分為四檔: 收入前10%的15萬韓元; 普通中等收入的25萬韓元 ; 中低收入的40萬韓元 ; 低保戶50萬韓元。此外,非首都圈居民再追加3萬韓元,農村人口流失嚴重地區追加5萬韓元,最高個人可得55萬韓元(約2800元人民幣)。第二輪:扣除收入前 10% 的高收入者后,每人再加發 10 萬韓元(520 元)。四口之家平均可領約 100 萬韓元(5200元)。
為了使財政援助直接注入傳統市場、胡同商圈,國民消費券使用范圍被嚴格鎖定在年銷售額不超過30億韓元的小微商戶,禁止在大型商超、電商、免稅店、娛樂場所使用。
為在7月21日消費券發放前提振民眾消費信心,7月11日,李在明總統在首爾某餐廳與總統室職員們聚餐,表示,“為促進消費,我將帶頭增加外出就餐”。
更大的問題在于此舉可能導致財政惡化。
國民消費券政策得到了民眾的熱烈擁護。據韓國國際廣播電臺報道:至24日政府發放消費券僅四天,就有2890萬人申請,占全體申請對象的57.1%。累計發放金額達5.2186萬億韓元。消費券發放48小時后,全國傳統市場日均銷售額跳升42%,小商戶現金流迅速改善。有專家認為在短期內,消費券能把韓國經濟從“技術性衰退”邊緣拉回正增長區間,2025 年增速或從 0.8% 抬升至 1.2%–1.4%。
韓國輿論對消費券政策批評的聲音也不少。韓國銀行的分析認為,國民消費券對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僅為0.33。相反,若投資公路、港口等公共基礎設施,則會帶來0.86倍的乘數效應。高達13.2萬億韓元的民生補貼能否成為激活經濟的“引水”,令人存疑。
學界與智庫普遍認為,一次性消費券只能帶來2–3 個月的脈沖式需求;若不能同步解決家庭負債、工資停滯、青年失業等結構性問題,短暫刺激后消費仍會回落。
更大的問題在于此舉可能導致財政惡化。今年年底韓國的國家債務將達到1300萬億韓元(人民幣約67990億元),比一年前增加105萬億韓元(人民幣約5491億元),國家債務占GDP的比例為49%,接近政府推進的財政準則紅線的50%。
筆者認為,李在明把“國民消費券”當作經濟失速下的速效藥,在兩個月內完成立法、預算、發放、消費閉環,顯示韓國政府的高效動員能力,但上述質疑也暴露了韓國社會的深層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