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廣東新語》的博物學屬性

2024-08-07 00:00:00管宗昌
關鍵詞:新語博物廣東

中圖分類號:1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225(2024)12-0034-07

一、何為“博物學”

本文論題對象為《廣東新語》,但是關聯到一個關鍵的相關概念和理論范疇,即“博物學”,這是一個需要首先申明和做出一定闡述的概念。

“博物學”是一個既老又新的概念,說它老,是因為中國古代就有悠久的“博物”傳統,甚至還有以“博物”命名的著作;說它新,是因為“博物學”作為一門學科確是近代以來由西方傳入的。當前,在中國語境中的“博物學”相關研究是比較混亂的,有的指西方博物學、有的指中國傳統博物學、有的模糊以對,在面對西方博物學與傳統博物學之間的關系問題上,也遠未達成一致。但是“博物學”研究卻在近些年來呈現出十分顯著的勃發狀態I,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它的確能夠給我們帶來其他理論與方法所不能的視角與維度。有鑒于此,有必要首先對何為“博物學”,我們應持怎樣的博物學理念等問題進行辨析。

首先要承認“博物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概念是從西方傳人的,它源自西方的\"natural history”。明治維新期間,日本政府大量翻譯西方學術著作,日本學者在翻譯西方自然科學時,常以漢字文化中的詞匯來表達新的科學概念。受到中國《大學》“格物”一詞的影響,日本在翻譯“naturalhistory時選擇了“博物學”一詞,這個譯名迅速被日本學術界接受。在中國清末民初的譯書活動中,出現了多種對naturalhistory的譯法,如“物理學\"“格物學”等,但是最終因為“博物學”一詞在日本的成熟應用和易于理解的廣泛性,在中國也成為主要的譯名。該詞匯在含義上意指廣泛的物類學科,含有對大自然中萬物進行廣博探究之意,這一譯名現在已有了較為廣泛地接受。

源自西方“naturalhistory”的“博物學”是引起今天討論的動因,其英文可直譯為“自然史”或“自然志”。正如其名所展現的,西方的博物學重自然對象,重志記傳統。吳國盛曾言:

“博物學\"(NaturalHistory)有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History”,它是有別于“Philosophy'這種追究原因、本原的理性知識類型,著眼于對現存事物進行唯象描述、命名、分類的“志/史”知識類型。第二個要素是“Nature”,即區別于“CivilHistory”(民志)這種對人事的研究,著眼于對自然事物的研究。[2]

我們不難看見在這種博物學基礎上分化出來的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等現代科學學科,的確,西方博物學的主要對象是自然物。

再回頭來看中國傳統的“博物”。中國顯然沒有完全對等于源自西方的、現代意義的\"博物學”,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沒有“博物”傳統。余欣、陳軍、周遠方等人都曾專門探討過中國的博物傳統或中國博物學。

這二字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元年》:“晉侯聞子產之言,曰:‘博物君子也’。\"其中稱子產為“博物君子”。之后,“博物”一詞經常用來形容多聞多識。但是,從漢語語法和最初的使用語境看,“博物\"之“博”不僅僅有“多\"之義,其應該也有“通”之義。這一辨析看似細微不屑,但關系到對中國這一重要傳統的全面理解。“多”為形容詞義,“通\"則是動詞之義。如果只理解為形容詞義的“多”,則“博物”形成定中結構,詞義已足,再與“君子”等名詞相連,其表意就十分單一,指“很多物的君子\"或“有很多物的君子”。顯然與表意語境并不契合?!安‐"字從“尃”,關于“尃”,尹黎云先生認為其本字應該就是\"甫”,他說:“甫就是圃的初文?!似院图Z田特點不一樣。糧田一般是密植,而菜圃則講究疏行,因而菜圃給人的感覺是疏布,引伸甫有疏布義。尃字增又只是強調動詞意義。\"[4]279至于“博\"的“十\"字,他說:“凡物布必‘大通’,故增十以足意。\"4]279這里從字本義上看,其必然有動詞的“通”義。而此時,“博物\"就自然成為“通曉萬物”,這一詞也就自然含有了“知識、學問\"的內涵,而不僅僅是“物”。文中講的就是子產對叔向的詢問進行了幾方面的回答,涉及叔向詢問的兩位神靈、關于祭祀的規矩、晉侯的病因分析等,最后還做了富有哲理的總結:“無理而好陵人,怙富而卑其上,弗能久矣。\"晉侯聽后贊賞他是“博物君子”。顯然,這里不是主要展示子產認識多少自然的事物等等,而是對諸多文化和知識的知曉,對事物的哲性和通達。這時“博物”之博其實更強調動詞義的“通”,這樣也才更符合文本語境。至于本詞在之后的文獻中是否兩者兼具則要視情況而定,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本詞天生初具動詞之義。

