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認同的象征,其保護工作關系到國家文化安全與民族精神傳承。進人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相關政策法規體系日趨完善;另一方面,快速城鎮化、文物保護意識不足等問題仍然存在。在這一背景下,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物博物工作的優化創新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文化遺產保護與文物博物工作的概述
(一)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目標與任務
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其核心目標在于確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文化遺產保護旨在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手段,使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傳承。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遺產保護已從單純的文物保存拓展為對文化價值的整體性保護。其任務主要體現在物質文化遺產的修復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與傳承、文化生態環境的維護與改善三個層面。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文化遺產保護更體現出“以文化人”的道德理念和“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是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重要保障[1]。
(二)文物博物工作的概念與內涵
文物博物工作是指以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為核心,以博物館為主要載體的專業性文化活動[2]它既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傳播與教育的關鍵平臺。從學術角度來看,文物博物工作包含文物考古發掘、文物鑒定與修復、文物信息管理、博物館展陳設計、觀眾服務與教育等多元內容。作為一種專業實踐活動,文物博物工作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公共性等特征。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科技手段的革新,文物博物工作的內涵不斷擴展,逐漸形成以實物文物為基礎、結合數字技術與互動體驗、融合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的綜合性文化服務體系。在當代社會語境中,文物博物工作已從傳統的“物質保存”拓展為“文化傳播”,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傳統與創新的重要橋梁。
(三)文化遺產保護與文物博物工作的關系
文化遺產保護與文物博物工作之間存在緊密的辯證關系,二者相互支撐、相互促進。首先,文化遺產保護為文物博物工作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導,文物博物工作則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具體實踐形式和重要途徑[3。其次,從保護對象來看,文化遺產范疇更為宏大,包含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等多種類型,而文物博物工作則主要聚焦于可移動文物和博物館場域內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再次,從功能定位來看,文化遺產保護更注重遺產資源的原真性保存與傳承,文物博物工作則在保護的基礎上更加強調遺產的闡釋、展示與社會化教育功能。在新時代背景下,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深化為文物博物工作注人了創新活力,而文物博物工作的實踐探索又豐富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和形式,二者共同構成了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支撐。
二、文化遺產保護視域下文物博物工作優化創新的重要性
(一)激活文化記憶,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文物博物工作優化創新對于激活文化記憶、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深遠意義。文物是歷史的物質載體,承載著民族記憶與文化基因,通過科學有效保護與創新性展示,能夠使沉默的文物“開口說話”,重現歷史場景,喚醒公眾的集體記憶。優化后的文物博物工作能夠將文物從靜態展示轉變為動態敘事,從單一物件提煉為文化符號,使觀眾在欣賞文物的同時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特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創新性的文物博物工作能夠通過國際對話與文化交流,展現中華文明的歷史貢獻與當代價值,增強國民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
(二)賦能公眾宣傳,提升公民文化素養
文物博物工作的優化創新是提升公民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優質的文物博物工作能夠將專業學術成果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公共知識,通過精心設計的展陳體系與宣傳項目,使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公眾都能接觸高質量的文化內容[5。創新后的文物博物工作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參觀方式,而是構建了多層次、互動式的學習平臺,包括專題講座、互動工作坊、社區活動等多種形式,使其更具吸引力與針對性。文物博物工作的宣傳功能更具直觀性與體驗性,能夠通過文物實體與故事情境激發公眾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
(三)驅動文旅融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文物博物工作的創新優化已成為推動文旅融合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高質量的文物博物工作能夠提升文化遺產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將靜態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動態的旅游體驗,滿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創意設計與科技賦能,文物博物工作能夠衍生出文創產品開發、數字內容制作、沉浸式體驗等多元業態,形成“文物博物 + 旅游 + 創意 + 科技”的產業鏈條,創造更多經濟價值與就業機會。特別是對于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優化后的文物博物工作能夠強化地方文化特色,塑造差異化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形象與區域競爭力。
三、文化遺產保護視域下文物博物工作的現實挑戰
(一)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瓶頸