與中國的“博物”傳統密切相關的還有另外一個概念:“多識”,源自孔子“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名”(《論語》),關于這一傳統,羅桂環說:“‘多識'強調應該多掌握動植物知識,它的內涵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對中國古代博物學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5這一判斷代表了當前學界較為普遍的認識,也基本符合中國傳統實際,“多識\"較多集中在動植物的認知上,它可以視為傳統博物的主要方面。

關于中國博物傳統的研究,早者有近代吳冰心在《博物學雜志發刊詞》中對中國傳統博物學的淵源做出了簡明而深刻的概括:

博物之學,蓋興于上古,孔子作易大傳日: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固已舉博物學之全部而括之于數言之中。暨夫神農本草之經,則于金石鳥獸蟲魚,草木蔬果,一一分別其品性味色,或詳其形狀,或紀其方位,瑰瑋詭謫之觀,非復域中所能局。[6]

他顯然受到西方博物學傳入的影響,有意檢視中國傳統的博物,而且直接將之稱為“博物之學”,這一研究在近年又逐漸成為熱點之一,江曉原、羅桂環、郗文倩、周金泰等人都從不同角度進行過專門探討。從中國傳統、古典文獻的實際看,從已有的研究看,中國博物傳統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甚或更多的學者也將這一傳統稱為“博物學”。關于中國傳統博物學的概念、內涵、內容、特征等,學界都已經有一定涉及,這為我們認識中國傳統博物學提供了有益借鑒。我們在這里不致力于進一步辨析這些理論話題,而是要涉及一個更為根本和有爭議的話題:在中國語境下能否使用“博物學”概念?如果可以,怎樣使用?

這個問題是學界爭議較大的話題,大致有三種觀點和做法:

第一,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博物傳統和西方博物學的差異,力主堅持“中國傳統”。如于翠玲說:“‘博物’是中國古代原有的一個詞語概念,反映了中國特有的人文觀念和知識結構體系,其含義與近代從日本轉譯而來的西方學科分類意義的“博物學\"根本不同。\"7彭兆榮也認為:“中國有自己對自然的獨特認知和表述,中國沒有西方宗教與科學之間的對崎和對立的歷史。中式博物學中的‘科學價值'也不一樣。重要的是,科學'與知識、認知、經驗、表述是整合的、一體的。所以,中國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形制、范式,當然就有自己的科學話語。我們需要從中式的博物學中找回屬于自己的話語體系?!?還有的學者提出“傳統博物學”“博物之學”等名稱以期區別于源于西方的“博物學”概念,都屬此類。

第二,明確主張或者操作中實際上秉持西方博物學視角。

檢視當前的研究能看到不少以西方博物學視角進行的中國文化研究,其范圍涉及文學作品、繪畫、建筑、歷史等多個方面,如王釗:《博物學視角下的清代宮廷繪畫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2023年第一期)是以西方博物學視角對中國繪畫的研究。

第三,主張東西方博物可以互融。

這當以劉華杰先生為代表,他雖然沒有直接提出互融之說,但是他認為:“傳統文化與知識的最一般特征就是‘博物’;博物學展示了人類在整個大自然系統中的可持續生存智慧,可以成為一種新的科學編史綱領\",他實際是在致力于從編史綱領角度尋找東西方的博物共融的機理。

本文認為,在中國語境下“博物學”概念是可以使用的,原因在于:所謂的中國傳統博物學和西方博物學除了不同之外,還存在著太多的相通之處。如上第一種看法,充分認識到了傳統博物學的特殊性,以及與西方博物學的差異,這些從學理上看都是合理的。但是,只見不同而未見相同、相通,從而割裂東西學術的關聯,顯然也不是明智之舉。關于這一點,早在民國時期王國維先生就曾針對如何理解東西之學的關系發過議論:“故一學既興,他學自從之,此由學問之事,本無中西,彼鰓鰓焉慮二者之不能并立者,真不知世間有學問事者矣。\"[0]

拈舉東西博物學的相同、相通處若干如右:二者都包括對自然物的認知、描述、分類;二者都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背后都有自然觀;西方博物學“涉及許多非常有趣的認知方面,如親知、具身認知、個人知識等\"。而這一點現在中國傳統博物學中也十分普遍,等等如此。只要對西方博物學家、博物文化有更為廣泛的了解,我們會發現更多相通之處。我們承認東西的差異,但是因此而割裂東西顯然是不明智的。博物學最起碼在“博物學是人類與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門學問,涉及知識、情感和價值觀等多個維度”[2這一定位上,就足以允許同時使用“博物學”一詞使用于中國語境之下。

如何使用、如何融合?這個問題顯然更為關鍵和困難,當前的研究對此也基本沒有探討。這里不妨嘗試作一試探:“求同存異”是處理這一問題的基本原則。也即,要利用西方博物學學科特征、內涵、理念等作為激發,積極探討中西博物學的內在相同、相通之處,同時,促動對于中西博物學異質的探討。無論是“求同”還是“存異”,都將積極促進中國語境下的博物學研究。

二、以博物學視角觀照《廣東新語》的必要性

博物學可以作為文學研究的重要視角,尤其是一些作品帶有鮮明的博物學屬性,但是長久以來存在著嚴重的視角遮蔽,《廣東新語》就是其中之一,以博物學視角展開《廣東新語》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廣東新語》是清代廣東籍著名學者屈大均的作品。近四十年關于《廣東新語》的研究共有論文近200篇,這些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廣東新語》的成書年代考證。早者有上世界八九十年代,趙立人、吳建新等人考證,多年后2007年則又有南炳文:《lt;廣東新語gt;成書時間考辨》(《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六期),依據其中有發生于康熙十九年事,推斷其成書不早于其時。

第二,以《廣東新語》為史料進行的各領域研究。研究者往往視其為方志史料,視其一角,對當時之某物、某俗、某產等展開研究。這類研究占據了《廣東新語》研究成果的近半,是主要研究形態。諸如“中醫藥內容”“中醫藥學史料”“所載果樹”“漁業資源”\"廣東盜賊”“納貢貿易”“荔枝的起源與栽培”“民俗觀”“嶺南民俗”“林業生態”“女性形貌”“神話資料”等等不一而足。

第三,《廣東新語》歷史地位與意義的探討。早有李默:《讀屈大均lt;廣東新語gt;》(《廣東社會科學》1997年第五期)發掘出本書具有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政治思想性、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戰斗精神。近有何天杰:《試論lt;廣東新語gt;的歷史地位》(《嶺南文史》2024年第一期)進一步提出本書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地方志,而是有著中華視野。

第四,屈大均的歷史觀研究。羅志歡、包國滔、關漢華、洗劍華等人都有探究,如后兩人論文:《屈大均及其史學》(《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7年第二期)總結了其“樸素唯物史觀”“經世致用”“民族大義”“詩史并舉”等歷史觀。