從技術層面來看,我國部分珍貴文物的保護修復仍面臨材料老化機理認識不足、修復材料匹配性差、工藝流程標準化程度低等困境,尤其是紙質文物、絹畫、絲織品等有機質文物,其保護修復技術尚未完全突破關鍵難題。從人才培養來看,高水平文物修復師隊伍建設滯后,“師徒傳授”的傳統培養模式與現代科學體系融合不足,難以滿足大量珍貴文物的修復需求。從設備條件來看,部分中小型博物館缺乏先進的文物檢測與修復設備,導致部分文物“有病治不了”或“小病拖成大病”的現象時有發生。從跨學科合作來看,文物保護與材料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不夠深入,難以形成技術突破的合力,制約了保護修復領域的創新發展,使許多珍貴文物的安全狀況面臨長期威脅。
(二)數字化建設滯后
從基礎設施來著,部分博物館,特別是中小型博物館的數字化硬件配置不足,缺乏專業的數字化采集設備和存儲系統,制約了文物信息的高質量數字化進程。從技術應用來看,三維建模、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先進技術在文物博物領域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與公眾日益增長的沉浸式體驗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從人才結構來看,部分文物博物館缺乏既懂文物專業知識又精通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導致數字化項目難以科學規劃和高效實施。從標準規范來看,文物數字化的技術標準、元數據標準、數據共享機制尚未完全統一,各機構間的數字資源難以互聯互通,形成了信息孤島現象,阻礙了文物數字資源的整合利用與社會共享,文物博物工作在數字時代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受到明顯制約。
(三)公眾參與機制不健全
從制度設計來看,文物博物工作中缺乏系統性的公眾參與框架和操作規范,導致公眾參與流于形式或隨意性較強,難以形成穩定的參與模式和反饋機制。從參與深度來看,公眾在文物博物工作中多處于被動接受位置,較少有機會參與到展覽策劃、文物保護、教育活動策劃等核心環節,無法充分發揮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從參與群體來看,現有參與機制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能力水平的公眾缺乏針對性設計,特別是對老年人、殘障人士、農村居民等群體的包容性不足,造成文化資源享用的不平等現象。從參與效果來看,一些公眾參與活動缺乏系統評估和持續改進,難以形成良性互動循環,導致公眾的參與熱情逐漸消退。文物博物工作的社會基礎不夠牢固,其服務公眾、教育公眾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
四、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的文物博物工作優化創新策略
(一)構建“科技 + 傳統”雙軌驅動的文物保護體系
在科技層面,應整合多學科力量,組建“文博 + 材料學 + 生物化學”跨界研究團隊,重點突破紙質文物脫酸、絹畫修復等技術難題。推廣無損檢測、三維掃描與虛擬修復預演技術,實現修復方案的科學評估與比較。在傳統層面,應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師徒傳授”模式系統化,設立專項培養基金,采取“師帶徒”津貼制度,使老一輩修復專家的經驗技法得到系統記錄與傳承。同時,建立傳統工藝材料數據庫,如古代書畫修復材料庫、古建筑修繕工藝數據庫等,將經驗性知識轉化為可量化的科學參數。針對中小型博物館設備短缺問題,可建立區域性文物保護實驗中心,實行設備共享機制,并配備流動修復工作站,開展文物“送醫上門”服務。構建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培養的“金字塔”模式,在基礎層面擴大文物修復專業教育規模,中層設立“修復師評價認證體系”,頂層打造“國家級文物修復大師工作室”,以項目帶動人才培養。
(二)推進文物數字生態體系建設
在基礎設施層面,建立國家級文物數字資源中心,形成統一的文物數字化技術標準與元數據規范,實現不同博物館間數據互通共享。設立“文博數字化補助基金”,有針對性地支持中小型博物館配置高精度文物掃描儀、全息成像設備等數字化必備硬件。在技術應用層面,打造“文物數字孿生”工程,對重要文物實現高精度三維建模和材質復原,構建文物全生命周期的數字檔案。開發基于5G和邊緣計算的博物館智慧導覽系統,實現文物展示的多維度疊加展現和個性化解讀。在人才隊伍建設層面,制訂“文博數字人才培育計劃”,面向文物機構培養既懂文物價值又熟悉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通過“技術入駐”方式,吸引高校、科技企業技術團隊參與文物數字化建設。在平臺建設層面,構建“文物云平臺”,實現藏品管理、展覽教育、學術研究、公共服務等多功能數字化整合,推出“云展覽”“云教育”“云文創”產品體系,打造文物博物工作的數字化業態。
(三)創新“政府-市場-公眾”協同參與機制
在制度設計層面,出臺《公眾參與文物保護與博物館建設指導辦法》,明確公眾參與的權利、途徑和邊界,制定分級分類的參與框架。建立文物保護公眾咨詢制度,在重要文物保護方案制定前,必須征求公眾意見,實現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在深度參與層面,創新“文物守護者”計劃,設立社區文物志愿巡護員、文物認養家庭等多元參與形式,讓公眾從被動的觀眾轉變為主動參與者。推行“公眾策展人”機制,每年劃出一定比例的展覽空間,邀請公眾提案并參與策展全過程,充分釋放群眾的創造力。在群體包容性層面,設計針對老年人的“銀發文化使者”項目、面向殘障人士的“無障礙博物館”服務體系、針對農村兒童的“文化遺產進校園”計劃等,確保不同群體平等享有文化參與權。在效果評估層面,建立“文物公眾參與指數”評價體系,定期發布參與度數據,并設立“公眾文物貢獻獎”,表彰在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建設中做出貢獻的社會力量。
五、結語
文化遺產保護是維系民族文化血脈、傳承文明精髓的重要保障,而文物博物工作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路徑。通過構建“科技 + 傳統”雙軌驅動的文物保護體系,能夠實現古法技藝與現代科技的有效融合;推進文物數字生態體系建設,可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全新的技術手段與展示平臺;創新“政府-市場-公眾”協同參與機制,有助于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文物保護格局。未來,文物博物工作應更加注重跨學科合作與國際交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建設,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物保護理論與實踐體系,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與精神家園提供更加堅實的守護。
【參考文獻】
[1]張文熙.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的文物博物工作創新與實踐].中國民族博覽,2024(19):241-243.
[2]胡曙光,嚴之鈺.新時代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提升策略研究:以河南博物院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3,43(07):89-90.
[3]蔣苑.近代以來西安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歷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2.
[4]王婕,曲亮,陳楊,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標準化的實踐、意義與展望:以故宮博物院為例:中國標準化,2024(22):123-130.
[5]于孝東.拓展思路開辟方向:大連博物館征藏工作的思考].大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2023(00):177-187.
[6]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物華天寶—數字文物之美”活化利用示范項目獲評2024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國際論壇數字遺產最佳實踐案例:東南文化,2024(04):172.