第五,《廣東新語》的文學研究。左鵬軍:《屈大均lt;廣東新語gt;的詩性精神與文化寄托》,是近年來對《廣東新語》文學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其認為本書:“表現出濃重的詩性精神和文化寄托。…二者的互補與融通、相生與輝映,共同造就了《廣東新語》獨特的人文意蘊和學術價值。\"[13]卜慶安:《屈大均研究》(揚州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從“內容書寫的詩意性”“語言運用的詩化色彩”“修辭結構的詩意性”等三個方面總結了《廣東新語》的藝術特色。

從近四十年研究的歷時形態看,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2010年以前可以視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總體看,還處在較為初級的起步階段,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書時間考證、書中史料析出、本書歷史地位紹介等方面。雖然新世紀10年在史料析出等方面成果有所增加,但總體看,研究深度和廣度還很有限。

第二,2010年至今可以視為第二階段。本階段從研究成果數量上看占據了大約一半,尤其是不少學位論文、甚至博士論文涉及本書研究。從研究廣度上看,除了既有研究內容,對本書在歷史觀、文學性、文學成就的研究是較新的內容。而研究的“深度”也主要呈現這些方面,開始逐漸深入到作品內部探析其文本內涵與作者精神等。但不得不承認,當前的研究總體看仍然是十分單薄而欠缺的。具體表現為:

第一,研究規模有限。雖然作為單書不能期待過大的研究規模,但是當前的研究規模與本書的價值是不相匹配的,還有太多需要挖掘的內容有待涉獵。

第二,研究深度有限。大多數研究仍局限于內容介紹、地位申述、史料抽繹等層面,對本書作為整體的深度研究顯然還很不足。

第三,研究思路較為單一。當前雖然在歷史觀、文學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總體看使用的研究方法多局限于傳統的文獻演繹、文化背景對照等,很少有突破性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加大研究規模、范圍,加強研究深度,都是當務之急,而尤其是在研究思路方面的開拓尤顯必要。本文認為運用“博物學\"視角,還原本書的博物學屬性,將是合理有效的探索。原因之一在于,《廣東新語》其“博物學”的屬性十分鮮明,但是歷來研究均忽視了這一視角。至于其屬性何以鮮明,后文將展開論述。原因之二在于,以博物學觀照《廣東新語》將提供更為適用、更為創新的視角,為此書研究帶來全新的研究成果

三、《廣東新語》博物學屬性的表現

《廣東新語》共28卷,將廣東的天文、地理、經濟、物產等等分為28門:天、地、山、水、石、神、人、女、事、學、文、詩、藝、食、貨、器、宮、舟、墳、禽、獸、鱗、介、蟲、木、香、草、怪。屈大均在本書序言中講道,此書是呼應《廣東通志》而作:“書則廣東之外志也。”[14其地方志屬性是明顯的,近四十年的研究也多用其為地方志而展開多方面研究??v觀全書,其博物志屬性是明顯的,卻無人提及。茲論述如下:

第一,《廣東新語》有獨到的分類觀念和分類方法

西方博物學的基礎性工作包括對動植物、礦物等的觀察、命名、分類,正如劉華杰所言:“博物學是人類與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門古老學問,…他最看重觀察、描述和分類。在現象學意義上,博物學與‘生活世界'關系密切。\"[12]中國的博物傳統中同樣具有觀察、命名、分類的程序。從其共同點看,這些工作和程序都反映了人類對于世界的認知、世界觀和價值傾向。

《廣東新語》的分類意識是鮮明的,分28門,這與《廣東通志》有較大區別?!稄V東通志》共64卷,分別是:第一卷典漠,第二卷星野,第三卷輿圖,第四卷疆域,第五卷沿革,第六、七卷編年,第八卷禮樂,第九卷海防,第十至十三卷山川,第十四卷城池,第十五卷水利、第十六卷學校、第十七卷公署,第十八卷坊都,第十九至二十二卷貢賦,第二十三卷兵防,第二十四卷屯田,第二十五卷鹽法,第二十六卷職官,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卷職官,第三十一至三十六卷選舉,第三十七卷封蔭,第三十八至四十二卷名宦,第四十三卷謫宦,第四十四至四十八卷人物,第四十九、五十卷列女,第五十一卷風俗,第五十二卷物產,第五十三卷古跡,第五十四卷壇祠,第五十五卷瑩墓,第五十六卷仙釋,第五十七卷嶺蠻,第五十八卷外番,第五十九至六十三藝文,第六十四卷雜事?!稄V東新語》自稱為廣東“外志”,主要是針對《廣東通志》而言。通過與《廣東通志》的對比就能看出,《廣東新語》的分類與之有著較大差異。

《廣東通志·總目提要》講到:

國朝總督廣東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郝玉麟等監修。嶺南為炎海奧區,漢魏以還,與圖可考。然如《南方草木狀》但志物宜,《嶺表錄異》僅徵雜事,而山川院塞或未之詳明。代有戴璟、郭棐、謝肇淛、張云翼諸家之書,大輅椎輪,又不過粗具崖畧。國朝康熙二十二年,始輯有《通志》,視舊本漸具條理。此為雍正七年玉麟等承。命所輯采掇補苴,較為賅備。開局于雍正八年六月竣事,于九年五月告成,視他省為獨先,故中。[15]

能夠看出,《廣東通志》的編撰經歷了較長的時間,是有感于《南方草木狀》《嶺南錄異》等的片面不足,最后經過采補而成。不難看出,《廣東通志》是對廣東地域的多維度詳盡記載,具有典型的地方志史志特征。不僅描述了廣東的天文地理,還著重記載了廣東的歷史與演變,內容中很大比重集中于社會歷史領域,涉及編年、學校、職官、選舉、風俗等等。相比之下,《廣東新語》的描寫范圍則集中在物質領域,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廣東新語》只是寫物,而是說它的命名都是以“物”為綱:天、地、山、水木、香、草、怪。再看物產類書寫,《廣東通志》中涉及物產的主要集中在卷五十二“物產”,而《廣東新語》則分別單列了食、貨、器、禽、獸、鱗、介、蟲、木、香、草。

《廣東新語》的分類觀念顯然受到《爾雅》《釋名》等的影響,劉熙編撰《釋名》時就講道:“夫名之與實,各有義類\"[,充分闡釋分類、命名(釋名)的重要意義,郭璞在注釋《爾雅》時說:“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者,莫近于《爾雅》?!盵17]其中也強調了分類、命名的重要意義。

《爾雅》編排先后為:“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釋名》的編排先后為:“釋天”“釋地”“釋山”“釋水”“釋丘”“釋道”“釋州國”“釋形體”“釋姿容”“釋長幼”“釋親屬”這些分類和編排看似雜亂實際上體現出不同的博物觀念。從形式上看,《廣東新語》將天地山水置于前部,顯然受到《釋名》影響更著。《釋名》在編排上明顯展現出“天地人”的結構理念:天在前,然后是地和地上諸物,再后邊則是人間各事,包括姿容、長幼、親屬、言語、衣服、器用等等。而在各部分中,人間各物又占了絕大篇幅。但它沒有涉及草木蟲魚,這一點,則能看到《廣東新語》受到《爾雅》的影響,在后部設計了草木蟲魚。這是以人為先、以物為后的世界觀的體現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在形式上展現出的理念,會以某種程度或正向或反向地滲透到《廣東新語》的書寫之中。

第二,《廣東新語》的“具身性”

西方博物學曾孕育了現代科學的發生,但是博物學有著不同于科學的顯著特點,劉華杰先生說:“實際上博物過程涉及許多非常有趣的認知方面,如親知、具身認知、個人知識等。\"2]現代科學是排斥具身性的,它要求主體必須客觀獨立于研究對象之外,不能將個人體驗、情感等摻入研究對象之中,但是“博物學”之所以不同于現代科學,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承認人在認識自然過程中的具身性體驗,這是活生生地對世界的把握與認知。在這一點上中西博物學同樣存在十分可觀的相同、相通。

《廣東新語》是屈大均對本籍生活地區的記錄,其中十分鮮明地展現出他的具身性。它的具身性表現豐富而生動,大致包括如下幾種形態:

1.屈大均以自我觀察和判斷對山水諸物進行描繪。

如在《地語·桐柱界》中,寫到“交趾之山”時,他除了引用史籍描寫銅柱界的來歷原委外,還親自觀察山勢形態:“吾觀交趾之山,其脈發自貴州,貴州為川之余,其山自巴蜀而來,大率過龍,如波濤萬疊,奔騰不止,直至交趾而后結成國土。\"[1437這一描寫作者不是將觀察所得作為客觀形態寫入書中,而是交代了“吾觀”,也就是自己觀察。這于傳統的史書傳統講,是秉筆直書精神的體現,同時能夠著出,屈大均對廣東風物顯然沒有局限在史料的整理和純客觀的描寫上,鮮明展現出其具身其中的書寫特征。

2.有的事物就在作者的生活范圍之內。

如《地語·虎頭門》在講述虎頭門時寫到:“自虎頭而入為濫口,次日大濫,又次曰二濫,至濫尾則為波羅之江。予家在其上,終歲間南風多而不大熱,以海水盛也,北風多而不大寒,以山火盛也,蓋得安居之樂焉。\"[14J32-33這是作者生活區域的事物,他直接現身說法,將最為真實具體的感受補寫于此,可見作者在具身性上的展現

3.作者對風物的藝術化介入。

作者對地望內的風物并不是純然冰冷的描寫,而是有著具體的具身感受,并且經常以詩歌等藝術形式展現出來。如《地語·梅潦》講到這一地區的人民“多力而善斗,跳蕩而前,無不以一當十。以石為盾,火為兵,雖瑤蠻亦畏憚之,勿敢與爭。子生八九齡,即以鳥槍、鹿鐵教之,發必命中。予詩:‘人人持鹿鐵,處處見熊伸。\"[441作者本人就是著名的詩人,詩歌表情達意自是行家里手,作者在此介入到風物的書寫之中。

除此之外,作者有時還引用友人、前人的詩歌介入書寫。如《山語·羅浮》,此篇是本書中最長的一篇,作者各種書寫豐富地表現其中,其中就包括對友人詩歌引用:“章楓山嘗寄詩云:‘有美羅浮仙,金聲玉為質。安得辭世紛,云山隨杖舄噫!必如白沙者,德為圣儒,始可稱羅浮之仙也已白沙詩‘長髯遺我一囊山,鐵橋流水非人間。我今決策山中去,踏斷鐵橋無路還??上胍姼咭葜?!或曰,長髯翁,先生所自謂也?!盵4]85作者引用友人和前人白沙(陳獻章)的詩歌,讓羅浮山有了藝術的書寫,這是作者對風物的藝術化介入。

4.作者有時直接對風物進行命名等,這是作者的深度介入。

《地語·陳村》記載順德有水鄉“陳村”,其水“雖通海潮,而味淡有力”,近處之人多來取水釀酒,“予嘗號其水曰‘釀溪’。\"[14]40可見,作者絕不是單純地記載和客觀描述,他會對風物進行深度介人。

如上是《廣東新語》具身性的幾種表現,而這些具身性的背后自然可以深析其文本特征、精神內涵等諸多內容。

第三,《廣東新語》的世界秩序

劉華杰先生曾對博物學作過一個較為寬泛的描述:“博物學(naturalhistory)是人類與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門古老學問。\"2]這個描述雖然寬泛,但是他為我們認識包括中西博物學都提供了一個可資對比的可能。與大自然打交道就會產生對于世界秩序的認識問題,也就是文化中最基層的思維特征問題。關于這一點,正是經常出現中西不同論的地方。但是,無論如何它都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對比視角。

視角一旦產生,《廣東新語》的世界秩序便自然進入我們的研究視野。它至少包括如下幾個內涵:

1.《廣東新語》中有濃厚的陰陽五行觀念。

如《天語·風侯》中有大量陰陽觀念的展現:“廣州風侯,大抵三冬多暖,至春初乃有數日極寒,冬間寒不過二三日復暖。暖者,嶺南之常,寒乃有變。所以者,陽氣常舒,南風常盛,火不結于地下而無冰,水不凝于空中而無雪,無冰無雪故暖。\"[14]l1“嶺南之地,其屬韶陽者,秋冬宜寒而反熱,春夏宜熱而反寒。\"14I本書中的陰陽觀是作者對世界秩序的認知手段,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

2.天下一統觀念。

《廣東新語》雖是針對廣東的風物描寫,但是如果放在世界秩序視野之下觀察,能夠明顯看出本書鮮明的天下一統觀念。在物產書寫上,其所寫較之之前的博物著作有了較大進展,表現為對物產書寫的全面性和與中原的關聯性。其地域性特征的背后是對天下一統的認同與構建。

由于本文論述重點所限,如上在博物視角下的論述只能揭其端倪。從博物學的視角看,可以確認《廣東新語》具有鮮明的博物學屬性和特征。博物學給本書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寶貴的激發和視角。以博物學看《廣東新語》,不僅可以從中西博物學“求同”的視角展開,還可以從“求異”的視角進行。如上屬性的第一二條即主要立足“求同\"視角,而第三條則顯示出“求異\"的價值。顯然,也遠不限于這些。無論“求同\"還是“存異”,都是印證著《廣東新語》的博物學屬性,也孕育著研究深入的廣闊前景。

參考文獻:

[1]學術界為何對博物學興趣大增[N].中國圖書商報,2012.4.10:第9版.

[2]吳國盛.博物學:傳統中國的科學[J].學術月刊,2016(4):12.

[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9:1221.

[4]尹黎云.漢字字源系統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5]羅桂環.中國傳統的“博物\"與\"多識\"[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0.

[6]吳冰心.博物學雜志發刊詞[J].博物學雜志,1914(1).

[7]于翠玲.從\"博物\"觀念到\"博物\"學科[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6(3):111.

[8]彭兆榮.論博物學中科學的閥限性[J].學術界,2023(9):101.

[9]劉華杰.博物學論綱[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2.

[10]王國維.觀堂別集(卷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

[11]劉華杰主編.西方博物學文化·引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12]劉華杰.博物學文化與編史前沿,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13]左鵬軍.屈大均《廣東新語》的詩性精神與文化寄托[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157.

[14]屈大均著,李育中等注.廣東新語注[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

[1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2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9.

[16]劉熙撰,愚若點校.釋名·序[M].北京:中華書局,2020.

[17]郭璞注.爾雅[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

(責任編輯:徐瑛)

猜你喜歡
新語博物廣東
廣東美潔二期智能工廠正式動工
生活用紙(2025年8期)2025-08-27 00:00:00
海洋博物學家養成記
緬語網絡新語的認知建構機制研究
插畫師李聰穎:用畫筆揭示自然奧秘,傳播博物之美
好日子(2025年7期)2025-08-18 00:00:00
廣東發布56條“跟著電影游廣東”路線
綜藝報(2025年13期)2025-08-07 00:00:00
博物詩學,一種自覺的生命情境
江南詩(2025年4期)2025-08-01 00:00:00
文化遺產保護視域下文物博物工作優化創新策略研究
廣東省示范性森林公園建設探究
廣東美術教師作品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欧美一级在线|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9| 九色视频一区|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乱人伦99久久|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视频a|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免费在线色|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123欧美字幕|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欧美成人二区|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色综合手机在线| 自拍偷拍一区| 亚洲一级色|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5555国产在线观看|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制服丝袜一区| 久久五月视频| 亚洲综合九九|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成人蜜桃网|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亚洲综合专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欧美黄色a|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狠狠色综合网| 99伊人精品|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